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古代虎符不会被人仿造后拿去调兵? 第1页

  

user avatar   zhubaoj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说虎符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的符信制度。



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军事系统庞大,那么在没有微博、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年代,帝王又该如何发布号令、传递信息呢?



这时,一类代表帝王的特殊信用物——“符信”便应运而生。

从文献上看,我国最早的信用物是节,由自然的竹节做成,后来还出现了金、铜、玉、角等材质的节,分为守节、使节、符节、市节等等,具有明确的分工。




无论是帝王发号施令,还是百姓商人通行,都需要持有相应的节才能完成。

比如:守节是用来守邦国,具有发兵的功能;使节是使者出使他国的信物,是国家的象征;符节则是作为通行信物;市节则为商人持有的通行信用物。



后来,随着中央与地方政治军事的活动更加密切,符信制度逐渐健全,节进一步被分化,具有发兵功能的守节,脱离了竹节的形状,以猛兽取而代之,演变成了符。

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在森林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为了能够在军事上百战百胜,便将兵符刻成老虎的模样用于征调兵将、传达军令,是实施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凭证信物。



在使用上,虎符有着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有时还要与诏书同时使用。除此之外,虎符上还设置了许多巧妙的机关,这大大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随着朝代的变迁,除了节、虎符外,符信制度还演变出了竹使符、符、传、过所等等,他们在形状、质地、使用方式上都各有不同。

小课堂:
竹使符:为征发之用,用于皇帝征召诸侯王、太守和郡守;
信符:作为军事活动记录和检验信用物之用,以防止军队中混入奸细;
津关出入符:出入军事关卡的物质凭证。



而在这所有的信物中,用于调遣军队的虎符,可以说是符信制度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虎符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不同时期的虎符又有哪些差异呢?

虎符的历史

战国时期

关于虎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各国的国君为了能够控制军权,调兵遣将,便将虎符作为信用凭证。



这时的虎符,多为虎形,以铜质为主,身上装饰有流云纹等纹样,有的虎符上篆刻有铭文,多为金字错书,从首至尾,文意完整。

使用时,虎符一分为二,右半放置于君王处,为君符;左半放置于带兵的将领手中,为将符。



执军符者代表军权,军队认君符不认人,调动军队时,需要将君符与将符放置一起核验过,才能够调兵遣将。

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比较重要的虎符有2枚,分别是杜虎符和新郪虎符。

其中,1975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错金杜虎符名气最大。



这枚虎符,半张口,呈走形,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部上卷。

虎符身上刻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四十九字错金铭文。

意思是说:“调兵之符,右半在君王处,左半在杜地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需要核验虎符,才能行动。但如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从样式上看,这枚虎符应为左半,在杜地的长官手中,所以,取名为错金杜虎符,是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秦国虎符,目前已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新郪虎符为左半符,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39个字。



新郪本属魏国,后并入秦国,这件虎符为战国末期的制品,目前藏于法国巴黎陈氏所。

除了虎形的虎符外,在战国时期,还有鹰形、龙形、羊形等形态的虎符,而这种形状上的多样,可能与当时统治者的信仰和偏好有关。



秦朝

秦国统一六国后,虎符在形制上出现了变化。

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秦朝虎符上的铭文不仅得到了精简,而且撰写方式、样式也出现了改变。



比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阳陵虎符,上面的铭文仅有12字,左符上刻有“甲兵之符右在”,右符上刻有“皇帝,左在阳陵。”



文字沿着虎脊柱方向书写,这不仅提高了防伪的功效,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军事机密的安全。

两汉时期

到了汉代,虎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可见,从汉代开始,帝王在分封功臣以及任命官员时,都会授予符,代表交付权力。



这一时期的虎符,多为铜质,平卧状,虎口微启,造型乖巧,在虎背脊柱上,刻有错银铭文,且左右符皆为半字。



除此之外,右符内侧有2个方形榫柱,左符内侧为坑,这种小机关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伪造的难度。



比如,下面这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汉临袁侯铜虎符。

临袁侯铜虎符,为符的左半,呈卧虎形,昂首卷尾,在符的内侧有方形凹槽,上面刻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



由于汉代的符节数量多且使用频繁,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代时,专门成立了用于保管符节的符节台,并设立符节史专人进行管理。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写道:“襄平侯通尚符节”,说的正是襄平侯纪通掌管藏于宫廷的君符。



唐代时期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君主的名讳,虎符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不在以虎为形,改为鱼符,后来还出现了龟符、兔符等等。



这一时期的鱼符主要包括三种:随身鱼符、铜鱼符、交鱼符,管理制度上也较前朝更为严格。

从功能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调兵遣将,有的还能证明身份、出入宫门等等。比如:随身鱼符用于证明身份;铜鱼符用于派兵遣将;交鱼符则用于出入宫门等等。



无论是朝见皇帝、会见同僚、还是外出办事,都需先亮出自己的鱼符,证明身份后方可行事。

虽然这些鱼符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形制基本一致。

外观呈鱼形,由木头和金属制作而成,分为左右两片,左归君王,右归将领,在顶端凿有一孔,可以随身佩戴。



鱼符内刻有官员的姓名、级别、任职衙门等内容,左右符中缝处刻有“同”字,核验时需将左右符上的“同”字合拢才证明验证成功。

部分鱼符还在底部中缝处加印“合同”二字,并配有装鱼符的鱼袋,并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进一步加大了仿制的难度。



1971年,在唐朝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副《持鱼符内侍图》中,就清楚的记录了当时内侍使用及佩戴鱼符的场景。



宋朝时期

宋朝初期,符牌制度逐渐完备。

废弃唐朝时期流行的鱼符,保留鱼袋,根据官员的等级,在鱼袋上用金银绘制成不同的纹样,以便区分身份。



后来,还出现了佩戴于腰间的竖条形符牌,这时的符已无合符之意,只是作为身份的标志。



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用象牙、金属、兽骨制作的腰牌逐渐流行起来。

相对于前朝,这一时期的腰牌在管理上也更为严格。腰牌上不仅注明了佩戴者的身份、年龄、职位等等,有的高级一点的腰牌上还会刻有佩戴者的面部特征。



罗振玉的《历代符牌图录》中就曾记载:“内官内侍出门铜牌”、“尚衣监牙牌”、“明魏国公散骑牙牌”等等,说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腰牌样式、材质均有不同。



除了达官贵族会随身佩戴腰牌外,民间的百姓有时也会佩戴腰牌,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用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

随着腰牌的流行,虎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代公章也很容易仿制啊。

比如你去银行核对公章,所谓验章,也不过是银行工作人员像比对虎符一样进行人工比对。

现代也有很多人,仿制印鉴去行骗的,其中假冒解放军的案子尤为多。

只不过,最后那些人都进去了。

古代假冒虎符就是造反的死罪,都到这一步了,其实仿制虎符意义也不大了,毕竟你没有足够的准备,你去造反也没意义,有了足够的准备,有没有虎符都无所谓。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古代的金属机加工太过于自信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第一,虎符不是秦朝的箭头或者弩机,没必要标准化制式化的。

第二,虎符在细微处的防复刻设置,不一定能被识别到。

第三,工匠在那个时候是家族制的,人家不傻;

第四,武将有专门的质押制度,造反是要灭族的;真要造反的,用不到虎符。(很好奇赵匡胤黄袍加身,家眷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相关话题

  古代人拉屎之后怎么擦屁股的? 
  如果秦始皇发现有世界地图,那会发生什么事? 
  古代所有适龄的官家小姐都要选妃吗? 
  为什么说古代弓箭手难训练,不是抛射就可以吗,难在哪里? 
  现代一个师的兵力补给充足打得过古代一个统一的王朝吗?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非相关专业汉语母语者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的能力如何? 
  古时候犯了罪的人被流放的时候难道不可以偷溜回来吗? 
  后宫的女人真的会为了争宠不择手段吗? 
  古代诗人喝的都是什么酒?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到底是不是 “唯汝子”讹变来的? 

前一个讨论
三国时期的教育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类似现在留学的现象出现?
下一个讨论
对你心目中最烂的2022年春晚小品做一下排名?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