坦克最好不要用汽油机,T34使用柴油机是一个很大的性能优势。
汽油机坦克的问题在于给了对手步兵极低成本的反坦克能力,这对坦克执行基本的攻击步兵任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攻击装备低劣之敌时更是蛋疼至极。
例如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邱清泉兵团在有利地形投入了一百辆坦克(在中国战场比一百辆虎王还恐怖),炮兵打了十二万发炮弹,结果坦克在空中掩护下也未能救出黄百韬,其未能发挥坦克突击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汽油机。
当时我军主要反坦克战术是用火堆限制坦克机动,以及使用燃烧瓶攻击坦克。而如果是柴油机坦克的话,就只能使用壕沟和炸药包了,对作业量和勇气的要求要远高于攻击汽油机坦克。
论人机工程,T34被M4爆出翔。。。其实论人机工程德国坦克表示你们都是渣渣,老子的坦克兵都是带个船形帽就作战了。。。
论作战效能。。。M4并不适合东线苏联的大兵团大纵深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M4的设计思路在东线显得很尴尬。
况且当时美国对装甲兵的理解比苏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算了,还是在开头就说一下。如果对尤里·帕特罗夫/tankarcheres给出的说法有异议建议直接去相关网站,推特/邮箱都可以,人家直接把联系方式挂在网页上,直截了当说过如有问题可以联系了的。如果证明不了别人怎么怎么样那也别来找我了
至于你指责我的篡改阿伯丁测试报告原文,加入了报告里没有的XX语句,不好意思,除了阿伯丁测试报告还有其它旁证,比如红军装甲兵总局对阿伯丁测试和阿伯丁测试的测试报告的总结报告,观点与我一致: 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具体内容: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至于尤里/tankarcheres是不是张口就来,你自己找他对质
至于什么“阿狗阿猫/三无网文”,有种当面把这些话当着广大外国网友的面说给尤里帕特罗夫听。尤其是某位在国外的网友,理论上讲,对他来讲,找外国人比找我容易
-----------------------------------------------分割线-----------------------------------------------
这个答案主要针对这个问题下和其它一些问题下对T-34坦克的一些不实描述。不过还是在开头简单谈一谈题主所问的问题
二战期间的T-34和馒头的主要型号里,最强的是萤火虫。17磅炮的威力最大。但是为了这个炮塔里只能塞2个人。其次T-34/85。虽然因为穿甲弹的设计和生产问题导致火力只能和馒头的76炮和四号的75L48基本持平,打垂直装甲还不如76穿透性强,但是高爆弹威力大,不至于对软目标缺乏毁伤能力。其次配76炮的M4。柴油版比汽油版好。其次配75炮的M4。再次配F-34的T-34/76。因为穿甲弹的问题战斗性能被M4全面压制。最次极早期配短管76L11炮的T-34
如果谈到设计理念,炮塔前置发动机后置、车体紧凑低矮、使用柴油机的T-34比动力包换过N次的馒头不知高到哪里去。但一些固有的问题比如炮塔过小只能让车长兼职当炮手、早期版本炮塔观察设备视野缺陷,以及苏联基础工业上的一些不足导致的问题,比如离合器、变速箱的设计以及电台的性能和配备程度,人机功效以及战争初期困难阶段做工上的问题导致T-34对馒头的性能优势被打折
但到战争后期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改善。T-34/85炮塔不仅换成3人制而且堆观瞄镜堆得丧心病狂。电台问题也已经解决。到八月风暴行动前近卫坦克第5军从欧洲轻装出发(这是为了减轻运输压力。毕竟准备时间不充分)途经乌拉尔接收了一批新生产的T-34/85。后来在八月风暴行动时,近卫坦克第5军最初处在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第二梯队,随后却超越了在前方的近卫机械化第7、9军(都装备馒头)战斗队形,翻越难以通行的大兴安岭山脉冲到了最前面。充分体现了T-34/85优越的战斗性能(但是馒头也不差)
-----------------------------------------------分割线-----------------------------------------------
这个问题下,以及其它一些问题下出现了相当多的谈及T-34坦克可靠性、做工等方面问题的言论。在这之中,有很多人都异口同声的提到了递交给红军装甲兵司令费多连科的某份提及“T-34在战时仅能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的报告”,以及T-34坦克在美国阿伯丁试验场的那次测试,并且给出的说法总体上大同小异:精心挑选的T-34送往测试却表现不好,跑了340多千米便抛锚了。此外,chinesefox所引用的那部著作中在提及递交给费多连科的报告时还提到一句“考虑到阿伯丁测试中T-34仅行驶343千米便抛锚,这份报告应该是准确的”
这些说法可能具有严重的欺骗性
这位chinesefox竟还开始自证起“没有欺骗大众了”。到底有没有欺骗,我先帮你对照原文,粗略查证一下
我帮你回忆一下你说了什么:
而相应的原文则是:(原书P371)
方便起见,顺便给出复制粘贴出来的TXT版:
в столь раннем выходе танков из строя не было ничего необычного. В то время на танки Т -34 давалась гарантия на 1000 километров пробега, но на практике
эта цифра оставалась тогда недостижимоЙ. Согласн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полигона НИБТ, доложенной начальнику Авто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я. Н. Федоренко, в среднем пробег Т -34 до капитального ремонта в годы войны не превышал 200 километров. ~АбердинСкиЙ. Т -34, как ему было и положено, эту цифру превзошел.
缩小一下范围,是在这句话上: Согласн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полигона НИБТ, доложенной начальнику Авто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я. Н. Федоренко, в среднем пробег Т -34 до капитального ремонта в годы войны не превышал 200 километров.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这里写的不是什么“而送至苏装甲兵主官报告称当时苏军实际自用车不到200千米需大修”,而是“(当时厂家声称1000千米免大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根据递交给红军装甲兵费多连科的报告,在整个战争年代期间的T-34坦克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此外还有其它用户贴出资料声称递交的报告中,整个战争年代期间的T-34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1942年产的T-34更是仅行驶66千米即需大修。从此似乎也可以侧面应证原文所指时间跨度并非chinesefox所说的“当时”,而是泛指整个战争年代。指出这一处错误只表明chinesefox在翻译时改动了原文(尽管他的所谓“翻译”仅有寥寥数语),并不代表本人认可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的T-34仅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此处200千米极有可能是200摩托小时的错误抄录。原书无索引/档案原件,无法直接查证。但苏军战后教材中曾对战争年代的相关情况有所记述,参见《坦克突击》。相关内容附于后方
这位chinesefox虽然没有改他给出的原文中关于阿伯丁测试本身的桥段,但在这一处可以说完全颠覆了原意(结合下文中他所说的T-34此后质量逐步改善的种种论调,会使读者以为这个报告特指苏联自制T-34性能最低劣的一段时期内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
从言谈中来看,这位中国狐狸对此书中内容深信不疑,甚至将与此书内容抵触的网络资料(来自尤里帕特罗夫、tankarcheres等圈内著名大神)斥之为三无网文、阿狗阿猫。可你特么自己也在XJB改原文啊!!!!!
如果按照你自己的价值观取向,貌似贴出一页资料,却还要以改动原文内容的掺假中文而误导欺骗迷惑大众。是不是该引起知乎管理者的注意?
很好很好,原文的在战争期间的T-34改成当时的T-34(当时和在战争期间这两个描述的相互替换居然不承认是改原文),一句“我并没有说当时不是战时”就想圆过去
你这么牛逼干脆编字典去吧
暂且先提这一处
再提几处(补充):
话还是要讲清楚的。苏联方面对美国方面对滤清器的差评的反馈见第9条:9. Отрицательная оценка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я <Помон> правильна. Однако он у нас снят с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и заменен другими типами, более совершенными
(<Циклон> и <Мультициклон> ).
但这里说的是对滤清器的差评。也就是说苏联人认可的是滤清器不好用的结论和评价(考虑到此种滤清器实际上是从BT高速坦克上沿用的,到1943年性能过时也是正常的),而不是因为滤清器不好用所以T-34开了343千米就发动机报废、无法修复这一结论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
有苏方人员在测试场陪伴——原话应为,苏联方面派出了一名工程师负责训练美国人员如何维护坦克
至于在整个测试期间是否有苏联方面人员全程陪同,至少这份资料上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细节。仅根据原资料中相关语句,无法了解究竟是训练完了以后美国人单飞,苏联人等待;还是测试期间苏联人全程陪同;还是测试期间部分时段内苏联人陪同
根据中国狐狸的说法,这一段评价也是出自1943年装甲兵总局对阿伯丁测试和阿伯丁测试的测试报告的总结报告中
而他之前则以他贴出的俄资料第20-1张中内容来作为证据反驳“T-34仅行驶343千米即发动机报废是因为操作不当/未注油未清洁”的观点
相关段落,前一段是批判滤清器本身。考虑到此种滤清器型号落后倒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А для критики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я на Т -34 у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были все
основания. Он имел крайне примитивную конструкцию. Основным фильтрующим
элементом в нем служила промасленная тонкая проволока - канитель. Это
было'простое, но малоэффективное техническое решение. Свое назначение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выполнял неудовлетворительно. Качество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в нем сильно зависело от равномерности укладки канители. Но даже при
самой
тщательной ее укладке, без просветов и утолщений, она не
задерживала мелкие частицы пыли, которые, попадая в цилиндры двигателя,
действовали как абразив и вызывали быстрый износ гильз цилиндров и
поршневых колец. А это, в свою очередь, приводило к падению компрессии и
росту расхода масла. Кроме того, та пыль, которую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все
же задерживал, быстро забивала его сетку, и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он не
пропускал в двигатель достаточное количество воздуха. Летом промывать и
промасливать канитель, а также менять масло в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е было
необходимо не реже, чем через 10 часов работы двигателя, зимой - через
20-25 часов. В реальных боевых условиях это не всегда удавалось.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двигатели не развивали своей номинальной мощности и рано
выходили из строя.
问题出在后一段上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
这里宣称T-34早早抛锚是由于操作不当的说法不符实情。提出的理由中包括:当时派出了一名工程师训练美国方面人员如何维护KV-1和T-34坦克,以及美国方面的人员是所见过最细致、迂腐的
这就很巧了。因为根据中国狐狸的说法,美国方面人员极其细致、迂腐的这一段内容正是出自1943年红军装甲兵总局的报告。而这份报告原文中实际已经判断了T-34行驶了343千米即抛锚、发动机损毁应为美国方面操作失误所致。也就是说这位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将红军装甲兵总局的对T-34早早抛锚一事本身的判断完全删除,并断章取义截取了这份报告中其它部分中的内容作为“并非因操作失误导致T-34早早抛锚”的证据!
这样一来可以说完全改变了红军装甲兵总局报告原文的内容!
关于T-34开了343千米就发动机报废、无法修复的情况,详见第1条。楼上已经提过了,红军装甲兵总局认定这应当是由于美国人操作不当所致,可能是疏忽。此种案例并不普遍
话还是要讲清楚的
那句原话里虽然没有说“美国人”。测试场里虽然有苏联人(尽管某位贴出的资料里提到的苏联工程师只是负责训练美国人如何维护坦克),但是红军装甲兵总局的报告(别告诉我这份资料没权威性)还是提到了: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应为美国人操作不当所致
装瞎子很有趣吗?
-----------------------------------------------分割线-----------------------------------------------
关于某份递交给红军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司令员费多连科的报告中提到T-34仅行驶200千米即需要大修的说法,如前所述,确实可见于chinesefox所引用的那部著作中。如前所述这部资料中还写道:根据阿伯丁测试中T-34在行驶了343千米即抛锚来判断,这一情况可能是真的(关于阿伯丁测试中违反测试规范的情况之后会再提到)。甚至还有用户提到在1942年的T-34平均只能行驶66千米即需大修
可以肯定的是,1943年红军装甲兵总局关于对阿伯丁测试和阿伯丁测试的测试报告的总结中认为被美方测试的那辆T-34行驶343千米即抛锚属于个案,并不普遍。拿着个来论证战争年代的T-34往往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似乎判断的基础就是错的
总局的报告见: 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具体见于: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然而chinesefox所引用的著作中无任何索引/注释,无从查考原报告。因此关于这份递交给费多连科的报告具体是怎么样的还请赐教。个人只是觉得战争年代T-34平均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1942年更是平均只有66千米)的说法过于科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甲兵部引进的苏联陆军大将、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拉季耶夫斯基著作中是这样写的:
明确指出T-34大修前平均使用的摩托小时是250-300小时,里程数1500-2400千米
同样出于此书。可见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从战役打响(6月22日)到7月中旬(大致3周)的时间内,所属坦克的发动机工作了160-170摩托小时,相当于消耗了900-1300千米的储备里程,这才“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更换发动机和行动部分”。更何况这是在“森林沼泽地、沙质地、无道路条件下”的行军。难道苏联坦克在越恶劣的路况、地形下反而能跑得越远得多?
显然。战后出版的苏联陆军教材中给出的数据完全不能支持这一“T-34在战争年代平均行驶200千米即需大修”的观点。个人认为有可能是拉季耶夫斯基在总结作战经验时根据战争后期的情况得出T-34的行驶里程为250-300摩托小时(1500-2400千米),而递交给费多连科的报告因为被战争初期的一些表现所“被平均”导致只有200摩托小时。而某些人抄录资料时把摩托小时抄成了“战争年代平均200千米需大修/1942年平均66千米需大修”
关于《坦克突击》一书作为资料的权威性见此处
据说根据德军的标准,短期维修与中期/长期维修的分界线是3个星期能修好。出处是某保加利亚人所著的救火队:
所以还请赐教一下:如果真的是战争年代红军坦克200千米行驶即需要大修(而不是将200摩托小时错误抄录为200千米的话),甚至1942年66千米行驶即需要大修是多大的大修?修几个星期?
如果是200千米即需大修(甚至还有一位提到1942年仅需66千米即需大修),那么一些深远战役行动是如何完成的?一边开车一边修车?用坦克打开突破口用摩托化步兵占领预定目的地?
比如这些战役行动:
-----------------------------------------------分割线-----------------------------------------------
在测试时阿伯丁试验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将测试情况抄录给了苏方(应为格鲁乌系统)人员。随后又整理成俄语报告。总内容长达数百页,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公开。随后又有人根据公开的俄语副本将其转译为英语。与此同时,还有1943年红军装甲兵总局关于此次测试的总结。先说阿伯丁测试的俄语副本。其中一篇后来被转译并挂在这个网页上:http://tankarchives.blogspot.com/2013/04/aberdeen-t-34-and-kv-1-test.html
这篇文章对应的原文里并无过多涉及滤清器的内容。但尤里·帕沙洛夫在转译时提到了关于滤清器的情况(并不在原文中,而是从其它文段中抄录的情况作为补充附注加入原文)
考虑到尤里·帕沙洛夫是在这一领域内具有相当地位的体制内人士,这一附注应为有来源的
另:不管怎么说,把尤里·帕沙洛夫/Tank Archives公示的资料称为阿狗阿猫的网文都可以说非常豹笑了
被转译的原文:
В ГАБТУ довольно оперативно ответили на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военных
来自:Пр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испытания КВ-1 и Т-34
转译:Aberdeen: T-34 and KV-1
Test
In 1943, a T-34 and a KV-1
(the #11302 mentioned earlier) were sent to the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undergo testing, and see what technical solutions from these
tanks can be of use to the Americans,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improve their
designs. While the report from these tests is not widely available, another
document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tests obtained by a GRU agent
at Aberdeen. This text, especially when taken out of context, provides a very
scathing, and generally incorrect view of T-34 and KV tanks. Here are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elaborating on this information.
"Comments on the evaluation of T-34 and KV tanks by workers of the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in the USA, representatives of companies, officers,
and commission members.
I. Tank condition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received from the Americans, the T-34, after traveling
343 km, was disabled by the breakdown of the V-2 diesel engine. The Americans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is was caused by a poor air filter on the diesel
engine.
The T-34 sent to America had an air filter of the "Pomon" type. This
filter was installed on T-34 and BT tanks. If properly cleaned and supplied
with oil (in exceptionally dusty environments, this must be done once every 2-3
hours), the Pomon filter guarantees normal engine operation with 79.6% air
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1 gram per cubic meter. The filter at Aberdeen was
not cleaned [Note: the filter was also not oiled. The Americans wonder why
the filter is called "oily" by the Soviets in their impressions](此处notes内容为尤里/tankcrcheres所注),
which led to uncharacteristic engine wear.
Starting with 1942, all T-34 tanks have an improved Cyclone filter, which
provides 99.4% air 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1 gram per cubic meter. This
filter also needs cleaning and oiling every 3-4 hours.
IS tanks in development will have an improved air filter, providing 100% air
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3 grams per cubic meter, and can operate without
cleaning for 8 hours. This filter is designated "Multicyclone".
——这辆送往美国的T-34是不是精挑细选另说,但其所安装的空气滤清器实际上是在BT高速坦克上就已经投入使用老式型号。而1942年开始实际上苏制T-34已经换装新式空气滤清器,相同性能指标(克每立方米空气清洁度?)从79.6%增加到99.4%
俄语原文中似乎认为坦克发动机是因为滤清器的问题导致迅速被磨损。但转译后的文章中提到在阿伯丁试验场测试T-34时对空气滤清器既不清洗也不上油(不上油是英译者注)又不更换,这才导致T-34只能行驶340多千米就无法再移动。如果用这一次测试来证明T-34可靠性/做工很差是毫无意义的,显然这是违反操作规范粗暴使用导致的。如果故意略去粗暴使用(指尤里·帕特罗夫/tankarcheres附注中提到的不清洁/不注油等)的细节,片面谈及T-34的抛锚情况则可以说与造谣无异
关于测试的原文及转译,参考:https://pan.baidu.com/s/1eRHlC0i
尤里确实在转译的版本中将T-34的维护情况作为附注内容添加到了英译版
此处关于T-34的滤清器的维护情况有争议。一方面,英文转译提到的未清洁/注油在原文中未提是译者加上去的。但考虑到译者专门写了译者注,很可能是因为掌握了相关材料。但未见贴出。此外,有俄语资料提到当时有一名苏联工程师在场负责指导维护,且有档案中评价称美方人员“是所见过的最迂腐/细致的”并据此判断造成T-34在行驶了340多千米后彻底无法修复是因为维护不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至于具体的细节则没有更多描述。仅据此判断当时维护无问题,似乎过于武断
注:第20-21页内容中确实站队表示反对“美国人测试时不符规范等等”,提到的理由是苏联方面有一名工程师现场指导维护工作。据说还有一份报告称美国技术人员比其他人更迂腐/细致(大致的机翻)。仅凭这两条,似乎并不能得出测试时没有不符规范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
至于1943年红军装甲兵总局对阿伯丁测试的总结则是: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其中一段即提到阿伯丁测试期间T-34抛锚的情况: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苏联方面认为导致T-34行驶了343千米即抛锚应为美方错误操作所致,可能是疏忽。随后一句话更是指出这种情况属于个案,并不普遍
完整的报告大致认为:
43年装甲兵总局对美国人测试提出问题给出的结论。对于T-34行程问题,苏联方面认为是美国人误操作。认为T-34避弹外形由于所有美国坦克。认可需要增加炮塔座圈直径,增加车长指挥塔。应该对炮塔液压和机械传动的优缺点机械相关研究。承认火炮初速不足(对于新出现的德国重型坦克)。认为挂胶履带没有意义。承认T-34悬挂不如KV扭杆悬挂。V2原型不是坦克发动机尺寸偏大,但工作可靠、成本低、寿命高。需要改进空气滤清器。承认启动电机不可靠,需要改进继电器安装位置。承认传动系统落后。承认没有重视火炮瞄准系统,需要安装稳定器。承认离合器转向过时,需要研究新的转向系统。人为所谓焊缝质量不好是纯“审美”问题。操纵杆只适合4档变速,使用习惯适应的问题
至于以下这些人则几乎异口同声的对这方面情况闭口不提:
更有甚者,这样造谣还不够,还要把T-34当时的行驶里程说成只有200多千米。还污蔑苏军坦克兵都是没有文化水平的农民(诚然伟大的卫国战争早期苏军对T-34的维护工作其实做的不好,但蔑称其为没有文化水平的农民则是彻头彻尾的诋毁)
另:个人认为一台发动机,配套的滤清器在使用中既不注油又不维护也不更换还能撑72.5摩托小时跑340多千米,这表现够对得起苏维埃了。只要红军的坦克不是这样胡乱维护的,相比一定能跑得比这远得多
-----------------------------------------------分割线-----------------------------------------------
另一方面,在谈及T-34的糟糕表现时,片面的指责生产厂家和坦克本身,完全无视了当时红军的一些客观情况。比如红军的坦克部队当时一度非常低劣的技术保障水平:
1942年3月31日下令重建坦克军时,按照编制,坦克军下辖1个指挥部、2个坦克旅、1个摩托化步兵旅。无任何炮兵、侦察、工兵单位和技术保障分队
直到1942年12月才给坦克军增编了2个维修连。有的资料中称为技术保障连(其中1个负责修理坦克、另1个负责修理轮式车辆)。对照坦克军成立之初和1942年底时编制的变化,坦克军增编这2个连之前,先后增编了火箭炮兵营、摩托化侦察营、工兵连和油料运输连等支援单位
那么红军坦克部队此时的技术保障靠什么?除了车组的日常自行维护以外,坦克旅编有个维修连。1942年又改为技术保障连
如果根据1941年8月的编制,维修连有2名指挥员、1名政治指挥员、10名准尉、23名初级指挥员和55名战士。装备有2辆摩托车和25辆卡车
除坦克军以外,还有一种更坑爹更简陋的编制:第二次勒热夫进攻战役中试验的坦克群。由2个坦克旅组成,临时到坦克群指挥员本人就是其中一个坦克旅的旅长。此次战役结束后在一份报告中,这种编制遭到了严厉的批判,总参谋部的伊万诺夫和作战处军事委员雷日科夫直言这种坦克群没有炮兵和其它器材(尤其是工兵器材)的加强:
4. The groups didn’t have attached artillery and assets, especially of anti-tank
artillery; the groups’ were weak in engineering assets.
也就是说在1942年期间红军坦克部队的技术保障可以说异常薄弱。这显然也是导致T-34在战场上表现糟糕,经常出现技术故障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早期的红军指战员新手多,经常不按照操作规范办事(当然这也与缺乏技术保障力量有关)。经常粗暴使用,导致故障的发生。在1942年期间,有92%的因技术原因损坏的车辆是因违反使用规则导致的。以后由于各级单位下属的技术保障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对人员的培训的改善,这一比例到1943年9月下降到65.7%
如果不考虑红军从战争初期到战争末期包括但不限于给坦克军增编2个技术保障连的一系列完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技术保障的措施(编制的改进、人员的训练等等),而单独拿出T-34的一些战场表现,尤其是战争早期阶段的一些战场表现来贬低T-34的可靠性与做工的话显然是“脱离了客观条件”
-----------------------------------------------分割线-----------------------------------------------
以及还有其它一些言论:
不知任何来源的所谓红色索尔莫沃第112工厂用民用钢板生产等等言论,以及至少给出了英文文字版的哈尔科夫共产国际第183厂质量比第112强大的多但是1942年合格率仅7%,1943年合格率仅14%,1944年合格率仅29.4%
——首先,原文中所写是free of defects,即无任何瑕疵。而并非所谓合格率
第二,根据我所阅读的资料,原文似乎是这样写的:
综合来看,似乎是有些人嫌1942-4年苏联生产的T-34分别只有7%、14%、30%的车辆完全没有任何瑕疵这一说法还不够黑,不能体现苏联的所谓“低劣”,将其改成了质量最好的183厂也不过如此。当然不排除是原资料作者掺杂私货
以及:
关于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前往普罗霍罗夫卡时损失的坦克数量,我看到的资料里写的是15%而不是什么31.5% 。关于坦克第1集团军在1943年8月的所谓50%损失,我看到的资料里写的是投入战斗后实力迅速下降到原来的50% 。考虑到坦克第1集团军参与了打开突破口的战斗和围歼德军托马罗夫卡被围集团的战斗并遭受了相应的损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红军在重大攻势开始前更换使用了超过30摩托小时的发动机。倒不涉及不符合原文,但似乎又断章取义。我看到的是替换掉这些已经用过超过30小时的发动机,以确保接下来能用75-100小时:
并且个人认为这一估计是带有一定余量的保守估计。因为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相当一部分坦克的发动机甚至到7月中旬就已经工作了160-170个摩托小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坦克集团军到转隶给巴格拉米昂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时可动的坦克只剩约20辆(巴秃子回忆录原话)
-----------------------------------------------分割线-----------------------------------------------
刚才提到的一些答主,从日常言论来看,“苏毛子本非善类”也好、“酥胃癌”也好、“歌功颂德、精神鸦片”也好。多多少少对苏联多有反感之处
希望不要因为这一点导致在评价与苏联相关问题时刻意无视一些重要情况/选择性失明/误导,甚至于其它等等
最后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和“红色文献翻译”
20160605 Created 各国中坦概况,火力评比
20160609 Updated 防御评比
有抖机灵的,有列回忆录的,从车本身性能上讲一讲的倒是不多……
邮局港剧,T-34和谢馒头确实可以当得上二战中坦翘楚之名,和友商竞品,啊不,对方MT比起来可以看得出虽然未必最强,但是肯定是最合适的,把这俩货分个高下还是挺有难度。
和看车一样,咱们看看B级……啊不,MT这一等级各家的主打产品:
S系共产铁锤:T-34,从最早的白板1939型到初期的41/42型,到中期改款43型,到后期大改款T-34/85型,还有中期改款鸡血性能版(?)57型至于下一代的T-44/54/55先不去说它;
T-34/76 mod.39,初期生产型,特征除了炮比较短之外就是炮盾上铸造的流线型火炮反后坐装置包覆装甲
T-34/76 mod.41/42,前期主力型号,和39型的主要区别还是在炮盾上焊接+铆接的反后坐包覆装甲,F-34火炮的反后坐装置移到了炮管下方;部分41型采用了全铸造炮塔,炮塔两侧前方的边缘是圆弧过渡的,而大部分后期生产的42型是焊接炮塔,边缘有棱角。39和41/42型的共同特征是较小的炮塔以及单片式翻起的炮塔大舱盖。
T-34/76 Mod.43,中后期的主力型号,也是留存至今少数能看到的T-34/76型号,特征是带大型化的圆弧形炮盾的六边形炮塔,以及两个圆形的顶舱盖——同时打开像两个耳朵,所以被取了个“米老鼠”的外号。部分43版T-34/76安装了T-34/85风格的车长指挥塔。不过所有T-34/76都是车长兼炮手的四人车组。
T-34/57 基于42型安装ZiS-4的型号。数量较少,但是穿甲能力很强
T-34/85,嗯,这个涂装嘛……
M系民主工厂:M4谢尔曼,根据车体不同配置分A1到A6,其实光看型号区别不大,重点区分是75/76/105的炮,驾驶员舱盖是凸出的还是内掩的,有没有水套弹药架,VVSS还是HVSS悬挂,以及是否酱爆(JUMBO)款;什么?你说格兰特?我不认识有这么个“中坦”……
想想当年打突袭1战役,第一次拿到“雪曼战车”的开心啊……好不容易有个正经坦克啦……然后光速被电脑的4J教做车……
M4A1,主要特征是铸造车体。注意不是所有A1都是75炮的……也有换了76炮的A1
最常见的焊接车体版75谢尔曼,早期车体驾驶舱盖凸出,还加了附加装甲
M4A3E8/M4A3 (76)W HVSS——水套弹药架水平弹簧悬挂的76炮谢馒头,著名的“Easy Eight”,谢尔曼里综合性能最好的一款,一直用到朝鲜战争。这一辆没有炮口制退器,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没有还是打着打着拆了(开炮时影响隐蔽性)
M4A3E2 Jumbo,有翻译成“巨无霸”的也有翻译成“小飞象”的(当时美国动物园有一只小象叫这个名字)。巨厚的炮塔和车体,在美军中被称为“突破坦克”(Assault Tank),主要用途类似英国对“步兵坦克”的定义:顶着反坦克火力突破设防阵地。看炮盾十分好识别。也有部分改装了76炮的Jumbo
D系科技信仰:三号这种A+级弱鸡怎么拉皮也算不进主力中坦,从四号开始算,早期短管不说,后期长管火力凑合,80垂直胸口差强人意,50炮塔万年黑,整体上透着25吨平台硬肛别人30吨的憋屈感。德国人也是痛定思痛,五号黑豹整备质量直跳45吨……你特么也好意思说你是MT!就算你是MT你很能打你那重量你那造价你那产量,你还是当工艺品比参加世界大战更合适……
PzKpfw IV Ausf.H,在44年的战场上地位和34/76、M4(75)差不多,和这两个互有长短,然而德国人可没34/85、M4(76)那么多的高端中坦来造……
PzKpfw V "Panther" Ausf.A 豹子这货的体格完全超标了……慈父2和潘大头也就45吨!
Y系装甲茶馆:Y系坦克就是奇葩的综合体……早期的步兵坦克厚皮短腿小炮,巡洋坦克薄皮长腿……还是小炮……正儿八经弄个看起来像正牌中坦的东西得等克伦威尔了,然而还是垂直前脸6磅/75小炮的初期水平,肛虎上豹最靠谱的得靠表弟谢馒头改的萤火虫……总之英国佬造坦克的智商得等战后百夫长才重新上线,还得是105版的……
A27M Cromwell,二战英国上场的唯一看起来像“中坦”的东西。想不出来英国人怎么把这个和34/76、M4(45)相当的玩意儿忍到45年的。
评论中提到的彗星和百夫长……这俩在欧陆毫无存在感的东西,反正英国坦克兵需要和动物园撕逼的时候是指望不上它们的……
R系……咱们就不拿图纸车出来说事儿了吧?唯一一个有看起来靠谱的实车大规模参战的是三号F/H水平的九七改……
综合以上,战争期间靠谱的中坦还真只有T-34和谢馒头两兄弟,豹子好是好……奥迪比大众好凌志比丰田好我也知道!
怎么说呢,评价一个坦克,不仅要看管子的粗细装甲厚薄,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所以主要的对比对象是T-34/76 vs M4(75),以及T-34/85 vs M4(76)。下面从几个方面和不同的时期分别说说T-34和谢馒头,火力,防护,机动,人机工程,加上其他综合因素比如生产性运输性可持续发展性……
火力:说的就是炮,弹硬指标。命中率什么的看人品不太好评价,放到后面综合因素说。
T-34在战争历程中换了好几门炮:
T-34/76 mod.39L:76.2mm L/30.5 L-11
T-34/76 mod.41/42/43:76.2mm L/42.5 F-34
T-34/57 :57mm L/70 ZiS-4
T-34/85 :85mm L/55 D-5T/ZiS-S-53
谢尔曼就简单多了:
M4An(75):75mm L/40 M3
M4An(76):76mm L/52 M1A1(C)
其他的105炮主要不是反坦克的,部分小飞象实验性上过90炮不过不是普遍现象先不考虑了,这要能算毛子还有T-34/100呢……
下面分阶段来看看:
> 早期(39-40)
L-11只在战争初期出现,在那个年头30倍的76炮对于德佬那些前甲才30的III/IV早期型号已经是灭顶之灾了,所以这一时期光看炮T-34是花式吊打德棍,只要车长能找到目标……当年在坦克上上这么大的炮的只有毛子,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这很俄国!嗝!),足够的口径保证了HE的威力,大大增强了坦克的多用途性(轰步兵拆攻势砸ATG)。这年头谢尔曼还没有呢。所以主要对比要看F-34。
> 中期(41-43)
主要对比对象就是F-34和M3了。这俩炮长短粗细也差不多,发射弹重也差不多,毛子炮初速还更高点——然而毛子最大的痛就在炮弹上,只有AP连APC都没,结果穿深还不如米帝……不过话说回来,F-34和M3对付4G之类50前脸的家伙都绰绰有余,打老虎豹子前脸都没戏,倒是对付4H三秃子之类的货可能差别比较大。综合看来,在中期中坦火炮这个分类上米帝略胜一筹。话说回来,在中期中坦火炮这个问题上德棍得分倒是最高,75mm L/43-48 KwK 40比上面俩挫货都强……
有个特例是T-34/57的ZiS-4,也就是传说中的57神针——在搞钓鱼竿这事儿上德棍还是得管毛子叫爹,41、42年就弄出70倍径你怕不怕,正面硬上老虎你怕不怕……然而口径太小导致穿甲后效和HE威力都比较拙计,虽然也算是成规模投入战斗了,但是基本只能当坦歼使,拿来作为中坦有点力有未逮……
> 后期(44-45)
43年在库尔斯克悲壮了一把的毛子从44年起全面给新T-34上85炮,虽然到打柏林的时候还是有没换完的T-34/76混在伟大的红军队伍里;而43年在北非被老虎教做人了的米帝直到44年诺曼底的海滩上还一辆76馒头都没有,头次上战场得等9月份了。不过总体来看,换炮时间的差距比这两个型号投入使用的时间差距已经短多了,果然战争才是让树獭动起来的办法……此外米帝还一直抱怨76炮的HE弹威力太差——为了应对高膛压,弹头壁厚比较厚,装药少了——所以还有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75馒头用于打软目标,“狂怒”中75和76馒头混编的坦克排是十分历史的。
毛85和美76两款炮使用普通弹(AP/APC/APCBC)的时候性能差不多(千米垂直100-110,500垂直120-130——没比KwK 40强哪儿去,德佬这门炮确实不错),然而米帝的金币弹穿深实在屌炸了M93 HVAP 500米垂直穿深破200实在是惨无人道,哪怕考虑到APCR类炮弹打大倾角比较乏力,这个数字也很吓人了……
此外还有个特例,就是约翰牛拿谢尔曼加QF 17pdr杂交出来的萤火虫——这货为了这门炮牺牲挺大(少了前机枪,这东西在二战其实还是有用,另加了个后脑勺),其实和T-34/57一样更倾向于坦歼,而且是牛牛货,暂时就不作为米帝谢尔曼考虑了。
综合以上考虑主力火炮的指标,虽然米帝总是慢半拍,但是总体指标上还是略占优势:短炮略优,长炮靠金币弹加分,然而考虑到他们的上场时期、面对的对手和身边的战友(几千辆慈父2表示笑看尔等狗头),实际上谢馒头的火力在战场上相对T-34来说稍微有点不够用。
当然毛子战后改进了85的炮弹又打了针鸡血,那就是后面的事儿了……
P.S.1. 谢尔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是它貌似是二战炮塔转的最快的中坦(16秒一圈?相应的,虎I的液压驱动炮塔转一圈差不多要一分钟……当然这是特别慢的代表)
P.S.2. 有人说谢尔曼是二战中唯一有垂稳的坦克……嗯其实T-34也有,或者说就德国人没有。二战时的垂稳对行进间射击帮助不大,但可以提高短停射击效率(火炮不会跟着车体在刹车时前后摇晃了)
装甲/生存力:
一方面是装甲厚度角度硬指标,另一方面是投影面积和防火抑爆软实力。
在装甲指标上,T-34和谢尔曼实际上都发生了多次细小的变化,特别是谢尔曼……茫茫多的生产厂家导致光车体前装甲构型居然有14种……
不过总体上还是能分几大类的。下面,首先对两边分别看看装甲的发展和具体分布情况:
> T-34——
总的来说,忙于大规模生产的T-34的装甲发展情况是比较简单的。
车体:
T-34全家族车体正面装甲情况基本都是45mm @ 60°(角度为装甲板与铅锤方向的夹角,或者说水平射弹命中时弹道与装甲法线的夹角,下同),不过有个问题是T-34的驾驶员舱盖儿也在正面——有些人可能以为这是个弱点,嗯,在42型及以前的T-34/76上确实如此(虽然有个加强边),不过从T-34/76 mod.43开始这个舱盖就被整体加厚到75mm了,和黑豹的前甲一个等级——即使考虑到舱口破坏了装甲整体性,这个地方也算不上什么弱点。
T-34全家族车体侧装甲也没有变过,上半部分是45mm @ 40°,下半部分是45mm垂直,但是一来由于地形遮挡很难命中,二来还有大直径负重轮,所以主要影响还是上半部分。
炮塔:
T-34的装甲主要变化在炮塔上:T-34/76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只有45-53mm,厚度上基本和四号一个水平——当然,毛子尽可能地对炮塔正面做了圆弧形和狭窄化处理,使得只有一个很小的投影面积能够垂直命中这块装甲。而到了T-34/85,毛子的新炮塔把炮塔正面和炮盾一口气翻了一番达到90mm——考虑到圆弧构造造成的垂直命中区缩小,这地方的硬度基本和黑豹炮塔相当,T-34/85也算是可以卖头为生了……
炮塔侧甲,76型早期型炮塔是45mm @ 30~35°左右,mod. 43加厚到53mm但倾角更小了基本可以忽略。85型炮塔侧面达到75mm,也近乎垂直(这里忍不住要黑下豹子,45吨重啊炮塔侧面45mm准垂直……)当然了因为炮塔可以转,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面向主要威胁方向,所以炮塔侧甲的影响稍微小一点。
后部装甲就不说了,下面看看谢尔曼的……
> 谢尔曼——
前面说了谢尔曼的车体是一门玄学,如下图可见:
所以光看外形基本就分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型号╮(╯_╰)╭
不过总体上,无论是铸造车体还是焊接车体,基本可以分为早晚期规格,区别主要在于早期型号车体上部主装甲倾角较大(2"(50.8mm) @ 56°)而驾驶和机电员舱盖凸出,后期型号减小了倾角但增加了厚度(2.5"(63.5mm) @ 47°),把舱盖包了进去以保证前装甲是一整块。(说实话我觉得早期型的焊接车体还更好看点~)
车体下部正面装甲厚度基本与上部装甲保持一致(51/64mm @ 50~56°),至于下图中有人提到车体下部有4.25"(108mm)的……那只是后期车体下部鼻尖部分的局部加强,以防止圆弧接近垂直的部分比较容易被击穿导致传动系统损坏失去机动能力。换句话说,早期型号这里没有补强的时候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弱点。
BTW,T-34早期型车体前部圆弧过渡的时候这一部分也加强到了100mm,虽然更窄一点。
除了酱爆(M4A3E2)以外所有的谢尔曼车体侧面上下部都是1.5"(38.1mm)垂直装甲。
当然,酱爆那个变态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这货拥有总计4"(101.6mm) @ 47°车体正面上装甲和4.5-5.5"(114-140mm,鼻尖加强)的近圆弧下部车体装甲,还有3"(76.2mm)的车体侧面上部装甲(下部还是1.5")。
关于炮塔装甲,谢尔曼主要采用过3种炮塔:75型炮塔,76型炮塔和酱爆炮塔。
- 75型炮塔:炮塔本体正面3"(76.2mm) @ 30°,炮盾固定部分3.5“(88.9mm)弧形,活动外炮盾2"(50.8mm)弧形,并且两层炮盾有相当的重叠部分;炮塔侧面2"(50.8mm)近垂直。
- 76型炮塔:炮塔本体正面2.5"(63.5mm) 近垂直,不过开口相当大,主要靠3.5“(88.9mm)的炮盾(近垂直)。炮塔侧面也是2.5"(63.5mm)近垂直。
- 酱爆炮塔:基本就是个76型炮塔加厚来的铁坨子……正面6"(152.4mm),炮盾7"(177.8mm),侧面也是6"(152.4mm)……大概美军中最幸福的坦克兵就是酱爆里的那五兄弟了吧?
基于上面的装甲分布情况,不考虑酱爆这个作弊货(毛子对应的战术装备是正牌HT),主要的装甲参数对比如下:
车体正面基本是45mm @ 60° VS 51mm @ 56°/63.5mm @ 47°;
车体侧面(上部)45mm @ 40° VS 38mm垂直 ,
炮塔正面 T-34/76 vs m4(75)是45-53mm圆弧 VS 76mm @ 30°/51-140炮盾(单外炮盾-两层炮盾部分),或T-34/85 vs m4(76)的90mm圆弧 vs 89mm垂直。
根据以上装甲分布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
事实1:一般来说中坦在战场上最常见的威胁是正面的75-90mm级别普通穿甲弹(AP/APC/APCBC)和侧面的50-60mm普通穿甲弹,
事实2:从战场经验分析表明装甲倾角效应对防御力有相当的加强作用,具体的效果和装甲厚度(T)与穿甲体直径(弹径D)的比值(T/D ratio)有关,具体如下图
这个图来自美军对二战战例和试验进行分析的数据,出自《WW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别的答案也提到了,我也拿过来用用;虽然经验分析和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出入,但基本上做大致的评估也够了:
车体正面,前面说到,正面的主要威胁是75-90级的穿甲弹,那么对T-34和谢尔曼前/后期的前装甲TD比分别大致为0.5-0.6和0.56-0.68/0.7-0.84,倾斜系数为约2.7和2.3/1.7,折算为穿甲弹穿甲能力分别为约120 vs 117.3/107.1,可见就车体正面装甲而言两者相当,T-34略占优势:前期谢尔曼正面装甲虽然略薄弹倾角大,效果可能比后期还好点,但是凸出的舱盖是个弱点;后期的谢尔曼虽然加厚了正面装甲但由于倾角减小,当然考虑到把凸出的舱盖弱点抹平了大致算是保持相当吧。
至于车体下部,一来中弹几率较小,二来加强的也就那一溜(补强到平均水平),基本不太影响作战效果。
至于车体侧面,T-34无论厚度还是角度都占优,具体基于相同的分析方法折算穿甲能力需要大概是60 vs 38,T-34明显占优;
炮塔正面,T-34/76逊于谢馒头任意型号,但T-34/85考虑弧形炮塔前部带来的避弹效果,防御力强于除酱爆以外的任意谢馒头。
炮塔侧面,T-34/76和M4(75)相当,T-34/85强于酱爆外的任何谢馒头。
这样,基于装甲硬指标可以看出,T-34在早期和谢馒头互有胜负(主要坑在炮塔上),晚期基本上是T-34占优势,特别是侧面装甲的优势扩大了正面的可靠防御扇区(敌人需要绕得更远才能有效攻击侧面),并且在作为中坦进行大纵深高速突破的时候对各种中小口径AT炮和步兵反坦克武器有更好的防御效果。(当然了米帝什么时候需要高速突破了233)
P.S.有人说现在MBT为什么不用倾斜侧甲了?因为倾斜也没用了呀,动不动穿深好几百,现在MBT侧甲也就大几十一百的,再怎么倾斜也没用不是,直接上垂直还能多点空间。但是在二战可不是这么回事。
注意以上评估没有考虑附加装甲,比如谢馒头经常在侧面弹药架外面多焊一层15mm补丁……他们自己也知道不靠谱啊~
上面说完了装甲硬指标,下面说说一些不那么量化的生存性指标。
> 火灾性能
首先是谢尔曼“朗森打火机”的传言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事实上是在中国网络军事圈早期启蒙时代的都市神话,可以说是流毒无穷。
坦克是个装满易燃易爆品的铁箱子,里面除了弹药和燃油以外还有各种滑油、液压油和电缆绝缘层都是可燃物。一般坦克殉爆如果不是直接被命中弹药,那么一般都是由于其他地方起火引燃了弹药。美军的谢尔曼虽然主要采用汽油机导致燃油易燃,但使用汽油机的坦克在西线遍地都是也不只谢尔曼一家;燃油起火一般也不会立即导致殉爆,而是需要把炮弹烤炸了。这方面谢尔曼由于榴弹装药密度较低,反而相比为了追求威力高密度装药的T-34更不容易炸(见苏军回忆录)。等到76型谢尔曼上了水套弹药架,要把弹药烧炸先得把水烧干,弹药殉爆率就更低了。可以说谢尔曼的可燃性在二战坦克里起码也是平均水平,(76)W型的谢尔曼应该优于平均水平。顺带提一句,到T-54毛子也给弹药架带了套……不过套里是柴油……其实也挺管用。
说到燃油起火,大概最恶名昭彰的莫过于库尔斯克时期的黑豹D了……由于新型号的燃油系统可靠性堪忧到处跑冒滴漏,一不留神汽油滴到排气管甚至汽油蒸汽碰上排气火星分分钟着给你看,这才是真·打火机啊……为三德子默哀一分钟。
之所以谢尔曼有易燃易爆的名声,一方面是因为米军出场太晚,一露头就被经验丰富的DAK在凯塞林山口刷了拨人头,到了意大利和诺曼底又因为高层的过度乐观得用75馒头和整旅整旅的豹子死磕,出师不利大大伤了名气,不像T-34好歹在开战那会儿花式吊打德棍刷了个神话名头出来;另一方面也是美军打完仗在情怀上吹捧下德军,自己自谦一下好体现民主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容易,跟广大人民群众表表功不是——“你看我们坦克这么挫还是打赢了,全靠三军用命将士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 车体大小
谢尔曼高度大约2.7m,比T-34的2.4~2.5m高了差不多一英尺;相应的,T-34宽3m谢尔曼宽2.6m,T-34宽了快40cm。但是在战场上决定隐蔽性的是高度,而且瞄准的时候方正高大的谢尔曼也确实是个比扁平的T-34更加舒服的靶子……当然,T-34柴油机和行走系统过大的噪音对隐蔽性也有点负面影响。
以上,综合考虑装甲指标和非量化生存性指标可以看出,总体上讲T-34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打中,打中了更不容易打穿(除了T-34/76的小炮塔),但打穿了的情况下谢尔曼更不容易炸……
我想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不会去赌“好像被发现了,卧槽被打中了,卧槽被打穿了,哎呀人没给直接打死但是着火了,哎呀人没烧死弹药也没炸太好了”这么个概率吧……所以在防御这一局可以认为T-34略胜一筹。
======== 分割线 ========
下面写机动……更大的坑……
现在看的话是苏联的更加出色,柴油机,宽履带,倾斜装甲。
公认的t34更好。
苏军的坦克更好,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对坦克战深刻的认识导致的正确的设计思想。苏军战前实际就和德国共同开发过坦克和研究过闪电战。加上苏德战场残酷的经验。导致t34是比较纯粹的,适合坦克战的坦克。
谢尔曼从设计思想来看,是美国人按照自己对坦克的理解设计的坦克,和经过苏德战场磨砺的苏军设计师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一到北非就傻眼了。
实际在坦克的使用上,美军的战术是借鉴了英军以及自己的臆想。谢尔曼是做为步兵坦克设计的,担任反坦克任务的是那种同样底盘但是没顶盖炮塔的自行火炮,与苏德那种低矮的防守型自行火炮不是一个概念,实际效果也一般。
当时西线的反坦克任务实际被空军分担了,从各种影视作品中都有反应。所以美国陆军最怕的就是阴天下雨。
和美国人打橄榄球一样,不同的人干不同的活,根本就没有主战坦克这种集成概念。看完狂怒,发现谢尔曼那种高大的车体还真是适合支援步兵。
但是不能否认从工业设计,可靠性,生产性和可扩展性上看,谢尔曼也是不错的一件战斗工具。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谢尔曼参加了美军在全球各个战场各种自然环境下的战斗,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值得称赞。t34在这方面没有可对比的样本。
我在这里说点别的,当年谢尔曼也曾援助过苏联,根据苏联的战史记载,苏联人对谢尔曼的精致,操作性赞不绝口。同时发现谢尔曼因为采用汽油机和窄履带,所以噪音较小还跑得快,因为车体较高,视野好,命中率较高。当年苏联装备欧美坦克数量比想象的更多,都是成建制装备,谢尔曼在苏联军队中不是当作皮薄馅大的炮灰,有时会专门配属给比较精英的部队,去进行奇袭这类的任务,尤其是后期进军东欧的时候。
在网上可以随便查到当年苏联老兵对欧美坦克的评价。
指挥苏联红军的谢尔曼坦克从这些记载访问和记载中,作为坦克兵个人关注的并不是比如主炮口径,装甲厚度这些问题,毕竟被击中会发生什么是上帝说了算。更多的是关注操纵感受,平时的维护强度,以及后勤补给,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用户体验,在这方面,苏军对于谢尔曼的评价不低。
引用一些:
谢尔曼坦克。这款坦克的型号是M4,所以我们称之为“Emcha”(用俄语读M4的发音)。起初,这款坦克安装的是短身管主炮,后来运到的谢尔曼采用了长身管主炮,并安装了炮口制退器。谢尔曼坦克前部的斜面装甲上安装了一个行军锁,以此来确保在道路上行进时炮管的安全。主炮非常长。总的说来,这是一款很棒的战车,不过,和任何一种坦克一样,它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其不足。每当有人对我说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时,我会回答:“您说什么?”你不能说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说它不好,这要看跟什么比。
您知道吗,谢尔曼坦克的设计师中,有一名俄国工程师,名叫铁木辛哥。他是铁木辛哥元帅的远亲。
当然,谢尔曼坦克也有缺点,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的重心过高。这款坦克经常会侧翻,就像个俄罗斯套娃(译注:Matryoshka doll俄罗斯套娃,是俄国的一种传统木制工艺品)。但我能活到今天还要感谢这个缺点呢。1944年12月时,我们在匈牙利参加战斗。我冲在全营的最前面,在一个拐弯处,我这辆坦克的驾驶员兼机械师撞到了路边,结果,坦克发生了侧翻。当然,我们都被抛了出去,但我们都活了下来。而跟着我冲在前面的另外四辆坦克都遭到了伏击。他们都被击毁了。
Q:德米特里·费多洛维奇,谢尔曼坦克的金属履带包裹了橡胶。时下的一些著作指出这是个缺陷,因为在战斗中,橡胶有可能发生燃烧。随着履带上的橡胶被烧毁,坦克便无法使用了。您对这一点怎么看?
A:从一方面来说,这种包裹着橡胶的履带具有很大的优点。首先,这种履带的使用寿命大约是普通钢制履带的两倍。可能不太对,但我记得T-34坦克履带的使用寿命是2500公里,而谢尔曼履带的寿命超过了5000公里。其次,谢尔曼行驶在坚硬的路面上就像一辆小轿车,而我们的T-34坦克发出的噪音极大,鬼知道在多少公里外就能听见它的声响。谢尔曼履带的缺点是什么呢?在我写的《指挥红军中的谢尔曼坦克》一书中,有一章的标题就是“赤足”。其中我写了发生在1944年8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期间的事件,当时在罗马尼亚,天气热得怕人,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度左右。一天内,我们沿着公路前进了近100公里。我们的坦克上,橡胶镶边的负重轮出现了过热现象,橡胶开始脱落,一长条一长条地往下落。我们军在距离布加勒斯特不远处被迫停顿下来。橡胶块四散分离,车轮间开始发生堵塞,并发出了可怕的噪音,最后,我们不得不停了下来。这一情况立即被上报给莫斯科。整个军停步不前,听起来像不像是在开玩笑?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很快便给我们送来了新的负重轮,我们花了三天的时间安装这些车轮。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怎么能搞到这么多负重轮。橡胶包裹的履带还有另一个缺陷。路面上哪怕只是轻微结冰,都会导致坦克像头肥胖的奶牛那样打滑。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就把带刺的铁丝网缠绕在履带上,或者在链条和螺栓上添加履带齿片,总之要采取一切能增加摩擦力的办法。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第一批运抵的坦克上。得知了这种状况后,美国代表向他的公司作了汇报,随后运来的谢尔曼坦克便配备了装有齿片和尖钉的额外的履带蹄块。要是我没记错的话,每条履带配备的蹄块多达7个,每辆坦克总共装有14个。我们把这些零件放在备件箱内。美国代表的工作效率通常都很高。他所发现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上报,并得到有效的解决。(美国人把汽车销售的4S概念引入到坦克领域)
谢尔曼坦克的另一个缺陷是驾驶员舱盖的结构。第一批运抵的谢尔曼坦克,舱盖设在车体的顶部,打开时只是简单地向上开。驾驶员兼机修师经常需要打开舱盖把头伸出去,以便更好地查看四周情况。有好几次,炮塔转动时,主炮撞在舱盖上,舱盖向下闭合砸在驾驶员的头上。我所在的单位中,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两次。后来,美国人改进了这一缺陷,舱盖升起后移向旁边,就像现代的坦克那样。
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试图解决一个疑问。如果一辆T-34坦克起火燃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离它远些,尽管这种做法是被禁止的。车上的弹药会爆炸。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六个星期,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指挥一辆T-34,一名连长的座车被击中后,车组成员跳离了坦克,但他们无法跑远,因为德国人的机枪火力将他们牢牢地压制住。他们趴在一片麦地里,这辆坦克起火燃烧后爆炸了。晚上,战斗减弱后,我们赶了过去。我看见那名连长躺在地上,一大块弹片穿透了他的头颅。可当谢尔曼坦克起火燃烧时,舱内的炮弹却并不爆炸,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事情还有一次发生在乌克兰。我们的坦克被击中了。我们跳离了坦克,但德国人的迫击炮弹不停地在我们四周落下,我们不得不趴在起火燃烧的坦克下。我们在那里躲了很长时间,因为根本无路可逃。德国人的机枪火力和迫击炮弹覆盖了坦克四周的空地。我们就躺在那儿。我背上的军装已经被燃烧的坦克烤热了。我们觉得这次肯定完蛋了!我们将听见一声巨响,然后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就此死在一起!我们听见炮塔内传来许多巨大的撞击声,这是穿甲弹受热后脱出了弹壳。接下来,火焰会烧到舱内的高爆弹,然后,地狱之门就将敞开。但什么也没发生。为什么没发生爆炸呢?为什么我们的高爆弹会爆炸而美国人的则不会呢?我认为这是因为美制弹药填装的炸药更加精确,我们的某些弹药增加了一倍至一倍半的爆炸力,弹药发生爆炸的危险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数。
Q:谢尔曼坦克的内部设施很不错,这一点被认为值得注意,这是真的吗?
A:这是真的,这可不是胡说!非常漂亮!那时候对我们而言,就像他们现在所说的“欧洲修缮”那样,是某种欧洲品质的写照!首先,谢尔曼座舱内油漆得非常漂亮。其次,舱内的座椅很舒适,上面包裹着某种特殊材质的人造革。如果一辆谢尔曼被击中或损坏,要是不派人看守的话,不要几分钟,步兵们就会把这些座椅洗劫一空。这可是很棒的战利品啊,太漂亮了!
谢尔曼坦克有两台发动机,通过一个联轴器连接,这既有好处也有不足。曾有过这样的事例,战斗中,谢尔曼的一台引擎损坏,从乘员舱里可以脱开联轴器,这样,坦克便可以使用另一台引擎使自己脱离战斗。另一方面,每台发动机上都装有强劲的风扇,我们常说:“把嘴张开,风会从你的屁股里吹出来。”风力这么大,你说我们怎么能暖和?也许风里会夹杂一些来自发动机的热量,但我不会对你说那就是温暖。当我们停下坦克时,我们会马上用防水油布把发动机舱盖起来,这样,舱内能保温数个小时,我们就睡在坦克里。美国人给我们的羊毛衬里的工作服很有作用。
谢尔曼坦克的装甲非常坚韧。曾有过这样的事情,炮弹击中了我们的T-34,并未射穿,但坦克组员们却负伤了,因为内壁装甲的碎片飞溅,击伤了坦克组员们的手和眼睛。但这种情况从未在谢尔曼坦克上出现过。
在这里,我还想说另一件事。我们是如何保存自己的(苏制)弹药呢?一个木箱,里面放着几枚炮弹,炮弹上涂着一层薄薄的油脂。必须派一个人坐在那里,花上几个小时擦去炮弹上的油脂。而美制炮弹则放在硬纸板做成的管状容器中,三枚炮弹一组。保护筒内的炮弹锃光发亮,我们将炮弹取出后,马上就可以存放入坦克中。
您如何与你的部下以及坦克保持联系?
A:通过无线电。谢尔曼坦克装有两部电台,高频和超高频,质量非常好。我们用高频电台与上级保持联络,营和连之间的联络则使用超高频电台。坦克内部的交谈我们使用坦克内部通话系统,这东西很棒!但坦克一旦被击中,坦克兵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扔掉头盔和喉头对讲器,要是他忘记了这么做就匆忙跳出坦克,那他会被挂在那儿。(当时T34应该是车内通话靠吼)
所以还是印证了决定战争的是人,发挥装备优势,也许让魏特曼车组开97式都能取得不错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