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外或许仍是宇宙。
有一个学说叫做共形宇宙循环学说(CCC),在一篇最近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的论文中,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像中的一类图案,是比大爆炸更为古老的黑洞的遗迹。如果得到证实,这将成为循环宇宙说的有力证据。
彭罗斯的最新研究,要从2014年的一起乌龙事件说起。
冰封的南极大陆人迹罕至,成为备受物理学家青睐的天文观测场所。南极干燥的空气、极高的空气透明度,使得从这里接收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信号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点都清晰。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第二代BICEP南极望远镜,就建在地理南极点附近。
2014年3月,BICEP2团队宣布了一项在当时震动了整个科学界的发现:他们在CMB图像中找到了原初引力波留下的印迹。
在CMB图像中,研究团队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或沿顺时针,或沿逆时针扭曲的偏振信号,此类信号被称作“B模式偏振信号”。要产生偏振,一定是宇宙中的光子受到某类波动干扰。此前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在宇宙尺度上,这类信号只可能来自一种情况:宇宙暴胀时的原初引力波。也就是说,如果B模式偏振信号被证实,那么我们将首次为暴胀假说找到直接证据。
原初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非凡,不过好景不长,仅仅两个月后,就有宇宙学家对BICEP2团队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研究中的方法出现了错误,他们得到的所谓“B模式偏振信号”,可能只是受银河系尘埃干扰而产生的噪音信号。
随着普朗克卫星的数据不断传回,在发表最初结论半年后,BICEP2团队在论文中承认,其信号“很可能来自星际尘埃”。至此,这项曾轰动一时的“重磅发现”逐渐归于沉寂。
不过,并非所有物理学家都认同这一解释,彭罗斯就基于BICEP2团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现年87岁的彭罗斯是当代最近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除了与霍金共同证明奇点存在的条件,并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监督假说,他还贡献了一些看似脑洞大开、极富争议的想法。共形宇宙循环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2004年,彭罗斯与其他几位理论物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这一学说。随后,这一观点随着彭罗斯在2010年出版的著作《时间轮回:宇宙的新观点》(Cycles of Time: AnExtraordinary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开始为人所熟知。传统的宇宙学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而在此之前,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在一个奇点,“时间”这一概念也不存在。与此相对的,是一批认为时间没有开端的理论:在大爆炸之前,就有另一个宇宙存在。前一个宇宙在经历一场坍缩后,密度达到最大点,进而触发138亿年前的大爆炸。
彭罗斯的共形宇宙循环学说更进一步。在他看来,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实际上是宇宙循环中的同一个阶段。当一个宇宙逐步收缩、走向终结,时间会重新拨回原点,开启新一轮的大爆炸、膨胀与收缩。
然而,怎样才能找出支持CCC假说的证据?我们无法触及大爆炸之前的上一轮宇宙,但如果它真的存在,或许在行将结束之际,某些天文现象能在新一轮宇宙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在BICEP2团队得到的CMB图像中,彭罗斯和同事就找到了他们想要的证据。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乌龙“B模式偏振信号”中,他们注意到一些异常的环:这些环的内外存在巨大的温差。是什么样的过程导致了这一现象?要在宇宙形成初期找到这样的过程几乎不可能,对此,彭罗斯给出了他的解释:在上一轮宇宙收缩的过程中,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蒸发,释放出霍金辐射。当宇宙终结,黑洞已经蒸发完毕,但霍金辐射保留了下来,在CMB图像中形成环形印记。为了表达对老搭档霍金的敬意,彭罗斯将这类点命名为“霍金点”。
在BICEP2测绘出的CMB图中,彭罗斯等人观察到了20个存在温度差异的可疑圆环。彭罗斯表示,目前他们已经确认其中一个环属于霍金点,此外还有四五个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由于没能从BICEP2团队获得原始数据,彭罗斯等人只能从图像中读取信息。这给该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于图像中的一个像素是一片区域的平均,因此由此展开的分析是否足够精确、对单个霍金点的论证是否存在偏差,都存在疑问。
对此,彭罗斯团队表示,根据普朗克天文望远镜的CMB数据,他们验证了霍金点的真实性,超过4000次的模拟也证实了这些异常点的存在。
当然,与以往一样,这个颇为激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法兰克福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Sabine Hossenfelder在博客上表示,按照彭罗斯的估算,宇宙中应该有上百万个霍金点。然而,在覆盖了三分之一天区的BICEP2图上,算上所有可疑的点,也不过20个。那么,其余的霍金点都去哪了?是因为太弱而无法观测到,还是所谓的“霍金点”根本就不成立?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Olivier Dore也认为,这些信号还可能有其他的成因:“论文中的解释虽然有趣,但还需要更多细节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而来自BICEP2团队的Brian Keating,则对彭罗斯的假说表现出开放的态度。Keating说,图中的“B模式偏振信号”很可能是太空中大体积物体弯曲光线产生的,“彭罗斯等人的解释与我们的不同,”Keating说,“但光子不会自己告诉我们‘我来自黑洞’或是‘我来自星际尘埃’。”
相关阅读: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十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一亿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 一千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一百万光年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 十万光年
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一万光年
密密麻麻啊
一千光年
还是密密麻麻的 一百光年
一如既往的密密麻麻呀。 十光年
一光年 等等,这个是什么?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一万亿公里
看出来了,是太阳系,穿越时空,不容易啊。
一千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下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一百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 十亿公里
一亿公里的时候,地球在哪里? 一亿公里
下图可以看到了,地球,月球 呵呵 一千万公里
一百万公里
啊,地球!HOME,SWEET HOME。 十万公里
这么巧?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神的视角。GOOGLE EARTH 也有这种效果,启动时对着的也是美国。(不用奇怪,这套图片就是老美拍的哦!) 一万公里
下图经常玩GE的朋友都看的出来,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1000公里
芝加哥鸟瞰。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深呼吸...
10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
10公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公里
下图是100米的距离,草地上这是什么?
100米
10米就看清了!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挺惬意的嘛
10米
醒醒嘿,做什么好梦哪?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呢?
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0.1米
这是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1厘米
手上的毛孔,就是没有毛,毛呢?
1毫米
继续靠近,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
10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
10微米
下图疑似生物课上的细胞核膜,细部。
1微米
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底下的洋文说: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
0.1微米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8次方米。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100埃
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
1纳米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这个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的电子云比较浓。
1埃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
10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中间的就是原子核
1皮米
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个球球来,它们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0.1皮米
原子核的特写。
10飞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
1飞米
0.1飞米
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
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应群众需求,补一个视频。找不到高清,忍着看吧。
无限宇宙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4381848590958592
以上图文能容转载自腾讯新闻文章《人体的真相,震撼袭来!》,链接如下
关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观念其实在西方的古老玄学中也早有提及。古埃及有Hermes赫尔墨斯以及Thoth托特的古老智慧,提到他们就不得不提那个十分著名的物件“翡翠石板”。
透特的翡翠石板中记载的内容是西方炼金术和神秘学的核心基石,那么透特石板是这样开始的:
In truth, without deceit, certain, and most veritable.
真实不虚的真相是:
That which is Below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Above, and that which is Above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Below, to accomplish the miracles of the One Thing.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依此成全太一的奇迹。
And just as all things have come from this One Thing, through the meditation of One Mind, so do all created things originate from this One Thing, through Transformation.
万物本是太一,藉由分化从太一创造出来。
和这个理念和佛家的这一句也绝对是异曲同工之妙:一花一草一世界
这个概念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分形的艺术作品,我觉得是对这个概念最美的艺术表达。
宇宙的外面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宇宙没有外面,我们永远在宇宙里面,就像地球一样,沿着直线一直走最终会回到起点,我们朝着宇宙的某一点一直飞,到了宇宙的边缘,穿过边缘还是宇宙本身。
另一种,宇宙有外面,我们可以穿过宇宙到达宇宙外面,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能到达宇宙的外面,那么宇宙外面的外面是什么呢,既然我们能到达宇宙的外面,说明这个外面还不是最外层,那么外面的外面是什么呢,这样一直追究下去,就会发现,最外面其实是不存在的。
只有这样才是最真实的,有外面我们就出去到达外面的外面,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到了宇宙的尽头,物质的尽头,存在的尽头,那外面是什么呢,就是不存在啊。
是的,仔细想想这两种可能其实是一回事,一是宇宙没有外面,我们一直在宇宙里面永远出不去,没有外面不就是外面不存在吗,另一种我们到达了宇宙的尽头,物质的尽头,存在的尽头,外面是不存在的,我们是物质是存在,外面不存在我们就没法继续往前走了。
我们这个宇宙就是这么神奇,存在于不存在之中,是不是有点凌乱啊,什么都不存在,不存在之中是怎么诞生宇宙的,什么都不存在宇宙是怎么构建的,他凭什么能存在呢。
所以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这个宇宙就是无中生有的,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什么都有。
佛家也说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么绚丽多彩的世界怎么是不真实的呢,能看到天空的云朵能听到鸟叫能闻到花香能摸到自己的肌肤很真实啊,根本原因还是宇宙是无中生有的,所以才不真实。
现在有一种理论叫宇宙全息论,就是说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只是分化成了不同的功能,局部有整体全部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宇宙的最基本微粒里面就有宇宙的整体信息啊,这个最基本微粒从宇宙诞生到宇宙结束它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尼古拉特斯拉有句名言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宇宙中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宇宙的所有信息,在其中藏着的某个神秘数据库又保存着宇宙的总体信息,我只是很幸运地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去获取信息而已。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那么算命等一些玄学现象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了,这个数据库是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阿卡西记录呢。。。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看似坚实的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一层都是广阔的空间,把分子放大了,里面百分之99.9都是空的,那么如果把物质一层一层的分下去,分到最后一定是宇宙的最基本粒子,就是佛家的空,就是无,就是宇宙本身。
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
正是因为什么都不存在,都不存在了还怎么存在,魔术师变魔术还需要道具呢,做饭还需要粮食呢,在“不存在”里面能找到的材料就是“不存在”本身,用这个材料去构建宇宙,最基本的粒子是“不存在”,最基本粒子=宇宙本身(全息论),宇宙的外面是“不存在”。
所以说,为什么讲无中生有,为什么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內,为什么讲全息理论,这都是一回事,就是无,就是空,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