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周期、VIB族的过渡元素,42号元素钼的单质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Mo是合金钢的一种重要添加剂,可用于提升合金在温度骤变下的机械性能。事实上,Mo的绝大多数产量均用于合金钢的制造中。
在初高中的化学课程中,学生最多需要掌握到第四周期的元素,而生物教材中只是在必需微量元素中提及了Mo;即使是大学基础教材里,Mo也基本只是在无机化学的描述性化学部分,和分析化学中用于测定磷含量的磷钼杂多酸/磷钼蓝中出现。
如果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者从事合金领域的工作,可能此后就永远地与Mo擦肩而过了。
但事实上,Mo的化合物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每一个动植物个体永不分离,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生物圈。
在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中,Mo和Fe一同构成了的Mo-3Fe-Mo原子簇,和Fe4S4簇共同形成了植物固氮酶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这一核心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打开氮气分子的氮氮三键。
其总反应如下:
N2 + 8 H+ + 8 e− + 16 MgATP → 2 NH3 + H2 + 16 MgADP + 16 Pi
N2 + 14 H+ + 12 e− + 40 MgATP → 2 NH4+ + 3 H2 + 40 MgADP + 40 Pi
而这一键能高达942 kJ/mol的超稳定共价键,在人类的手中,只能用高温高压下的Haber-Bosch合成氨法才打开。而且受到转化率和效率限制,N2和H2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使用才能充分转化。
(顺便,由于H2的分子过小,在高压下易于穿透金属,因而常常使用含有钒/V的特种合金钢制作反应釜,而钒也是一个不常见的元素,同样也具有生理活性,同时在部分细菌中存在 钒固氮酶 ……)
而这可能是高中生最常见的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之一,基于此的热力学平衡计算仍然让我印象深刻:
N2 + 3 H2 → 2 NH3
顺便,人类对于固氮的追求孜孜不倦,从合成氨的工业技术到微观下的反应历程,已经产生了3个诺贝尔奖:1918/Haber——合成氨工业、1932/Bosch——反应的改进(Haber-Bosch过程)、2007/Ertl——合成氨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历程。
目前,在合成氨领域的前沿工作中,人类仍然在模仿天然固氮酶的核心结构,以试图从另一个方向突破异相催化的效率上限。最新的工作中,基于Mo的核心能够将N2转化为NH3,但这一过程仍然不可逆。
即使如此,人类合成氨的反应条件和效率也远未达到酶催化的效果……
甚至,生物圈中植物的总固氮量也远远超越了人工合成氨的总量,而这构成了生物圈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样含有Mo的硝酸还原酶(硝酸→亚硝酸)完成了另一部分的氮循环工作。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基于Mo的固氮酶,全球的氮循环的效率将大大降低。相对而言,粮食危机只是小事,生物圈的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灭绝,站在食物链上层的人类是否还能正常生存,都变成了一个问题。
此外,作为重过渡系元素中唯一的必需微量元素,每个人的体内均含有毫克量级的Mo,在体内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含有Mo的其他生物酶类,例如黄嘌呤氧化酶、DMSO还原酶和亚硫酸盐氧化酶等等,也广泛分布在动植物体内,起到分解代谢废物的功能。患有钼缺乏症的病人可表现为尿中尿酸、黄嘌呤、次黄嘌呤排泄增加,最终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相对而言,Mo在工业中的应用都变得无足轻重。
可以说,没有了Mo,每一个人的日常饮食与代谢的基础将不复存在,甚至生物圈都可能因此消失,更不必说人类的日常生活了。
最后,有一个小故事:
钼的矿产主要以辉钼矿(molybdenite, MoS2)为主,而六方MoS2的结构为层状晶体,片层间无原子,可以相对滑动,且为灰黑色,与石墨的结构和外形十分类似。因而,在那个年代辉钼矿往往被当成石墨。
事实上,根据其结构特征和性质,MoS2和石墨一样,都可以用作固体润滑剂。
虽然至迟在1330年左右,Mo就出现在合金钢的刀具之中,但直至1778年,Scheele(氧元素的发现者之一)发现硝酸对石墨无反应,而和辉钼矿反应形成了白色固体(钼酸),从而发现了二者的不同,并试图制备了Mo的单质。后来在1783年,由当地矿场主首次得到了Mo的单质。
时间来到了21世纪,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通过胶带把石墨一分为二,多次重复后终于得到了石墨的单层——石墨烯。石墨烯的诸多优异性质以及巨大的潜在应用使得他们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时,MoS2又一次出现了。与石墨类似,而又有所不同,MoS2具有双层结构,且本身为半导体,但同样可以剥离出准二维的“单层”。
二维MoS2作为一种带隙可观的半导体,相对于无带隙的石墨烯而言,在微电子领域具有更大的优势,且与其他二维材料(SnS2、WSe2等)的组合,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应用潜力,未来很可能取代一部分石墨烯,在芯片、MOSFET等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催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无论在生物圈的自然演化,还是人类发展的过程之中,甚至在未来科技的前沿,钼从幕后到台前,其地位举足轻重。
显然很多人都能背出元素周期表的前面这一段: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
所以前面两三个周期的元素显然是普通人知晓的,那除了这些之外,贵金属金银铜铂铑钯很多人也听说过,铁锡铜铅肯定也很常见这些都是普通人知道的。
再然后是放射性元素镭、铀肯定是知道的,还有些人可能会知道钚,这个也是造原子弹的。用于太空金属的钛肯定也有所耳闻。
学过化学的也都会知道硫酸,所以硫也是普通人知道的。还有盐酸,也就是氯也被普通人所知晓。
得益于保健品和各种营养素的宣传,所以钾、钙、锌也被大部分人知晓。初中学的高锰酸钾,毒死人的砷,大脖子病给食盐里面加的碘。
把这些都排除掉,还有啥元素是在生活中很重要的呢?
我认为是铬……
你们天天用的不锈钢,就是这货的合金……(说镍的就算了好吧,读错镍字的可比读错铬字的少多了)
而且这货的英文名甚至比中文名更出名……
因为这货英文名就是:
Chromium
显然,很!重!要!对吧……
他的目的可能不单用拳形容招式类型,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庐山本身的霸气。庐山升龙霸在圣斗士的所有必杀中,其实是很特别的。
一览圣斗士所有必杀技,名称里带有拳字的屈指可数。仅限原著的话就星矢和魔铃,暗黑天马,撒加,加隆和一辉的幻拳系。即便算上动画版的原创,也少得可怜。
闪电光速拳,钻石星尘拳之类的都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本可没有拳字表述。
这些必杀技中,庐山龙派那就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因为这是唯一用地名来命名,圣界独一无二的必杀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庐山大瀑布,或许只有这个霸字,方能体现出它的宏伟。
在这五个人当中,紫龙的修行环境算得上是非常优越的了。不用忍受死亡皇后岛,仙女岛和东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也不用像星矢那样成天遭一群欧洲人翻白眼儿。
但紫龙获得圣衣的条件并不轻松,理论上说是最难也不为过。让瀑布逆流是何概念,尤其是如此宏伟的大瀑布。这可是打破宇宙定律的行为,忍一忍就过了是明显行不通的。
而在紫龙打出决定性的一击时,也并没有什么燃烧小宇宙之类的描写。反倒是通过童虎在旁边讲述着李白的诗咋咋地,貌似是在提醒紫龙面对的是何等雄伟之物。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无疑是在大大的高捧庐山瀑布之壮景,而霸字就是为庐山而生。所以庐山升龙霸不仅是必杀,也是对庐山本身的一种赞美,用拳就显得格局小了。
再换个角度看吧,其实从发音上也能知道霸与拳有着明显的优劣。日语发霸的音时,嘴大张成「阿」型。反之发拳的音时,最后嘴得闭上发出「嗯」的音。
要知道这搭配的是升龙这个词。可以对比下街霸中升龙拳的呐喊,升龙是上升音调,而最后的拳发音要闭嘴,音调有个下降趋势。
升龙霸就不一样了,霸的「阿」音可迎合勾拳轨迹持续上升,发声与姿势同步,哪一种更有气势,更有劲儿,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升龙霸始终比流星拳吼得给有力。
任何武打片中都会听到,哈,哈,哈,不会有人在过招时发出嗯,嗯,嗯的音。
突然还想到个类似的,机战 OG 系的修罗众的福尔康(爱称)的最终必杀。
他的一般招数命名九成以上都是拳。但神化后的最终必杀,最后是上升多段乱击,并且打斗极为华丽。此时的招式名没有定义为拳,而用的是破,真覇…猛撃烈…破……
破的日语发音口型与霸一样是「阿」,并且前面的烈字有一个促音,呐喊时会给人一种蓄力攻击的感觉,听着就霸气。
为必杀取名其实挺考验品味的,要的不单是华丽。不但要朗朗上口,呐喊时最好能配合动作达到统一,才能效果最大化。
话说回来,车田如果不是为了想要彰显庐山的霸气,那升龙霸完全不用如此命名,这与其他招式不统一。平白无故就这招用地名,难道不觉得很特殊么。
触龙之逆鳞,受龙之天罚,诸如逆鳞升龙霸之类的名称,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行。非要用地名,只能是有其他目的。
至于是否如此,就只有车田自己才知道了。
用中文吼必杀千万别用普通话,得用那些不需翘舌,不分前后鼻音的方言最佳。比如川渝方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信可以试试。
至于为什么,请参照以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