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我要吐槽自家码农了!
前几天,他愉快地跟我说:
“曾经凑单买过一本文学书,送你吧。”
一转头,他高高举着《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去凤凰古城,我提到沈从文的《边城》,他亮着眼睛问:
是哪种语言?
他以为是计算机编程。
凤凰古城啊!沈从文啊!带不动了…………
既然都称为“文学”了,那就不奇怪普通人对他的无知了。
比如,你对“法学”“物理学“史学“哲学”知道多少呀,你还是停留在了肤浅的层面进不去。你只关心判了几年,好奇杨振宁娶个年轻老婆,了解《明朝那些事》里面的历史,懂那么一点人生道理,认为一群“李诞”厉害。
同样的道理,“文学”从来不是让普通人来懂的,也不需要他们懂,这和上面的各种学问不需要普通人懂是一个道理。
我们要尊重真正的学问,不是读了几本书就了解“文学”,比别人懂“文学”,也不要去嘲笑只知道张嘉佳的人,说他们不懂“文学”。
我们对“文学”的无知程度,和其他的学问是一样的,不过因为大家都认识字,所以会产生错觉,那就是别人不懂,我懂。可是实际上你也不懂,你只是比别人多读了基本书而已。或者,你可能还真的没有别人读的多。
尊重“文学”,就是需要对“文学”无知的人。大家都懂,和吃饭睡觉一样,就不叫“文学”了,就叫吃饭睡觉。
既然荆哲提到序数,那当然得提到基数
事实上不用我来,知乎上已经有关於不可达基数的套娃问题了:
该问题中套娃层次最深的回答由hhh给出:
因为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不是不可达基数的极限。不可达基数的正则极限至少是k是第k不可达基数,但也不能让不可达基数形成无界闭集,让不可达基数形成无界闭集至少是马洛基数。不过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的确是无界的,的确可以使里面的奇异基数形成无界闭集。
设I0是第一个取幂不可到达正则的基数,In是大于In-1中最小的取幂不可到达正则的基数,Iα(α是极限序数)是前α个In的极限。那么你的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是I(I+1)。不可达基数的极限都不是。
大家可以数一数总共套娃了多少层(下界大於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槽点了,我给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你们就知道槽点在哪了。
假如你用朱温代唐来作为五代起点的话,那么后梁开国是907年,北宋开国是960年,北宋灭北汉是979年。
然后曹魏篡汉是220年,司马篡魏是266年,西晋灭国是316年,然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再然后才是南北朝。
发现问题在哪了么?
问题就在于“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在时间长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好吗?你认为五代十国碎片化,那么请问难道早期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不碎片化了?你不能从一个几百年的时间长度里拎出来相对比较完整的时期,然后跟只有几十年长度的五代做比较,问为什么五代更碎片,这是没道理的。假如你非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你首先应该问的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分裂这么久”(实际上,这确实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了,槽我吐完了,下面讲点干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看上去更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分裂。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等到了五代这,南方裂成好几块看着就比较诡异。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开发度不同啊亲!
汉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为孙策据有江东是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孙吴政权的精华就在长江沿线,当时南方大片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岭南地区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根本没法分裂成那么些个小国……你看看南汉的地盘,在魏晋时期那有几个人?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灭北齐时大概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近千万;北齐有户三百零三万,口近两千万。那么南陈呢?
户五十万。
所以传统概念中的“江南富庶”不是整个长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等几个地区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属于被代表、被平均的那个。刘宋大明8年时扬州有24万户,人口总数接近当时刘宋总人口数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几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在开天时期,天下还是这个样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这个人口密度
然后到了北宋时期,这个人口密度终于算是上来了
所以说五代给人一种“更加分裂”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南方的开发度高了,住的人更多了,经济也更发达了,所以就能够同时出现好几个小国了。三国时期孙吴还在卖力地开荒拓地,甚至从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这些野人的后代终于成为了农民(当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换了一波人),能够愉快地建个小国了!
相比之下北方的兄弟们就比较悲惨一些,一千多年了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怎么互殴还怎么互殴。
啊,果然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当时人们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