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秦朝灭百越能动员50万人,为何明朝对满清战争东拼西东拼西凑才10多万人?清朝对准噶尔也十万不到? 第1页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号称”以及原始档案的缺失(明清档案保存相对完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统计口径不同

王翦说秦灭楚要60万军队,难道这60万军队就一路,一个战场,直接奔着楚国都城去?

真是这样楚国不用防御了,60万人行军路上因为瘟疫缺粮死一半,到战场上因为无法指挥炸营又死一半,楚国躺赢。

实际上是秦国为了灭楚总共动员了60万人,兵分多路,其中还有不少是武装移民,打下一个地方后就地变农民,真正的野战部队未必能到10万,一场战斗投入的野战部队未必能有1万。

按照同样的标准,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出动了70万大军,看着吓人,实际上70万人是分批次投入西西里战场和海战战场的。

松锦之战13万人,昭莫多之战清军8万,这是实打实投入一个战场的野战部队数量

二战柏林战役时,东线苏军总兵力大概550万,投入到柏林方向的220万人,战斗人员就一百多万人了,主攻部队战斗人员不到100万,然后你总不能说,为啥巴巴罗萨前苏军有三百万人,到柏林战役时苏军只有几十万人,这是生产力的退步还是人类道德的沦丧。

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啊,一个是算各个战线含后勤人员技术兵种的总兵力,一个是一场战役一个战场的战斗人员数量,这能直接类比吗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而言之,古代战争的兵力数字不是个史学问题,是个信仰问题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以近现代史学的观点看,最可靠的兵力统计数字是要追溯到一手档案的,就是军事文书部门直接记录下的兵力统计数字。再不济,起码也得是当事军事主官的回忆录。

而太史公大笔写下“五十万”、“六十万”的时候,你知道他这些数字的来源是什么吗?只有天知道。

不拿现代战争来欺负古人了,就说明成祖永乐八年北伐,《明史.鞑靼列传》中大笔一挥就是“帝自将五十万众出塞”,然而你看明实录记录的一手兵力数字就知道,各军兵力之和实际只有十一万四千人——那么假如一手档案遗失了,是不是一帮人又要拼命论证明军如何让五十万大军横跨沙漠呢?所以那些不知道一手档案出处的“五十万”、“六十万”毫无实际意义。

逢田梨香子:秦朝灭百越能动员50万人,为何明朝对满清战争东拼西东拼西凑才10多万人?


当然这里可以聊点可能性的问题。

比如“百万大军”,从全国层面上讲,哪朝哪代有“百万大军”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明朝的在册军户从来都是百万或者近百万的规模,清朝的八旗、绿营,即使到清末也有93万多。

然而这跟古代条件下能在一个战场集中多少兵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工业时代之前,有确切记录的欧洲最大规模兵力集中,莫过于拿破仑征俄,号称动员64万大军——然而这个所谓的“64万”实际也是算上了整个东欧范围内的兵站人员、伤病员、未抵达前线的新兵等数字。实际跟拿皇进入俄国的,只有44万兵力,而拿皇自己的中路大军,更是只有32万——然而就这32万人,遭遇的后勤灾难之大也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的体力日益衰弱,我们连规模越来越小,但行军仍然不分昼夜。一个又一个人躺倒在地,半死不活地伸展开身子,多数几个小时后死去,少数当场猝死。主要死因是饥渴,因为河道里人畜尸体太多,多数地区已经没有适合饮用的水源。————内伊第三军符腾堡士兵雅各布·沃尔特


其实都是小学数学问题。例如,对于坚信“百万军民战长平”的,我们做个简单推算就可以了:已知,秦国的主要产粮地关中地区到长平的直线距离达300多公里——实际可能500-600公里以上,而且还是古代条件下的未硬化道路。那么考虑如下问题:

1.一个民夫最大负重多少公斤?

2.在负重条件下他一天能行军多少公里?

3.他一天要吃多少粮食?注意,他也只能吃自己背负的粮食。

4.如果没有立即交战,对峙上一段时间(对长平之战的最短估计也在半年以上,还包括了秋收的时间)他还得返回关中取粮食,他剩下的粮食够他回关中吗?


好,如果我们考虑现地征发,那么下面的问题是:

秦、赵两军一百多万人,在上古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铁制农具,没有汉代的轮作、复种制,更没有高产作物,一亩地有没有一百斤粮食都是问题——下,在多大范围内才能搜集到能养活他们的粮食?


最后呢,给个建议。坚持要把太史公笔下的“六十万大军”当成不可动摇的真理的,我建议也同等对待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兵力数字:

原来在这些船上的各个民族的人数、假定每只服上有二百人原来在这些船上的各个民族的人数、假定每只服上有二百人,则是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人。在所有这些船上,除去每只船上的各地的地方士兵之外,都有三十名波斯人、美地亚人和撒卡依人,这样就得再加上三万六千二百一十个人。在这两项人数之外,我还得再加上五十桡船上的士兵。我假定他们每只船上是八十人;当然这个数目也可能多些也可能少些。前面已经说过,这样的船一共集合了三千只,这样,上面的人员就得是二十四万了。这些人都是乘船从亚细亚来的,他们的总数是五十一万七千六百一十人。步兵的人数是一百七十万人,骑兵的人数是八万人。在这之外,我要加上阿拉伯的骆驼兵和利比亚的战车兵,估计他们有两万人。因此,如果把水师和陆军的人数加到一起的话,则他们的总数就是二百三十一万七千六百一十人了。我上面所说的,就是从亚细亚本部来的兵力,至于随军的勤杂人员和运粮船以及上面的人员,尚不计算在内。

(185)但是,除去我在前面所计算的大军人数之外,还得把从欧罗巴带来的大军加到这上面,但计算时必需只能以我个人的测度为限。色雷斯和色雷斯附近海上诸岛的希腊人提供了一百二十只船。这些船上的人员算起来应当是两万四千人。所有各个民族,那色雷斯人、派欧尼亚人、埃欧尔地亚人、波提阿人、卡尔奇底开人、布律戈依人、披埃里亚人、马其顿人、佩莱比亚人、埃尼耶涅斯人、多罗披亚人、玛格涅希亚人、阿凯亚人、色雷斯沿岸地带的居民等,我假定这些民族的全部人数是三十万人。把这些人和从亚细亚来的人加到一起,则士兵的总数就是二百六十四万一千六百一十人。


别跟我说什么二百万大军不可能,为什么小小的秦国在陆运条件下出动“六十万”就“可能”,一统中东的波斯大帝国依靠海运出动二百万大军就“不可能”?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明朝周围也是缺乏金属的落后地区,如果明朝发动成年军户进行武装移民就能前进,天启崇祯虽然不堪,百万大军也是凑得出的,无非是驱民为兵,替换当地人口么。明朝大将左良玉祸害中国人的时候也敢自称八十万大军,问题是对上清朝正规军如土鸡瓦犬。

我先贴一段大家都熟悉的文字:

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士兵开始自发的体能训练(游戏),于是王翦认为士卒可用,这里面有两个潜台词:

1 士兵并没有规范的日常训练,无论体能还是演习。

2 士兵组织度并不高。

所以,不要把秦军都想象成兵马俑形象的精锐职业军队,一旦出兵数量达到几十万,绝大多数也只是能简单列阵的普通农民罢了,毕竟连统一军装都没有,衣服都还要家里做好寄来(睡虎地秦简)。

但是,包括秦国在内,中原各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上千年,铁器时代也扎根了几百年,这带来两个效果:

1 社会组织度大大提高,平民已经养成了服从官吏的习惯,即便训练一般,也能完成初步的团队作战。

2 武器水平大大提高,即便武器还需要用青铜制造(没有钢),廉价铁器出现也意味着农业-手工业基本不消耗青铜,优质金属都集中到军事领域,让平民士兵(而不仅仅是贵族)都拥有金属兵器和甲胄。

在秦汉移民南下之前,西南和岭南地区还处于早期青铜时代,只有少数贵族拥有武器,普通属民只有石器和木器。实际上,一直到赵佗占领岭南和汉朝对抗,岭南国家最怕的还是中原禁止铁器贸易: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

——史记南越列传

可以想象,秦军南下之前,岭南根本没有金属时代的国家,只有一群家传青铜剑的酋长。这样的社会结构,就地打小规模游击战还凑合,完全不能正面对抗全金属化军队。所以,一旦中原国家凑足数量优势压过来,让抵抗者的游击战法没有回旋余地(酋长出了自己的领地什么都不是),根本就不会发生像样的大战,只有半兵半农的秦国士兵不断武装拓殖。这种配备简单金属武器的士兵,对应的是不是洪承畴带领的那种精锐家丁和正规营兵,而是卫所农民,所以才凑得出几十万——明初制度,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虽然不是人人有兵器,但能种地肯定人人有铁器。

北面的游牧民族当然没有南面丛林民族那么软弱,但中原王朝同样在金属质量上占绝对优势:

(陈)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汉书傅常郑甘陈(汤)段传

所以,即便在组织度上没有压倒对方,即便大多数士兵并非自幼练习战斗的封建武士(如李广家丁)而是稍加训练的农民,中原王朝依然对外围势力有绝对优势。以后世标准不能出关作战的军队,在这个时代就可能完胜对手,当然显得可动员规模大。

但要注意到陈汤的后一句话:

今闻颇得汉巧

即钢铁冶炼的门槛不高,一旦中原文明进入技术平台期,即便是草原民族也能逐渐追上来。所以,等到魏晋分裂期结束,隋唐文明拔剑四顾,看到的不再是一群软弱分散的小民族,而是半文明化的金属军事集团处处扎根,其中金属冶炼技术最好的几个族群相当不好对付。比如说,突厥本来是柔然王庭的锻(铁)奴部落;“契丹”这个名字干脆就是“镔铁”的意思。后来皇太极的后金也以坚固的金属甲胄出名。

这时候再想组织一路远征军,随便动员几万服从命令的农民是不够的,必须有精锐的封建武士做中坚力量才行。

当然,中原王朝控制几千万人口,抽一部分当封建武士也不难。但考虑军事问题必须先考虑社会问题——精锐的封建武士平时不会闲着,不会小富即安,他们要么虐待普通士兵,变卫所为农奴种植园,要么骄奢淫逸自废武功,要么兼而有之。所以,封建军官阶层和农民之间很快出现尖锐对立,和编户收税的文官也矛盾不断,往往是开国几十年就无法组织兼顾质量和数量的军队,末年只能动员一部分封建武士带家丁出征。如果强行动员普通农民组成大兵团,不是爆发兵变就是一触即溃。这就是野战军战斗兵员数量貌似下降的结果。

总之,古典帝国的大兵团,首先因为周边文明发展水平低,其次是内部矛盾比较简单的表现。中古时代以后,边缘文明逐渐兴起,传统文明地区内部矛盾复杂化,所以不再有古典帝国的军事制度。这既是中国历史规律,也和全世界的节奏大致合拍,即“中古-中世纪”概念是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概念。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mr-anderson-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从故纸堆里找证据嘛。

春秋战国到秦末基本上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的多。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因为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春秋。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热很容易理解。冷又是为什么呢?这里的冷是体感冷,空气湿度高,自然觉得更冷。好比台湾十几度洞死人,其实也是湿度高身体流失热量快。

当年华中是个海一样大的湖叫云梦泽。

从关中到四川可以走水路。从四川到越南也基本可以走水路。越南人今天也叫中国人船民(这个可能不对,是指后期海上移民)。

对比同期欧洲,日耳曼人三十年没在屋里睡过觉是正常操作。

在这种地形气候下,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年十三强制婚配,对比今日22法定结婚年龄,今天的两代人时间,当时是三代人。算上高死亡率,可能人口翻倍也就是5年的事情看5年5个娃死了3都翻倍了),如果按照战争消耗人口主要为男性,女性除儿童外几乎全部是育龄人口,这个人口增长率毫无问题。至于人口上限取决于生产力和农业发展程度。我们清楚的知道秦国的农业是很有一套。就算按照500万人口(实际远远不止),10人养一兵,保持常备军50万毫无问题,不可恢复性损失一年10万毫无问题。五年换一茬人的军队根本没任何感觉。在这个前提下,一波一波南下完全是向外输出剩余人口的常规操作。

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活到30岁可能属于运气不错的,至于25岁打仗打死了其实并不太影响国家层面。就按500万人口,300万女性,一半以上育龄人口,几乎年年生育。一年弄不好新成年近百万男性,这些人全部要安排工作,分土地,不北上南下他们应该干嘛?就我们说话功夫可能又多了几百成年女性还没足够男人分。

我们知道大唐气候也温暖,大唐又吊打周围一切,于是没什么手段消耗人口,关中人口爆炸都粮食供应不足了。

人力充足,又是水运,灭百越就是利用科技和组织度一船一船南下。站略机动几乎全是水面机动,战术机动有大量牲口。百越的组织度基本就是村寨规模,武器还在青铜和石器混用的水平。过去男的杀光或者卖去做奴隶,女的收下或者卖去做奴隶。远征军损失主要是疾病,少量战损。

最近时光机研制成功了,谁要去那个女多男少的时代来报一下名,现代人都打过一本子疫苗没那么容易挂,被越人砍死可能性不大。


user avatar   cyhsi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又见太史公不容置疑论者。自己都说了太史公治学严谨,兼采诸家之说,那我想请问,太史公兼采多种说法是否说明太史公自己对于事实也不能确定?史记还说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呢,还说张仪的对手是苏秦呢,要是没有现代考古材料的发现,这些记载是不是也成了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

人太史公自己都说战国史料“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记》里很多史料又明显的和《战国策》同样使用的是收集来的零散策士言论,光自相抵牾的部分都数不过来了,太史公再世恐怕都不敢向世人保证自己记录的准确性,我对《史记》在兵力记载方面缺乏可靠来源提出质疑有什么问题?

做历史第一要对付的就是史料,甄别史料的真伪,可信度本来就是历史学的基础工作,历代考据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对《史记》原记载提出的质疑和修改已经是海量了,何来现代人不能质疑太史公之说?

我原文已经对比了秦北伐匈奴的几种史料来源,目的就是证明当时的记录来源混杂而且准确度存疑,后人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去接受这些史料。

而且,恕我直言,到了现在还相信古人在那种落后的生产组织能力的条件下能随随便便拉出几十万大军的朋友真的应该去多积累点常识了。

更不要拿先秦“全民皆兵”来解释了,我以下的答案对于这个误解已经进行了明确解释,就算你把负责力役的正卒也算到总人数里,不区分一线部队和二线人员那么这个数字是毫无意义的,和后世的记载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就酱。

—————————————————————————————————————

上古百万大军简直是一个月经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确实棘手,史料太含混,很多问题连史学界自己都搞不太清楚,很多现代史学家著作里依然想当然地沿用《史记》里的祖传数字,不加任何辨证,专门搞秦汉制度史的学者也会在如何解释史料里含混不清提到的制度的问题上而各执一词,我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吧。

前面的答案提到过,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先秦“一手史料”实际上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官方的数字吹水都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史料作者连官方吹水宣传都拿不到,完全凭个人臆想或者坊间传闻来记录,而先秦很多文献大概率就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可以接触到比如说秦征百越征发部队的官方记录那才有和明清数字进行对比的价值。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简牍文献的发现了。

简单分析一下《史记》的记录就知道有多不靠谱了,就太史公自己对于秦伐匈奴动用人力的记录都有两个版本。

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秦始皇本纪》
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匈奴列传》

你想说这数字写的也太随意了吧,别急,你还没看别的来源呢。

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淮南子·人间训》

所以结论就是,这个时代的用兵记录最多只能让我们知道这件事确实发生过,至于用兵的具体规模,人员构成等等想凭此看出来还是算了吧。

秦南征百越也是一个道理,甚至更不靠谱,动不动就“伏尸流血数十万”,越人一共才几个人啊,你要说秦国过去了五十万装备整齐的军队,人海也把他们淹死了吧,这样的记录明显就是汉代人为了树立一个轻民力,穷兵黩武的反面秦皇帝而添油加醋的结果。

以上说的是祖传数字不可信。

下面说一下更核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兵制度问题,理解了这个问题至少足够解决大部分人的疑惑了。前面我说很多史料在记载方面很不严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数字是半真半假,并非没有参考价值的,有一些记录还是值得参考的,尤其是到了汉代之后显然是由于资料充足的关系,有关兵力的数字要科学的多了,比如《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关于武帝第二次伐大宛的记载:

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这是在汉朝进行大规模动员的情况下,也就前后出动了六万余人,五十余校尉这种细节都说到了,这六万人的水分应该就不大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认为汉朝出动了六万精锐部队,这是因为西汉的征兵制度下,劳役和兵役的界限是模糊的,大部分非/准战斗人员都会被计算入总人数中

战国-秦-西汉的军事制度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主体上是征兵制,但这种征兵制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农民兵制度,或者全民皆兵制度,当然这种想象在史料匮乏的客观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一些史学界大拿也都持有秦汉全民皆兵的想法,不过近些年秦汉制度史研究越来越深入,有了大量出土简牍材料作支撑,这个问题已经越辩越明了。

秦-西汉的徭役制度大体是这样的:有一个规定的傅籍年龄,不同时代这个年龄差别比较大,比如秦昭王时期是15岁,秦始皇时期是18岁,西汉中期以后延后到23岁,总之到达这个年龄以后的健全男子就成为徭役征发的对象,被称为“正卒”。徭役指的是什么呢?一是力役,二是兵役,以往有些学者认为,秦汉力役兵役一体,每个“正卒”都要服两年兵役,然后回乡成为“更卒”,平时种地,随时听候朝廷征发去做苦力或者当地方兵。要是真是这样的话那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兵制度了,然而这样的结论其实是对史料的误读。

了解一点制度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汉代的军队主力是郡国兵,郡国兵分为材官,骑士,轻车,楼船,那么这些郡国兵真的像前文说的一样只是普通的农民吗?

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汉官仪》

郡国兵可不是谁都能当的,是要经过严格遴选的,所以事实上,大部分的成年男子并没有资格成为正规的地方部队,他们只负责力役,不负责兵役。

再梳理一下,力役指的是:一年边境戍卒(对你没看错,戍卒是力役而非兵役,具体原因下面会说)+每年一个月的更役在本县充当劳力+遇到战事或者人力需求根据朝廷需要征调。

兵役指的是:一年为京师卫士(西汉著名的“北军”的兵员来源)+一年为郡国兵+每年秋季大会演武+遇到战事根据朝廷需要征调。

材官,轻车,骑士,楼船这些称号可不仅仅是兵种,更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有相应的待遇,比如周勃就是秦朝的“材官引强”,其实就是弓手。这一类人是通过考核遴选出来的,其中骑士是有财产要求的,其他兵种也不大可能是底层穷光蛋,首先你得吃的饱,有闲工夫练习武艺,否则官吏是不会选你的,所以这批人肯定是少数,也是秦-西汉军队的主力。

区分正规军人和应役农民还是蛮简单的,当时的术语军人叫做“士”,比如材官也叫材士,骑士,楼船士,还有禁卫军里的卫士,而普通力役一般称作卒,秦简里经常提到各种各样的卒,比如充当民兵守备城市的乘城卒,维持乡里治安的亭卒,看门的门卒,负责运输的转卒,负责漕运的漕卒等等,所以那个时候的卒可不一定是后世所认为的军人,“卒‘只代表这个人是个政府役使的苦力。

当然这些苦力并不是去军事化的,他们是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比如陈胜吴广的九百戍卒就是军事编制,有屯长,有尉官,戍卒要在边境驻守要塞亭障,军事色彩浓厚,只是戍卒的主要任务并非作战性的,是以屯田,侯望为主,前面提到了这个时期兵役和力役实际上界限比较模糊,也就是这个意思,即使是普通的正卒或者更卒,依然是准军事化的,所以一旦有战事,会有大量的成年男子被征发从军,负责后勤,运输,防卫,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战斗部队。

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大量的劳役人员本来和一线作战人员的界限就不分明,所以很容易就被计算在总兵力里了。这一点张仪游说韩王的时候说的就很清楚了:

料大王之卒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这反映出,将二线人员纳入总兵力计算是当时的常态。


综上,秦征百越哪来的五十万人?两个原因

1.作者随口说的,有夸大嫌疑

2.算上了规模巨大的二线人员

尤其是第二点,之前的答主也都说到了,秦对百越的征伐与其说是大战不如说是武装垦殖,所以二线人员/准军事人员的比例只会更大。

(题答完)


不过最后还是吐槽一下吧,高票答案基本方向都没大问题,史实方面槽点有点多。

秦以牛田,水通粮,秦简里记录运粮都用车子,怎么变成了全人肉陆路运粮了?

最主要的一点是,后勤距离真的不是这样算的,开头更新已经具体说了这里不再赘述。

战国没有铁农具?

督工那个答案更是。。。能从士卒玩超距投石王翦认为兵可用看出秦军组织程度不高???

衣服自备也是不对的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图一用


user avatar   mo-fa-shao-nv-xiao-me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先秦时代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动员五十万大军,明清的军事文献严谨程度甩先秦十条街都不止


以上为文禄之役时期明军动员兵力记载,一方面是严密制度下精确到个位数的军事文献,一方面是太史公随手一笔便动辄“五十万”,你说谁可信度高?

——————————————————————————————————————————————————

鉴于某些人还是不肯认清现实,特此补充

《实录》关于永乐年间,一征漠北前永乐大帝对各地兵马的调动记录,各地军力合计十一万四千余

—————————————————————————

再补充一点关于明永乐年征安南的兵力资料

以下同样出自《实录》

西路军:永乐四年(下同)四月甲申,敕蜀王椿于三护卫选马步军五千,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选马步军七万,隶西平侯沐晟,就云南操练听征

七月已亥,敕征讨安南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左参将丰城侯李彬曰:近宁远州土官刀吉罕,遣人朝贡,请以土军四千随征,已可其奏,兵来,宜一以军令约束

东路军:永乐四年(下同)五月庚寅朔,敕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广都指挥使司,调军八万,往广西听征

五月甲辰,敕镇江、苏州、镇海、金山、建阳、新安、九江、仪真、高邮、淮安、安庆、六安、滁、寿、扬、邳、徐、庐、宣二十卫,精选马步军一万,往广西听征安南

六月乙丑,敕广西总兵官都督同知韩观、大理寺卿陈洽于广西各土官衙门选土军三万,以九月初十日会太平府听征

六月戊辰,敕湖广、浙江、福建都指挥使司,增拨军士一万五千,福建、浙江属卫仍选精壮鞑军,令鞑官统领,俱赴广西听征

明初国力最鼎盛时期,在安南方向上所能集结的灭国级兵力,各路总和也不过二十一万余,这还是算上明协军的数据

五十万大军征百越?开玩笑不要太过分吧

——————————————————————————————————————————————————

你秦动员力强是吧?你秦处于国力上升期是吧?谁给你勇气强的过明初永乐时期?

人口是一个档次?技术是一个档次?生产力是一个档次?中央集权程度是一个档次?都不是一个档次你秦靠精神原子弹暴兵吗?

说到动员力水平,仅迁都北京和开凿运河的规模,怕不是就能吓死秦二世,下西洋就不提了,说起来都欺负人

太史公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军盲,张口就来三五十万,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人信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为何无人提明军多线作战?10万人只是明朝用于对付后金的辽东军兵力。在明朝统治彻底崩溃前,关内还有大批明军在与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等起义军作战。

例如一篇关于孙传庭的文章大体介绍了一下:当时官军手中有三张王牌,一是陕西兵;二是湖广兵;三是保定兵。陕西兵的总督先后是傅宗龙、汪乔年和孙传庭,湖广兵的总督先后有丁启睿和侯恂,保定兵的总督是杨文岳。陕西兵的主将是贺人龙,湖广兵的主将是左良玉,保定兵的主将是虎大威。此外官军还有孔贞会的四川兵、刘泽清的山东兵,朱大典的南京兵等。

这些部队都加起来,几十万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各地零零散散的卫所部队,总兵力可参考万历时的记载,把实际“见额”加起来,约有80多万。

不过,边军的训练和组织度确实要强于内地明军,再加上明朝内部的各种掣肘,把内地明军临时拉去抗金,效果不见得多好。例如巨鹿之战,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最后只剩下杨国柱和虎大威两总兵,二部与后金军交战后很快就溃败。虎大威部就是长期与李自成作战的官军,在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战役中,被李自成农民军火炮击中身亡。杨国柱则是宣府总兵,后率军救援松锦,战死。

所以总得来说,兵不在多,还是要看怎么运用,与林登万和敌国多线作战的难度,历来有点被低估了,据Martin Vargic考证1700年奥朗则布的莫卧儿帝国号称拥兵90万,最后还是亡了。西班牙鼎盛时总兵力也不少,纸面上有30万陆军,但是却被荷兰义军牵制了大批兵力,且与法国瑞典等多线作战,实际打起来反而不够用,还不如10多万法军补充兵力的能力强。


user avatar   yi-shen-zheng-qi-3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回答你最后的两个问题

47w大军,给你扯成十万?

兵分四道:总兵官马林出开原攻北……号大兵四十七万


大清跟准噶尔对打,那也是调动过40w大军的,何来10w?


只许你高级文人司马迁口嗨吹牛,不许我杨镐和大清口胡装逼?


友情提示,王炸在最后

小秦明显更垃圾啊

大商都能吊打小秦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看看,这动员力吊打什么秦王政了

至于大明,87.5w大军,就问你小秦服不服?

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帅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

敕镇守云南西平侯沐晟调兵南伐,以蜀兵七万五千益之。

调动首都+华南+部分华中之力,就问你服不服?

以两京畿、荆、湖、闽、浙、广、西兵

人家安南都吊打小秦了,700w大军,服不服?

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兵众七百万



(正统)八年五月复命蒋贵为平蛮将军,调土兵五万往,发卒转饷五十万人

小秦的所谓50w大军,应该是是跟蒋贵这次带兵相似的情况,完毕

倒是李九江这次,还真可能有50w

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



王炸来了。凡人,在炀大帝的淫威下颤抖吧

诏左十二军出………总集平壤,崐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呵呵。

又是宣传中国历史退步论的。

你们不会真以为秦军的职业化程度高于明清吧。不会真以为秦军跟电视剧里放的那样人人披甲吧。不会真以为大秦有歼星弩吧。

我真的不知道,一个十四年王朝和两个两百多年的王朝有啥资格比动员力。大秦亡了以后,关中平原可以支持刘邦夺取天下,却支持不了秦国守国都。赵佗更是直接立国了,两三年时间全国沦陷,有啥好吹的吗?

敬他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别的不要尬吹了好吗?

明清的军队职业化程度非常高,不是秦军那种农民拿个锄头就能上战场的时候了。而且,秦和明清在计算军队数量时的标准不一样。明清史料更多更详细,而秦汉史料偏少而且不够准确。




     

相关话题

  中国有最好的盟友吗?有哪些盟友? 
  60、70年代宣传的机枪打飞机真的是可行的吗? 
  为什么美国陆军步兵班分为两个对称的火力组,而苏联陆军步兵班分为火力组和机动组? 
  如何评价王学析饰演的朱棣? 
  维民所止是什么意思?与雍正文字狱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秦、隋、元统一后都短命,而他们之后的汉、唐、明却都相对长寿? 
  阿富汗副总统麾下部队正与塔利班作战,已夺回一省首府,这对阿富汗局势有什么影响? 
  古代作战有哪些常用战术?古代行军打仗有哪些常识? 
  如何评价中美航母建造能力? 
  臭咸鱼,琅邪杨文理,成刚,大内义兴等人能否称作学阀? 

前一个讨论
二战时期,如果其他国家不介入德国可以打败苏联吗?
下一个讨论
2021年欧洲杯谁会获得冠军?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