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真敢说呗?
我都你吗傻了。
那些说《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的也就算了。确实很难读出感觉。
还有人说《围城》和《浮生六记》,也不说啥了。
我看到还有人提名《三国演义》,说《儒林外史》和《金瓶梅》可以取代,后面还说《资治通鉴》?
认真的?
什么叫简略版的“古代中国通史”?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算什么?
《史记》是不是也是?
你若写一本中国现代简史,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岂不美哉。
还有什么《雷雨》,《余秋雨散文集》。
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也上榜了。
如此多的青年文化素养已经高到了这个地步。
真是中国文学幸甚,世界文学幸甚。
那些说《平凡的世界》的人大部分都是不是出自于自我的判断,而是受到了许多大v的影响。因为如今这本书是在知乎上是被黑的最惨的。是个人都似乎可以吐槽路遥的笔法单调,故事老套之类的。所以我下文对于这本书做出一些基本的说明。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对于陕西作家群的普遍风格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是不是了解改革开放之初作家创作的一些基本心态,是不是精读过路遥的其他作品,是不是对于路遥的成长经历做到基本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些功课,就随波逐流的去否定这些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的作品,就有些愚蠢的过分了。
所以,我想基于一些基本的立场对于路遥的价值做出一些辩护。
1,路遥的创作逻辑和动力基本继承了陕西本土老一辈作家的一些基本精神。
诸如写过《创业史》的柳青,写过《保卫延安》的杜鹏程。这些作家基本上是属于一种宏大叙事的写法,作品乡土味道浓厚,来源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并且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柳青是路遥的精神导师,路遥曾在《人生》这本书的前言上就写着柳青的名言。路遥本身作品也承接着这种风格,宏大叙事,并且主要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立场。如果说杜鹏程服务于打天下的立场,那么柳青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立场,那么路遥就是服务于改革开放的立场。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有明显的拥护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判断,也是其价值出发点。
如果说仅凭这种立场就去否定其价值,那么柳青,杜鹏程,何其芳,周立波,甚至于连矛盾先生都会被否定掉。所以宏大叙事本身并不能称其为否定一个作品的理由。作品的价值分析总是要对应相应的时代。
2,路遥作品的故事老套不能成为否定他的理由。
路遥创作的故事太过于老套,缺乏深度。其实这个也是事实,但是这个是整个中国文坛都存在的问题。故事老套,僵硬,缺乏弹性,利用苦难来博得同情。有一种鸡汤的味道。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其实诸如余华的《活着》,刘震云的《1942》,乃至陕西作家群里的贾平凹,高建群在早期都是如此,写作这东西是需要积淀的,作家本身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文学作品不能以单单的故事老套来否定它的价值。
3,主流文学界的评价只能代表价值的一个侧面。
文学界不承认路遥。文学界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且主流文学界不承认的人多了。文学界当年甚至还不承认高行健呢,可是人家照样拿诺奖。
当然文学界一些人确实不承认,比如阎连科就明确说过不喜欢路遥。而且就像蒋方舟之流对于西方现代式写作无比迷恋的人同样也看上起路遥。知乎上许多精英看不上路遥的原因,也大抵如此,都是基于对于现代派的极端迷恋。所以如国内的阎连科,格非等都被推到了无上至高的地位,而另外一方面,传统的本土派写法往往在很多人看来都是缺乏深度的表现。甚至近年来有一股否定四大名著的风气,认为《红楼梦》都十分肤浅,只推崇诸如卡夫卡,马尔克斯等现代派作家。
4,对路遥的评价要与其时代经历结合
从路遥的家庭而言,路遥出身在陕北的一个十分十分贫困的家庭中,历经困苦和饥饿,而且年少时候读书基本能接触到的只是一些苏联作家的作品,所以这就造成了它一方面对于苦难的极端推崇,一方面对于苏联诸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种风格的极端迷恋。如果说前者开拓了他写作的资源,那么后者则限制了他写作的视野。
5,《平凡的世界》至少是矛盾文学奖中的上游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的掌上明珠有些过誉,但是总体而言《平凡的世界》绝对是近几十年来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文学价值处在上游的作品之一。
别的不说,茅盾文学奖已经有这么长的历史了,出现了那么多获奖作品,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还就只有那么几部。很多人说《平凡的世界》写的粗糙,那你再去看一看历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其他作品,就知道《平凡的世界》的优秀并不是自己优秀,而是同行陪衬的好。
总体而言:路遥依然是他那个时代优秀的作家,路遥死时年仅四十几岁,而那个年代才是国内现代派写法兴起的年代,所以更不应该指责他的写法太传统。要评价路遥的价值必须放在相应的时代,
其实,只有少数作家具有超越性,大多数作家都会过气,路遥显然属于后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就一文不值。
那些迷恋于现代派的文艺青年在他们眼中自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何其芳的诗歌,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都没有多少价值。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这些作品给予当时社会提供的巨大精神动力,又何来今日衣食无忧谈现代派的颓废之美。
那些趾高气扬的抱着否定《平凡的世界》的人让我想起了那英对于刀郎的评价:刀郎的歌都是给农民唱的,因此没有任何音乐性。然后王健林就唱了刀郎的歌。
同样有些人也说路遥的作品就是给不成熟的年轻人看的,就是毒鸡汤,可是我记得马云和潘石屹,好像都挺推崇路遥的作品。
更多文史哲的相关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夜雨星风
我不提名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有个很简单的鉴别标准,就是直接翻几本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里面没出现的但知名度又特别高的作品,往往都是被捧的过高的作品。
为什么说要翻当代文学史呢?因为能为当代文学写史的人,都是在领域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者,而他们所选取的作家和作品,也往往都是或有较大的历史影响力,或有较大的艺术价值。很多在普通读者中声名颇盛的作家和作品,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进入文学史。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术界对其整体评价不高,也可以说是普通读者对其捧的过高。比如这里面提到最多的《平凡的世界》,一直以来有很多读者在为其鸣不平。例如这类言论:
路遥的名作《平凡的世界》,可以说和他自己一样,一路坎坷波折,筚路蓝缕,对于此书的评价,至今仍然充斥着两极分化。
首先,是专家、精英、学者、专业读者对它的冷落、避而不谈,或者直言看不下去。
90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等重要文学史著作上,《平凡的世界》都没有一席之地,不被承认和认可。
其中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十分有分量的文学史著作,现在依然是很多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必读教科书,但是里面没有《平凡的世界》。
只有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提到了,但也只是提了几句。
因此《平凡的世界》,在专家学者的世界里似乎真的是太“平凡”了,从而被有意无意地冷落,把它置于文学史叙述的空白之中。
这些专家学者都是专业的,有很高的洞见,他们的著作和点评甚至能起到书写历史、盖棺定论的重要作用。
但他们不少人都认为,《平凡的世界》存在太多的缺点,例如叙述太琐碎、累赘、文学性不强等等。
路遥当初一开始发表《平凡的世界》,也是遭到了多次冷遇,《当代》的编辑周昌义看了十几页就看不下去,接下来的作家出版社编辑看了三分之一直接退稿,就连路遥的好友闻频也坦然直言:
“我帮路遥校对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出来后他送了我一本,我连翻都不想翻……我心想再看看,结果还是看不进去。”
哪怕是很欣赏路遥的李建军也说:
“《平凡的世界》仿佛一盘樱桃 ,一半是成熟的,一半是青涩的。”
洪子诚表态说:
“对《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说老实话并不是太喜欢。”
可见,自始至终,哪怕是到今天,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评价依然不高。
《穆斯林的葬礼》就更不用说了,迄今为止主流的文学史对其或者不提,或者只提个名字。他连被用来进行讨论的资格都已经失去了。
当然,这不是说这些作品本身没有价值。类似《平凡的世界》,的确称得上影响了一代人,只不过是站在文学史的角度上,它的确不够出色。这里的“捧得过高”,更多的是指把作品的影响力与其艺术价值等同。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英主,不存在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同样的,汉高隋文光武康熙也可以与这三位还有秦皇汉武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