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台湾高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ying-xia-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说呢,我看到一些回答,我觉得某些回答对台湾有偏见。

我想强调一点,针对于这部电视剧而言,台湾并没有唱高调,也没有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台湾省人民对于司法公正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电视剧里说了,不能光杀了杀人犯,要去探究杀人犯杀人的原因。这点台湾做得很好。

想探究杀人犯杀人的原因,就要抛开偏见,进入到杀人犯的内心深处,对他们感同身受。

那么,该怎么让司法体系对那些杀人犯感同身受呢?以下是台湾省做出的努力。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台湾“中时电子报”2月25日报道,台“总统府”日前公布了一张“司法改革国是会议”101位分组会议委员名单,其中包含林峰正、卢映洁、刘北元等有不良前科的人


这个叫刘北元的司法改革委员就可以对杀人犯感同身受,因为他亲手杀过人。



也没什么大事,也就是他杀了一个女人而已。那个女人不是他老婆,是他婚外情人。因为胆敢要求跟这个有妇之夫分手被砍了几十刀死了..........在大街上当着那个女人的妈妈的面砍死的。


多大点事啊,7年还是8年就出狱了。


多大点事啊,因为刘北元是成功人士,台湾知名律师。所以法院让他出狱后对社会多做贡献.........

这不,蔡英文让他担任“司法改革委员”。


有这样的人推进司法改革,知乎上这帮键盘侠还敢diss台湾维护司法正义的决心吗?


对于电视剧中某些台词的抵触情绪,是不是马上就消失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矫情的要死,烂片一部,文艺范十足,就你还来讨论人性。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我呸~


user avatar   li-he-m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剧背后的故事其实更好看!你去好好查下,就知道,剧中的那个律师现在在参选台湾议员,这剧不过是一个大型的宣传拉票活动而已!剧中的律师有很多自私的行为!剧中为了树立律师的人物形象,大量的为杀人凶手跟凶手的家人洗白,无视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的心情!


user avatar   bu-yao-hui-da-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部充满台湾价值观念的电视剧,把新闻媒体恶意报道、网络言论暴力和人肉搜索、律师诉讼治岛概念透露彻彻底底,电视剧本身就是传播媒介,用模糊界限的价值取向,来标新立异,没有明确正反角色,全体恶人设定,回应本剧主题,与恶的距离。

这部电视剧有很多值得关注地方,尤其是最引起争议,保护加害者家属权利延伸到关注加害者的施暴目的,这已经超过法律诉讼范畴,迫害加害者家属的恶,是新闻媒体和网络言论暴力加上人肉搜索,受害者家属恰好被安排是新闻媒体,间接暗示受害者也有恶,经过一大堆调查,查出加害者施暴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他出色改造枪械能力,只能这样展现,原来是台湾社会严格禁枪的恶,又回应主题,与恶的距离。

这部剧不少片段注定是要当成历史影视资料来展现统一前混乱价值观一面,要是目前状况继续为续,类似影视作品还会有,还是能影响整个华语圈,这就是不统一的代价吧。


user avatar   sui-chao-mu-mu-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篇扯淡!复仇还成了恶了,真搞笑。

社会对杀人犯家庭的打压和歧视,就是为了要提高杀人犯犯罪的成本,是最好的恫吓。

杀人犯几乎就没有怕死的,但如果知道自己杀了人后,自己的家人后半生会生不如死,所有杀人犯都会三思后行。

如果所有人都像应思悦王赦那样圣母婊,好生照顾杀人犯家属,等于是解除了所有杀人犯的后顾之忧。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整部片子就是一坨翔!


user avatar   tiebimi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这个监听啊,真是厉害。

今天刚看了b站木鱼水心的拉片,时间线上就出现了这个话题。这部剧给我的感觉真的是言过其实了,典型的白左式叙事,全片反思。如果08年以前可能会更火吧。要是三块广告牌按这么拍,估计奥斯卡也拿奖了。

赞同某回答,只要你视角够偏,就有人吹。

全片把犯罪者放在了弱势位置,而受害者家属则是放在了施暴者+强者的位置。

有人犯罪了,第一时间就是反思,把所有问题都推给社会,推给体制,推给媒体,推给舆论。反正除了犯罪者,剩下的都是恶,都有罪。

媒体集体吃人血馒头,连出现模仿犯都是媒体的锅。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媒体这么喜欢拍这些新闻?因为观众爱看啊!坚守底线的媒体活不下去,因为大众要的就是这样的媒体。而大众在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之后还可以毫无羞愧感的把责任归结于媒体无良。

王律师圣母本母,为了心中的正义走火入魔。不停地强调犯罪者犯罪是值得同情的,是被社会,被体制压迫的。甚至追着受害者家属要求对方和他合作探寻犯罪者的心路历程。委托人明明就一心求死,就偏不让,只能被迫自杀。为了所谓的正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周围的家人,朋友全成了牺牲品。

我想起知乎关于废除死刑的一条经典回答:为什么主张废除死刑的大部分是法律工作者?因为这样他们能有更多的官司打。剩下的那部分人是被法律工作者忽悠瘸了的象牙塔住户。

受害者家属呢?贾静雯的角色被塑造成了除了犯罪者以外最大的恶。工作狂,偏执,把孩子死亡的责任推着给别人,不肯原谅,连老公的出轨都是被她逼的(各种问号脸????)。对李晓明的家人恶语相向,哦你怎么能不原谅杀你孩子的人的家人,还对他们恶语相向呢?你这也是在杀人呀我的天!

我为什么喜欢三块广告牌?因为他直接,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闲逼蛋扯,我闺女死了,我就是要给她报仇,谁给我找事我就弄谁。我管你什么心路历程,什么心理状态呢?


user avatar   li-te-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电视剧三观其实够歪的


user avatar   jing-da-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政治正确的无病呻吟,充满了台式用爱发电的这种无聊又装逼的特色,和对民煮片面性的解读。

这种剧这么高分只能说对岸走进了文化意识形态的死胡同。


user avatar   xie-ding-e-de-mao-liang-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都不够深入

比如律师这条线到底是想讲犯人的权利呢?还是剖析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因?亦或者一个律师的操守,看完了之后发现都没讲的清楚,感觉其实这部剧很多支线单独拉一条出来铺开讲都非常引起社会思考了


user avatar   dai-jie-30-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之后其实不知道主旨想表达什么,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没有在片中点明出现,标题是否有些博眼球的嫌疑?但整个故事看下来,确实是比较真实的,现实,除了那个必须要有的大团圆结局,就像电影《我的姐姐》。或许就是不需要什么主旨,只要让人们看到现实,把那些当局者迷,拎出来作旁观者清。因为有着庞大数量的人群,只有7岁智商,他们会追逐热点流量,所以让这样现实的话题成为热点流量,是有好处的。

王赦想要通过李晓明案来改变整个社会,确实很理想化,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让案件成为热点,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已经很好了。重点并不是让罪犯享有人权,避免死刑,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件,改善罪犯家属,受害者,乃至整个社会所承受的。人们的视角不一样,有人想要消灭眼前的危害,有人看到长远的危害。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关心事后能做什么,而不是抱怨已经发生的事;应该思考如何预防再发,而不是如何复仇惩罚。也不是去原谅,而是去理解,去改善。《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受害者家属组成团体,想要讨公道,这应该和共情有关,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但集体中有人恢复过来了也可以帮助引导集体一起恢复。一个人很难走出来吧,悲伤,恨意,诸多负面情绪。我想说,我大致能理解负面情绪,但除此之外,如果有余力,是可以做些其他事的。我觉得一直重复是无益的,除了眼前的伤痛与愤怒,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

美剧《新闻编辑室》里的故事看起来和政治更相关,和精英们更相关。凤凰台有个口号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不用纠结哪个媒体好,现在那么多媒体,形式内容都是多样的,重要的就是有更多讨论的平台空间。就像B站罗翔老师、奇葩说刘擎老师,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微博知乎也是好的平台。(事实上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所以举例可能不合适,我关注的基本都是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流量是大势所趋,你说随波逐流也好,顺水推舟也好,总有人能乘风破浪,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不用担心声音太小,我们可以做的是分辨不同的声音,辨得出区别,那才有意思。

电影《浪潮》讲的故事是,即使在和平时期,通过有意的引导,也会出现极端的群体。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标题像是在提问,看完剧后,大家会得出答案吗,答案显然不只是潜藏的精神患者的危险。因为听说过阿伦特的“平庸的恶”,集中营大屠杀,人们只是执行命令,并不能意识到在杀人;所以我的答案就是,哪里都可以生出恶,恶会蔓延,也会消失,这取决于我们。

美剧《我们这一天》里,从小被领养的黑人兰道尔,和白人兄弟凯文一直有隔阂,两人当面对峙时,兰道尔固执地希望凯文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有肤色偏见。没有意识到伤害,这是一种平庸的恶。集体无意识这个词也越来越常见。人是本能的想要和外界建立联系的,说的明白点就是依赖社会,不喜欢孤独。真正喜欢孤独的几乎没有,因为这是反本能的。现在热点常说的学会独处,或者是宅文化,并非是喜欢孤独,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联系,与人相处其实是复杂的,如果有更简单的方式,那么自然有人会选择。人的需求是建立联系,不一定是和人建立联系,可以和宠物,和游戏,和自然,人们的选择很多,并不孤独。

但仍然有大部分人是依赖于和人建立联系的,这是本能的,可以说是,共情,同理心,情绪化。这些可以让人凝聚,产生更大力量,但这力量用来做什么,是有可能失控的。这是我理解的集体无意识、平庸的恶。人们在一条大河里漂流沉浮,由人群汇聚而成的河流,拥挤推搡着,人声鼎沸,热点流量是大势所趋,是整条河的流向,但,随波逐流也好,顺水推舟也好,总有人能乘风破浪,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小没关系,重要的是,人们能不能分辨声音。我相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各自的能力的。

如果不想办法,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片水,只能看到一个整条河流的趋势,这就像一个观光客,在人潮中,看一眼风景就被推着前往下一个景点,如果不做点什么,人生也就淹没在这历史潮流中了。大多数人,都是观光客,也不必在意河的流向,只要自己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家人一起走完旅程就很幸福了。河的流向似乎和一个小家庭并不相关。但其实可以让这趟旅程更舒服的,就像真实的旅行,规划路线,了解沿途风景,选有性价比的旅店,能做的有很多啦。也就是说,要了解更多,学会思考,学会分辨。如果越来越多人能明白这个,流向也会改变。

越来越多人在呼吁人们去做更多事,人们做科普文章视频播客,也就是这样很简单的道理。

人依赖社会,人生在这历史潮流中,平庸的恶会滋生蔓延,人们可以通过做更多事,更多沟通,更多理解,从而一点点地消除恶。

我把舒适圈称为溺水状态,无力地在水中扑腾,是很危险的状态。温水煮青蛙,井底之蛙这两个比喻已经很形象了。再想出一个溺水状态,是因为觉得舒适圈会让人沉溺,是很无力地。呆在舒适圈可能确实是不会受到伤害的,是比较安逸的。

古人有称五柳先生、东坡居士、醉翁的,我形容自己是一叶舟,可能和逍遥游有关,和湖心亭看雪有关,和心流、彼岸、渡河有关。以前最喜欢月亮,但不会拿来形容自己。




        

相关话题

  益生菌除了与肠道有关系,还与身体哪些部位有关系? 
  当代年轻人如何才能重拾快乐? 
  狗在乎主人吗? 
  你最推荐的十款纯牛奶有哪些? 
  男生们如何看待吴亦凡这次事件? 
  长得好看在职场上真的有优势吗? 
  猫粮消耗太大,有没有性价比高的猫粮? 
  有哪些视频让你感动到痛哭流涕? 
  体制内的各位,提拔不了日子怎么过?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没有错呢? 

前一个讨论
美国总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宣战/媾和权在国会,这在实践中会不会产生问题?
下一个讨论
全球性别差异报告出炉,如何看待中国的排名?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