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储君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意,天意,无论是不立朱棣为太子,还是朱棣当皇帝。这段经历太玄幻了。小说都不敢这么编。


首先太子主标去世这点大家都知道,不再叙述。但没想到的是次子秦王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薨,三子晋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薨。你要是朱元璋敢再考虑自己的下一个儿子么。


不止如此,朱允炆那一支也相当不靠谱,原本朱标之妻是常遇春之女,怎么样,好一个刘禅配星彩这是天作之合啊。

结果呢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朱允炆不仅是次子他还是吕氏生的,属于庶出啊。你说朱允炆正统某某,可论资排辈还真不该是他为啥,常氏不甘寂寞又生了吴悼王朱允熥。好一个袁绍配袁术。这两人关系大家自己体会。

建文帝后期的无脑举措其实基本都源于这一段黑料不自信。既然不自信就喜欢找个茬祸祸人了。这第一个靶子是谁——五子周定王朱橚


朱橚应该是所有藩王中最不可能谋反的了,他是个医药迷。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不务正业是真的,有空造反我是看不出来。结果怎么着,建文元年就拿他开刀,听听,元年,元年,元年。你那么猴急是赶着投胎啊。建文帝派出大将李景隆将其解押进京,贬为庶人。所以别黑李景隆了,人家有战绩的。而且估计在建文帝眼里,能拿下老五的应该也能拿下老四吧。毕竟这两人一个妈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开局先杀对方奶妈,建文帝也是会玩,但对方暴力队,压根没打算和你拼消耗啊。


听到关键了么,不仅一个爹,朱棣和朱橚还是一个娘生的。讲真。你给我一个不造反的理由,这蠢货不是无道昏君谁是无道昏君。就这急头白脸的劲儿。我都怀疑崇祯随他的性格。


朱元璋三个顺位靠前的儿和长孙前后都没了,换谁这会儿脑子都炸了。朱允炆是混乱中朱元璋意气用事随便找个凑数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我看前者可能性真不低。


user avatar   ning-meng-30-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标在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已经作为世子培养了,后面朱元璋做皇帝后又稳做了25年的太子。可想而知以朱标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已经很庞大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65岁的朱元璋想要再扶植另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力量需要的时间太多了,显然朱元璋不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么多的时间。让皇太孙继承太子原有的势力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方案吧。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明显的理由是:因为太子死时,老二秦王、老三晋王都还活着啊!

我们不考虑朱元璋的个人喜恶,就单单按照“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来说,太子刚死后的洪武二十五年,最该被立为储君的也是秦王朱樉。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
二子秦王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4月9日
三子晋王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

朱元璋本人死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这个时候,燕王朱棣确实是他事实上年纪最大的儿子,但是,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总设计师,无可置疑的劳模皇帝,这辈子最爱做的事,就是想着给子孙后代打造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足以让朱家天下江山稳固万年的制度,他怎么可能把立储君这等重要的大事拖到他弥留之际才确定呢?

所以啊,朱老四你要怪就怪你那二哥、三哥没及时嗝屁!

但以上仅仅是不立朱棣为储君的其中一个理由,实际上,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更大的原因在于他本人的主观意愿,即如何才能让朱家江山万年永固,而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的锅!

因为要是真考虑那所谓的不成文的“嫡长子继承制”惯例,也该是在秦王朱樉和嫡长孙朱允熥之间做决策!

请看太子朱标的妃嫔子嗣:

常氏(?—1378年):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先朱标数年而卒,谥号曰“敬懿皇太子妃”,追谥为“孝康皇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敬懿皇太子妃”。
吕氏(1359年—1412年):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建文帝尊为“皇太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 被安置于懿文太子陵。
再看朱标的子嗣:
虞怀王朱雄英(1374年12月1日—1382年6月12日):常氏生,早夭,追封。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402年7月13日):吕氏生,以皇太孙即位为帝。
吴悼王朱允熥(1378年11月29日—1417年9月1日):常氏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衡愍王朱允熞(1385年7月27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徐简王朱允 (?—1402年7月13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降封瓯宁王并与母亲安置于懿文太子陵,死于大火,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很明显,朱允炆之生母吕氏是在原配常太子妃亡故之后才扶正的,按规矩,继室地位是不如原配地位高的,继室之子女,其地位(继承优先级)理应排在原配子女之后。何况吕氏算不算继室都还两说,因为常太子妃死于1378年,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这证明常太子妃还没死的时候,吕氏就已经是朱标的妾室了。按照古代的一般规矩,妾室是绝不可扶正的,再娶继室是明媒正娶的再娶,和将小妾扶正是两码事,而将妾室扶正,本身就违反了礼法!所以,我认为朱允炆根本就不是什么嫡长孙,如果朱允炆是在其生母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后再生的,那么这嫡子的身份好歹有那么点儿“名正言顺 ”(但仍然不如原配之子)了,但很明显他不是,他的身份板上钉钉的就是庶子


MD,我都说的很清楚了,朱元璋立谁为储君的主要原则根本不是什么狗屁宗法制,还有些人非要纠结这个,古往今来,立太子的决定性因素一直都是皇帝本人的意愿(可能仅仅是本人的个人喜恶,也可能是多方权衡后的决定),即使是最讲礼法这套的明朝,废长立幼、弃嫡立庶也完全办得到,立谁为太子和他是不是嫡长子是完全相干的两件事吗?你是嫡长子就一定是太子吗?立太子立太子,之所以“立”,好歹有个立的过程啊。

那好,如果非要死抠什么礼法嫡庶,同时也认可吕氏扶正后的正妻名分(如果常氏一死就确实将吕氏扶了正),那么朱允炆也根本不是什么嫡长孙,现在只考虑朱标子嗣,要排一个继承资格顺序,也应该是: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火熙>朱允炆,这四兄弟只有朱允炆是板上钉钉的庶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其母吕氏是妾室,那他就是庶子,而他三个弟弟都是嫡子,朱允熥是原配嫡子,那两个同母弟是“继室”嫡子,朱允炆就是大明朝的微子启,不得立。



{大括号内的内容与本回答没有太大关系,只针对评论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杠友:
正好有空,在这里逐字逐句(以句号或感叹号结尾即算一句)解释一下上面一段话的意思,另外再顺道解释一下什么叫杠精,以及杠精通常的表现和特质:
1、前半句不需要多说,生卒年摆在那,后半句就是字面意思,估计都看得懂,原配地位高于继室、原配子女继承优先级在继室子女之前,这应该也没什么异议吧?
2、这句话是本人对吕氏“继室”的身份也存在一定的质疑,且给出了质疑的原因,但并未下肯定结论(但显然确有一定的偏向性)。
3、现在重点来了,第3句话戳中了不少人的杠点,而且你不解释还不行,说你不回应心虚啥的,唉~
“按照古代的一般规矩,妾室是绝不可扶正的”,“一般”的意思是“普通,总体上”,反义是特别,这小半句的意思是说:在古时候,一般情况下、通常上、总体上,如果一个女子已经是小妾、妾室了,那么她绝对不能再“扶正”成为正妻,这是不合一般规矩的。
我这小半句主要是陈述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即妻妾地位悬殊,不可以小妾为正妻,无论是《春秋》之类涉及到礼法的书籍,还是历朝历代的律法条文,抑或是历朝文人墨客流传下来的事迹,对此多有表现,我实在不想再做论证,感兴趣的自己去研究。
既然说了是“一般”,那就隐含着另一层含义,即“不一般”、“特别”。因为礼法是礼法,民俗习惯是民俗习惯,甚至是明文规定犯了就要坐牢的律法,都总会有少部分人不去遵守,而且处于最顶层的皇室就是最不守礼法、最不遵纪守法的一群人,所以相对贵族士大夫和一般平民,皇室的“特别情况”就相对多一点。
但是!相对多不代表就真的是普遍情况了,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废后不是掀起轩然大波,难道皇帝废后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历史事实了吗?我真的不明白有的人举那些极个别特例出来到底有什么意义?况且我这句并不是只针对皇室啊,而是泛指,上至天子藩王、贵族士大夫,下至士民百姓。
这不,为了照顾杠精的强迫症,我接着又补充上了后半句“再娶继室是明媒正娶的再娶,和将小妾扶正是两码事,而将妾室扶正,本身就违反了礼法”,这半句除了说“再娶”和“将小妾扶正”不一样以外,主要是说确实存在这种将“妾室扶正”的现象(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其实宋以后的元明时期就增多了),但我认为这种现象违反了礼法。
4、下文有说明,不再赘述。
杠精: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反驳挑刺,为了反对而反对,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总是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故意把他人表达的观点极端化和扩大化后,模糊对方概念,进行攻击。
杠精的具体表现
1、通常视力不好,或者装作视力不好,抑或是汉语不好,比如我早就知道知乎杠友多,所以用词尽可能地谨慎,并在上头一段话中专门加粗了部分文字,然并卵。
2、极其能抓住平常人关注不到的细节,并迅速将其极端化、模糊化、扩大化,再以此作为攻击的矛头,且转移话题的能力极强,总是很快就能将你带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去。
3、像牛皮鲜和铜豌豆,且战斗力惊人,真真让你理也不是,他会说你针对他,不理也不是,他会说你心虚、理屈词穷。
4、你永远也无法说服一个杠精,因为他其实根本不看、不听你说了什么,你们完全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遇到杠精并与之辩论的好处
1、提高自身的忍耐能力。
2、加强自身行文用词的严瑾程度,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3、提高自身的姿势水平。初遇杠精时往往会尝试说服他,在查证资料的过程中也会收获不少。
4、趣味性。得闲无聊的时候同杠友们胡扯几句也还是挺有趣的,当然前提是要素质好的杠友啦~
}

(PS:我之所以说是有点儿“名正言顺”是有根据的,考虑最极端的状况,朱允炆虽然与衡愍王朱允熞是一母同胞所生,但是朱允炆是庶子,朱允熞却可能勉强算是嫡子了,这就是妻妾名分的天壤之别,纵使我们不考虑小妾扶正是否符合宗法制度的问题,但吕氏在生朱允炆的时候是妾室,朱允炆就是庶子,而生朱允熞的时候,若吕氏已经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那么朱允熞也可以勉强算是嫡子。

例如三千年前的商纣王,有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微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他们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虽然微子启是否是纣王的同母兄还有争议(吕氏春秋认为是同母兄: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而史记殷本纪则似乎不同: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但从周礼完备后的周朝开始,人们认为就算是同母兄,微子启在出生时其母是妾,那么他就是庶子,不得继承王位。

如果只考虑宗法制度,那无论怎么算,朱允炆的身份地位、继承的优先级都比不过朱允熥这个原配之子。)

另外,朱允炆和朱允熥在年纪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相差不到一岁,即使要在孙辈中选储君,没道理选朱允炆这个庶孙而不选朱允熥这个嫡孙。

所以,朱元璋立储君的决定性因素根本不是什么宗法制度,他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所谓的宗法制度根本阻止不了他的决定,而是他本人的主观意愿,即选择谁才能使得朱家的大明江山万年稳固,其他都是扯淡,事实上立朱允炆也不怎么合乎宗法制度。

至于为何不立朱允熥,这还用我说吗,朱允熥生母是常遇春之女蓝玉也是他们这一派的(常遇春的小舅子),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姓外戚无比强大,朱元璋能忍?


排除了这些,我认为更值得被研究的,应该是既然选择朱允炆为储君不是因为宗法制度的原因,那为啥朱元璋不直接立朱棣为储君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朱棣已经之国多年,是正经八百的藩王,以藩王入继大统对于帝制王朝来说是很大的忌讳(前面王朝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就是明朝自己,也有嘉靖大礼议之争),极易造成天下动荡,且朱棣也没有优秀到让朱元璋不顾一切去册立一个就藩多年的藩王为太子,而秦王和晋王这俩货就更不成器了,大明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定,没事就召藩王入京,这以后有样学样,这还得了?

至于后来发生的事......

朱元璋又哪里料到朱允炆会蠢到如此地步呢~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朱家江山稳固!

而实际上呢?

纵观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能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几乎很少有正常、合法即位的二代皇帝,庙号为“太宗”的皇帝似乎都是阴谋篡位、武力政变而上台的,杀兄逼父的都不在少数。

(其实就是共和时代也......)

打下天下的开国皇帝们总想着自己是文韬武略的开创者,眼见着四海皆已臣服,就以为子孙后代们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坐天下即可,不需要他们再胡乱折腾,所以往往倾向于选择中庸平和一些的继任者,然而天下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安定,一个初创的、正处于上升期的王朝,存在的问题哪有那么容易解决,岂是一般的平庸者能驾驭的?

所以,太宗皇帝就必须是个能文能武、富有战略眼光的能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是决定这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若强行改变,现实会教他们做人的:要么宗室内斗,天下大乱,二代而亡;要么能者仍旧脱颖而出,修正错误,重回巅峰。即使是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也扭转不了,从结果来看,朱元璋不以朱棣为继任者确实是个错误,他看走了眼,也高估了自己所制定的所谓“万世不变”的“优秀制度”。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大明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悲痛欲绝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后,他立刻要面对的,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此前历史上,太子去世后,立其所生皇孙为储君的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南齐武帝萧赜,立齐废帝萧昭业。 辽道宗耶律洪基,立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世宗完颜雍,立金宣宗完颜璟。 元世祖忽必烈,立元成宗铁穆耳。

此外,隋炀帝杨广,也一直以故太子杨昭的几个皇孙为储君人选,而不考虑其他皇子。

太子去世后,立其他皇子的有吴大帝孙权,于皇太子孙登死后,未立孙登之子孙英,改立孙和为太子。梁武帝萧衍,于昭明太子萧统死后,改立萧纲为太子。

考证明朝之前历史,立皇孙六例,立皇子两例,让皇位稳定传承只有北魏文成帝和元成宗这两例。

为何各代帝王更倾向于立皇太孙的?因为:

有利于坚定嫡长子继承制的不可动摇——天位非可以力争。

如果兄死弟立,后边兄弟都可能不服气,心怀不满: 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这就是历史上梁武帝立萧纲的结果: 南梁爆发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

而且,如果立了其他皇子为新太子,旧太子一系势力如何处置?不仅仅是太子外戚,还有皇帝自己嫡亲的孙子,此前已经站队拥戴旧太子的大臣们怎么办? 总不能为了新太子坐稳储君之位,把他们给全部清洗了吧?

立皇太孙,可以让原来朝堂布局给太子一党的权力结构一切不变,这样朝堂大臣们也就安定了。

更何况,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太子和年纪老迈的老皇帝之间,本来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太子想早点接班,老皇帝恐惧人心离散大权旁落。

反之,皇太孙隔了两辈, 年纪太小,既比成年太子更有耐心,又无力威逼老皇帝,反而还要依仗老皇帝强给他的威望,去压制众多皇叔们,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不激烈了。反而更能“祖孙情深”,彼此依赖。

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甚至间接导致国家灭亡。

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经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

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发布《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强调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为不可更易之祖训,定死了继承法则,为了后世子孙万万年。

而按《明实录》与清修《明史》,太子朱标、二皇子秦王朱樉、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官方记录中都是马皇后嫡出。——至于明人笔记记载的,他们私下是否另有生母,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皇后抱养并记在自己名下的皇子,就是嫡皇子。

其他众多年幼皇子,不论按嫡庶还是按长幼,都肯定排斥于继承人之外。

然而,如果不立太孙而立皇子, 按次序最该立的二皇子秦王朱樉,

偏偏因为朱元璋此前对他的种种打压,如让他娶了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为正妃,等同于宣示天下他肯定被排斥于继承人选之外,(因为驱逐蒙元起家的大明朝。第二代不可能接受一个蒙古皇后);便屡次忤逆与触怒朱元璋,又被朱元璋赐死了他更宠爱的邓次妃(邓愈之女),令朱元璋对他愈发厌恶。

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同样也年富力强,背后都与功臣名将联姻:

太子妃,常遇春之女;秦王次妃,邓愈之女;燕王妃,徐达之女;代王妃,徐达之女;周王妃,冯胜之女;蜀王妃,蓝玉之女;晋王世子妃,傅友德之女……

朱元璋如果自己都不讲长幼次序,跳过皇次子秦王,立包括朱棣在内的其他任何一个成年皇子,都无异于激化纷争。因此,朱元璋最后选择了立皇孙,同时又为了避免外戚势大,各家军功勋贵连根错节,选择母家是文官士人的朱允炆,放弃了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

为了让朱允炆将来坐稳皇位,朱元璋立刻发动“蓝玉案”,株连无数, 对诸多军中重将,开始了新一轮残酷杀戮:将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舅父开国公常升,晋王的姻亲颖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连同他们无数军中旧部,尽数清洗。

凉国公蓝玉,灭族!宋国公冯胜,处死!颖国公傅友德,处死!开国公常升,处死!鹤庆侯张翼,灭族!景川侯曹震,灭族!会宁侯张温,灭族!普定侯陈桓,灭族!舳舻侯朱寿,灭族!怀远侯曹兴,灭族!徽先伯桑敬 ,处死!宣宁侯曹泰,处死!西凉侯濮英 ,处死!

这也是朱元璋历史上对开国功臣杀戮最惨的直接原因,便是为了让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至于大明太宗(成祖)文皇帝,永乐大帝朱棣,明明是在靖难之役,凭麾下兵将和手中刀剑打下来的江山,还得一直强度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是“太祖皇帝还在世的最年长嫡子”,冠冕堂皇登基的。

只不过等他有这个身份,已经是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都去世时,朱允炆已经当了很多年皇太孙了……

如果朱标去世时,秦王和晋王就已经不在人世,那么朱棣还真有可能被朱元璋认真地当做储君人选,而如果确定朱棣即位,同时也肯定会对朱允炆、朱允熥兄弟妥善安置,甚至破格封亲王,让他们安享富贵尊荣,这对朱标一脉未必不是好事。

虽然蓝玉一党还是会被灭,但傅友德冯胜和其他公侯都可以活下来。更关键是没有靖难这场伏尸百万的厮杀,蒙古各部根本不可能在北元灭亡后复兴。——这对明朝,对大多数人都是好事。可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什么复杂特殊的原因,也不是因为秦晋二王还活着。

就是朱元璋受宋元以来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深,强调必须立嫡立长。

朕惟昔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众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名其国。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为皇太子。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皇明本纪》

皇位只能传给长房嫡出,嫡长子死了还有嫡长孙,轮不到那些庶出的次子。就这么简单。

后来朱棣靖难夺位,不惜编造故事,声称自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太子朱标的同母弟,目的也是为了把自己美化成嫡次子


立嫡立长这个文化风俗,在明朝不仅用来要求皇位继承人,而且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番邦属国。

朝鲜国王位传承,明朝就要求他应该传给嫡长子孙。朝鲜历史上也有一些野心勃勃、某朝篡位的庶出王子,政变成功得了王位后,很费心的一件事,就是怎么编瞎话隐瞒真相,蒙蔽天朝上国。

再比如说明朝规定,三品指挥使以下的军户武职世官,可以子承父业,袭替官衔,同样要求必须是立嫡立长、嫡子嫡孙没有了,才能由庶出子孙袭职。

“凡武官亡故、老年、征伤,须以嫡长儿男承袭替职;或嫡长男早丧,及笃废残疾,则以嫡孙袭替;如无嫡子嫡孙,则庶长子孙袭替;若嫡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诸司掌职 兵部 司马部 铨选》

user avatar   da-meng-24-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换了我肯定立朱标的孩子。

1、朱标的兄弟们朱棣并非剩下年龄最长。

2、朱标太子多年,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利益网,换朱棣后朱棣一定会重用他原潜邸成员,新老宠臣之间将来容易造成矛盾。而立朱标的儿子可以尽快继承其父的资源,最大限度“稳定”。

3、算了,刚才说的都是官话套话!我直说了!就你朱棣也配?告诉你老子开局一个碗,破张士诚、灭陈友谅,驱除鞑虏,收复汉人阔别已久的幽云十六州,建立大明。这些峥嵘岁月里,我人生最苦的日子是秀英跟着我的,秀英、标儿我们一家三口才是一家人。你们都是臣子!臣子听得懂吗?我一生冷酷无情、杀人无数,但是只要关上门只有秀英、标儿的时候,我能放下一切的压力,卸下一个帝王的架子,真实展现自己的亲情和慈爱,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还有我隔代疼的孙儿。。。标儿,爸爸好想你啊,你在那个世界还好吗?我会把孙子照顾好的,任何外人都不要想抢我家的皇位!这是咱们家的东西!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立了规矩。不想自己破坏。

立太孙,可以让太孙继承太子的政治遗产,保证国家稳定。

而朱元璋早已放任朱标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

但是,朱允文,不是正经嫡子啊!他妈是常氏死后扶正才变成嫡长子的。

如果朱元璋能下狠心让朱允文玩水,或者不立吕氏为太子妃。也不用大清洗。

当然有可能担心朱允熥(常氏子)活不久,所以立了吕氏。


user avatar   shi-t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因为如果中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最强,当中国的文化引领世界的时候,那么国家就会有意无意的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就想现在的美国。这是一个国家强盛起来的象征,也是保持自己霸权的一个方式(别说什么和平崛起,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太平洋虽然大,但是他只能卧着一条龙)。


当中国成为最强者的时候,白人会被歧视,中国会变得自负,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实很强大的,从古到今都是。咱们大天朝在古代的时候不是也称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部落为蛮夷吗,即便是到了清朝都快要死的时候也依然说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注意,是夷。宁愿骨头被打碎,也不愿意底下高贵的头颅,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保证,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梦然想到这几年经历的思想变迁,我怎么感觉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想想中国从开放初期的对西方无限崇拜,到现在的对西方的某种嘲讽,这才是多少年的时间,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就已经经历了90度转弯

前段时间高晓松被喷偏向西方说话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一方面和中国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关系,也和高晓松他们出生的时代有关系,他们在树立自己人生雏形的时候碰到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崩塌(苏联没了),欧美文化和思想横扫整个世界,说实话现在想一想当时的那个环境里的中国人听绝望的,因为差距太大了,大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举个例子,苏联解体的时候爆发了海湾战争,那场战争美国人告诉世界战争还可以这样玩,新时代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场战争将整个西方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思想差距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所以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对西方实际上是有点崇拜的,(其实高晓松算是那一代人里面相对来说对西方仰视程度比较低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也在感受这么多年中国的转变)

同样的。人都是一波一波来的,当中国崛起改变世界的潮流其实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而已,那白人至上的这种思想转变为中国人至上其实也就一代人的时间而已,

归根结底,这东西需要实力的证明


这么多的赞没想到,既然大家有兴趣听那就在说点题外话

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对中国的利大于弊:

利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制度

说实话这次的疫情之前中国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美国开始发起了挑战,但是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的影响不是那么好转化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才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其影响真的很小,仅仅是局限于东亚地区,而西方的思想文化依然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人家几辈子的积累凭什么你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就能超越,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次疫情(截至目前为止世界感染人数已经破亿了)却给中国提供了露脸的机会,这个机会真的很不容易,它一下子将中央集权这个制度的优越性直接展示到了全世界的面前,疫情面前中国的人员组织速度,物资输送以及人员配和和西方世界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美国,毕竟美国是西方世界的领导),所以数百年来的政治制度的最优解(民主)开始有了松动,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很明显当前世界能抓老鼠的当然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这次疫情是中国拓展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绝佳机会,当前中国的疫苗已经问世,这个时候一手拿着疫苗,一手推广自己的影响力,岂不美哉。

第三:这是中国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经济的发展不光要有出口,还要有内销,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的的消费能力,美国超强的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中国将来也会走类似的道路,打造一个超级消费市场,借助经济来扩大政治的影响力,疫情的到来直接将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力一下子就直接干没了,但是中国因为控制的号,那现在为什么不开始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具有经济内循环能力的超级消费体呢,借助超级消费体的经济来推广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不要太爽

第四:那就是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早点实现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愿望可以提前实现了,这也是最直观的好处

第五:说实话一情之后整个中国的技术能力感觉应该会焕然一新(毕竟作为当前世界的工厂,当其他国家停止了转动,那么自然而然就只能将先进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

弊端:

前一段时间金刻羽被喷的很惨,但是感觉那姐妹无比的冤枉。具体为什么冤枉,我这样来解读一下。

她说中国应该支援世界防疫物资,当时好多人说她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是必须的。不知到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疫情让其他国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太依赖中国了,特别是制造业,一个疫情的肆虐让其他国家明白了全球化不是只有好处的。他们突然间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世界离开中国玩不转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有一个离不开的美国就够了,但是现在又出来一个中国,任谁都不想平白无故的多个爹,那怎么办呢,简单,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强吗,那我就自建产业链(不是全部建,是有选择的建造),这个现象说实话对中国的影响挺大的,制造业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大,更别提咱们国家还在制造业升级的阶段。那这个时候中国怎样做才能阻断他们自建产业链的想法呢?简单,支援。(一个非洲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援助杀死了非洲。因为大量的援助让当地的工业会破产的,毕竟有免费的谁还愿意花钱呢?)。进行强力的支援,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向他们倾销防疫物资,直接将它们想要自建产业链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们的制造业胎死腹中。并且在支援的时候还能赚钱(疫情期间的防疫物资再便宜也不可能比之前的便宜),还能向世界宣传自己,打造自己大善人的形象,又能够促进自己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借助防疫物资寻求政治利益,这简直就是一箭五雕的事情,但是金刻羽提出来之后直接被喷的微博都关闭评论了。真心觉得这姐妹听冤枉的。直接被一圈无良的媒介给冤枉了。

上面说的弊端就是疫情让世界开始有意识的摆脱中国制造,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小小的挑战。

弊端二:

中国再也不能韬光养晦了,一个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自然你就不能按照之前的路子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我们和西方世界的对立就变得更加的尖锐了(思想文化军事)。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享受到的好处的就要减少了,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弊端。(美国对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制裁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现)

弊端三:这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弊端

那就是贫富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记忆中挺大的,这次疫情毫无疑问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我们本就不容乐观的贫富差距。这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需要思考的事情。毕竟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证明了一件事给,那就是只要中国不自己内乱的话他就是老大。说实话贫富差距这个对任何一个想要逐鹿中原的国家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你在保证竞争力的同时就很难保证财富分配平衡,反之也一样,所以怎样去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弊端四:

疫情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中国的参与了,但是需要问一句的是,中国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呢?我想还没有,毕竟疫情是突然来的

上面就是我补充的,都是瞎写的,大家就权当乐子看看就行了,别喷我就行。哈哈哈


再说一点,刚刚看到消息,中国2020年新生儿仅有可怜的1000万人,中国人口锐减将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为头疼的事情,这个也是东亚三国最为头疼的事情。中日韩三国的生育率一个比一个感人,但是美国的人口可是一直在增长的。

说句实在话,没有人,一切都玩完,还什么复兴,人都没了复兴还有个屁用


user avatar   wang-pang-pang-91-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大屠杀前夕蒋介石竟然派专车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是亿万中国人记忆中难以弥合的一个伤痕。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野蛮屠杀。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日本军队在攻占南京时,曾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这宝贵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能够动员一切手段将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离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同胞无辜死于日本军人的屠刀之下。
但是,以蒋介石为总裁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没有负责任地护送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还动用宝贵的运力,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京保卫战打响之时,尚有一部分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留在南京。为了让这部分日本侨民安全离开南京,国民党当局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列车。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国民党当局还派了两名外交官和40名宪兵一路护卫。
日本驻华使馆参事庄司得二也在那一批撤离的日本侨民里面。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南京日本侨民志》里,记述了撤离的情景:“列车附近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可见警戒之严密。开车后每次停车,我都注意观察,连一些小站都一样,真是非常周全。”
轰炸南京的日本飞机是12月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当这些日本侨民被国民党当局“非常周全”的护送走之后,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第一批轰炸机抵达南京上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
这些被安全护送离开的日本侨民是怎么对待中国政府的好意呢?庄司得二也进行了忠实记载,他说,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没有一个人,为南京居民正在承受的巨大灾难感到哪怕一丝的难过和遗憾。




  

相关话题

  明末的“红衣大炮”在宁远城 8.8米城墙上时“射击死角”是多少? 
  明朝有哪些地方值得称道? 
  说起明朝,有什么能让人感觉美好的人事物吗? 
  吴三桂有没有想过,投降满清前期收益大,后期是死局。投靠大顺,前期风险大,但是后期可能会有更大的收益? 
  古代盛世标准是什么?嬴政,刘彻,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朱棣,康雍乾三人时期,算得上盛世吗? 
  如果按照现在的历史观认定元朝是中国,那么朱元璋造反打下江山,其执政的合法性该如何解释? 
  张居正为啥牛掰,谁能说说? 
  明末尚方剑的基本使用制度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论明武宗朱厚照? 
  如果可以采访中国历朝历代,各个朝代会怎样回答“如何看待满清领土贡献论”这个问题?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锤子科技获新一轮8亿元投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高中生声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