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门见山:抑郁症患者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自卑、自责、悲观、内向、高依赖型及自我批评的人格更容易患抑郁症。

拎两个出来说说:

1、内向

心理学家艾森克将人格分为三个基本维度:

  1. 内外向
  2. 神经质
  3. 精神质

典型的内向被描述为:

  • 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
  • 保守,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挚友除外);
  • 倾向于做事有计划,前瞻后顾,绝不凭一时冲动;
  • 生活有规律,严谨;
  • 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
  • 很少进行攻击行为,有一些悲观主义;
  • 焦虑、紧张、易怒,睡眠不好。

那内外向的差异是怎么解释的呢?

皮质唤醒理论提出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作用,也就是外向者的皮质唤醒水平低于内向者,故外向者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远低于内向者。

也就是说,内向者对外界刺激很敏感,这也是他们为何喜欢独处的原因,因为嘈杂、喧嚣的环境会很容易超过其感觉阈限(感受性衡量指标,即感觉器官感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突破其承受水平。外向者喜欢热闹是因为低下的激活水平需要大量的刺激来补偿。

因为内向的性格会导致个体会喜欢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他们除了挚友亲人外,对一般人比较冷淡。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情绪比较稳定,但在遭受挫折时,很容易想不开,也比较少愿意向他人倾诉或求助。

此外,内向者在压力下更容易做出仓促反应,也较为容易掩盖和隐藏心理问题,从而容易产生抑郁。

内向者在皮层网状结构回路活动水平高,负向情绪容易压抑,难以释放,积累多了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低自尊

自尊,它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有研究发现低自尊与抑郁高度相关。有种解释是,高自尊的人应对手段更丰富、成熟,而低自尊的则更容易逃避、自责。

参考:

  1. Belmaker,R.H.,&Agam,G.(2008).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8(1),55-68.
  2. 刘惠娟.气质类型对抑郁症影响的神经基础.西南大学.2016年(12)
  3. 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02)

user avatar   yue-21-19-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超我特别强的人。

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虽然有时满嘴跑火车,但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人格结构,直到今天仍然在心理学课本里发光发热。

他把人格分成了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就是只要我高兴怎么着都行,是比较原始的。
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叫遵从现实的规定。
超我,是遵守道德的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格结构层面,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有的人本我发展的特别多,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

有的人超我特别强,总是非常的讲道德规范,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而很少一部分人呢,能够把本我和自我的需求非常好的去平衡,发展出了强大的自我的功能。

超我特别强的人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非常遵守社会的道德和规范。

长此以往,本我的需求就被严重压抑了。

于是他就非常容易跟自己较劲,为很多事儿担心。

比如说别人是否满意啊,事情是否做好了,是否遵守了规则……所以他就很容易焦虑。

而且,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

这样的情况下,他一旦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就会感到挫败,也容易感到抑郁。

所以,那些特别容易焦虑和抑郁的人,往往他们的人格特点都是超我比较发达的。

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发展一下本我的功能,学会如何去平衡自我的需求和外界的要求。这样的话,他才能够生活得更加平衡。

放一些就不那么难受了。

弗洛伊德还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

水面上的是意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部分。

水下的是潜意识,是我们很难感受到的部分,往往是压抑的部分。

意识层面呈现的是明显的情绪,而且潜意识呈现的是隐藏的情绪。

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一般看到的情绪,往往是他表现出来的。

但是,可能在某些特殊时刻,会有一些跟他表面情绪反差很大的情绪爆发出来。

比如平时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突然爆发,让周围人都深觉恐怖、不可思议等等。

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通过对潜意识的探索,去感知自己,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一些情绪,尤其是一些悲伤的、愤怒的、焦虑的情绪,及时做一些合适的宣泄。

否则的话呢,就会在某一个引爆点,瞬间爆发,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评估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

高兴的?

悲伤的?

愤怒的?

恐惧的?

这四种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经常会出现的。

有的人,特别讨厌愤怒的、悲伤的、恐惧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认为是坏的,而认为只有高兴的情绪是好的。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情绪是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的。

不同的情绪可以帮我们代谢到不同的东西,这些情绪是我们的陪伴者,是我们的工具。

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憋死了。

判断心理状况的5个维度,其中有一条就是情绪。

积极的心理状况是,情绪是稳定的。

而消极的心理状况,是情绪波动的,是有障碍的。

如果有了负面的情绪,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

也就是说,我们的压力来源,其实很多是来自于情绪的影响。

大家看一看这张图。

这张图就能够让我们看到情绪对压力的影响。

没有什么情绪的时候也没有压力,当然没有压力也比较缺乏动力。

而有了一定情绪的时候,压力也开始增加。

适度的压力给我们能够带来更好的动力,能够更好的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目标。

但是到最后,如果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就非常巨大,超过了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我们就做不好任何事情,一般都会以失败告终。

当负面情绪带来了巨大压力以后,我们的压力又会给我们带来副作用。

比如说,情绪更加烦躁,或者更加低落。

身体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睡眠障碍啊,肠胃不好,记忆力也会下降,当然性欲也就没有了。

为什么会影响到肠胃?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边缘体,这个边缘体叫情绪脑,又叫肠胃脑,或者叫内脏脑。

所以当我们的情绪有巨大的波动的时候,我们的内脏就马上受到影响,在压力很大、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出现了问题,变得很偏激,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极端失常。

以上。更多心理问题可以私信我 @心理咨询师赵悦辰

——心有助,不孤独——

心之助原创文字,侵权必究


user avatar   da-ming-78-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过度思考。

事实上,过度思考是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指人们在经历了负面事件后,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思考。

比如,“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头上?”“为什么我经常不开心而别人很快乐?”“我如果经常不开心会导致抑郁症吗?”其它表现还有做决定时优柔寡断,做完决定后质疑甚至否决之前的决定等。

过度思考不仅让我们沉湎于对已经发生的消极事件的回忆,还会让我们担忧一些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思考可能会引发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Anson J. Whitmer等人发现持续过度思考会恶化情绪并促进消极思维。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资深教授苏珊·诺伦-霍克斯玛(Susan Nolen-Hoeksema)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过度思考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过度思考。诺伦-霍克斯马教授对此作出说明:“这不是巧合”。

诺伦-霍克斯马教授加以解释道:当女性体验到悲伤时,她们倾向于关注这种情绪的可能原因和结果。相反,男性却试图分散自己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比如打游戏、打篮球,或者直接做点力气活。

同时,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时,过度思考会让我们回忆起与当下消极情绪共鸣的往事。最终我们思考的事情可能与当下面临的问题完全无关。

二、过度思考的问题

思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过度思考的问题在于,人们以为对自己的情绪和现状进行沉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

然而诺伦-霍克斯玛教授认为过度思考不仅不会对个体产生更深的了解,反而因为过于关注当前的情绪而放大了事件。

由于过度思考,事情看起来更严重,更难以得到解决。我们的情绪也因为过度思考渲染得过于悲惨。

同时,人们还经常以为靠思考就可以让局面发生好转,想得透彻才能更好地行动。

但事实上,过度思考容易让我们有一种已经在行动或是正在解决问题的错觉。这会导致我们不去行动或是延迟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过度思考的人通常不认为自己是在过度思考。由于思考这个词对于他们过于积极和耀眼,他们甚至会主动陷入过度思考。最终成为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最后,过度思考还容易让人陷入恶性循环的绝望境地

虽然抑郁情绪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同情,但最终会让人感到厌倦和远离。这种“被抛弃”让当事人不禁思考:他们为什么讨厌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糟糕的是,由于低自尊,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向内归因:把负面事件归咎于自身问题,尤其是一些难以改变且不可控的事情上,比如不佳的外貌、内向的性格、乏善可陈的能力。因为无力改变,当事人不由陷入一种悲观绝望的境地,变得更加抑郁。

毫无疑问,这种自我惩罚式的负性自我归因加固了恶性循环。结果往往是,抑郁会成为某种条件反射,只需要一点点导火线,比如一次考试失败、别人的拒绝、家人的不理解,便可以引发当事人较长时间的抑郁状态。

事实上,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是判断抑郁症的重要标准之一。短暂的抑郁情绪是正常的,但是低落的情绪一次性地持续几天甚至几周,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便可能是抑郁障碍了。

三、怎样停止过度思考

1.直接行动

在行动中思考。

2.思维停止技术

思维停止技术是运用厌恶刺激来阻断或预防不必要且令人烦恼的思想的产生。最简单的思维停止技术是运用中等强度的惩罚

一个老生常谈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一条橡皮筋套在手腕上,每当过度思考时,就拉开橡皮筋,击打一下自己。疼痛感可以瞬间中断你的思想,并提醒自己不要沉湎于消极情绪中。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思维停止技术时,惩罚不应过强。太强的惩罚是没有必要的。不仅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还会让自己感到厌恶,导致难以坚持。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通过摔东西、自我伤害、或者用拳头打玻璃来惩罚自己,这种方式是得不偿失的。

思维停止技术可以被认为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当察觉到自己沉湎于无意义的过度思考时,我们可以立刻转移注意力,比如打游戏,和闺蜜逛街等。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让自己疲劳的方式来避免陷入过度思考和消极思维,比如运动出汗,干一些体力活等。

3.给自己一块单独思考的时间

比如晚上的半小时散步时间,可以用来思考。

其它时间如果过度思考的话,可以坚定地告诉自己:停!我会给你认真思考的时间,但不是现在。现在请把手上的活做好。

在一开始的2-3天,你可以每天这样做10-20次,并大声地说出来。之后,你可以小声地对自己喊“停”。等到你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时,你便不再需要刻意出声了。久而久之,每当过度思考时,你便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断它们。

除了过度思考,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停止不必要的担心、恐惧或其它负面的令人烦恼的思想。

4.不忙,但一直有事做

对于喜欢过度思考的人,可以尽量避免自己处于闲散无聊的状态。比如周五的时候,可以制定周末计划。周六去拜访朋友,晚上聚餐,周末上午读书,下午整理房间,晚上看一部电影。这种充实的状态可以避免当事人陷入过度思考。

事实上,幸福或抑郁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比如,一个抑郁质(气质的一种:生性敏感、孤僻)的人本来就多愁善感,但却长时间窝在家里,不与外人接触,这自然容易让他过度思考,从而产生一些悲观的想法。

至于幸福感,虽然它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但获得幸福的方式却是具体而微的。比如,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好后,我们自然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5.不要说“你就是想太多”

每个人都会想太多,区别在于,有些人不能阻止自己想太多。

你感觉艰难,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所以当自己因不能停止过度思考而饱受痛苦时,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不是责怪自己,埋怨自己无能。

事实上,当出现负性事件后,自责是判断当事人是否会陷入抑郁状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时,当事人如果习惯用内在、稳定的归因风格,比如工作没做好是因为我能力不行、恋情破裂了是因为我性格不好,那么他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依然处理不好。由此,巨大的绝望感便会降临。

6.面对选择,分析利弊,做出最终决定,绝不后悔

比一意孤行更让人痛苦的是优柔寡断。事实上,任何选择都有利有弊,徘徊于两者之间,思考着各种可能性,带来的痛苦和混乱是异常巨大的。

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收集充足信息,权衡利弊,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最终选择。之后,在没有发现有明显的问题时,应该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否则,你会难以好好享受当下,过于美化异乡,不断幻想着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你甚至可能会推翻你半辈子的生活经验,总是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话所吸引。

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都是围城。

参考资料及文献:
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第13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第6版
[1]Nolen-Hoeksema, S., & Morrow, J.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The Loma-Prieta earthquak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115−121.
[2]Bakker,G.M.(2009).Indefenceof thought stopp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13(2), 59–68.
[3]Nolen-Hoeksema, S., Wisco, B.E.,& Lyubomirsky, S.(2008).Rethinking rumination.Perspectives onPsychological Science,3,400-424.

备注1.有具体问题的可以直接加我个人微信:daming29

2.统一回复。关于抑郁症,小伙伴问的最多的就是失眠的问题了。

的确,失眠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而调查显示,在失眠的原因中,思虑过多占比超过80%。

这并不奇怪,思虑过多或是过度思考不仅会恶化情绪,而且还会让我们的身体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如果你对睡眠周期稍有了解的话,你肯定知道睡眠的起始阶段就是身体放松、呼吸缓慢、心情处于平静状态。反过来说,如果你想睡得着,你的身体必须放松下来。

除了传统的放松方式比如深呼吸、冥想,我们还可以借助外力直接干预我们的身体,让我们身心放松下来,快速进入睡眠。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个我自用的小仪器,HOMERION心理健康辅助仪。它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帮助用户放松心情,消除抑郁和紧张。后来发现它对缓解失眠也很好用(特别是因为焦虑、紧张而失眠的人),市场定义就变成了睡眠仪。而且它本身属于物理疗法,对身体也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对了,升级款的睡眠蛋现在可以免费试用30天。有这方面问题的朋友建议试试。


user avatar   wu-yi-shao-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在个别极端情况下,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


有人说是抑郁症是因为原生家庭,我看未必,糟糕至极的原生家庭更可能诞生出坏小子、社会混混、犯罪份子;有人说抑郁症因为童年不幸,我看未必,童年不幸是每个人都容易遭遇的,而患病终归是少数;有人说是抑郁症因为校园暴力,我想说校园暴力让很多人变成了校园暴力的纵容者,而不是每个接受校园暴力的人都会变得抑郁。

那么到底什么人,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我觉得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善良。

因为善良,所以不忍伤害他人;

因为善良,所以凡事憋在心底;

因为善良,所以任由情绪肆虐;

因为善良,所以一人坠入谷底。

或许,在健康人眼里,拿善良来总结抑郁,实在是太滥用善良,太高抬抑郁

可是,在我看来,善良未必抑郁,但抑郁必然善良。当一个足够有善心的人屡次遭遇命运的重击,他将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或者同化,抑郁已经投下了它不散的阴影,他将变得抑郁。


最后:

只敢伤害自己,不忍伤害他人。

只敢自己承受,不肯他人分担。

这便是抑郁者含泪的笑。



(以上内容简编自我的其他回答。如果喜欢,还可以看一些我的其他回答。或许会让您感到共鸣和安慰)




user avatar   li-er-gou-1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是我受邀在某企业内部群做分享所整理出的文字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面对生老病死,人世无常,抑郁情绪、抑郁症可能降临到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一、抑郁的定义



首先很荣幸能给小伙伴们分享自己对于抑郁的理解。我个人觉得设计和心理咨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好的设计可以触动人心,可以让人想通一些事情,可以帮助一个人花更少的力气,去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过更好更舒适的生活。而长程的心理咨询呢,也同样是帮助一个人建立一个面对自身感受、面对回忆的习惯,借心理咨询来逐渐改变对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抑郁,在我们的文化里好像是一个很严重的词汇。我们通常会说一个人“总是想不开”“想不通”,或者说内向,但是一提起抑郁,总能联想到精神科里行为缓慢的病人、跳楼自杀者,并且有抑郁的情绪也是一件隐秘而羞耻的事情。因为不论在北上广还是美国,对于大部分的岗位来说,你在职场上要随时看起来很OK的样子,很少有人会真心关注你的情绪如何,包括你自己也可能会觉得那些情绪是敌人,是阻碍你工作的,需要被处理的,而不是把情绪当作可以去被照顾的小孩。我们都像城市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样,不能出问题,要一直旋转下去。所以有人提出了“微笑抑郁”这样的概念。有可能你身边看起来最阳光的人正在深陷抑郁的泥潭。我这里不想讨论最严重的那一端的抑郁,而是活跃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中的抑郁倾向。可以说,找寻自我就不得不去打破这个世界,不断和过去的自己告别,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抑郁的过程。

而实际上,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抑郁张力的过程,所以很多心理学家说,人生的第一创伤,就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人把这个翻译成“产伤”。而被迫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呢,有的婴儿是不被期待的,比如意外怀孕,比如有的家庭会很想要一个男孩,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一出生就要面对一个失望的目光,而就算是被期待的孩子,也要面对诸如,断奶、上幼儿园等等,这些要与家庭分离的必经之路。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上幼儿园的短视频,看起来很好笑,但是这里面孩子激烈的情绪是真实的。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自己一天上幼儿园的情境,我是记得很清楚的,那天风和日丽,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打算看奥特曼,突然被通知要去一个叫幼儿园的地方,当时我的情绪激烈,还把幼儿园老师抓伤了。

原生家庭和童年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但我不想强调“父母皆祸害”“家庭会伤人”,而父母皆是平凡人才是真的,他们也有他们能力所限的地方,一个指责的态度无助于心理成长。并且这次讲座的重点是在我们的文化如何加重我们的抑郁倾向。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家庭教育很好,也没有太严重的母爱缺乏和童年创伤,各方面似乎也都很好,但是也会有一个抑郁的问题。

心理创伤也会导致一个抑郁的问题,比如战争、自然灾害、重要亲人离世或父母离异,有可能我们当时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多年后才会有一个抑郁的问题出现。

大家在讲座中也可以多分享感受留言给我,让我知道你在听。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人间失格》



二、抑郁的研究


为了研究抑郁,科学家们不仅仅把动物弄得抑郁,还观察到了一些婴幼儿最初的抑郁状态。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实验一般的人生境遇。这些或是环境或是内在的原因会导致抑郁。我也会将实验结论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抑郁。


1、母亲因素


把母亲因素放在首位,那父亲就不重要了么?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于我们来说,刚出生的时候,第一个肯定是遇到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和谐的家庭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母亲温柔的抱住婴儿,父亲抱住这个家庭。


把刚出生的鼠宝宝和妈妈分开,坚持一段时间后,老鼠宝宝就会开始抑郁。同样也有人拿猴子来做试验,就是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就是给小猴子足够吃喝,但是将它扔给一个玩具猴子去养,结果发现小猴子长大之后,没有和其他猴子相处和繁衍交配的能力。这几个实验的结果都说明了早年缺乏母爱是造成抑郁症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几个研究的结果也说明了母爱的缺乏会在代际中传递。抑郁的阴影有可能笼罩在一个家族中。


有些人会把孩子让老人照顾,如果家里的老人很有活力,很会和孩子去沟通,这样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把孩子丢给电视机或者手机去照顾,孩子很有可能会有一个注意力或者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到了成年后就有可能演变成抑郁,很难和别人好好相处,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要说,很多儿童的注意力缺失都是和抑郁的情绪相关的。治疗多动症的西药,也是低剂量的情绪调节的药物。虽然家庭环境和儿童的情绪息息相关,但如果我们去指责家长的失误,让家长内疚自己的行为,会阻碍我们帮助这个家庭。因为每个父母也在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也有研究说明,如果妈妈怀孕期间患了抑郁症,生下的孩子也会出现明显的抑郁。而这种先天的抑郁很难改变,所以如果有想要准备怀孕的同学,一定要很注意让自己生活和情绪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产后抑郁是抑郁的一种特殊类型,人的产后抑郁常常有复杂的心理机制,不单单是激素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女人生孩子之后,会面临一个母亲的身份,如果对这个身份不是很接纳,或者自己在幼年时候有很多的创伤的话,是很难和自己的孩子亲近的。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出生次序靠后的婴儿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爱,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接纳自己成为母亲的事实。


有一个婴儿的“冷脸实验”,就是母亲和孩子玩耍,突然冷下脸来,很快就会看到婴儿会很努力的想要将妈妈逗笑,随后婴儿发现母亲仍然是一张“冷脸”就会很快出现明显可见的抑郁和绝望的表情。


还有有一个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叫做华生,他就不重视人的情感,提出了婴儿哭了不要哄,自然而然就不哭了这种说法,不仅坑了一代家长,他自己的一个儿子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心理治疗才感觉有所治愈。


2、环境因素


关于环境因素,塞利格曼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简单来说,就是给予狗狗一个规律的不良刺激,这时候,狗狗还可以保持心态平稳。而给予随机的不良刺激以后,狗狗就会出现抑郁样表现。就是对一切都开始无精打采,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不过听说这个实验里总有一些狗狗怎么电也还是欢蹦乱跳的(可能是误用了哈士奇)。所以塞利格曼又开始转头研究积极心理学了。


大家都听说过雷电法王杨永信,就是通过电击让人变得麻木而抑郁,而在父母眼里,麻木而抑郁的状态反而显得“被治好”了。所以不得不说,有些家庭就是希望子女变得抑郁而听话的。如果没有抑郁症也要送到戒网中心创造一个出来,这是最让人感到细思恐极的事情。这也让我看到,一些家族的文化出了问题。


霍妮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指出,当父母自己的病态阻止他们爱孩子,甚至阻止他们把孩子当成“有其自身特性的人”,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或抑郁感,这种感觉使他“无法以真实感情与他人交流,并迫使他找出种种方法来压抑自己自发的真实感情",开始丧失真实自我。过于严苛和过于放任的教育都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过于严苛会让人自责和自我怀疑,过于放任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创造一个严苛父母的形象来管理自己。


3、生理因素


一些能扰乱内分泌的药物,比如减肥药、脑部手术和脑中风等,都有可能导致抑郁。所以大家不要乱吃药,不要毫无科学根据的制定减肥计划喔!


关于生理因素,我想特意说一下遗传基因的问题,抑郁的基因既和抑郁有关,也和一些创造性和感受力有关,所以很多艺术家都是有抑郁气质的人。而大家可以把基因理解成桥梁,如果基因中不存在抑郁成分,这个桥梁是可以适当超载的,就是承受很大压力。如果基因存在抑郁,那桥梁如果不去超载,也不会坍塌。所以基因既可以通过症状表达出来,也是可以无明显的症状。


温尼科特说“从来就没有婴儿这回事”。我们看到了婴儿就看到了母亲,母亲就是婴儿发展的促进性环境。没有环境,婴儿是不存在的。



三、抑郁的文化


听了前面讲了一些关于母亲和原生家庭的因素,而现实是,很多家庭环境良好的孩子也会面临一个抑郁的问题。他们的家庭教育没有太大问题,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创伤事件,那抑郁的阴影是如何悄然出现的呢?


接下来要讲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文化是可以加重所有人的抑郁倾向。不仅解释上面的现象,这也是我这个讲座想讲的重点内容。


夸大和理想化


大家都希望能够在产品设计营销上有所建树。而很多成功广告设计都包含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挑拨人的欲望。比如雀巢咖啡会和一天好开始联系起来,培养人每天早上喝咖啡的习惯。而最早美国女性是没有吸烟习惯的,一个广告就会把吸烟和女权联系起来,他们拍摄一段女性在男人中间抽烟的视频,暗示吸烟是女人和男人平起平坐的象征,自此增加了美国女性吸烟的比率。


而消费者消费过后才发现,一天过得好不好和喝不喝咖啡没有任何的关系;而女权运动这么多年,也绝不是一根烟就可以完成的。而这些想法的产生,正是因为这些广告设计撩拨起了我们对于理想化生活的欲望。而我们所消费的物质,并没有让我们实现理想化的生活。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一种叫做厌食症的疾病,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也是最近才出现的。你看电视上那么多明星基本上都是很瘦的,而胖总是和好笑联系在一起。像女孩子玩的芭比娃娃,如果女孩子从小接触这样的玩具,就会觉得只有长成这样才是可爱的,同时会面临一个对自身“身体形象”的不接纳。


还有我们的美颜相机还有化妆技术,这些文化都是去夸大你自己的缺陷,让你越来越难以忍受自己的缺点,从而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现在的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越来越不自信,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这里我要说一下心理学家霍妮的观点,她把自我划分成了真实自我和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是我们需要悉心照顾的部分,而理想化自我让我们变得病态而虚弱。


真实的自我是我们自身活跃的、独特的中心,是唯一能够和需要发展的部分。真实自我蕴含建设性力量,它体现的是自发性、创造性,带来的是活力、整合感。所以我们常说的接纳自我,是要接纳真实自我的这一部分。


而理想化自我呢?理想自我是病态的自我,是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保持自身完整统一,而幻想出来的自身意象。当一个人完全受限与理想自我并受到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


当我们打开淘宝、新闻和视频网站,映入眼帘的都是理想化的形象,每个明星都在卖他的人设,让你感到自己应该努力和他一样的完美。而很多的付费课程也在教你,你“应该”有着怎样的生活,“应该”有怎样的知识面和思考方式。理想自我是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也是引导我们深陷泥潭的海市蜃楼。追求通往理想化自我的路也是追求通往自卑和自我折磨的路。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叫做《搏击俱乐部》,是讲一个人分裂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黑天鹅》这部电影也是讲了类似的故事。


有一部日本的微电影,是讲一个女生压抑自己情感,不论遇到多大的情绪,脸上总是刮着微笑,最后变成了一个“微笑娃娃”。微笑娃娃变得流行,大家争相模仿她的微笑。而更讽刺的是,她在舞台上打破了自己微笑的脸,喊出了自己的情绪后,大家又争相模仿她的新造型。这暗示了“理想自我”和社会文化对人的异化。


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为什么不把芭比娃娃做得胖一点?为什么维秘秀都是瘦子?为什么要去不断消费?为什么不去断舍离,让自己的欲望安定一点?虽然我觉得,一些社会运动,比如女权、反家暴是必要的,但我们也无法要求这个社会文化变得样样合你的心意,抵御社会文化带来的异化,追寻真实自我,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


对爱和权力的寻求


我们一方面希望统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一方面疏远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正是这些不能完全解决的冲突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的竞争文化,让人类陷入不可解的困境,因为人不可能把他人踩在脚下,同时又希望得到他人的爱。


上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我们既想要爱情也想要权力和优越感的内心矛盾。这个冲突活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打开微信,看到那些爆款文章,要么是片面的强调我们要追寻爱,追求与人为善。要么是片面的强调,我们要追寻权力和优越感,要控制别人。比如那些教男士推倒女生的PUA,教授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另一半。国外有谜男,国内有Ayawawa,这样教男性或女性如何控制另一半的情感教练。这些教练教的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有效,会让另一半对你产生很大的理想化,但是随着关系的深入,失望也会随之而来。有的时候,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重点就是看如何处理这样的失望情绪。情侣相互可以交流一些对彼此的、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失望,这也是稳固这段关系的途径之一。生活中很少有电影电视剧去真实的描绘这个“失望”,多数都只是去构建完美爱情的幻境,让人沉溺其中。要知道,爱当中不只有治愈,同时也蕴含着毁灭的力量。


有一个阅读网站,叫做晋江文学,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类的网文,还有其他的阅读网站也有很多提供给男性看的后宫网文。喜欢看这类网文的同学,如果不能清晰的认识到幻境和现实的区别,那么自己就很难成长起来。


还有那些教女生应该如何如何优越,如何如何被照顾和拥有特权的微信爆款文章,本质上都是对爱或权力片面的追求。不会有老师教你如何平衡这两者的需要。虽然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会教你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发的那一部分变得更加有力量。


为什么找寻自我是如此困难的一件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以前,一个人父亲是木匠,他也很大概率成为一个木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无需彷徨和怀疑。在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电影和文字强调你要成为你自己,因为那时候成为自己不是一件必要的事。


而在现代文化中,人们将“成功”变成一件没有上限的事情,赚一个亿只是一个“小目标”,北大也只是“还行”的学校。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父母,无法给予你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去告诉你,做到这样就可以了,你已经很成功了,你已经很棒了。如果你的内心也没有这样强有力的声音去告诉你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你就很有可能产生一个抑郁的情绪,自己开心不起来。而心理咨询能做的,也就是帮助你慢慢培育心底的声音。


这个时代,理想和追寻自我已经变成一种必要的事,要想自己的生活存在意义感,你必须要学会倾听你自己的内心声音。因为大部分电影、书籍都只会告诉你要成长,要找到自己,但是又不会告知你具体的方法。社会分工越来越纷繁复杂,我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同时我们面临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包括生活方式、个人形象等。如果不学会倾听自己,那将会在彷徨和犹疑中浪费掉自己的大部分生命。引用黑塞的一句话“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搏击俱乐部》



四、抑郁的消解


药物治疗


我个人并不反对求助于药物,并且,较重的抑郁和双向情感障碍的必须要服药。但要知道的事实是,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三十五的抑郁,药物是无效的。药物对于很多中轻度抑郁情绪的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你的睡眠不佳或者作息很不规律,我会建议先想办法把作息稳定下来,同时去精神科求助尝试一些睡眠的药物,再和精神科医生商量要不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


心理治疗


抑郁者的心理治疗会面临一个很大的困境,因为有一部分抑郁者习惯理想化他人,也理想化自己。通常1~2次的谈话不足以让抑郁情绪缓解,这里会有一个失望。而抑郁者通常又希望自己是友善和礼貌的,很难开口表达这个失望。有的也会自责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的人际关系很糟,很难感到被别人支持,同时也无法处理这种失望。我通常会鼓励来访者说出他们想说的一切,包括这种失望,但是也并不是每次都有效。


心理咨询行业,也是一个充斥着“理想化”的行业,所以我做长谈心理也是希望让心理咨询变成一件平实的事情。


调整生活习惯


调整作息,询问营养专家如何调整饮食,询问健身教练如何运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有的内心抑郁的人通常也会有一个成瘾的问题。比如烟酒、高热量食品成瘾或者过度消费等。这些成瘾的习惯都显示着有很多被压抑的抑郁情绪。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是影响情绪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尽量选择支持性的环境去生活,比如较为轻松自在可以调动自己自发性的工作,比如从很糟的家庭环境中搬出,尽量多和那些你喜欢,也喜欢你的人交往。


自我分析


过度的理想化别人会让自己更加无力,因为力量都在别人那里,不在自己这里。过度的追求理想化中的自己会让自己感到自卑,甚至产生一种羞耻感,因为自己不可能做到那么完美,也没人可以做到。无论是生活还是个人形象,完美都是不存在的。羞耻感和自责会加重抑郁的倾向。所以如果你们有了孩子,也要经常和孩子聊一些你的不完美的事,让孩子知道,不完美是可以被允许的。有时候父母的成就过高也是导致孩子抑郁的因素之一,因为当一个人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父母时,无疑会感到抑郁。


抑郁特质的人会有更多深刻的情感,这既可以是阻碍,也可以是一种力量和天赋,要知道有些创作,没有深刻的情感是难以达成的。所以要慢慢学会驾驭这种力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我们是不是总是抱着否认的态度,包括否定自己的需求、否定自己的感受、否定现实、否定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和事。邵夷贝有一首歌叫《否定先生》,这首表达了活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否定倾向,因此要注意内心的那个总是羞耻又内疚的“否定先生”。我们无需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到羞耻,要直面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虽然是困难的,但那也是消解抑郁的正路。




这个世界应该足够丰富,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一个健康的社会看上去太单调了。—朴树






问&答


1、不喜欢面对冲突,是什么心理问题么?


我们的文化就是“以和为贵”,但是如果不会拒绝他人,躲避冲突,就可能产生一个抑郁和自我边界不清的问题,内心没有力量划定自己的界限。


2、工作中要不要戴着“假面具”?


有一份可以真实做自己的工作,是上天的眷顾。不那么幸运的人,只能戴着假面具去工作。如果这个假面具不至于伤害到自己还好,如果伤害到了自己,就要权衡如何维持心理健康,换份工作还是维持现状了。


3、以前为一件事情付出过很多,但是没有成功,现在也不敢努力,感觉以前得到的都是泡沫。现在也不敢奋斗,踟蹰不前。


我们要重新评价自己的经历,在往事当中找到成功的一面,就如同我的这个讲座,我可以找到十个我认为讲的好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十个不足。不要认为那些是泡沫,它们也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


4、不知道是否有抑郁症,工作中缺乏自信,做事情没有动力。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感到不适可以求助当地医院,也可以进行一段长程心理咨询,培育一种自我抚慰的能力。



搜索关注

微信公众号

长谈心理工作室

提供平价心理服务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性格没有强关联性。

把抑郁症归咎于性格掩盖了一个真相,抑郁症患者多数是被加害的,存在加害者。

中国的抑郁症人群有9000多万。在这样巨大的采样群体中,用几种性格去概括,是非常星象学和生肖算命的逻辑,除了进行心理暗示成为安慰剂之外,对预防抑郁症和治疗抑郁症并无任何帮助。

抑郁症是心理的健康循环被破坏,导致人对负反馈的抵抗能力缺失,对正反馈的接受能力也丧失。类似于精神上的骨折。

其易发人群可能有一些共性,但这些共性不是性格上的,多数是经历上的或思维上的,比如:

1,长期习的性无助的受害者,且没有导师。

2,幼年时被灌输的理念与成年后的实际体会严重不兼容。

3,受到一次或者多次极为严重的背叛。

4,受到社会热点和标签化舆论大量且密集的负反馈攻击。

5,受到有意或无意的PUA。

6,人生被长辈、权威、伴侣、观念、习俗的束缚和强迫,且无法逃离。

7,在缺乏人生经历时沉迷于玄学和形而上学。

8,被灌输理想化利他主义和所谓的善良,无法辩证的看待善恶。

以上。

在抑郁症中,加害者可能是环境,可能是人,可能是舆论,甚至可能是受害者的另外一个人格或者隐藏的记忆。

不找到加害者,抑郁症只能被假装治好。

无法痊愈。

所以必须有人帮助抑郁症患者找到根源。

然后隔绝或者消除它。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理论,当然没有证实,就算是一种假设吧。

我认为没有攻击性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有攻击性的人受了委屈,受了压抑,本能地反应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舒服!你让我活不下去,我就拉你全家垫背。这种人不能用好或者坏来评判,因为很多具有攻击性的人其实忍耐力也很高,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攻击别人。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林冲。

虽然林冲窝窝囊囊,可是真到了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林冲杀起人来,那是很绝无情。后面在梁山上火并王伦,林冲的做法完全是先发制人。可是如果高俅不往死里逼迫林冲,大概率上他会一直这么窝窝囊囊地过。但这个人骨子里面具备攻击性,所以不容易得抑郁症。

相反不具备攻击性的人,也就是忍无可忍只会自己折磨自己的人,可能比较容易得抑郁症。抑郁症应该是长期抑郁情况下的器质性病变。当一个人完全放弃了暴力,复仇,同归于尽这种极端手段后,情绪上的压力可能更大。

比如老板给你穿小鞋,在具备攻击性的人眼里,最坏的结果就是一命换一命,甚至一命换三命。只要存了这个念头,多多少少都会更有底气。在气势上往往不会被完全压制,甚至因为这种豁出去的架势还能求得一个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如果不具备攻击性,那么在一些局里就毫无办法。心理压力会更大,气势也会更馁,给人一种好欺负的感觉,更加招来欺压。

做个对比,变性人金星和同性恋张国荣,二者都不为世俗所容,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前者就是极具攻击性的人,而后者应该是连攻击别人的念头都没有的。前者是有怨报怨,直接开喷。后者则默默无闻,直到自杀都没有人说得清他到底为什么。

当然,攻击性也有攻击性的坏处,比如暴躁,易怒,反社会……比较和稀泥的说法是,要有一定的攻击性,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只是个的一种假设,没有考证过。大家姑妄听之吧。


user avatar   mu-ci-hui-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养蛇人前来回答。首先说结论,想要蛇像猫狗一样认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大型蛇类相对来说智力会高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球蟒(虽然这玩意在蟒里面不算大)和KC(眼镜王蛇),但这两种说实话我都不建议普通人去碰,首先是它们在国内都是受保护的,而且国内爬宠交易方面的流程还不是很完善,也就是说如果你打保护动物主意,很有可能某一天公安蜀黍就上门来做笔录了(身边有个养球蟒的朋友跟我说过,因为一个卖家翻车了,所以他被顺藤摸瓜找了出来还做了笔录,然而蛇还是留下来了);其次是KC这玩意虽然毒性不是特别特别强,但注毒量非常恐怖,所以有着非常高的致死率。虽然可以去毒腺,但来路不明的去毒腺蛇你敢放心吗?万一没割干净,长回来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家养的猫狗都可能攻击主人呢,何况是个浑身长满鳞片的家伙。

那么一般的玩具蛇(比如加州王,玉米,猪鼻)能不能“认主”呢?现在圈内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你可以指望它熟悉你的气味和存在,但你不能指望它们像猫狗一样跟你进行互动,更不能指望它听懂你说话。蛇的脑本来就只占头部很小一部分,再加上他们本来体型就不大,所以这些家伙的智商可想而知了。跟人相处时间久了以后,它们对你会很熟悉,但是这种“熟悉”跟熟悉饲养盒里木屑的味道、熟悉一根树杈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熟悉后它对人的靠近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反应,你伸手抓它它也不会跟一开始一样强烈抵抗(当然看个体,所谓“养不熟”的个体确实是存在的),但万一你手上沾了食物的味道,它依然有可能一口咬上来,你不小心弄疼它或者惊扰它的时候,它依然会摆出防御姿势。

当然这个“熟悉”也包括条件反射,比如有一段时间我比较忙,每个星期除了加一次水顺便喂食以外基本不会去开饲养盒的盖子,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我每次开盖,蛇都会表现得特别兴奋,因为“开盖”的现象和“食物”的出现被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养蛇可以避免开盖喂食跑路这样的流程,不然等你心血来潮想开盖把玩的时候,迎接你的有可能会是一张血盆小口(手动狗头)。

所以,如果你把一条刚破壳的小蛇养到成体,在它眼里你就是一个一般情况下不会伤害它,每次出现有可能伴随着食物或者自己被拎到空中的不明大型物体,而不是主人、伙伴什么的。养爬宠和养猫狗的乐趣其实不太一样,它们能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是观赏(包括观赏外观和行为)而非互动和心灵上的陪伴。


user avatar   xue-yan-jie-27-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挂版

爆改版

正常版


user avatar   hu-bo-95-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件至今想来都非常后怕的事情。

宝宝三岁时的一个周末,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老公吵了一架,于是一气之下我自己带宝宝出去散心,打车去了一个比较大的公园。因为是周末,公园里到处都是人,很吵,我心情不好就带着宝宝往人少的地方溜达躲躲清净,顺着一条比较偏僻的小路一直走,走到了一片很大的垂柳的后面。这里只有一条小路,小路的左侧是一大片湖水,岸边种着很多密实高大的垂柳,把小路遮挡的严严实实,一湖之隔的地方就是公园长亭,但是隔着这么大的湖,吵闹的声音已经变得很小了;小路的右侧是一面高墙,大约两米多高,墙顶是弯曲的古风屋檐形状,大概在一米五高的地方有间隔的菱形孔洞,盘子大小,这面墙应该是公园的外墙,外面是什么地方不清楚,但是很安静。这条小路大概有约五六百米长,很偏僻,也没什么亭台楼阁的景色,所以居然没有一个人到这边来,我带着宝宝走到小路的中间位置,就停下来休息,路旁就是湖边,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大石头,我坐在石头上发呆,看着宝宝在靠近墙侧的地方玩,偶尔逗逗宝宝跟他说说话,湖边有微风,树荫下也很凉爽,本来是很惬意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觉得毛骨悚然,猛一抬头,正对上围强孔洞中露出来的半张脸,一个男人,在围墙后面不怀好意的盯着我们,不知道盯了多久!我心里一咯噔,脸上还是装着不经意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把眼神扫了过去,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是毕竟隔着围墙,想着围墙那么高,他就算是坏人难道还能翻进来不成?发觉我的视线扫过,他慌乱的走开了,我听到自行车的声音,看到一小块灰色的身影像是蹬自行车的样子过去了。

又坐了一会,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想了想还是走出去到人多的地方吧,虽然吵闹,毕竟带着宝宝还是安全重要。于是我站起来拿着水壶想给宝宝喝点水就走,走到宝宝身边的时候,正好是面向着来路,我突然发现在小路后面,就是我们刚刚走过来的地方,距离我们大概二三十米的位置,一棵高大粗壮的垂柳后面,躲着一个男人,而且很明显在观察我们。我坐在大石头上时一点也没有看到或者听到任何声音,因为我突然起身到宝宝身边给他喝水,视线改变了,他躲的粹不及防,所以我看到了他。瞬间我浑身冷汗,他太明显不像个好人了,看到我起身马上就躲,但是能感觉到投射过来的隐约的视线,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刚才围墙外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人的上衣也是灰色的,又或者是那个人的同伙?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带着那么小的宝宝,在一条没有人烟可能呼救都不会有人听到的偏僻小路里,旁边还有一个那么大的湖,无论这人对我还是对宝宝心生歹意,我估计都没有胜算,怎么办呢?心慌的不行,腿也软了站不住,我只好又坐回了刚刚才离开的大石头上,看着尤自玩着地上小草的宝宝,他一点也不知道危险在靠近,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保护他!

我装作根本没有发现那个人的样子,继续跟宝宝说话,声音大了一点:“宝宝,你猜爸爸要多久才能找到我们呀?下次不和他玩捉迷藏了,真是太笨了对不对?”一边说着,一边把手机铃声调了出来,手机铃声响起,我大声的假装接电话:“喂?哈哈哈哈你到哪里了?对呀对呀,我们就在围墙边的这条小路里,你还真能找到啊挺厉害的呀!真的啊你都进来了吗?从哪边进来的呀我没看到你哎?”一边说着,我一边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的装作在找人,就这样我看到那个人迅速的从藏身的大柳树里走了出来,几乎是健步如飞一样顺着小路调头就往回走,没有了垂柳的遮挡,我看到他手里还抱着一个红色的超大的袋子,鼓鼓囊囊的,居然一点也不影响他几乎小跑一般的走路速度。

看到坏人离开,我迅速带着宝宝往相反的方向朝外走,还不停的继续大声说着“爸爸找到我们啦,走啦走啦我们去迎迎爸爸去”,也不知是在安慰宝宝还是在安慰自己。不过几分钟,我们就走到了人群当中,即使烈日当头,即使人群环绕,我依然忍不住不停的颤抖,又后悔又后怕,就为了跟老公一点小小的纷争,我将宝宝置于危险当中了,万一这个人的胆子再大一点,行动再迅速一点,把我推进湖里,改头换面带走宝宝……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差一点、差一点就造成了追悔莫及的伤害!

分享这个故事,是想要告诉有缘看到的宝妈们,即便光天化日,即便人流如织,坏人们也依然躲在某一个小角落里寻找着任何一点小小的机会,所以一定一定不要轻松大意,毕竟我们做了妈妈,那么孩子的安全就高于一切!

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谁也不是一生都没有犯过错误,我也已经深刻的反省过自己,不想再被不相干的人大肆批评,所以喷子们请绕道,不文明语言会举报!




  

相关话题

  为什么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是那么多人去吸烟? 
  墨脱水电站的修建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让心智变强大? 
  黑曜石和小叶紫檀的手串对健康是否有益处? 
  我为什么听地藏经,哭着很伤心呢? 
  父母与爷爷奶奶积怨已久,爷爷奶奶想把遗产留给我,请问应当以什么方式获得更为合理? 
  为什么人会有不自觉的抖腿行为? 
  微信语音懒得听正常吗? 
  为什么微博“女权”在打拳同时还追星? 
  男孩到底是要穷养还是富养? 

前一个讨论
二胎家庭,一线城市有房有车,爱人年薪30万,我要辞职当全职妈妈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邢立达因被怀疑「此人是网红,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申请科研项目遭拒绝?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