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答辩老师会仔细看论文内容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我们参加高考、成人自考、事业单位考试等考试的阅卷工作时,我经常负责改作文部分。一篇800字的作文,停留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30秒——实际上,一般必须在15秒内看完,因为看完了作文还需要思考给多少分以及录入到系统里。是不是有人会觉得15秒看作文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大多数作文15秒的时间都嫌多。15秒基本上不会错判一个人的,这一点我有信心。

把时间稍微放大一些,对于大多数答辩老师来说,一篇本科论文一两万字,三五分钟绝对也就能看完了。而且还是那种看完后就能直接指出你问题的看完。

觉得这不可能吗?接下来咱们不妨拿一篇普通的硕士论文(文科,5万字左右)来说一说答辩老师是怎么看论文的。(博士论文没必要说,那个是另一种情况。本科论文太简单,当然看完了硕士论文的分析,就更知道本科论文有多水了)

首先,文科硕士论文的起始部分一般都是绪论,绪论中又包含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等等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除非你研究的是一个从来无人涉足的领域或者使用了某些人没有使用过的方法,否则这部分内容扫一眼就可以了。大多数情况下,你所使用的理论答辩老师们早就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你不可能论述出多少新意。至于文献综述,你那点文献阅读量就真不用提了,基本上扫一眼文献里的人名——对,连内容都不用细看,看一眼里面你引用的哪些人就知道这个综述的质量了。

其次,对于答辩老师来说,论文真正重要的是主体的三到五章。这些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搬开揉碎了一看,能用的其实也没多少。一般来说,论文的主体部分大致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介绍、从中发现的问题、对所使用的分析理论的介绍、论证过程以及自己的结论。如果你的研究对象并无什么新意,那么答辩老师是没必要细看甚至没必要看的(比如现当代文学领域,你做的选题是关于鲁迅的,那么第一章的内容答辩老师是没必要看的,因为对于一个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专家来说,对鲁迅的了解应当是基本常识)。同理,如果你所使用的理论并无新奇之处,比如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理论、精神分析等等,答辩老师也没必要细看——虽然你觉得你可能花了很大精力才把原著啃下来,但大多数答辩老师早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因此看一眼不出什么大错就行了。

再次,在第一章或者前两章之后,论文的主体部分才是答辩老师们最关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是你的原创,但大多数时候也不过是一些老套路而已。举个例子,比如使用消费主义理论对电视节目、电影、杂志等进行分析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非常常见的选题方向,而这个分析的套路实际上已经十分老旧,之所以年年还有人在做,是因为这种案例研究类的论文换一个研究对象就可以了。只不过,从论证过程来说,大多数人的分析无外乎就是常见的身体消费、符号消费、商品消费,间或掺杂一点景观社会、媒介生态学等领域的内容,其实扫一眼也就知道学生的水平的如何了。

最后,就是论文的结论部分。这部分内容,偷懒点的老师只要看一看标题,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总之就是,对于大多数答辩老师来说,硕士生论文里唯一值得看的部分大概也就是论文的论证过程。但在一篇五万字左右的论文中,这部分内容大概也就是两万字左右的篇幅,基本上随便翻一翻,五分钟之内是绝对能看完的。

说完了看论文的套路,再上个具体的论文的目录吧(论文是随便找的,在这里不评价论文的质量,只是拿来说怎么看论文)

这是一篇研究柳诒征史学思想的硕士论文。如果是一个对柳诒征有所了解的答辩老师,可以直接从第三章来看论文。如果这个老师不了解柳诒征,翻一翻前两章大概也就知道你写的是个啥。这部分内容通常都是介绍和陈述,不会涉及分析和思辨,即便是不熟悉柳诒征的老师随便翻翻也能了解个大概。

论文的第三章是对柳诒征中国历史研究的分析。对于有经验的答辩老师来说,根本不必看论文,这个目录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就已经很多。比如,他将柳诒征的治学思想、诸子学研究、中国史观、中国文化观和对西方史学观的接受并列为5个小标题,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更合乎逻辑的分类是将柳诒征的中西史观合并为史学观,将中国文化观与诸子学研究合并为文化观。或者,也可将史学观纳入到治学思想的范畴中。

另外,这五个小节之间也没有表现出论述内容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比如,要介绍柳诒征的史学观,可以在史学观这一小节下分几个小标题,分别介绍柳诒征对中国史学观的理解与批评、对西方史学观的扬弃以及柳诒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个人史学观及其价值。像这篇论文中这样3.3一个小标题,3.5一个小标题,逻辑上就是比较凌乱的。

第四章是对柳诒征中国史研究的一些论述,但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柳诒征的中国历史观。如此来看,则第三章的3.3节又非常突兀,你把它放到第四章来反而更顺一点。此外,4.5“史学是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影响”这句话本身就有语法问题,应当把“是”字去掉。

以上所有的分析只是针对一篇目录提出来的,要看完这个目录只需要不到10秒钟的时间。现在已经说到这儿了,你觉得答辩老师还有必要继续往下看论文正文么?或者说,如果老师们真要是一字一眼的抠论文,这个学生得在讲台上掉几层皮?

什么时候答辩老师会相对认真地看一下论文?通常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你使用了一个学术界的前沿理论或者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而这个理论大家基本上都不了解;第二,你的论文目录和框架整体上非常优秀,老师想仔细看一下你的论述;第三,你的论文得出了新的结论;第四,你的论文写的字数很多(比如一篇硕士论文写到了10多万字),老师们对你的态度很认可。总之就是说,你的论文得让老师觉得有仔细看的价值,他们才会仔细看。否则他们越仔细看,大多数学生就死的越惨……

总结起来就是,对于大多数写的一般甚至很差的论文来说,答辩老师基本上只要看个目录就足够叨叨十几二十分钟。你要指望他们仔细看,那你肯定是想延期毕业了。


这个回到收藏比点赞还多是个什么情况……

光收藏了,别忘了点个赞啊~


user avatar   ci-hu-pan-xiao-q-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还没到答辩的时候,说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事吧。

我硕士研究生正文部分字数36000多,然后很幸运的抽中了双盲。经过预答辩修改查重等一系列程序把文章送到审核系统之后大概五天不到我的两个评审意见都出来了,还算顺利最终修改后参加答辩。

其中一条修改意见是:文章中有一处写错了人名,应当是张明楷而不是张明凯。我在电脑上看到这条意见瞬间惊了个大呆信誓旦旦的说应该不至于出这种差错吧,刑法专业的写错了张明楷三个字,怎么可能如此不专业,肯定是老师看错了。

然后打开文档用查找发现真的有一个地方打错了名字....


接着就是答辩的时候,我们答辩采取的是导师回避制度,当时我们那组请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一个C刊的主编。

过程还算顺利,噼里啪啦回答完问题几位导师还算满意,然后那位主席在提意见的时候除了专业方面的问题外给了我两个需要后期修改的地方:第一个是“摘要”二字不需要加粗,从打印的纸质版论文看字体似乎加粗了,其次就是某一个引用里面的标点符号错误,应该是切换到英文打出来的。

这次我没有不信邪,答辩结束立马回寝室打开电脑修改,果然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你说答辩老师会不会看论文内容?

可能你觉得人家只是扫了一眼,但他们这种大佬基本扫一眼目录你哪个地方可能是薄弱环节哪个地方也许会出彩人家心里就有杆秤了。

所以啊,别想着简简单单糊弄过去,文章太差放你一马是特例,给你延毕那才是常态。


user avatar   huang-xiang-34-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分什么论文,如果是本科论文,那老师基本就看个格式,看个规范,最多看个论文题目和一级标题。不知道清北的老师会不会看内容,咱没上过清北,咱不敢乱说。但是一般大学,包括985的大学,老师也不会认真看内容的。

如果是硕士论文,那就有所不同了,一般硕士论文是本校老师+外校老师,外校老师做答辩组组长,一个班一起答辩。外校的老师大部分没那么多时间看所有的文章,所以也就看看结构,三级标题以及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能看出花了多少功夫的东西。

如果是博士论文,那基本肯定是看过内容的,一方面是博士论文答辩人数一般都比较少,了不起2,3个一起,有时候就1个。答辩老师是有时间的和精力看的(虽然一篇博士论文篇幅顶好几篇硕士论文,但是毕竟博士论文是一个主题),而且外校的答辩老师来是给钱的,拿钱总要办事。何况博士论文很多时候就已经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了,一些优秀的博士创造力和思路还可能给老师一定冲击,刺激答辩老师的大脑,老师也愿意去看。


user avatar   zhang-yi-we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user avatar   hu-yan-luan-yu-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自认算不上社科学者、作家,或者陈道明那样的艺术家,不用多想,看书没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同这句话。但说到底,真正能让人类得到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个体。

我大学毕业后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看的实体书,没仔细数,摞起来大概是身高两倍吧。

网文也看,比实体书少一些。

一开始喜欢读《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和《菊与刀》这些,很幼稚地认为,看这些书会让自己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包括王小波的书,黑格尔的大部头,史铁生的散文。

后来,小说占比越来越高,人文社科只占大约一成。最后发现自己钟爱的还是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书只剩下《帷幕》,一直不忍心读。

统统没用。

借用阿婆书里一句话,这人就没什么品味,你看看他读的都是什么书,西部拓荒故事和侦探小说!

不可否认,看书增长了我的知识量,有效提高了我的写作文笔,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聚会时更有谈资,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一丢丢答案。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提高就这些,你接受吗?

我估计不会接受。

大部分人追求的提高,是那种看得见的生活质量提升,是社会地位带来的自信,是升职加薪,是生活美满。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生活。

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回答,开头阐述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只要读了这些“好书”,就能实现自我升华。

这其实是个很难征明的论题。

就比如说,我确实认识一些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大叔,客厅里、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阅读吗?其实未必。

他们喜欢读书,是因为双亲都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高智商、勤奋、精力旺盛,加之父母督促,考上了名牌大学。

既然能较为轻松地在事业方面做出成绩,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从小被爸妈培养出阅读习惯的他们,选择在闲暇时间读许多许多的杂书。

所以,你看,爱读书说是成功的因,不如说是成功的果。

或者换种思路,我们反证这个问题。

假设读书真的能有效提高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如果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方法真的被开发出来了,而且被证明切实有效,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一种商机,一项可盈利的教育产业。

换句话说,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成人读书班”。

多么大量呢?今天你能看到多少考研班、考证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就该有多少“成人读书班”。

有吗?并没有。

倒是”5分钟带你读XXX“这种短视频火了。瞧瞧吧,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仰慕书中思想的人,最终的追求也是”不读书“。

30分钟带你读完《战争与和平》!

乖乖,配上苏联版电影的剪辑,质量真的高,好看。

其实30分钟视频对现代人来说也太长了,所以视频分上中下三部,一部10分钟。

哪怕是给美少女和精神小伙网上刷礼物这种社交需求,都被开发成了一年不知多少亿的直播产业。

再打个比方,有创业的打算,就该脚踏实地地考察项目,结识合伙人,筹集启动资金。闲下来了,看看名人传记,打打鸡血,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放松项目。

还有那种,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谈吐和综合素质,进而遇到伯乐的观点。

我只能说,我们活在现实世界里,要适当减少一些幻想,放低一点要求。

也许你真的会在一场晚宴中,跟同样喜欢读书的老板、上级所聊甚欢,伯牙子期。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这顿饭过去,领导就把你忘了,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寻思这小伙子既然有时间看这么多闲书,怎么工作上就不能多加把劲?可见他事业上没太大野心。

而同事们的看法则刚好相反,觉得你这是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在花样拍马屁。

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现实世界里,我不秀阅读量,也不提自己喜欢看书。

作为一种爱好,绘画和摄影可以拿来给人看,唱歌和乐器可以请人听,舞蹈更是赏心悦目。

阅读呢?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自命不凡,且喜好炫耀这点。

包括很多答案里的用词和腔调,恕我直言,从大众的视角看,不是特别让人舒服。

摄影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绘画需要天赋,至于读书,大部分人看来,谁都可以读,谁读都一样。

他们也许没有阅读习惯,也许不能坚持阅读,但不妨碍就这么认为。

在这些人看来,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必须忙活事业和学业,得照顾老人和小孩,要张罗无穷无尽的琐事。

而你,有时间看闲书,必然是牺牲了其中不止一项的时间,逃避了家庭和社会的部分责任。

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跑我跟前炫耀吗?

这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更不是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的前兆。

人性使然,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最正确,手头上的事最紧要。

我父母那辈,平时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的。他们对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也是发自心底地佩服、敬重。

但世界已经变了。

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中,我也极少看到有人抱团交流读书体验。

唯一一次意外,是个漂亮姑娘,她喜欢小说,身边自然而然地围拢了一群男生,争相对情节、人物和文笔发表看法。




  

相关话题

  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九旬教授维权获赔 70 多万,怎样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 
  博士生的你,耗时最长的一篇论文做了多久? 
  湖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又涉论文抄袭,重复率接近 100%,已是第三起,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才不爱科研? 
  毕业论文开题阶段,想写语言学,请问哪些网络流行语可以进行分析? 
  怎么降低论文查重率啊? 
  怎样写文献综述? 
  如何看待 Nature 社论:鼓励重复性研究和无效结果? 
  如何看待教育部新规: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 1 次,如有抄袭等行为将撤销学位? 
  211本科管理类大三学生怎样发表一个核心期刊?? 

前一个讨论
本科985文学,想读电影学之类的学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怎么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逛商场把衣服拍下来在淘宝上搜同款的行为?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