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第1页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点说吧!元史修完,元朝就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无论外国历史学者怎么否认元朝非中国,所有资料必须从元史里找,所以元朝就是中国一部分。

现在到了清史,说句难听点的话,几乎八成大学里的世界历史老师,都是带着西方历史观的,这个现象持续了数十年了,就这帮人修史,弄一个不好,就把清史修的符合西方历史观。

如果外国想要攻击中国,从民族问题下手,那么现在就有几大难题,就给西方口实。

先说国际上攻击分裂中国最爱的几个点,第一是西藏,第二是新疆,修史中国带着西方历史观,那就很惨。

春秋笔法做可怕,比如项羽绑刘邦的爹威胁刘邦。

《项羽本纪》: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白话译文:

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刘邦的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你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从文字看项羽担忧粮草被断,所以绑了刘邦的爹,结果刘邦无耻不要爹,项羽就放了刘邦的爹。

如果我们捋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先是项羽打不过刘邦,就想了无耻的招,绑架刘邦的爹威胁刘邦。

然后刘邦如果选择要爹,那么自己就要搭进去更多将士的性命,项羽发现自己爹重要性,更是威胁刘邦,于是刘邦咬牙降低自己爹的重要性。

最后项羽发现刘邦的爹没有价值,就放了刘邦的爹。

明显看出来司马迁喜欢项羽,喜欢的深沉。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司马公文字中立,可是只需他文字此处多点,那出少点,历史就会忽略很多东西。

项羽总共有六次屠城,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20万。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看看看看司马迁怎么记载的第一次屠杀。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皆坑之三个字,把一场十几万人的大屠杀就给略过了,而刘邦不要爹那段,细致的把刘邦说啥都给记载下来了,这就是历史书上多一笔少一笔作用。

在看第二段城阳大屠杀,又是一场涉及一城的大屠杀,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司马公这回就俩字,屠之,数万人的生命,就写了屠之。

再看第三场大屠杀,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就是因为某降卒说了几句话:章邯骗我们投降,要是打下秦地还好,我们还能保命,要是打不下秦地,咱们妻儿父母命都保不住了。

从字面看,因为秦降卒先被诸侯侮辱,又害怕妻儿被杀,让人猜想有可能军心浮动。

所以项羽就把这二十万人给杀人。

可是真是就是项羽就管理不善,刘邦能做到大军过境秋毫无犯,这就管理一流,项羽啥管理也没有,秦军降卒就是放在那,既不会收编,也不会管理,于是找了借口,就全杀了,项羽明显杀人有瘾。

再看看第四次大屠杀。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这次是咸阳,当时天下的中心,保守估计也有百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无数的图书存在咸阳,这是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大的灾难,可是就被忽略了,项羽一把火不知道烧掉了多少东西,中华大地文明的中心,这里是那个时代文明最大成果。刘邦来了震惊于他的繁华,项羽在咸阳直接搞了场大屠杀,咸阳人什么都没干,也没抵抗,项羽来了就是杀和烧,司马迁就这几个字结束了。

第五次大屠杀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

还是简单几个字,屠城杀人就是这样吝啬文字。再看看鸿门宴,一场会议,细节到酒肉歌舞人物语言,都详细记载 。

这样一个六次屠城的杀人魔,看完项羽本纪,就觉的是大英雄,还是儿女情长的大英雄,大英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杀人。

再看看刘邦,就是那个喝酒骗肉的臭流氓当了皇帝,一样还是流氓,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流氓,老婆孩子都撇下不要的流氓,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神奇角度。

历史书有时候看起来很公正,但是就怕每句都是真的,但是却用真正的历史事件去引导读者的历史观,这个手法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在西方历史观那里,中国历史就是世界历史里的一部分,但是按照我们历史观,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看怎么写。

什么谎言最可怕,那就是九句真话一句假话,而西方历史的问题在于用真实的历史营造虚假的概念,或者故意隐瞒某些真相。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来看,西方历史伟大而又辉煌,正是由于西方历史的伟大辉煌造就了人类的今天。

而西方世界是承接系列古代文明的载体,书本从来没说过这些,可是打开历史书,无论哪本西方史观历史书,都是按照一个神奇的规律,那就从埃及_两河-希腊-罗马-西方。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西方历史就是这么悠久,虽然有极少数人能分清楚 ,可是大多数这么认为就可以了,西方中心正统论就这么在心中诞生了,可是书里没写过呀。

西方史观的作者们怀着对本国家巨大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排列某些正确历史事件时,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及人类心理那点弱点,没有一件事是错的,但是概念就是不一样。

那如果我来排列,我会选择古埃及-两河-古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西方世界,那么一个神奇的事情诞生了,原来伊斯兰世界是古代那些辉煌文明的继承者,并且一直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中东那里才是世界文明原来的中心,欧洲不过是分支而已。

西方历史里最有意思事情就是,把希腊正义化,波斯弱化,两个帝国明明都存在,波斯幅员广阔,占地是希腊数千倍,人口也是希腊百倍,波斯诞生了先进的大一统王朝,以及先进文官体制,还有中央集权王朝。

可是在历史书里为什么波斯就是没有希腊重要,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明明都是在历史上存在的国家,为什么波斯就没啥存在感,一个小小的希腊就这么重要。

西方人的自尊心不允许波斯在人类历史上占有太多地位,因为他会改变历史排序,这样罗马才显得重要,稍微改变历史书的某些顺序,那么罗马就是波斯的继承者,西方中心的论调就会动摇。

希腊的一切思想都是当今西方世界根基,可是西方人故意忽略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希腊文献均来源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抄经运动,阿拉伯持续一百多年的抄经运动被忽略,只是说希腊文献都是阿拉伯图书馆保留下来的。

却不说从希腊灭亡后到中世纪之间的一千年,这一千年里面99%的希腊文献没有任何存在的证据,但是却出现在阿拉伯图书馆里。

西方不肯承认自己的文明来自于让西方害怕的阿拉伯世界。

同时夸大所谓的地理大发现 ,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好像是对世界文明的恩赐,可是那是被发现大陆人民的末日,原住民被掠夺的开始 ,原住民人口大灭绝的开始。对人类科技文明进展没有任何帮助。唯独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众国家有来抢劫掠夺的地方,用他们武器征服尚未开化的原住民。

同时让世界大部分国家把他们当年的侵略正义化,就好像我抢劫你,是为了让你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一样。

今天我们看乾隆忽略英国马嘎尔尼的开关要求,觉得我们错了。可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你们一个英国海盗,啥都没有,就跑到世界第一富国这里要求自由贸易,自己却什么也不提供,一百年后我们开关了,他们却拿来了鸦片。拿他们一百年后的强大,倒推一百年我们不理英国,所以我们我被英国入侵就是活该?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今天英国和法国以及欧盟提高对华关税,我们就是要入侵英国、法国,烧掉白金汉宫和罗浮宫,因为它们弱,所以活该受欺负,逻辑不就是这样吗?历史观不能由他们说的算。

历史被他们用一个个真实事件组成虚假的概念,美化的最后是他们,断然否定他们的历史会被人嘲笑 ,中了他们的圈套,因为这是更高级的战略,概念只存在于心,一个个被真实历史组成的伪概念。

打开世界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史只占了很少一部分,很少很少,不信的话自己去图书馆看看,各个版本的世界史,中国史占地篇幅有多少。

看完之后就会莫名有种中国在世界历史不值一提的想法,这也就是这些年某些大学老师动不动就说:“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没有贡献”的原因之一。书读多了还要会思考才行,西方历史观用他们的方法灌输他们自己的概念,弱化某些文明,抬高某些历史事件的地位,这些零零碎碎的小手段凑到一起,就是一本他们的历史书,这本历史书将会变成某些人的工具。

去看看《世界简史》《剑桥中国晚清史》,看起来每一个字都是真实事件,但是作者排列,就变成了矮化中国的最好工具。

历史这个东西带着不同历史观去书写,立场不同,写出来东西就是不同的。

清史是中国承接古代中国历史,又和世界完全接轨的重要朝代,清修明史还是儒家建立的史观,比较单一,可以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用儒家史观修史,但更不能用西方历史观修史。

我们稍微偏移点,都会给后代造成巨大困扰,或者给西方各国矮化中国提供事实借口,清史要先修历史观。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朝上国才配给天朝上国修史,1840年以前带清是正经当了一百多年天朝上国的,在伏尔泰笔下带清就是人类灯塔。

所以带英可以修清史,带美可以修英史,诸侯不可以修史。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政府当然应该大力支持清史的研究,但我不主张搞什么政治意义上的官修清史。更准确的说,我反对中国政府明示,暗示或者默认某一部清史是官方认证的属于二十五史系列的清史。

我为什么持这种主张?我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共和国文明发展高度的心理预期进行了下调。关于共和国的历史定位有两种竞争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就如同历朝历代一样,共和国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历史阶段。如果持这种观点,那么我觉得搞个清史加入二十五史还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和国文明不能被视为华夏文明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应该反过来把华夏文明视为共和国文明的诸多历史源流中的一支(当然了,是最大的那支)。我个人是持第二种观点。

如果持第二种观点,那显然搞一个继承二十四史的清史就是自降身份。 如果一定要搞官修的清史,那就应该搞大,即同时官修其他源流的共和国前朝史。我之前说过,苏联和美国一定程度上比清朝更更有资格被称为共和国的前朝。要不要来个官修的美国和苏联史?再想一想,官修的日本史也应该放在日程里。甚至应该考虑官修的整个世界近代史。但这样一来,步子迈得就太大了。官修这些历史,如果得不到这些国家人民的一定认可很容易沦为一个笑话,而且也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利于我国去统战这些国家。所以我主张一代人时间里还是不要搞官修清史了。远未来倒是未必不能考虑考虑官修的整个世界近代史,但彼时的那个“官”必然不是现在理解的“官”,其中不可避免要加入很多外国人(虽然最核心的领导应该还是中国人)。


user avatar   www846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因为清朝历史上有一段持续近八十年的重要的历史,现在没法修,怎么修都有问题。同时也没法避而不谈,不然清朝至少三分之一的事情都得删掉了。

那就是大清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史

准噶尔汗国前传: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或漠西蒙古,卫拉特人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成吉思汗时期,最初是在叶尼塞河流域生活的游牧民族,因为是在林中狩猎,所以被称为“林木中的百姓”。

卫拉特人在蒙古扩张时期加入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但一直保持着独立性。在元朝灭亡以后继续独立发展,在明朝时期被称为瓦剌(其实就是卫拉特的另一种叫法,全是音译),一度强大到称霸北方,出了也先这样的枭雄,曾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威名大震。

但也先之后不久就在内部斗争中身亡,之后的瓦剌逐渐衰落,被东蒙古(鞑靼)所压制,最后被迫离开蒙古高原,向西躲避,退到了今天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在新疆北部定居。

之后的数百年间,卫拉特人一直在北疆地区游牧,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卫拉特四部”,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

注意,由于准噶尔部首领一直属于绰罗斯家族,故也有时以绰罗斯部代称。后面提到的所有准噶尔汗国大汗,均来自绰罗斯家族。如我们最熟悉的噶尔丹,其全名为绰罗斯•噶尔丹,本文后面提到诸汗只说名字,不提全名了。

准噶尔汗国崛起

进入17世纪后不久,在北疆地区生活多年的卫拉特人由于人口增多,牧场资源日益紧张,开始爆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冲突(马尔萨斯效应无处不在),卫拉特四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17世纪初爆发了一连串大规模内战。

内战的结果是各部全都损失惨重,惨烈的内卷让土尔扈特部受不了了,为了躲避内战,大约于公元1628年左右(崇祯元年),土尔扈特部离开了新疆,迁移到西方的伏尔加河流域求生去了(土尔扈特部西迁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被准噶尔部压迫无法生存,也有说是单纯不愿继续同胞相残,在此不详细展开了)。

再之后的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带领下,趁西藏爆发大规模宗教冲突之机,在黄教的请求下,挥师南下,一举占领青海和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多说一句,达赖和班禅制度都是在和硕特汗国建立之后创建和稳固的。和硕特汗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教合一的双头统治,大汗和达赖分别作为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共同治理汗国(班禅是固始汗为了制衡达赖的权力特意扶持起来的,相对较少介入俗务)。这种不稳定的架构也为汗国日后的内乱和灭亡埋下了伏笔。



回到主题,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部的离开,极大地缓解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内卷问题,同时也使得准噶尔部得以在北疆一家独大(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同属绰罗斯家族,关系密切,基本上是准噶尔部的附属)

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于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召开会盟,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建立以后,武德充沛,东征西讨,在巴图尔珲台吉和继任者僧格(巴图尔第五子)的率领下,连续大败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和沙俄殖民者,疆域和影响力迅速扩张。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和满清入关中原几乎是同步的。在准噶尔汗国建立的最初30年里,两任大汗一直在忙于整合内部,对外战争主要是与哈萨克人,沙俄,喀尔喀蒙古的战争,也曾试图占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同时期的满清一直忙于在中原各地与反清力量搏斗,稳固统治,因此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交集。

这一点直到准噶尔汗国迎来第三任大汗之后,才开始发生变化。

第三任大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噶尔丹,一个雄心勃勃,却最终给满清做了嫁衣的男人


噶尔丹的继位和初期的扩张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准噶尔汗国第二任大汗,巴图尔的第五子僧格,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内部叛乱中被杀。汗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僧格的三个儿子全都年幼,在这动荡的时刻,僧格的同母弟,巴图尔的第六子,正在拉萨跟随五世达赖学习的噶尔丹,在和硕特汗国的支持下(噶尔丹和僧格的母亲是和硕特汗国建国者固始汗的女儿),迅速返回汗国,平定内乱,继任准噶尔大汗之位。

噶尔丹继任后的最初几年,在稳固统治之后立刻重新开始对外扩张,向南趁叶尔羌汗国内乱之机,一举吞并了叶尔羌汗国,将南疆变成了自己的奶牛;向西一再大败哈萨克人,一路打到了费尔干纳盆地,将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中亚名城都纳入到统治之下。

到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噶尔丹统治下的准噶尔汗国实力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极大值,雄剧新疆,控制中亚,成为了亚洲内陆地区极其强大的一股势力。

噶尔丹的野心和第一次清准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作为一个蒙古人,一统蒙古各部,重建蒙古帝国的理想在他心中勃勃燃烧了起来。


此时的蒙古,除卫拉特外大致可以分为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其中漠南蒙古在满清入关前已经与满清政权深度融合,基本成为了满清的一部分,而喀尔喀蒙古则与满清属于松散的宗藩关系,同时与卫拉特也有很深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开始把下一个扩张的方向指向了喀尔喀蒙古。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喀尔喀蒙古爆发内乱,两个最强大的部落,土谢图部落和札萨克图部落之间爆发了严重冲突。冲突很快变成了全面战争,在战斗中,札萨克图汗被杀,噶尔丹的一个弟弟当时不巧正在札萨克图部落,也一起被杀。

噶尔丹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春,噶尔丹率领准噶尔汗国3万精锐部队,越过杭爱山,横渡戈壁,直奔喀尔喀部蒙古而来,开始了自己一统蒙古各部的征程。

准噶尔军队几乎轻而易举地将土谢图部落打的丢盔弃甲,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了整个喀尔喀蒙古地区。土谢图汗等喀尔喀蒙古部落被迫向南逃亡,退入漠南蒙古地区,向康熙帝上书求救。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占领了喀尔喀地区的噶尔丹不依不饶,率军向南进发,名义上是要抓住土谢图汗等人为扎萨克图汗和自己弟弟报仇,实际上已经是计划伺机进犯清朝了。

结果,噶尔丹成功地为满清做了第一件嫁衣:

被打的抱头鼠窜的土谢图汗等人,在无家可归还被不依不饶的继续追杀的绝境之下,为了求清朝援助,主动上书请求归顺,从原本松散的宗藩关系,变为和漠南蒙古一样正式成为清朝的臣民。

在此情况下,康熙帝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喀尔喀各部的归顺请求,并立即决策,御驾亲征,迎战噶尔丹。


1690年七月,康熙命裕 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分兵左右两路出古北口、喜峰口,并于七月二十四日亲自进驻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节制全军。

八月初一,清军与准噶尔军队主力在乌兰布通峰地区相遇,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爆发。

乌兰布通之战的具体过程存在一些争议,但毫无疑问非常惨烈,清军拥有人数和火炮的优势,但准噶尔军队都是跟随噶尔丹的百战老兵,拥有强大的骑兵和火枪部队。双方在这一天里相互反复的冲锋和反冲锋,先以火枪,火炮互射,继之以骑兵冲锋和步兵肉搏。双方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傍晚,死伤枕籍,尸横遍野。连康熙帝的亲舅舅佟国纲也在此战死。


战役进行最后,清军未能击退噶尔丹,但噶尔丹也无力继续攻击。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噶尔丹放弃了要清朝交出土谢图汗的要求,引兵退去。

事实上,噶尔丹未能一战将清军彻底击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失败的命运。他的体量根本没法和清朝相提并论,所能依仗的就是自己的那些百战老兵,死一个就少一个。而康熙却拥有相对于他而言近乎无限的人力和物力。更何况此时劳师远征的是他,清军才是以逸待劳的那一方。噶尔丹被迫退让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之后的形势对于噶尔丹来说可以用急转直下来形容:先是他的侄子,第二任大汗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在外远征之机突然发难,迅速控制了准噶尔汗国(完颜亮直呼内行)。

于是一心想要一统蒙古的噶尔丹发现自己瞬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被迫退往科布多地区。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部队在这一年的冬天先后遭到灾荒和瘟疫袭击,损失惨重,减员甚至超过了乌兰布通之战的损失。

噶尔丹自此一蹶不振,从准噶尔汗国的大汗沦为在草原上游荡的一股二流势力。六年后的1696年,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再次被清军击败,仅存的力量几乎覆灭殆尽,第二年在绝望中死去。

噶尔丹的去世标志着第一次清准战争的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一心想要吞并喀尔喀,统一蒙古的噶尔丹不仅没能实现理想,还亲手把喀尔喀蒙古各部推进了满清的怀抱,为满清做了第一次嫁衣,成就了康熙帝的又一件赫赫武功。之后清朝完全控制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可谓大获全胜。

噶尔丹的死也让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坐稳了准噶尔汗国大汗的位置。然而,准噶尔汗国为满清做的嫁衣还没有结束,而且下一件嫁衣,就由策妄阿拉布坦来做了。

远征西藏,清朝与准噶尔的雪域高原争夺战

策妄阿拉布坦继位之后初期,由于精锐部队在噶尔丹的东征中损失惨重,他奉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满清保持了多年和平,主要用兵方向是对哈萨克人(准噶尔的日常,一言不合打哈萨克),照例屡屡获胜,战果丰厚。同时在北线也一再击退沙俄的入侵,有效地维持了汗国的势力范围。

在继位20多年后,随着国力军力逐渐恢复,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再次尝试扩张。此时的哈萨克已经被基本打服了,又不想和沙俄,满清正面开战,于是他就把眼光盯上了自己的同族--同为卫拉特人,也是他的曾外祖父创建的和硕特汗国。他看上了西藏。

自进入18世纪后,和硕特汗国就陷入严重的政治内斗之中。汗国建立之时的大汗和达赖共治的双领袖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内耗,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大汗拉藏汗在六世达赖喇嘛的册立问题上与西藏贵族和僧侣们爆发了严重的冲突。

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趁和硕特汗国内部矛盾愈演愈烈之时,派准噶尔名将大策零敦布指挥6000大军进军西藏,大策凌敦多布经南疆,越过昆仑山,阿克赛钦,拉达克,过纳木错,千里奇袭突然出现在拉萨城下,一举击溃和硕特汗国的军队,攻入拉萨,杀死拉藏汗。

和硕特汗国灭亡,准噶尔汗国控制了西藏。

然而,这个辉煌胜利的结果就是又一次成为了清朝的嫁衣……

准噶尔在西藏没有什么统治基础,统治极其不稳固,其灭亡和硕特汗国的行为也激起了和硕特部残余势力的巨大反抗。同时新疆和西藏交通不便,西藏的大策零敦布根本无法得到来自汗国的有力援助。远征西藏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在战术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战略上极其失败的行动

此时已经年迈的康熙帝果断下令出征西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大帝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大军,驻节西宁,指挥进藏平叛的各路清军。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两路清军分别从青海,四川进入西藏,连战连捷。清军在兵力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藏军毫无战意,基本望风而降。大策零敦布的部队人数太少,难以抵抗,当年八月,大策零敦布与清军作战不利,自知无法阻挡清军,被迫逃离,撤回准噶尔。清军于八月二十三占领拉萨,九月十五拥立六世达赖喇嘛坐床,自此西藏安定,清军开始驻军西藏。

这也是清中期名将岳钟琪参加的第一次重要战争,他在此战中崭露头角,随南路军入藏,作为先锋一路过关斩将,屡立奇功,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自此,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的远征西藏的军事行动成了彻头彻尾的灭亡和硕特汗国之后又把汗国打包送给了清朝的行为,完成了给清朝做的第二件嫁衣。

准噶尔灭亡的先声:内乱,叛逃,准国版吴三桂

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来到了乾隆朝。

在把喀尔喀蒙古和西藏推进清朝怀抱之后,准噶尔汗国终于为清朝送上了最后一件嫁衣,把自己和自己百年来征服的一切都拱手奉上了。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准噶尔汗国的第5位大汗噶尔丹策零因病去世。

噶尔丹策零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内部再次为继承人问题爆发了持续近十年的内乱,噶尔丹策零的儿子,女儿,女婿,侄子,外甥等等之间爆发了残酷的内战,过程极其复杂,详情可参考西晋八王之乱。

在这场血腥的同室操戈之中,噶尔丹策零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死于内斗的汗国贵族和首领不计其数,汗国内部分崩离析,各部落开始离心离德。

另一方面,大量争斗中的失败者被迫逃亡,很多人逃到了清朝境内。其中就包括即将用自己的毕生努力,把自己的整个汗国亲手作为最后一件嫁衣送给清朝的那个人--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

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在内斗中失败被迫逃亡的阿睦尔撒纳在北京得到了乾隆的接见,毫不犹豫地表态愿意当带路党,带领“天兵”入疆,一举灭掉自家汗国!(吴三桂直呼内行)

这一年乾隆皇帝正当壮年,雄心勃勃,一心想着要灭掉从爷爷开始就和清朝纠缠不休的准噶尔汗国,立下万世传颂的赫赫战功。此时准国内乱不休,人心大乱,实力受损严重,乾隆帝果断抓住时机,决定立即以阿睦尔撒纳等准国失败贵族为先导,出动大军,一举灭亡准噶尔!

从乾隆十九年开始,预感到时机已至的乾隆开始了全面备战,为进攻准噶尔开始做准备。从全国各地征调的部队,马匹,粮草和兵器源源不断地向西北集结;对喀尔喀蒙古和逃到清朝境内的准噶尔部众也进行了全面动员。乾隆帝下定了决心,集全国之力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叛乱和灭亡,准噶尔汗国为清朝做的最后一件嫁衣

乾隆二十年农历的二月,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清军开始大举出动,分南北两路大军向准噶尔发起进攻。北路从外蒙古出发,经阿勒泰地区进攻准噶尔;南路从巴里坤出发,经乌鲁木齐进攻准噶尔。两路大军预定在准噶尔腹地会和后,合攻伊犁。阿睦尔撒纳等一大群带路党在前面作为先锋开道。


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一边倒:准噶尔各部以惊人的速度崩溃,沿途各部望风而降。最后一任大汗达瓦齐被迫逃跑,最终于格登山之战中,达瓦齐最后的抵抗力量全军覆没,达瓦齐只身逃跑,不久被俘。

从清军出兵开始,不到四个月时间,准噶尔汗国就亡国了。


然而这就结束了吗?还没有。嫁衣这才成了一半。

乾隆帝最开始并没有打算吞并准噶尔汗国,而是计划像对喀尔喀一样实行羁縻统治,将准噶尔部重新分为四部,纳入间接管理之下。

然而万万没想到,那个引清军入境灭了自家汗国的阿睦尔撒纳,有了自己的想法。

阿睦尔撒纳原本已经是乾隆新分封的四部大汗之一,然而这个准国吴三桂此时也野心膨胀了,本来他作为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是没有准噶尔汗国的汗位继承权的(他是辉特部的,并非绰罗斯家族出身)。然而此时他居然做起了振臂一呼赶走清军,重建准噶尔汗国,自己当准噶尔大汗的梦(别问我为什么,人对权力的渴望永无止境,足以冲昏人的头脑)。

于是他就真这么干了。达瓦齐被俘,准噶尔汗国灭亡的当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反了,自立为汗,号召各地准部起兵反清。

整个新疆再次乱成了一锅粥。

此时新疆的情况是,准噶尔汗国刚刚经历了多年内乱;清军当年二月出兵,不到半年就占领了整个新疆;此时由于一切顺利,不少清军已经撤离或者在撤离的路上;驻防的清军极其稀疏地分布在从伊犁到巴里坤的一系列要点上。

与此同时,阿睦尔撒纳反后,准噶尔各部反应不一。有的立刻就响应了阿睦尔撒纳的号召,加入了反清复准的队伍;有的无视号令,观望不动;也有很多部落加入了反清大军,但是也不认阿睦尔撒纳当老大。

要知道准噶尔部的大汗百年来都是绰罗斯家族出身,此时绰罗斯家族还有不少有实力的成员在呢,你一个辉特部的外姓,二话不说自立为大汗,实在是缺乏合法性,根本不能服众。

于是此时的新疆陷入了一片更大的混乱之中:各地驻防和没来得及撤退的清军开始与反清的准部交战;支持清朝的准部与反清的准部交战;反清的各支准部之间也在相互交战,你打我杀,犬牙交错,怎一个乱字了得。基本情况可以参考南明史。

此时的准噶尔因为刚刚经历了长期内乱,且根本没有一个能够团结所有人的旗帜人物,尽管一时之间清军四处挨打,但是准部之间的内战也极为激烈,完全没有办法形成合力。

更严重的是,就在此时,准部开始爆发了大规模的天花流行,瘟疫横扫新疆,无数准部人马死于天花。

准噶尔的末日无可避免地来到了

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重新集结的清军再次大举入疆。

清军以兆惠为主帅,仍然由阿勒泰和巴里坤两路进军,一路势如破竹,被内乱和瘟疫折磨到奄奄一息的准噶尔人几乎无力组织反抗。清军再次轻而易举占领了整个新疆。

然而这次与上一次不同,被阿睦尔撒纳的背叛彻底激怒的乾隆帝下达了对参与叛乱的准噶尔人斩尽杀绝的命令。

这里再插一句,不怪乾隆愤怒,他对阿睦尔撒纳可谓是仁至义尽,阿睦尔撒纳山穷水尽来投奔的时候乾隆帝隆重接待,在避暑山庄亲自接见,好言抚慰,各种封赏。灭亡准部以后亲自将他指定为四部大汗之一,把他视作最可靠的统治代理人;有入疆清军将领举报他私自抢夺其它部落的部众和牛羊,乾隆视而不见还斥责了举报的人;到他造反前很多人都察觉不对,向乾隆帝告状,乾隆帝压根不信。最后知道阿睦尔撒纳真的反了,乾隆差点没气死。

叛乱开始以后,驻防新疆各地的清军猝不及防,在反叛的准部的攻击下损失惨重,很多地方的清军全军覆没,留守的清军将领和大臣死伤不少,导致反攻回来的清军上下怒气冲天,杀气腾腾,准部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持续整整一年的大屠杀开始了。

“上震怒,命三将军各领兵数万,分道并进,诛其男、妇、子、女逾百万人,其零星逃窜于山谷中者,曰麻哈沁,官兵四出搜索,杀之尽绝,所存者,皆恭顺之余耳,于是准噶尔之地尽入版图。”

“二十三年春,兆文襄由博罗布尔,苏富公由赛里木如弥场中分,两翼合围,约相会于伊犁,凡山陬水涯,可渔狝资生之地,悉搜剔无遗。时厄鲁特慑我兵威,虽一部有数十百户,莫敢抗者。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妇孺悉驱入内地赏军,多死于途,于是厄鲁特之种类尽矣。”

除了站在清朝一方未参与叛乱的准噶尔人,以及逃亡俄罗斯,哈萨克等地的准噶尔人外,整个准噶尔部落几乎被彻底灭族。

原本准噶尔还是被羁縻统治,被阿睦尔撒纳这位准部吴三桂这么一通搞之后,直接变成了亡国灭种。他本人逃往俄罗斯,最后患天花死去。

整个准噶尔汗国就这样被他亲手奉送给了清朝。

到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军历经四年的战争,最终彻底控制了原准噶尔汗国统治下的绝大部分土地,乾隆将所取之土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持续近八十年的清准战争,自此以清朝的彻底胜利告终。

总结

准噶尔汗国,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在与清朝争斗了一百年之后,最终彻底消亡在历史中。在整个过程中,历代准噶尔大汗野心勃勃,想要开疆拓土,重现蒙古帝国的荣光,最终却是一次又一次地给清廷送上大礼:先是把喀尔喀逼成了清朝的臣民,再灭亡和硕特,让清廷控制了西藏,最后干脆把自己征服的所有土地整个送给了清廷,可以说是为人做嫁衣做的非常彻底了。实在不知是命运的无常,还是历史的讽刺。

八十年的清准战争几乎贯穿了清朝前中期一半以上的历史,涉及的事件,人物,重要战役不计其数。战争的结果是满清不仅彻底灭亡了宿敌,解除了北疆面临的威胁,奠定了对内外蒙古的稳固统治,而且一举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地区全部纳入统治,开疆拓土数千里,完全称得上是赫赫武功。

灭亡准噶尔汗国后,清朝疆域达到极盛,领土西北直抵巴尔喀什湖畔,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秋海棠完全成形。

好吧,这段历史怎么写?怎么评价?

参加过战争的福全,岳钟琪,兆惠这些人,怎么评价?算正派还是反派?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击败噶尔丹还可以说是反侵略(所以才能拍成电视剧),那后面的一系列远征,乃至最终的灭国和屠杀你打算怎么写?这事按现在的标准,妥妥的ZZ灭绝行为啊。

你要是把大清写成凶恶的刽子手,侵略者,得,那你对某些地方的合法性宣称是不是会有点问题?

可你要是把大清写成威武雄壮的平叛之师,正义之师……玩ZZ灭绝的正义之师?那以后还好意思再说昂撒剥印第安人头皮的事情?

再说那样的话今天仍然生活在新疆,青海和内蒙的准噶尔人和卫拉特蒙古其它部落的后裔会怎么看待这些历史?

特别是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之后一直被当作民族团结的典范,今天还有十几万后裔在国内生活。人家说到底也是和准噶尔人同出一脉的卫拉特蒙古后裔,你要是把这段历史写成丰功伟绩,他们咋想?

还有和硕特汗国和叶尔羌汗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先被准噶尔汗国征服,然后被清朝全打包收了。这段历史咋说?怎么评价?

分分钟就牵涉到今天对西藏和南疆的法理性问题上去了!写出来就是人家的靶子!

最后,准噶尔灭国的时间可是十八世纪中期,这时距离阿兹特克和印加被西班牙灭亡过了两百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已经签订一百年,牛顿已经去世四十年,英法正在打七年战争,华盛顿都活蹦乱跳了,瓦特都已经在搞他的蒸汽机了,拿破仑还有几年就要出生了,伏尔泰和卢梭已经在著书立说了!


搁到世界史范畴你都不好说这算古代历史还是近代历史!这会离鸦片战争爆发也就八十年,和二战爆发到今天的时间差不多!

算了这清史还是别写了,简直处处是坑,我想想都替编撰者头疼。

---------------2022.1.13更新--------------

评论里很多小伙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感觉在评论区回复效率太低,索性再补充一点回答

1,历史不就是记录吗,有什么说什么就好了

答:中国历朝历代的史书,无论官方修史还是私人修史,就没有纯流水账记事不带评价的。这个传统从《春秋》那会就开始了。

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差不多把“写史不是为了写史,是为了打造意识形态和占领文化舆论阵地”这话写脸上了。

要不然司马迁老人家为啥不老老实实记事,非要满篇到处“太史公曰”?你记历史就记历史,曰啥呀?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不依赖宗教意识形态的文明,对历史的记载和评价是文明凝聚和传递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最重要载体!没有之一!

官方修史更不得了,那是每一个字都要流传后世的,每一个字都要被时人和后人推敲的,那反映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你这个修史的朝代的意识形态!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点评,突出强调的事情,故意淡化的事情,直接忽略假装不存在的事情,那都是你这个朝代,这个政权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自从晋朝以后官方力量越来越重视官方史书的修订,史书越来越成为政府巩固和宣扬官方意识形态和自身合法性的工具。不然北魏重臣崔浩也不会因为史书里多写了点领导不爱看的实话就被灭三族了(当然也导致后来的史书编写镣铐太多,评价越来越低,再无出前四史之右者)。

2,为啥近代以后那么悲催的历史都不影响修史,清准战争就影响?

答:既然史书是要配合宣扬官方意识形态的,那史书好不好写就跟悲不悲催没关系,只跟是不是与官方意识形态相违背(或者相矛盾)有关系。

努尔哈赤他爹和爷爷都被杀了,这么悲催的历史他干嘛整天跟人嚷嚷?

因为这代表了他的政权起兵反明的合法性!以前悲不悲催有啥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对现在巩固政权有利才最要紧!

1840-1949年的近代历史,本身就是形成现代中华民族建构的最关键因素,对这段历史已经形成了能够让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认可,符合当代人类价值观且对于现在国家认同有很强促进作用的一套历史叙事。因此对这段历史进行宣扬和评价基本没什么问题。

相反清准战争的结果虽然看起来战功赫赫,威风八面,但是吧,对它的叙事就极为困难,找不到一套既能够匹配近代官方话语体系又不影响当今国家建构的叙事结构。就是说一个秉承主流叙事的人看这段历史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

你可以说我就是牛逼我就是狠,我拳打四夷脚踢八方见谁灭谁,打下这么大片江山,我们就是厉害。

你也可以说我们被侵略了,可恶的侵略者打我们,我们被迫团结起来反抗打跑了侵略者重整河山,我们就是伟大。

但你很难把这俩混一块说,而且还是时间隔这么近又属于一个朝代的事情。把这两套话语放同一套史书里,会让读这书的人精神分裂的。

本来有一种解决办法是宣扬我们的文明性和进步性,营造出一种自己是“文明教化夷狄”的叙事来解决这种矛盾,对汉唐我们就是这么解释的。

然而在当代语境下说清朝有“文明性”和“进步性”,这史官会被群众扇耳光的。再说ZZ灭绝的事迹还在那儿摆着呢。

结果就是没法说了。既然不能说清朝是文明的,进步的,那么上面的两套话语就只能保留一套。和保留的这套话语冲突的历史,那就淡化好了,最好假装没发生过。

其实看一段历史是否符合主流叙事,是否能够大书特书,最直观的就是看它在历史教科书里的份量。

但凡在教科书里的比重超出了其实际历史影响的事情,就是官方愿意宣扬的,典型代表: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反之如果明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事件,教科书里却摆出一副压根不想提,恨不得从来没发生过的样子,懂得都懂,这段历史纯粹就是官方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典型代表:对应上节,文成公主嫁了松赞干布以后,她的后人继续跟大唐死磕,给大唐放了不知道多少血的那些事情。

你说文成公主入藏和唐蕃二百年死磕谁的影响大?为啥文成公主入藏大书特书,唐蕃战争在教科书上提都不提?(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没提,现在不知道了)

这里贴一下人教版教科书对清准战争这段历史的讲解:

关于准噶尔:

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关于西藏青海:

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 尊号。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 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加黑的就是本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我也不敢说太多,大家可以自己对比对比。在我看来编这段话的人一定想的是“这个事情我必须讲但又不能讲太多就随便概括两句你们听听就好别再多问了哈”。

注意几个微妙的地方:

1)称呼“准噶尔部”而不是“准噶尔国”—实际上史学界公认巴图尔浑台吉于1640年会盟各部,颁布《卫拉特法典》后就已经实际建国。准噶尔与清朝也没有藩属关系;

2)避免使用“战争”一词,而用“斗争”,“平定”一类说法。因为“战争”一般被认为是国与国之间的行为;

3)南疆的事情被完全弱化了。统治南疆160年的叶尔羌汗国被直接忽略了,对1680年噶尔丹灭亡叶尔羌汗国的事情自然也忽略不提(实际上这件事意义非常重大,叶尔羌汗国灭亡意味着自蒙古灭花剌子模之后,察合台汗国一系对新疆四百年的统治彻底终结);

实际上十几年前的教材上讲的更少,当时连准噶尔都不提,直接就说大小和卓叛乱然后被平定。像我这一代人第一次知道准噶尔,全是因为《康熙王朝》。现在可能是大家都上网了懂得多了,不得已多说两句。

要不是没法解释为啥自家不到一百年里突然多了这么多领土,我担心教科书上八成都不会放这些事情。



3,关于清准战争

我这个回答里因为主要是说修清史的困难,篇幅所限,只说了一些清准战争的关键性节点。实际上清准战争持续数十年,牵涉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错综复杂,不计其数,本回答提到的不过是一些主干而已。

非常重要但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包括:

1)准噶尔和喀尔喀蒙古的深层次关系

实际上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渊源极深,一直都存在很强的亲准势力,私通和投靠准部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多次发生叛乱,极大干扰了清廷的对准作战(有感兴趣的可以搜 撤驿之变)

2)西藏宗教(黄教)集团与准噶尔的关系,清廷,准噶尔,西藏黄教和蒙古之间复杂的多方博弈

这点没法展开,太复杂了,窃以为整个清准战争中,康熙和乾隆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外交水平,充分做到了尽可能地孤立对手。其过程远比战争本身要精彩。

3)准噶尔,清廷与中亚各民族的互动,包括哈萨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等势力的合作与斗争。

4)叶尔羌汗国,南疆的政治形势,南疆伊斯兰教势力的演变和内部斗争,清廷平准后对南疆的接收和治理(著名的大小和卓之乱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5)最重要的,沙皇俄国对中亚的渗透和与准国,蒙古和清廷之间的争斗和合作。这个就更广泛了,整个清准战争的过程中沙俄就没少掺和,只是因为当时沙俄在东方势力还不够强,才没有体现出太大影响。

一个最简单的事例,昭莫多之战前,噶尔丹已经兵少将寡,穷途末路,但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清军却不敢大胆攻击,反而小心翼翼地接近。甚至康熙左右都劝康熙回军避战。

原因是因为当时草原上疯传沙俄给噶尔丹支援了好几万火枪兵……当然事后证明这是子虚乌有,但是这也使得清军战前过于谨慎,最终未能全歼噶尔丹。沙俄的影响可见一斑。

另外虽然回答里提到的都是准噶尔在清朝手里吃瘪的事情,但是清朝也没有赢那么容易。准噶尔汗国的军队骁勇善战,而且由于长期与沙俄往来,掌握了强大的火器技术,能够娴熟地使用火枪和火炮,单论战斗力完全不在清军之下,武器装备甚至长期要领先清军,在战争中一再给清军造成巨大伤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发生的和通泊战役。当时噶尔丹策零刚刚继位,位置不稳,四爷觉得优势在我,想要趁机一把梭哈,集结了接近十万军队企图灭掉准噶尔,结果在和通泊中伏,一战惨败,北路军的3万精锐清军几乎全军覆没,副都统以上将领一次性战死十几名。

这一战把四爷手里的精锐野战军打没了一多半,打得北京城里的旗人几乎家家带孝,多年没缓过劲,估计也减了四爷不少寿数。

此战给清朝留下巨大阴影,导致多年后乾隆决策出兵灭准,朝廷上下的反对者远远超过支持者。

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

————————2022.1.14再次更新————————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可以明确地看出其实我们更愿意把对西域的合法性法统上溯到汉唐时期,而有意弱化当今的西部领土是直接继承自清朝的统治这一事实。也即“承认清朝奠定疆域,但统治法理追溯至汉唐”。

说白了就是清朝奠定疆域的过程有太多今天看起来不那么伟光正的东西。相反汉唐对西域的治理虽然没有清朝后期那么直接和深入,但更符合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和历史叙事(汉唐虽然也经常动武,但是更偏重于文化传播和软实力渗透,更符合传统中国开疆拓土的观念)。所以现在在强调对西域的历史法统时,一直是有意强化“汉唐法统”的重要性,而弱化“满清法统”的重要性。

这同样会给修清史带来巨大的麻烦,你怎么才能一边把清朝开疆拓土的过程明明白白写出来,同时还能继续淡化清朝奠定疆域法统的事实?太难了。

汉朝灭亡几百年后西域各国还留着当年汉朝册封的文书,中原军队再次入疆时,西域各国争先恐后地拿出来展示“你看我祖宗被汉朝册封过的!”

李圣天重建于阗国的时候大唐都已经亡了,人家还继续自称“唐之宗属”。越南王可以对宋朝使节说出“我们家以前是大唐的静海军节度使,你算什么玩意”这样的话。

再看清朝,起手就是屠杀灭族,统治非常深入,软实力基本没有,文化渗透工作约等于零。统治之后西北几乎就没消停过,清朝还在的时候隔几十年就发生一波动乱,始终做不到像汉唐一样让当地人心归服。

同样是统治,同样是开疆,显然今天的我们更希望自己是汉唐而不是满清。

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大杀四方见谁灭谁的勇武,更怀念的是那个以德服人,万邦来朝,四方归服的真正的天朝上国,是即使灭亡之后仍然让人敬畏的朝代,是周边国家以被册封为荣的朝代。


user avatar   lie-ri-4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啊,大哥!你以为是易中天品三国或者明朝那些事档次的?正史和野史杂谈真的不是一个进度

当下一种流行观点就是一切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于是就都不可信。这种观点纯粹以小人度君子,误人子弟

正史一般都是后世给前朝修的,按上面的观点,那三国志应该把刘备诸葛亮这种倒行逆施,不停骚扰中原的主黑的一无是处才对,但事实却打了这些人的脸!明史是清朝修的,明史也较为客观公正的记述了前朝。

当然,个别明粉非要说清朝立场有问题,明史不可信……那作者倒想反问明粉一句:“您说这话时,立场难道就没问题吗?”

人都是有预设立场的,这个硬要求修明史的人没有立场,未免有点……


话说正题,到了今天,技术水平,历史观都有了更大的进步,清史不单单是王侯将相史,还要加入经济,制度,科技,医疗等各个社会方面,严加考证。哪能那么快?

正史往往不是给当代人看的,三国志是给晋人看的吗?是给后世无数代人看的,清史也是如此,我们这代人有修清史的义务,严谨考证的义务,为的不单单是我们这一代人,而是后世无数代。

戒掉当下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气,重新看待清史。

因为我这个人心比较急,也等了清史好几年,始终没有问世,而且看到评论区里有提到民国史的。在这给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两本清史和民国史好书,每本都读过两遍以上,非常好的书,所以才给大家推荐:




最后,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关注拙作《三国演义修正版》,暂时放下正史,带你体验一段三国的奇幻之旅:

zhuanlan.zhihu.com/p/15


user avatar   junglefo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额……内个……看到这篇水答居然被这么多小伙伴点赞把我惊呆了…… _(:з」∠)_

其实本答真没什么干货。所以这里植入一个引流广告,如果觉得下面这个与本问题无关的答帖内容还行的话,能不能帮我顶一下——

那篇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整理,是真付出了劳动的,多谢多谢 _(:з」∠)_

抱歉影响到各位的阅读,以下才是本答正文。


2021.09.29更新:内个……据说……结题了,完本了。。。


因为编纂的并不是一本叫《清史》的书,而是一个庞大的课题

这个课题国家在学术研究层面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负责领导研究;在政治层面则有国务院部属的“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历经数次更名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负责协调统筹,说明国家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编委会发布的分类丛刊已有数百本了,随手贴几个看看

档案丛刊

文献丛刊

研究丛刊

编译丛刊

图录丛刊

总结起来,应该说:系统工程,相当庞大,但成果还是很丰富的。


user avatar   Kuo-Yuhs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1月28日更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对清史编纂情况的介绍。按马大正老师的说法,一百零六卷的《清史》送审稿已经在常熟戴逸学术馆的图书馆了。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实施迄今为止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体裁体例的讨论与总体设计。自2003年至2004年,在全国召开了七次体裁体例研讨会,其中包括戴逸老师带领我们在台北召开的一次研讨会,研究清史编纂总规划,原则确定《清史》全书的总体框架,将之分类分卷。与此同时,这一年内还完成了清史研究状况与科研力量的调研。一是全面了解国内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动向和研究队伍情况;二是了解国外近十年来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向;三是全面收集、整理二十世纪国内学者清史研究著述目录,编制索引;四是在全国范围调查编史人员,建立清史专家人才库,以作为立项时遴选作者的参考;五是对历史上修纂《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研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第二阶段是项目的招标与委托立项。自2004年年初到2005年,基本完成清史各大部类的立项工作。在这两年之中,编委会共召开十一次立项评审会议,共立235个项目,其中主体工程147项,包括通纪11项、典志65项、传记25项、史表23项,还有图录的专项项目23个。之后到2007年12月,清史编纂项目陆续增至284个,其中主体类项目173个,基础、辅助类项目111个。
第三个阶段从2005年的下半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经过将近六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五大部类173个项目初稿的撰写。关于初稿的撰写,我们对项目主持人还有要求,即除了完成初稿以外,还要提交写这部书的资料长编。所以尽管每个项目的字数不完全一样,一般都是30万字左右,多的有40万字,少的大致是20到30万字之间,但是资料长编一般是这个项目字数的五倍,甚至还要多。所以可以想见我们文字的量也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这是第三个阶段,2005年到2011年我们完成了初稿。
第四个阶段是2008年12月到2018年9月。从2008年12月份开始,我们把已经完成初稿的《清史》进行了审改,分成一审、二审、三审,审改过程很复杂,因为毕竟参加这项工作的有一千多人。……这样第四个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的9月,我们主要进行了审改工作。
第五阶段是审读和出版。2018年9月我们把《清史》送审稿上报中央,因为这个项目是中央批的,因此第五个阶段是从2018年9月份开始的,下面到底还要延续多长时间还不好预测。2019年9月中央专门把送审稿的审读工作交给了2019年1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由他们来负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读。审读工作的领导小组已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我也去参加了此次成立会。审读工作有明确的要求,严格的程序,当前我们除了做好审读的配合工作外,还要继续进一步打磨、修饰书稿,每一部类的专家们都在照常工作,按照我们自己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同样,根据审读的意见,我们还会继续修改。现在出版社已介入,出版社还有三审三校,到正式印刷出版,估计时间不会短,大家要有充分的耐心。

对于清史工程的评价,马老师如是说:

根据戴老师的总体设计,他把写这部《清史》叫做主体工程,另外还有个基础工程,就是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从2003年就开始主持编辑和出版五套丛书,这就是第三个“五”。五套丛书包括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研究丛刊、编译丛刊、图录丛刊,共出版图书242种,3603册,总字数超过20亿字。特别是文献丛刊,我们收录了清代一些名人的文集,有翁同龢文集、康有为文集、梁启超文集、张謇文集,还有李鸿章文集、袁世凯文集等等。另外在戴老师的坚持下,我们还编了清代诗文总集汇编,从六万多篇清代的诗文中间,选了四千种,汇编成800多册。大家要有兴趣的话,这五套丛书就陈列在戴逸学术馆里。
我在我们内部也说过,在清史纂修工程中,一百多本的《清史》当然是我们的主体工程,但是从学术角度看,生命力最强的不是这一百多本的《清史》,而是我们基础工程中的五套丛书。我们整理和编译的这些文献档案,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著作、国外相关档案,包括俄罗斯出版的17-19世纪俄中关系的档案文献,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另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写的回忆录,包括当时英国到清朝来的著名人物写的回忆录等等,都非常有用。五套丛书的出版为21世纪清史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总之,我们希望并相信,这次纂修清史应该成为清史研究进程中的一个坐标,它既是20世纪清史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是21世纪清史研究的一个崭新起点,清史纂修工程的成果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拜托各位大哥,清史纂修工程不是跟写小说写作文一样简简单单打开电脑敲敲键盘就可以的。


清史工程在干什么,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这么说吧,工程的最终成果肯定是三千万字、一百余卷的新修《清史》。但为保证记载的史实可靠,需要大量辅助研究作为支撑,这就有了整个清史工程大大小小无数的子项目。

比如前段时间刚结项的《清史地图集》,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为首席专家,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历史地理学科专家参与其中,是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同时也是清史工程的子项目,所出的成果《清史地图集》除了地图外,还附有各省区的图说,叙述了省区的沿革及重要地物的选取原因,与地图对照。

在编纂《清史地图集》的过程中,专家编绘了上千万字的《编稿表》,今后也将集中以《释文》的方式出版——这个《编稿表》当年我硕士朋友就参与过,最细可以详细到一个村庄、一条河流在清代历年的沿革变化。在这个项目结束以后,项目组还计划以此为基础开展清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清史地图集》,“以数据的精确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有能力成为一个容纳各种类型清史大数据、融合时空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必将大力推进数字人文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再如以清史工程为依托而出版的“四大丛刊”,即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研究丛刊、编译丛刊,以及图录丛刊、工具书丛刊等相关出版物。

截至2018年9月,计已出版238种,3596册。具体的目录可以看:

比如说其中规模最大的《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801册(目录1册,正文800册),收入了自清入关迄民国建立二百六十多年间三千余重要人物的诗文集约四千种。那么为了编纂这部书,必须要把每个人出版的诗文集找出来,有多个版本的还要比对版本,可以想象一下编纂者在全国搜集这三千多人的诗文集要用多长时间,走多少路。由于时间所限,实际上出版后仍有许多人的诗文集未能编入,因此学者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整理。

再比如说《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24册,收录了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二十六年至六十年的满文寄信上谕4289件,加上附件22件,共计4311件,出版时除影印原件外,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的专家将其全部翻译为汉文并审校,译文部分约200万字。

截止2018年9月,以上丛刊已出版了3596册,相信到今天还有更多的史料与研究成果在清史工程里出来。这些史料和研究的出版,给新修《清史》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更给以后所有涉及这一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研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以上是清史工程已经面世的成果,非历史甚至非清史专业的人是很少会关注的。但正是有了这些大众看不到的进步与成果,新修《清史》才可能稳步开展。而在当前以论文、论著评价学者的时代,以上成果除了研究丛刊可以算入,其他都是不算的。即使是参与新修《清史》,也只能作为一项经历,而非一项成果,更不用说许多参与其中的老师还有教学任务。

所以这个进度,真的不慢了。


接下来介绍一下我所知的清史工程进度

清史工程于2002年正式立项,当年12月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2003年针对清史工程各项细节与清史体裁体例、目录等内容开展调研,2004至2005年清史工程各项目分别立项,随后各项工作才全面开展。截止2010年,已有300个项目,其中主体工程包括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和图录五个部分160多项,非主体项目有130多个,全国各地参与专家有1500人。

2010年,新修《清史》工程初稿基本完成,在总主编戴逸先生的主持下,清史编纂委员会各专家组逐一评阅,认为“质量好的和比较好的占60%,但也需要加工修改。估计有40%的稿件是要打回去重写和修改的”。此后又由于新史料的不断发掘,研究不断深入,已有稿件也在不断修改,甚至有主持人去世、工作调动以及质量不过关而撤销立项等情况。

2016年前后,二稿基本完成,同样交由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审阅,并开始了文字修改与“查重查矛盾”——由于稿件分交多人,不同的史事在不同部分的记载或有重复、或有矛盾,因此由清史编纂委员会专门组织了一个项目组对整部新修《清史》进行“查重查矛盾”,务必使全书统一。这些最终裁决权仍然在专家组手里。另外由于各部分进度不一,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予以调配。(注:据2016年1月1日的新闻paper.people.com.cn/rmr载,“目前《清史》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审改整合”,实际上《清史》初稿完成要早于这个时间点,2016年已经在为二稿的完成做准备了)

2018年初,三稿基本完成,经过专家组审定后决定制作清样送出版社审阅——目前清史编纂委员会仍在反复通读全书,同时出版社亦在审阅中。

再次重复一遍,这个进度,真的不慢了。

大家所以为的新修《清史》的工作量大概只有整个清史纂修工程工作量很小的部分吧,真正下笔不难,难的是依据什么下笔。

如果大家真的感兴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有官网,可以去里面看,可能更新的不一定及时,但大致哪一步还是能看到的。


另外有个答主称:

稿子早就出来了,但几次被批回来修改。尤其第一版,美化的厉害,不可能过审,打回来,你们想好了再报。
一稿报审的那几年,正好康熙大帝满街喊着再借他五百年,各种文化节目在颂清,洪亨九成了英雄,尚可喜进了庙。

《康熙王朝》上映于2001年,新修《清史》稿件一稿完成于2010年,之后一直由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审阅,直到2018年才送出版社审阅,至今尚未收到出版社意见,不知他这个信息从何而来。或许我所知亦非全貌,其中更有隐情?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明摆着吗?根本不用阴阳怪气弯弯绕,说穿了就是这两个问题:

中国是empire还是nation?

中国是Han nationality的中国还是Chinese nationality的中国?

这两个问题对当今中国的法统有核心意义,而偏偏又和清的法统定性有重大关联。

在这两个问题可以拿出各方都满意的妥善回答之前,谁脑子进水去官宣清史?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就不必操之过急,相信后人的智慧就行。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本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根本没必要急。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宋代开始,修史就很容易修成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这种情况。

至于元史一塌糊涂、明史是非颠倒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清史?

前些年思想界一片混乱,指望他们修清史,那恐怕修完的清史你读一遍都不知道清朝有没有灭亡。

这清史怕不是得重修。

弄到最后我就怕一些资料他们明明看见了,但是宁可送去编剑桥中国史,也不在清史里写出来。

甚至我都怀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为了催促加快进度、尽快将充满私货的版本发布出来。

这不可能吗?


user avatar   lao-lai-na-q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里面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因为早产,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全,在评论里请求大家的帮助。

这篇回答,不过是上班摸鱼时候的无聊之作。

现在有人需要帮助,能够伸出援手帮一把,也算是摸鱼有了意义。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看的开心的话,也请点一下下方的链接,转发一下,传播一下温暖,谢谢大家。

水滴筹链接:【水滴筹】女儿28周早产在重症监护室,花费巨大,恳请帮助! 水滴筹

@早产儿毛一安 ,愿你的女儿早日康复,一生平安。

————————————

原来我一直以为,是因为什么政治定位,保护少数民族感情,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关系等等容易撕逼的问题。

后来我看了一下《清史稿》…………

————————————

论曰: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这是溥仪(认贼作父,伪满洲国)

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於邑。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

————这是光绪(甲午战争,庚子国变)

论曰: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这是同治(捻军之乱,同治回乱)

论曰: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乡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

————这是咸丰(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嫖娼吸毒)

论曰: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於此。呜呼,悕矣!

————这是道光(鸦片战争)

论曰: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之风,未遽睹焉,是可嘅已。

————这是嘉庆(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论曰: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这是十全老人(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

论曰: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於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於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这是四爷(四爷我就不说了,给点儿面子)

论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於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戏,何其盛欤!

————这是康熙(三藩之乱,杨起隆起事,王辅臣叛清)

论曰: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於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这是顺治(顺治入关时候的反抗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论曰: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於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於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这是皇太极(同上)

论曰: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这是野猪皮(辽东军民反叛)

————————————

这一通彩虹屁吹完,不知道给修清史带来了多大的难度(扶额)




                 

相关话题

  如果康熙当时没有擒住鳌拜会怎么样? 
  假如没有慈禧,大清王朝是维持的更久还是加速灭亡? 
  为什么清朝八旗没像蒙古一样横扫欧洲?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活在原始部落和活在清朝末期哪个更惨? 
  如果明朝和清朝同时遇到了晚清的世界局势,明朝是否会比清朝处理的好? 
  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反而是欧洲受到了宗教的束缚,为什么中国到了清朝比欧洲其他国家要落后呢? 
  假如我穿越成了乾隆,我该如何使清朝延续? 
  同样御驾亲征蒙古枭雄,为什么康熙能打爆葛尔丹,明英宗朱祁镇却成了也先的阶下囚? 
  满清后代现在还有什么势力? 

前一个讨论
苏联,美国,德国,哪个国家军队在二战时军纪相对较好?
下一个讨论
并非刺绣世家的晴雯为什么能补半个京城都没人能补的雀金裘?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