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庙的制度、布局在不同时间是不一样的。
洪武初年没有太庙,朱元璋在宫城东南修了四个独立的庙,每个庙面阔五间,中间屋里供奉着德懿熙仁四祖。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次年十月建成,面阔九间,正中为德祖,东手懿祖,西手熙祖,懿祖东手为仁祖: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同月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六月上朱元璋庙谥为太祖高皇帝,又追封早亡的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同时将此二人祔庙。由于建文朝的事迹几乎被燕逆抹杀了个干净,所以这一时期太庙到底啥样、甚至兴宗有没有祔庙都有分歧,但基本是认定祔庙的。那么此时的太庙寝殿就是这样:
建文四年,燕逆攻入京师,建文君下落不明,燕逆即位称帝,诏除兴宗庙谥,仍称懿文太子,从太庙中搬出: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次年正月初一又将历代祖宗安置北京太庙,从此明朝进入南北两太庙时期。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榆木川,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追尊朱棣为太宗文皇帝,洪熙元年二月祔庙(不知道为何祔庙这么迟):
这年明朝盛产国葬,太宗祔庙的同年五月,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追封其为仁宗,宣德二年五月祔庙(这个更迟):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上其庙号为宣宗。正统二年正月,宣宗祔庙:
朱祁镇后来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弟弟郕王朱祁钰即位,但是景泰八年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稍后景泰帝病死,朱祁镇不承认其皇帝地位。明朝继建文帝之后,又一次出现了不被当朝承认的皇帝。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追尊朱祁镇为英宗。成化二年正月,英宗祔庙,然后太庙就满了: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成化帝恢复景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是并没有给他的这位叔父祔庙。明朝皇帝标准谥号十七字,景泰帝的只有五个字,所以说,平反了,但没有完全平反。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朱见深驾崩,太子朱佑樘即位,上庙号宪宗,宪宗祔庙的问题成了问题,因为太庙满了,得迁出一位,学名叫“祧”,但是怎么安排、祧谁,大臣们意见不一,明朝第一次大礼议出现。
礼部尚书周洪谟提议祧懿祖,因为德懿熙仁四祖是追封的,再往上祖宗都查不着了,所以就从德祖这儿算始祖,永远留在太庙,学名叫百世不祧,然后从懿祖开始往外祧,来一个走一个。至于迁出去的宗庙,可以另建一个祧庙,安置在那里。
但是这一方案遭到了吏部侍郎杨守陈的反对,杨侍郎认为追封的不算数,德懿熙仁都应该迁出去,太祖才是yyds,所以趁这次太庙满员,一次性把德祖、懿祖、熙祖三位全祧出去,等三代人之后再把仁祖祧出去,这样太祖就名正言顺居中排列了。
按理说,这俩方案肯定是杨侍郎的更科学,而且这里头还有个先例是宋朝的祔祧旧事,这是一笔更烂的烂账这里不做展开,总之,最后朱佑樘是同意了周洪谟的方案,迁出懿祖到后面新建的祧庙,然后太庙重新排座次:
弘治十八年五月,朱佑樘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上其庙号为孝宗,次年六月祔庙,祧出熙祖: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病死,因为没儿子也没有兄弟,就把湖北的堂弟朱厚熜请来即位,朱厚熜给他的堂兄上庙号武宗,嘉靖二年三月祔庙,祧出仁祖:
朱厚熜,明朝最能折腾礼制的皇帝,甚至没有之一。即位之初就跟大臣开始了打嘴炮,也就是自己的爸爸兴献王朱厚杬能不能被追封为帝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朱厚熜和大臣们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垒,最终皇帝技高一筹,兴献王升级为兴献帝,又在湖北老家给爸爸修了兴献帝庙,礼同太庙。但此时的兴献帝和那位恭仁康定景皇帝差不多,没庙号,谥号也不全,朱厚熜憋着心思要把爸爸也请进太庙。
嘉靖四年,光禄寺丞何渊上书世宗,请为兴献帝建世室,百世不迁。消息一出,何渊差点被人骂化了,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不久前还支持嘉靖给爸爸要名份的张璁、桂萼————啐!兴献帝百世不迁?他也配?!嘉靖说你这什么话,但礼部尚书大佬席书也坚决反对,可能嘉靖自己也觉得这确实有点不像话了,于是就退而求次,太庙不进了,我按着太祖初年的规矩,另外建一个,没问题吧?于是在太庙外边的环碧殿修建兴献帝庙,次年建好之后嘉靖给这个庙取了个名叫“世庙”,兴献帝完成了从立庙湖北道立庙京城的转变。
嘉靖十年正月,嘉靖把德祖从太庙中祧了出去,重新排列,太祖居中了,而且太庙实在八人,西四室空出一位——注意,这时候空出来了一位,而朱棣还在庙中:
这时候兴献帝还没进太庙呢,嘉靖的小心思又来了。同年九月,他跟大臣商量,说想恢复周礼,除了太祖在太庙里,其他的全出来,建专庙,结果大臣不鸟他这一茬,嘉靖自讨没趣。结果又过了三年,南京太庙大火,烧了个干净,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上书说把南京的牌位送到北京先暂时存放,然后重建南京太庙,嘉靖一听南京太庙着火?大喜啊!于是告诉大臣说既然都迁都了,南京太庙没有存在的必要,不用管了。夏言趁机也给嘉靖说南京太庙这是好事啊,预示着要改变制度了。嘉靖更高兴了,想啥来啥,爱卿你规划一下吧。于是就此定下了新的庙制,格局大变:太祖居中,叫太祖庙;太宗居左,叫文祖世室;右边那个空着,虚位以待;太宗南边建三昭庙,空着的那边建三穆庙;实际上就是把九庙变成了七庙。咱上边说了,世室,就是不用迁出的,这样搞的话就是太祖太宗都不用祧出去了——注意,这时候朱棣还是太宗。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新太庙建成,世宗奉德、懿、熙、仁四祖位进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次日奉安太祖以下七宗,列于群庙:
这种太庙样式叫都宫别殿式。但最重要的一个事还没解决——兴献帝还没进来。又迁延三年,嘉靖十七年四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建议给兴献帝称宗祔庙,嘉靖大喜,让大臣讨论一下,朝野基本都反对,礼部尚书严嵩既不想得罪大臣,也不想得罪皇上,就说这事要不皇上您拿个主意吧,我听您的,嘉靖说你说啥风太大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严嵩说我觉得兴献帝称宗祔庙是完全合理的。得,一句话的事,成了。同年九月,新版太庙再次改变格局,兴献帝加庙号睿宗,补充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成功祔庙,和孝宗同处一室。同时,嘉靖又把文祖世室里百世不祧的太宗皇帝庙号改为成祖。睿宗终于如愿以偿入庙了,大喜事。
入庙了,开心了吗?不一定,因为对嘉靖来说,凭什么其他人都是一人一间,我爸爸就得和我大爷挤着?巧了,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着火了,一把火过后除了睿宗孝宗这屋没事,其他的烧了个干净。太庙得重建,嘉靖又发话了:哎呀你看我就说祖宗每不愿意分开祭祀,现在天降大火这是提醒咱们,咱们还是恢复旧制吧。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新太庙修成,嘉靖装模作样地让大臣再讨论一下庙内格局,礼部尚书张璧是个老实人,你说让讨论我就真讨论,于是拿出来个主意: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按都宫别殿式一样,孝宗和睿宗接着挤一起呆着,等以后祧到他俩的时候孝宗去祧庙,睿宗滚回兴献帝庙。
嘉靖差点气死,合着折腾一圈我白忙活是吗?大骂张璧不是人:“果皆非人。何谓非人,人而无父母是人欤!”余怒未消的嘉靖干脆不走这个过程了,自己扶保一下吧,于是亲自设计了一版: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
这里头有三个不合理之处:第一,先前你说的要恢复七庙制度,现在怎么又成九庙了?第二,如此则睿宗介于孝宗、武宗之间,置武宗于何地?第三,兄弟异昭穆,不合理吧?但嘉靖可不管这个,给大臣一个解释叫“实有不得已之情”——这里头有事,但我不能说。
兴献帝成功拥有了独立居所,按理说嘉靖应该满意了吧?不能,对嘉靖来说还有个隐患——现在九庙还是满员的,等自己死了还是得祧出一位,到时候万一大臣把睿宗祧出去呢?毕竟怹没当过皇帝,而且自己如果接替了睿宗的位置,整个太庙的牌位都不用换位置,就把睿宗的换成自己的就行。更可怕的是,保不齐这帮人等自己死了之后睿宗祧都不祧,直接送去兴献帝庙里了,这可不中!得找个机会改变一下。
要什么来什么,两年之后,嘉靖的媳妇方皇后死了,嘉靖心说大喜啊大喜!于是摆出悲痛欲绝的表情跟大臣讨论:之前宫内谋害我,是方皇后救了我,她对我多好啊!我要把她请进太庙里!
合理吗?合理,也不合理。皇后祔庙确实对,因为历代先帝也是皇上和皇后都写在同一个牌位上。可问题是皇后如果先死的话,牌位都是单独放在奉先殿内,多咱皇上也死了,俩牌位合在一起再送到太庙里。你这还没死呢,把皇后先请进去?嘉靖可不管这个,连哭带嚷,吵吵着要把方皇后请进去,一开始严嵩徐阶都反对,后来发现反对无效,嘉靖是个顺毛驴,那行吧,你爱放进去就放进去吧。可九庙现在是满的,方皇后进去,就得有人出来——祧仁宗吧。
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方皇后祔庙,祧仁宗:
方皇后:这河狸吗?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死了,太子朱载坖即位,年号隆庆,为其上庙号世宗,隆庆二年世宗祔庙,结束了方皇后占座:
隆庆六年五月,朱载坖驾崩,太子朱翊钧即位,上庙号穆宗。果然,现实印证了嘉靖活着时候的担忧——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建议穆宗祔庙的时候不祧宣宗,而是把睿宗请出去,扔回兴献帝庙。不过最终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用。万历二年五月祔庙,祧宣宗:
于是太庙就此安定了,老老实实沿袭着进一位祧一位的惯例,不再吵架,不再争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朱翊钧驾崩,太子朱常洛即位,不久朱常洛也死了,太子朱由校即位,给爷爷上庙号神宗、爸爸庙号光宗,天启二年七月神宗祔庙,九月光宗祔庙:
关于光宗祔庙的问题,当时太常寺卿洪文衡上书说不要祧宪宗,建议把睿宗扔出去,但这一建议再次否决。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驾崩,弟弟朱由检即位,上其庙号熹宗。崇祯二年八月,熹宗祔庙,祧孝宗:
如果崇祯死了,按理说就是祧睿宗。可我怀疑当时嘉靖下了个诅咒:想把我爸爸祧出去除非大明没了!果不其然,马上就要被祧出的睿宗到底是没被祧,因为明朝亡了,崇祯不用入庙了。
从这一整套的沿革来看,有两个经典谣言可以被澄清:
第一,朱棣变成成祖,和睿宗祔庙这事没关系,朱棣不改庙号也不用被祧出,因为当时德祖已经祧出去了,庙里有个空缺,换言之,如果一开始嘉靖硬让睿宗入庙,那也是祧德祖,跟太宗没关系。
第二,仁宗被急着祧出,和睿宗能祔庙也没关系,而是为了保证在嘉靖死了之后睿宗不至于被从太庙撵出去。
第三,睿宗问题在嘉靖死了之后确实成为了一个争议话题,而且这个问题可能还影响到了南明。
总之,太庙问题在明朝还是很能折腾的,评论区有人问南北两京双庙的时候怎么弄,还能咋弄,一式两份呗。另外,祔庙是没有数量限制的,也就是永远装不满,即便是到了九个也没事。
当然,最终一劳永逸解决祔庙、祧庙问题的还是清朝。清朝直接宣布太庙只进不出,不祧了,有一个算一个全放进去,所以等宣统即位之后,人家的太庙从西往东一字排开十一个皇上。
这里说一下南明太庙问题。
南明太庙制度资料奇缺,所以到底怎么样,不得而知。不过南明弘光帝给崇祯上了庙谥,恢复了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的庙谥,又追封了自己的爸爸为恭皇帝;隆武即位后追封自家祖宗四代为哲宗、纯宗、定宗、裕宗,永历即位后追封自家的爸爸为礼宗,又给弘光、隆武分别上了庙谥为安宗、绍宗。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个太庙应该怎么摆放呢?
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