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看着一点也不科学”的黑石碑成为了科幻片的镇派神碑?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黑石碑的原型是圣经旧约中摩西拿回的刻有十诫的石板,在西方社会有宗教情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剧情安排相当于印度宇宙飞船发现太阳系位于须弥山的脚下。


user avatar   feng-si-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看多了科幻,慢慢会觉得很多科幻不过是挂着“科”字的纯“幻”。

我说这个人可以手搓火球,你说这是魔法。

我说这人因为体内DNA和我们不同,所以他可以手搓火球,它就科幻了?


同样例子还有很多,你比如,用某个法器可以令死人复生,然后复活了一支大军带出来打仗,这叫奇幻。

但用某个“科学仪器”,制造出一支亡者大军,带出来打仗,这就成了科幻。哎你别笑,去看看知乎一些人“为了开拓三体厨的眼界所以列出国外优秀科幻作品的书单”,那书单上赫然就有《光明王》。我也不反对甚至还支持这种事,各位有兴趣都去看看这本书嘛。


虽说“任何高科技初见时都像魔法”是句挺有概括性,也蛮有道理的话。但直接把魔法道具写成“科学仪器”并指着这魔法说“这就是科学”,那是不是也有点……EMMM……

按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把亚瑟王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改编成科幻小说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嘛?

亚瑟王是远古科技文明的后人,他的法师,哦不,他的“科学师”梅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多伟大你别管,他手里的“科学杖”可以召唤,啊不“生成”闪电,轰击敌人们。

由此,又一部科幻小说诞生啦!


科幻是这玩意吗?


科幻的点子,一定要讲清楚它和科学有关的原理,即使这原理也是被幻想出来的,也至少要遵循科学的思维逻辑。

这层逻辑,我无法用简洁的语言讲得清楚,有待相关大佬们指明。但至少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看过科普纪录片,自己也对科学感到兴趣的各位朋友,应当可以感觉得出来,哪一些有那么点科学幻想的意味,哪一些,单纯就是魔法换皮而已。


就单拿题主所说的黑石碑来说。

测量与标准,一向是工科里常见的词汇。显而易见地,技术水平越高,测量精度越高,生产标准越严格。一件1CM长度的物品,它实际上可以是0.99厘米,也可以是1.02厘米,这都司空见惯,也都是合格品,因为它的制造标准有可能是1CM+-0.02,即所谓制造业内常说的公差。

又,测量仪器的精度,又会比同等级的制造品的精度要高。我们用卷尺来量螺纹钢,卷尺精度肯定比螺纹钢的生产工艺精度要高。用游标卡尺来量车床加工件,游标卡尺的精度肯定比车床加工的精度要高。否则的话,量个啥呢?用卷尺去量航天飞机的零件,无论你怎么量,这零件的尺寸读数当然都是一样的——因为你的测量仪器的制造精度,不如人家这被测量品的精度高。


于是黑石碑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代入到故事中来看,我们动用地球上最为先进的测量仪器——这就代表了地球上最为高端的精度水平了。去量人家的黑石碑,无论小数点后量到多少位了,它的尺寸比永远是1:4:9。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没有公差?这不可能。按我们的科学观念来看,肯定也是有公差的,任何制造品都有公差,即使用微观粒子来排出一条线,这条线的长度也有公差——公差来自于这条线的规整程度,与对粒子本身直径的测量误差。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们也明知黑石碑一定有公差存在,但我们却怎么也无法量到这个公差。


测量仪器虽然精贵,标准严苛,但毕竟也是制造品,仪器本身也是有误差的。因为测量仪器误差的存在,使得每一件测量仪器都有其“有效范围”。比如说卷尺,它在比毫米更小的单位上,就会暴露出误差,所以卷尺的有效测量范围,最小就到毫米,再往后就得估一位。以此为例,其它所有测量仪器,皆是如此。那么在人类最尖端的测量仪器面前,都测不出这个黑石碑的误差,就说明了我们最尖端的制造精度,不如人家。说明人家的制造业水平,碾压我们。

更何况,我们动用的可是最尖端的仪器,而对方或许只是随手扔在你家门口给你打个样的玩意而已。我们与对方的水平差距,就可见一斑了。



理解了制造和测量的关系,理解了精度与公差的概念,再看黑石碑,看见的就不是个“没什么科学意味的东西”,而是,看见了“远超过地球制造业水平的制造精度”。看见了“对方的制造水准”,而这一切,显然是科幻,而不是魔法套皮。


这就是最基本的科幻,是一种不需要先去幻想某种魔法,然后再给魔法套个皮硬说它是科学仪器的,最基本的,最朴实的科幻。

幻想高科技,给魔法套个皮,这很容易。

找到最基本的逻辑,在这层逻辑上找出“科学发展到更高阶段时”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这就需要科幻底力了。


我再举个例子说:

幻想出“可以击碎一切,好像雷神之锤那玩意的魔法道具”,然后硬说它是“科学仪器”,给它取名为“水滴”,这是魔法套皮。

但,说清楚水滴是“强互作用力探测器”,它的原理是“将金属原子一个个地铆在平面上”,这就是展现了对方的“制造业水平”。因为我们有汪淼,可以做出纳米飞线,也算作是“将微观粒子铆合起来”的作品了,但和水滴比,实在太过原始。

由此,这显然属于科幻。


这层逻辑,基于黑石碑的科幻点子,这也显示出黑石碑在科幻界的地位。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文网络上会出现声称黑石板是“科幻片的镇派神碑”的本问题,至少一半功劳得归到刘慈欣身上:他多次赞扬克拉克的伟大作品,并在三体系列中不太准确地描述了黑石板,向大量读者传递了黑石板相关的模因。

黑石板的外观是摄制过程中的妥协让步

  • 库布里克亲自参与了电影中外星造物的外观设计,拿出的第一个方案是透明的四面体金字塔,这是取自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岗哨》。
  • 库布里克从伦敦的一家公司订购高约 3.7 米的透明有机玻璃金字塔,该公司考虑到自己的技术水平,建议改成平板的形状,库布里克同意了。
  • 在这东西送到片场后,库布里克对其外观感到失望。于是,电影的艺术总监安东尼·马斯特斯建议将玻璃板的表面弄成哑光的黑色[1]——这弥补了其单薄的形体,并产生了想象的空间。
  • 电影里压根就没提过其边长成比例,那是小说版里谈到的。

《2001:太空漫游》电影版的神秘氛围哲学气息、将外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上帝的表现手法,与黑石板的外观结合起来,凑巧地让黑石板显得远比同时代的科幻电影中的外星造物形象要高级

库布里克通过尽量减少对话和解释使电影更加神秘,他说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的、非语言的体验”“就像音乐或绘画一样,在内部意识层面打动观众”。

  • 卡尔·萨根事后声称,克拉克和库布里克曾问他“如何最好地描绘外星智慧”。卡尔·萨根承认库布里克为了方便、希望使用人类演员来表现“类人外星人”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萨根认为外星生命形式的外观不太可能与地球生命有任何相似之处,使用人类演员会给电影“至少引入一个虚假元素”。萨根建议这部电影应该简单地暗示外星超级智能的存在,而不是描绘它。
  • 萨根参加首映式时说“很高兴看到我有所帮助”。不过,在电影拍摄前,萨根只在 1964 年见过克拉克和库布里克一次。库布里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多次尝试描绘外星人,到了后期制作接近尾声时才放弃这个想法,这不太可能是因为萨根的建议。
  • 库布里克在电影中暗示外星生命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从生物变为“不朽的机器实体”,然后变成“纯粹的能量和精神”,拥有“无限的能力和人类无法把握的智慧”。这既显得高级,又可以让观众与宗教符号联系起来、简单地理解“那就是涉及无限的强大存在,就像神那样”。

和某些回答声称的不同,黑石板并不是科幻电影里“最早的”外星象征。外星力量第一次出现在地球银幕上是在 1902 年法国拍摄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从地球到月球,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在科幻电影中尝试表现“目的不明之神秘外星力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63 年的《Voyage to the End of the Universe》让电影观众对神秘外星力量的好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你打算赞美黑石板展示了“在足够先进的技术面前,现代人与猿人无异”,最好不要看克拉克写的《2010: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二者在表现黑石板的其它能力的同时,大大地损伤了黑石板的神秘感,或曰大大地降低了它们的逼格。

  • 如果你要保持电影里的印象,最好连小说版《2001:太空漫游》都不要看了。

参考

  1. ^ Benson, Michael (2018). Space Odyssey: Stanley Kubrick, Arthur C. Clarke, and the Making of a Masterpiece.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5011-6395-1.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永恒或绝对存在就是神迹,字面意义上的神迹。在经院时代甚至更古老的哲学里(巴门尼德这种除外),基本上都只有神或者源于神的东西是永恒或绝对的,而触摸或接近它们对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都不好说是宗教情感,可能就只是认识论层面的东西:因为人类会察觉到日常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永恒或绝对的,所以会对这些东西产生一些额外的敬畏。

而克拉克的独石就是这种情感在科幻中最古老的投射之一,往后也一直在被模仿。以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例子而言,电工文学里永远年轻的物理规律或三体人的水滴都属于这一类投射的范畴。

要是说体现了什么的话,也就是人类对于永恒或绝对的存在那恒久不变的追求吧……


user avatar   lu-ying-lan-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蚂蚁的视力很差,它们基本靠触角,也就是化学气味分子,来认识世界。

只要不是直接爬到人身上,蚂蚁对于人类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绝大多数蚂蚁完全没接触过人类,也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人类这样一种和他们完全不同的,高度智慧的,社会化生物。

如果有一天蚂蚁发展出文明,它们优先发展的是和气味、化学物质、生物类相关的文明造物,比如种蘑菇的蚂蚁对孢子的利用。

蚂蚁想要发展出和光学有关的观测手段就要很久,更别说理解电磁波了。

然而,没有光学观测手段,即使人类近在眼前,蚂蚁也很可能视而不见。

在一个森林里几十年都见不到人的蚂蚁窝,如果不发展出电磁波观测技术并能解码人类的电磁波信号,除非它们运气好遇到游客,否则它们恐怕永远都不会意识到世界上有人类存在。


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优先发展的是光学,是电磁波相关的探测手段。

我们现在观测宇宙,最主要的观测手段依然是电磁波。

然而,电磁波在宇宙尺度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通信手段,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发条微信都要好几年才到。

任何一个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外星文明,必然有更好的通信手段。

更何况,我们为什么一定规定了,外星人要在电磁波探测下可见呢?

暗物质组成的外星人?

高维度外星人?

能量化外星人?

数据化外星人?

嫌弃我们的宇宙太荒芜,在别的宇宙发展,并把我们这里变成原生态保护区的外星人?


和1000年前相比,现在的人类用手机,玩电脑,天天在网上骂人,已经让古人看不懂了。

能领先我们不知道多少年的外星人,无法理解是很正常的。




  

相关话题

  懂科学的人是不是应该把专业知识平民化? 
  科学与非科学是类似好与坏的概念吗?科学一定是高贵的吗,比之如宗教,哲学,信仰等。 
  为什么悬索桥的跨越能力如此强? 
  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能逆向破解超过我们多少个世纪的科技产物? 
  为什么漩涡的宽度会向底部逐渐变窄? 
  中国的科幻热是不是预示着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为何在低速宏观条件下经典物理学仍然(接近?)完美的成立? 
  有哪些历史人物是被段子毁掉的? 
  科普需要一种怎样的态度?鹰派科普可取么? 
  《流浪地球》有什么好的同人? 

前一个讨论
医生为何总是让病人去做各种检查,是不是有提成的?
下一个讨论
身为95后的你,已经有多少存款了?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