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邀。
太长不读:收。
罗马最开始修筑大道,目的主要是为了快速向新征服地区运兵,促进商业贸易发展只能算是大道系统的一个副产品。出于这样的原因,一开始使用大道的大部分都是军队或政府办事人员(例如信使、邮差),非政府人员使用大道则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收费地点一般为桥梁、城门、十字路口以及主干道上的驿站/收费站。罗马不设专职收费员,干活的大部分都是负责道路治安的巡逻队(stationarii,罗马不设正式警察制度,这些巡逻员都是在役军人),抓贼扫垃圾的同时顺道收个过路费,岂不美哉。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罗马道路都被归入『大道』行列。罗马道路系统依地区不同存在不同的分级制度。以罗马城所在的拉丁平原一带为例(下图,手机拍照清晰度不行,还请体谅),出城的阿皮亚(Via Appia,一路向南)、 弗拉米尼亚(Via Flaminia,向北出城,台伯河左岸)、萨拉里亚(Via Salaria,向北出城,台伯河右岸)、奥列里亚(Via Aurelia,向西出城,沿海岸向北)、瓦莱里亚(Via Valeria,向东出城,经提布尔一路直达亚得里亚海岸)这几条都是主干道,过城门时都得排队交过路费;但一旦过了城门关后,就可以离开大道拣其它不收过路费的道路走。比如从罗马去安齐奥(图中最下方),假如我是个小商品生意人,运货不多,又想省一笔过路费,可能就会直接从奥斯提亚门(Porta Ostiensis,今天叫圣保禄门)出城,过桥后拐上第一条向东南去的岔道,走上五六个时辰(有货车的话会更慢,而且得交更多的税),中途能在拉维尼乌姆(Lavinium)休整歇息片刻,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赶到安齐奥(虽然未必能赶上检货时间,可能没法进城过夜)。
你可能好奇,过路费的具体金额是多少?事实上这个数目依道路、地区和年代不同,很多时候并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时候这笔钱对于普通罗马公民而言并不多么高昂,尤其随着帝国城乡经济整合度日渐提高,大道的民用属性也愈发增强,许多地方的过路费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当然,商品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问题是那个年代有多少人会不带一点货物出城瞎逛嘞?)。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由罗马大道带动起来的一系列周边经济。
现代国家修路、搞基础设施建设以试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罗马人在扩张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套路,虽然最开始的初衷未必相同。早期大道主要为军用,往往会在桥梁、路口、河口处设哨站,一旦有战事便可以立刻作为军营(castra)投入使用。其后,随着战争压力减轻,这些哨站与桥头堡逐渐扮演了驿站的角色;而伴随着大道民用化的趋势,它们最终变成了那个年代里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这些大道两侧的『服务区』也分出许多种类——供官方使用的mansio、服务私人(通常为有钱的商人)的taberna、面向大众的caupona(没错,很多人喜闻乐见的『路边妓院』就在这儿)、以及专门供车队牲口休整的mutatio(换轮子、修车、给马治病,etc.)。这些『服务区』中的佼佼者有时会发展为繁荣的商业集镇,成为新的vicus(居住区)、castellum(围绕一个军营要塞发展起来的市镇)乃至civitas。考虑到当时交通工具带来的客观限制,『服务区』的间距一般在30公里以内;在人口更为稠密的地区(比如黎凡特)距离会更短。
这些由大道建设带来的周边经济发展,究竟给罗马中央财政带来了多少收入?这是个我还尚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个数字一定远远高过坐地收钱的那笔过路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