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近代都用高楼大厦,替代传统中式庭院和欧洲庄园呢? 第1页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错觉就是觉得中国古代都是庭院,如果对《水浒传》有印象应该还记得潘金莲和西门庆初识的场景,那可不是庭院。我记得去周庄沈万三的庭院旅游,那种逼仄狭窄的庭院已经是当地豪宅了,可不是所有古代院落都是故宫。

建筑是长在地上的,是给人居住的,所谓建筑本质是体现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越紧张,人就只能追求纵向空间。

这种南方常见的二层居民楼,越往北就越少见。越进入城市里也越能见到,否则也不会有长安米贵的说法。

之所以只有二层楼是生产力限制的缘故,但凡把材料学和建筑学送回古代,古人比你想象的爬的更高。

现代城市高度密集劳动力,土地价格水涨船高,自然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容纳的劳动力越多越好,用规模化的劳动力生产消费去摊薄单位面积的高成本。说到底基建也是如此,规模化使用就能摊薄生产成本,更快产生收益。

其实不同区域的住宅差异是很大的,教育缺乏足够历史深度和文化想象,大部分历史结构来源于后期自学和影视剧。就像一说起古代农村就是岭南宗族和北方四合院不伦不类的结合体,问起孩子粮食从哪里来,回答是超市里。

古代为什么爱用院子,就像南方骑楼等其他前店后厂一样,小农是兼业化组织,生活生产是一体的,家也是公司。生产工具和骡马啥的得放院子里吧,缺乏商品化货币化的粮食得储存在院子里吧。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得在院子里的工具上进行预处理,总不会有人觉得水稻不脱壳就能直接吃吧。起码石磨是影视剧里常能看见的,男耕女织总得有地方放纺织工具。

其实南方农户和北方农户差别很大的,起码我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发现他儿时的家就没什么院子,和传统别墅非常接近。就算如此,里面也是包括了所有生产方式所需的空间。


user avatar   wang-pang-pang-91-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大屠杀前夕蒋介石竟然派专车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是亿万中国人记忆中难以弥合的一个伤痕。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野蛮屠杀。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日本军队在攻占南京时,曾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这宝贵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能够动员一切手段将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离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同胞无辜死于日本军人的屠刀之下。
但是,以蒋介石为总裁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没有负责任地护送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还动用宝贵的运力,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京保卫战打响之时,尚有一部分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留在南京。为了让这部分日本侨民安全离开南京,国民党当局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列车。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国民党当局还派了两名外交官和40名宪兵一路护卫。
日本驻华使馆参事庄司得二也在那一批撤离的日本侨民里面。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南京日本侨民志》里,记述了撤离的情景:“列车附近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可见警戒之严密。开车后每次停车,我都注意观察,连一些小站都一样,真是非常周全。”
轰炸南京的日本飞机是12月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当这些日本侨民被国民党当局“非常周全”的护送走之后,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第一批轰炸机抵达南京上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
这些被安全护送离开的日本侨民是怎么对待中国政府的好意呢?庄司得二也进行了忠实记载,他说,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没有一个人,为南京居民正在承受的巨大灾难感到哪怕一丝的难过和遗憾。




  

相关话题

  家里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小孩子还需要拼命读书吗? 
  我投诉了一个快递员,我做错了吗? 
  如何看待游戏《江南百景图》中岳飞的肉袒牵羊形象? 
  如果中国与印度交战,中国人民该怎么办? 
  为什么《帝国的毁灭》这电影很多人觉得压抑呢,我只觉得开心?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什么会自杀? 
  就 2015 年初而言,国人的审美大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能问出“喝蜜雪冰城都要发朋友圈的人是怎样的心态”的人是什么心态? 
  有哪些让你有感触的历史人物? 
  古代中国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做官 那么有没有中国人是在外国做官的呢 有的话他们都是谁? 

前一个讨论
上了大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努力?
下一个讨论
有人说苏联生于不义,我该如何怼他?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