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深圳孔雀计划,全国各地、各高校的各种人才计划基本都存在这种一刀切的问题。
切学校排名、切影响因子、切各种奖励、切各种帽子,各种切,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一刀切,好吗?当然不好!
领导知道不好吗?当然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一刀切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做过科研的都知道影响因子这个概念,大学排名基本可以认为是衡量大学的影响因子。
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发表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篇文章
文章是以为年轻的PI写的,题目是:如果没有影响因子,你如何评价我?
文中有一个观点,我记忆犹新
意思就是:影响因子在很多方面是错的,但是它如此简单。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跟科研圈喜欢用影响因子丈量文章水平是一个道理。
影响因子把那么复杂的科学研究内容用一个简单的数字量化了!
随便一个人一看影响因子可以大概给你的论文分个三六九等,虽然会有一些误差但是不会差太多!
当科学发展到现代阶段,学科划分如此精细研究内容如此深奥的情况下,即使再厉害的科学家除了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有较精准的判断力之外,对于非自己学科的研究基本也只能依赖影响因子了!况领导乎?领导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是他们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
大家也很喜欢影响因子,就是他不受评价科学家的相关部门及个人的操纵(但是会被其他因素操纵,第三部分我们会详细讨论),就像高考让莘莘学子看到了指挥棒一样,影响因子给了年轻科学家一个明确的提示性指标,想成功,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所以拥护者甚众。
在《深圳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评审办法(试行)》中第二章第三条写到,深圳市负责引进人才的是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项目A类下辖17小项,B类25小项,C类24小项,每一个小项操作起来如果是模糊标准的话,这么多高校,这么多专业,如果不看大学排名,看专业水平,科技主管部门可能一年到头不用干别的了。深圳市科技主管部门所掌握的人力是不可能对这么多专业门类了解的那么详细的,何况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的事情远不止“孔雀计划”这一项。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简单易行又不失公正的指标就尤为重要了。
第二,公平公正、最大程度杜绝非实力上位。
在我国,因为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公平公正很多时候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是放在第一位的。
硬标准放在那里,可以最大程度杜绝那些靠关系、靠人脉等的非实力上位。
因为我国是人情社会,这个大家都了解的,即使定了硬标准,在人才计划施实施中,那些导师话语权高的学生依旧比没有这些资源的人机会多一些,如果定一个模糊概念的标准。比如“有关部门”到底谁有关?世界高水平大学,多高算高水平?知名杂志期刊,多知名算知名?很有可能变成在这个领域里有些有话语权的人培植自己心腹的机会,看看中国医院、高校的近亲繁殖就知道了。
第三,深圳市“孔雀计划”的条文已经尽量用其他条款互补。
真的,深圳市“孔雀计划”的条文是我见过所有规定里最详细的了。
针对题主踢出的学校强而排名不高的学校数不胜数这一点,来自这些单位学术水平高的以下两条都进行了补充
6.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贡献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专业领域位于《期刊引用报告》JCR一区)发表论文3篇。
7.近5年,在国(境)外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年以上,且以第一作者(含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贡献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专业领域位于《期刊引用报告》JCR二区以上)发表论文1篇,来深圳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所以,整体来说深圳的“孔雀计划”我觉得在国内各种“人才计划”里面(至少我见过的)真的是相当棒的了!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事总很难十全十美,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钻空子
相信这是深圳市的智囊团权衡利益取舍之后做出的选择
在目前的国情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
另外,在《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试行)》有下面一段
说明你如果足够优秀,政策可能还是有回旋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