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的层次太低,他们的生活跟你没有交集而已。
我有个表哥,我们村里第一个高材生,考上北大,在全县都有名气。本科毕业后继续北大读博,住万柳。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过去,好歹也住过万柳,算是开了眼界。
后来进了中科院, 再后来去了中央气象局工作。上班,买房,买车,就这么过着。
这种人,他们跟你没什么交集,你也不会听说过。
你能听说过的,通常是些娱乐圈的人,或者做了些出风头的事。
再比如,前公司老板,曾经混过中国首富,每次都是司机开着大宾利,低调的从电梯上来,旁人也不会认识。跟你也没什么交集。
因为跟你没什么交集,所以你就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碌碌无为?
中国的高教体系,是一群985的范进集体鄙视211的孔乙己,然后又联合起来打压只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阿Q。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圈里,这样的贪吃蛇游戏可以无限循环玩很久。虽然里面内斗,会出岳飞秦桧,魏忠贤关二爷之类泾渭分明势不两立的派系互相死掐,但都未脱传统文化的范畴。
最怕的是来一个外来者打破平衡,比如出现一个多尔衮这样的主子,才不管你们谁是岳飞谁是秦桧,谁是魏忠贤谁是关二爷,通通先把辫子给我盘起来了再说其他的。那这个时候也就不分谁是985的精英范进,谁是211白领孔乙己,谁又是只配穿短褂的九年义务教育阿Q了,大家都先盘了辫子保了命,再谈理想和事业。
所以,你要什么样的成功?你想做什么样的大事?谁的目标不是为了好好的活下去?只要能在内部生态系统里面分出高低贵贱,985有资格鄙视211,211有底气欺负九年义务教育的就是成功,范进能站在高处命令孔乙己低头,孔乙己有力气打阿Q耳光,就是成功的人生。
清北很努力,也很优秀,但是说人生赢家,实在谈不上。
清北厉害之处,不在于学生,不在于老师,也不在于所谓的科研成果。清北厉害的,是背靠中央这颗大树。
政治是清北成为最顶尖的根本,政治也是大学兴盛衰落的前提。
理由如下:
1.清北过去优秀,但谈不上最顶尖。
中国的大学制度,发起于清朝的大学堂,兴于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那个年代,一堆优秀的大学,国力中央、国立浙江、国力清华、国力北京、国立武汉等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大学。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优秀的私立大学,比如私立复旦、私立南开、私立厦门等。
国力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京师大学堂,国立清华大学过去是庚子赔款产生的留美预备校,国力浙江大学背靠从明清以来就一直是中央最重要的赋税大省浙江省,国力武汉的背后是中国地理版图上最便捷、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所以,当时这几所学校都是当时的顶尖大学。但是,最顶尖的,还是背靠中华民国的、曾经的亚洲第一的国力中央大学。
中华民国倒闭后,南京地位下降,新中国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后,北京地位一跃而起。1952年院系调整,国力中央大学被彻底消灭 ,学科被拆,优秀教师流失,连校名不复存在,被改为南京大学。国力浙江大学受重创,学科被拆,仅保留工科,理科专业被迁往复旦。
院系调整的结果是,国力中央被消灭,国力浙江元气大伤,私立复旦一跃而起,国力清北两所学校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
因此,在中国,政治中心在哪里,哪里的学校就强势,这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2. 1977年高考恢复后,清北没有绝对优势
过去的高考制度,是估分填志愿,因此清北并没有完全笼络最优秀的学生,总会有不少高分的漏网之鱼没有选择清北。
很多南方城市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靠近家乡的城市,比如复旦、浙大、南大啊。
同时,再加上横空出世的中科大,也分了清北一部分优秀的学子。
当时的中科大、人大、复旦、浙大、南大都会或多或少截取一部分最顶尖的学生。所以,那时的清北不占据绝对优势。
3.努力很重要,科研很重要,但是正确的专业、风口、社会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年代,都会早就一批成功的人。
改革开放时期,下海创业、对外贸易的人士,尝试了成功的甜头。房改之后 ,也有一批人,依靠着炒房发家致富。4万亿之后,国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建造火热展开,当时的建筑、土木专业,成了当时的香饽饽,某些开发商、承包商也是赚的盆满锅满。
现在互联网时代,过去是被鄙视、调剂大户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一跃而起成了最受欢迎、最有钱途的专业。
时势造英雄,选对了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
现在互联网、计算机火热,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分学生,放弃清北的冷门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土木航天核工程,而选择浙大上交的计算机。
金融行业薪资高,所以,复旦上交的金融行业分数也是居高不下,在某种程度吊打着清北某些冷门专业。
那些因为名气而选择了清北冷门专业的学生,刚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是等到三十而立的时候,当他们还在做着几轮博后、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曾经一样分数选择复交金融的同学已经生活优越。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一下历届政治局委员简历
我经常跟人家讲,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一学贝叶斯定理。公式记不住没关系,起码把原理理解了。
每年清北录取人数大约占总同龄人的万分之五左右。不想去仔细查历年资料,大家就粗略把历史累计比例也看作是万分之五好了,实际肯定比这个低,但没关系足以说明问题。
假设考上清北与人生的成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在任意领域的成功人士中,清北人也应该只有万分之五。
比如,一万个院士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国企老总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正处级以上干部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创业成功的人只有5个清北的;
历年富豪榜前一万人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的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各项体育赛事冠军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一线医生、一线老师、一线律师、一线会计师、一线金融从业者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画家、音乐家、雕塑家、作家、whatever家只有5个清北的;
。。。。。。各位可以尽情补充
如果现实这些领域的比例严重偏离了万分之5,达到了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说明了什么?
说明上了清北与人生成功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这就是贝叶斯理论的精髓之一。
找个丑的
找个丑的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