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科学界里,物理学家喜欢排名,化学家的排名比较少。但不管怎样,门捷列夫都能排到前五独一档里面。
曾经这么个说法,拉瓦锡、道尔顿、波义尔和贝采尼乌斯号称四大“现代化学之父”。门捷列夫在化学史上的贡献,和这四位相比不落任何下风。
门捷列夫最大的贡献当属元素周期律,在化学领域,还有什么比这张表更堪称“基石”呢?
在当时,确实也有别人提出了接近“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但为何只有门捷列夫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呢?
1,坚定按照原子量和化合价给元素排序。
2,大胆质疑错误的原子量。
比如当时碲的原子量是128,而碘的原子量是127,但显然碘应该是卤素一族,而碲和硫、硒的性质更为相近,所以老门开始放炮:碲的原子量肯定错了,应该在123-126之间。当时的老门还不知道同位素的概念,现在我们知道碲的准确原子量是127.6,当时的数字是没错的,门捷列夫用一个错误的假设蒙对了结论。
3,大胆预言新元素
门捷列夫比其他科学家更加成功就体现在这里,一个科学理论,当然是需要提出预言并得到验证后,才更加可信。
这里,“镓”和“锗”的预言成功给门捷列夫加了一万分,也是科学史上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详情请参看下帖:
除了元素周期表以外,老门还有如下贡献,但和元素周期律相比,都可忽略不计了:
1,研究液体的热膨胀
2,发明了一种基于硝酸纤维的焦炭火药
3,将公制引入俄国
4,发展俄国石油工业
……
元素周期表上当然不能少了老门,101号化学元素用门捷列夫命名,也是对他最大的纪念了。
发现“钔”的故事也很传奇,发现者是号称“人造元素之王”的西博格和徒弟吉奥索,详情看下面的帖子:
在化学史上,老门错过诺奖最为让人扼腕长叹。这里不得不提及,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评选时,1905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的老门是最热门人选。中途半道却有人提名了发现氟元素的莫瓦桑,这时,在诺奖委员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阿伦尼乌斯跳了出来,表示元素周期表已经太老了,在被提出几十年后去表彰它,有点可笑。
后来果然莫瓦桑当选,老门以一票之差错过诺奖。当然,莫瓦桑也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发现“死亡元素”氟是化学史上最悲壮的故事。
1907年,老门的提名卷土重来,阿伦尼乌斯再次强烈反对,当选的是一位生物学家爱德华·比希纳,获奖原因是“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后来有八卦称,门捷列夫曾经反对过阿伦尼乌斯的酸碱理论,所以阿伦尼乌斯一直记仇。我们这些凡人没有资格评价伟人之间的过节,只能在一百多年后,面对着一张没有门捷列夫的诺贝尔化学奖名单扼腕叹息。
最后,老门光辉的事迹太多,下面给点他的黑材料,供大家一笑:
1,为了解释以太是什么,他提出了一种假设,存在两种原子量小于氢的惰性化学元素。一种是渗透性强、无所不在的气体,较重的叫coronium,后来在太阳光谱里发现了未知谱线,科学界一直有人相信这就是门老的coronium,甚至连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还有科学家因为对老门的仰慕而笃信coronium确实存在。最终,到1931年才发现这是铁13+离子(脱了13个电子的铁离子)的光谱。
2,门捷列夫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因,他认为碳氢化合物是非生物的,而是在地球深处形成。他写到:“石油诞生于地球深处,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它的起源。”这无疑和主流学界的认识相悖。
3,还有传说门捷列夫制定了伏特加40°的标准,其实,这个标准1843年被引入俄国的时候,门捷列夫只有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