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学数理化有什么用?」这一类的言论? 第1页

  

user avatar   luochen19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老婆怀孕了,我在学习做饭。

“炒菜先要放油” —— 油是一种很好的导热剂,沸点较高,液态,不易挥发,可食用。 锅和食材直接接触的面积很小,锅底的温度很高,约等于火焰外焰的温度。油的加入使得食材受热的表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也因为有油的保护(因为油温不会超过其沸点)而不再那么容易被烧焦。

“放油之前要先把锅里的水烧干” —— 食用油的沸点通常在200~400摄氏度,而水的沸点在100摄氏度左右,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所以会沉到油面以下。如果油锅里有水滴,水滴先沸腾迅速气化,会将上层的热油溅起烫伤周围的人。

“把油烧热到冒青烟,再将XXX下锅” —— “冒青烟”是油温达到油的“烟点”的标志(感谢 @hip-hop知友的指正!),这时候油中的部分物质开始受热分解产生“油烟”,油的烟点通常在170摄氏度到200摄氏度左右。之所以要先把油烧热再将食材下锅,一方面是因为一旦下锅之后,油很大一部分会裹在食材表面,就不再那么容易被均匀地加热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下锅一瞬间的局部加热可以让食物表面的蛋白质等成分迅速变性,产生酥脆的口感(关于美拉德反应:

zh.wikipedia.org/wiki/%

,关于为什么要用热油炒菜:

食用油油温在120度(冷油)以下炒菜有什...

)。事实上现在用的油烟点都较高,不建议一定把油加热到烟点再开始下锅,但这是我们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判断油温的唯一手段了。

“块状的食材很难炒熟,需要加水再焖一会儿” —— 炒是一种以油为加热媒介,温度高,时间短的加热方式,而焖是一种以水和水蒸气为加热媒介,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加热方式。 由于热传递需要时间,所以温度高,时间短的加热方式只能较好地加热食材的表面,而难深入到内里;而温度低,时间长的加热方式可以给热传递充分的时间,使食材的内部能熟透。先炒再焖的做法通常是希望食物既有酥脆的表面也能内部熟透。

“撕过辣椒的手会疼,用醋涂抹可以缓解” —— 辣是一种痛觉,是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碱性物质刺激皮肤产生的,所以不止舌头,手也能“尝”到辣味。食醋呈弱酸性,可以和碱性的辣椒素中和,从而缓解辣椒素对手的刺激。

“皮蛋吃前要蘸醋” —— 皮蛋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氨,有些皮蛋中存留有较多的氨,打开能闻到较强的气味,这种皮蛋有较强的碱性,吃起来会“烧嘴”,蘸醋可以使部分氨跟醋酸中和,减少“烧嘴”的危险。

。。。 今天就写这么多了。。。先睡觉。。

然后我还想起一件事,之前有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卖安利的,上来给我灌了几壶鸡汤,见我不为所动,就很神秘地拿出了一支“口气清新喷雾”(差不多这个意思吧,也记不清了),然后说这东西多神奇多神奇,越说越神,最后他拿支圆珠笔在手背上划了一下,然后用这东西一喷,再用手一抹,笔迹就消失了,然后他就解释说,这东西的去污能力有多强多强,连笔迹都能去掉。这个时候我心里其实在想,不就是相似相溶么,能去掉笔迹八成是因为里面有酒精。。。


数理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所以。。。

所以,我想说的是,上面这句话的论据就不成立。

对我而言,数理化是语言,是思维工具。是经验的总结,是谬论的终结。


这么一看数理化确实没什么用,没有这些知识不也能学会做饭么?

对于评论区中持有以上观点的知友,可以看看这里:

吃很重要 · 姜撞奶:一个实用分子料理案例

(感谢

@Alex MOK

在评论区的补充),所以说,懂一点数理化知识,做同样的事情就是能做得更好,所谓的“分子料理”不就是把数理化知识反向作用到常识和经验当中,才做出更好吃的东西么。


user avatar   samsolt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买菜做饭当然不需要理科,唐朝人没有科学的概念照样买菜做饭,但因为理科是新兴事物,所以不能用买菜做饭来衡量其价值。就好像我喜欢宅在实验室看知乎,运动与否和能不能看知乎没关系,但不能就此说明多运动对改善死宅生活质量没有意义。

小时候写写字的时候,我也觉得很讨厌,字认得就好了(小时候确实认就够了),干嘛非要会写呢?还要写的好看?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很基础、很重要的生存技能。在现在的社会里,不认得英文有多么麻烦,可以问问各位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表示不是很糟甚至是从来没遇到过,请反思你父母每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和现在的时代是否已经脱节了?

我曾经跟我奶奶说,这个时代只要认得字,有电子设备和足够的钱就没有做不到、学不会的事。我奶奶一年里就边干农活边识字,现在上网看电影乐呵的不行。所谓代沟、老了学不进东西,其实是社会发展太快,后辈们多 #include 了许多数据库而已。

前阵子到表舅的营养科诊室里聊天,更能说明理科的重要性。那天早晨来了五六个病人,清一色的糖尿病,其中两个人给我印象颇深。

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土豪金带着老婆进来,女人165的身高,40公斤的体重!进来还喜笑颜开,说“我还说这一个月怎么突然瘦下来了,还很开心呢!”我表舅当场火就来了,口气特别不好地说糖尿病多严重,突然体重降低这么剧烈为什么不来检查,一看化验单果然是非常严重了。表舅认认真真的叮嘱日后如何注意饮食,千万要定期检查,等等。女人听的很认真,男的却是一脸瞧不起。

结束之后,那男的刚跨出门,就开始抱怨医生态度差,话多,还要搞一堆检查继续坑钱。但我作为一个生物学的学生,在旁边听到女人体重锐减的时候,可以说是脊梁发麻了一下,量出来体重是40公斤的时候,我猛抽了一口凉气。你们可以把这个数据和进入诊室的态度报给任何一个学医的同学,他们的反应100%会是“卧槽这么严重还拖一个月还想不想活了!?”。这就是没有理科知识的潜在问题,不光可能被谣言愚弄,还有可能被无知耽误。我实在无法想象,在男人这样不以为然、仇视医院的态度下,女人的未来有多可怕。

另一个病人也是男人陪着女人来,五十来岁的普通婆婆,病情还不严重。应该是二老自知对疾病懂的不多,听的很认真,表舅自然也解释的很细致,治疗单上面的碳水化合物等等措辞,也都一一翻译成大米、馒头这样的“人话”。不过老伯实在弄不太明白,表舅也就只好给出非常细致的饮食计划,精确到两,精确到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其实到这里也就能说明一些理科常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其实这些常识,都是你的义务理科教育带给你的。两位出门后,还在门口又仔细看了一遍治疗单和上面的注释,生怕漏掉一个字,看完讨论起玉米能不能吃。表舅只是叹了口气,但我没有忍住,走过去告诉他们玉米富含淀粉,最好不碰,还多聊了几句。表舅说:“不要和他们说太多,会说糊涂的。没有生理学背景,这些东西你讲不完!”有时候我们埋怨医生不负责,其实是医生给不了你太负责的指导。

有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病情很重,身体比较好所以病重短时间体质也没有很大变化。我到表舅这里是来拿自己的痛风治疗建议的,和这位糖尿病的小哥相似,我们都能顺利地、自主地看懂化验单上的数据,以及治疗建议中每一条的意义。表舅解释起来轻松,病人也不会觉得被忽悠。而我爸妈在一边则是看得一愣一愣的,他们说,除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些他们认得之外,尿酸、肌酐、酮体这些他们一个也不认得,治疗单和化验单就像是天书。而对于现在的青年人而言,这些应该都是手机分分钟查到的基础知识。

这才是义务教育学理科的真正意义。它不是用来买菜的,也不是用来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更不是为了人类的伟大前程或是培养思维能力。它是用来帮助你适应科技发展的,抵御谣言,保护自我,方便生活交流。没有必要的文理科知识、英文识别,就是新时代新意义上的文盲。

义务教育不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而是保证生活质量的。


user avatar   zhug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喂「猪食」事件涉嫌造假被官方辟谣? 
  为什么好多人支持废除985、211? 
  进入大学的第一批零零后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质? 
  为什么教别人做事会那么令人讨厌,明明是站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上? 
  如何看待上海高一学生均可提前修复旦学分? 
  如何看待许家印在 2017 年超王健林成为中国地产新首富? 
  如何评价柯文哲所提的“一五共识”? 
  假设给青春期的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发现TA有看黄片怎么办? 
  考不上一本正常吗? 
  雅思听力如何在三十天之内获得显著提高?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每年都会有人把张国荣摆出来怀念一下?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小岗村「一夜解决了温饱,却三十年未过富裕坎」?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