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一个基础工业的国企做个小助理,今年刚好十年,专业技能限制了只能往更上一层的大企业发展,要么就在目前公司死磕。富贵无望,温饱有余,最宏大的目标就是在目前这个公司退休
其实也挺好,行业周期律好歹能让人看到希望,再者,人到中年,懒了,不想动了
996对我们单位来说简直算是度假。
我们单位早八点半,晚十点半,是很正常的。我在最经理旺盛的时间进入公司,熬了六年,成为最年轻的设计总监。今年三十,上个月已经离职,换了一家强度一样,待遇高一些的公司,但是职位下调。分享一些个人经历吧,希望有帮助。
1.首先有一个看重你的领导很关键!有一种行,叫领导觉得你行。领导觉得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觉得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很多专业能力比我强的人,都还在做一线工作,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和领导的管理理念不符。简单来说,如果你的领导偏向管理类,而你是一个技术型人才,那你的能力在他眼里是打折扣的。如果你领导自己是技术出生,是个技术控,那管理在他眼里可能就是没有产值的投机取巧。不存在那种能力更优,只存在哪种能力更被公司和领导看重。
每个人都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说好听点叫英雄所见略同。说白了其实就是自恋。我这么成功,而你有我当年的影子,你肯定也能成功!就是这么个简单逻辑。而我的运气比较好,正好遇到一个赏识我的大领导。所以他的离职成了我离开公司的一条导火索。
2.居安思危,这句话说的真一点都没错。不要觉得现在过得舒服,在公司顺风顺水,就心安理得了。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永远跟他可以选择的数量成正比。你的选择越多,你就越有价值。你可以不跳槽,但是千万不要失去跳槽的能力!切记切记!!!
在同一家公司一直待下去,可以选择的能力,不可能是越来越高,可能前期是由低走高,但是一定会出现一个顶点,然后不知不觉走下坡。
长时间在一家公司,说好听点叫做员工与公司高度契合,说难听点就是偏科了,就像读书一样。为什么很多人越待越不想换,就是因为高度契合了。行业是一个行业,但是同行业的不同公司业务范围不同,流程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不同。这些都会导致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很大起伏。
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如果这五年都是在我们公司,这个人战斗力是极强的,对业务内容和公司流程非常熟悉,一个项目做下来轻车熟路,可以提前预判很多未来会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调动的人际资源也很多。但你再招一个八年工作经验的进来,肯定干的还没这个五年的好。同理,这个五年的人要是换家公司,能力也是会打折扣,至少第一年是要去适应新环境的。
我举的例子只是五年,这个时候大家待遇差别不大,换只是心理上需要适应,利益上损失不大。但是如果你已经做了十年呢?十五年呢?我们公司真有这样的人,他真的走不了了。跳槽的话待遇不一定比这里高,但这里又早就到瓶颈,老板也知道你不好走,基本随意拿捏你,愿意给你多少钱就多少钱。
3.千万避免出现一种感觉,就是公司怎么今年给我涨了这么多待遇?公司真看重我啊!
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太年轻了,用人就像买菜,你贵是因为你有这个价值,菜价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口味而发生变化!
工作不要夹杂太多知遇之恩,都是利益间的交换与博弈。我就是吃亏在这点,现在回想一下,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公司是在用感情当钱在支付我的工资。
3.最后说说一个可能大家比较鄙视的东西,就是我觉得我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字:熬!
我升总监前一天人事跟我促膝长谈,问我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组那么多人,但公司选择了你。我说是不是因为跟我一个时间段来的人都离职了?
工作真的是一场持久战,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领导不走,你肯定上不了位。除非公司处于高度上升和扩张的阶段。
我用六年时间熬走了一个又一个的领导,熬走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当我终于走到当年目所能及的最高位置,等着我的不是预想中的happy ending,而是又一个长征的起点。
年轻时觉得总监好牛啊,我要是哪天能当上就圆满了,那是因为当时自己站的太低,目光太短,只能看这么远。等我走到这个位置,发现原来前面还有这么长的路,还有比这个高的高的高的位置,一个公司的总监放到外面更大的公司里可能就是个小负责人级别。
我离职的时候所有人都是非常费解的,来劝我的都不知道怎么劝,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再做下去我的选择就越来越少,我说过,选择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选择权越大价值越大。所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的,就好像玩游戏升到满级了,你是在这个世界虐菜,还是转生之后换个高难度副本重新刷怪升级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能够在一个公司待五到十年,公司一般都不会太亏待,所以我也不建议说觉得自己到瓶颈了就一定要换,毕竟每个人情况不同。这是我的选择,但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
最后说句题外话,换工作真的要谨慎再谨慎,十个人里面有九个是越换越差的。所以如果你的公司上升空间足够高,长期待下去其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也可能是普通的凡人在同样的年纪职位和待遇超过其他凡人的最容易的方法了~
先说几个真实案例:
在上一个公司工作了六年,离职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人,他们中间有核心高管,有中层经理,也有一线小主管甚至底层专员,所以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第一个观点:
一个人最终发展的好坏,与是否在一个公司死磕了5-10年,并没有直接关系。
这句话大家可能会有误解,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我的观点,我把它细化为下面的两个子观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你是在一个公司死磕5-10年,还是在5-10年里换过多个公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一直明白,“死磕”或者“不死磕”,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你的发展,你想要的又到底是什么?
举两个特别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个同学一毕业就进到了BAT,那正常来说,正确的选择一定是在这个公司“死磕”较长的时间,因为BAT这类大型公司在文化、价值观、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等的培养上能给刚毕业的小白更好的启蒙,同时它们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应届小白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相信在这样的公司,如果这位同学能死磕5-10年,未来的成就相对来说一定会更好。
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就是这样的例子,我相信十八罗汉里的人,在阿里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阿里的成功成就了他们。
接下来,换一个悲伤的例子,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学妹,去年刚毕业,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毕业之后去了中铁,天天泡在工地上,周围全是农民工,干的工作类似打杂,用她的话说:“感觉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工作了半年多,什么都没学到,同事关系还巨复杂,实在干不下去了。”像这种情况,我果断劝她趁着刚毕业时间不长,赶紧换行吧,要是再“死磕”下去,估计这辈子就全毁了。
所以你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并不能简单地说“死磕5-10年”就一定会怎么样。
重要的是,哪一种选择更有利于你的发展。
第一个例子中,选择“死磕”明显更合适,而第二个例子中,选择“不死磕”,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先思考一下,你是否清晰地知道: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也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人云亦云,受别人的影响,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去做,别人跳槽,自己也跳槽,却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想一下,你之所以想离开现在的公司,是因为下一个机会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更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还是只是因为周围很多人在跳槽或因为自己的焦虑让自己想要跳槽呢?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跳槽,是基于你的清晰规划做出的选择吗?
我面试过很多人,说实话,如果一个人一年内换过两份及以上工作,我一定会问他具体的原因。如果他对于每一次换工作都有清晰的目的和规划,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换工作而换工作,或者总把离职原因归结于前公司或前同事,那我一定会果断pass他。
接下来回到题主的问题。
这个问题换一种问法就是:“到底要不要在一个公司死磕5-10年呢?”
我的观点是: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中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京瓷和KDDI。他对于人生成就有一个公式:
人生成就= 思维方式× 热情× 能力。
他在书中写道:
迄今为止,众多优秀且聪明的人才进入了京瓷公司,也正是这些人才,以为公司没有前途而辞职,所以留下来的都是不太聪明的、平凡的、无跳槽才能的愚钝的人才。但是,这些愚钝的人才在十年、二十年后都晋升为各部门的干部或领导。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平凡的人变成了非凡的人才呢?是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亦即脚踏实地地度过每一天的力量,是坚持使平凡变非凡。
我很认同这段话。
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定义为能做到企业高管,在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看,几乎所有行业,能做到企业高管的人,都是在本行业深耕过多年的人。经过多年的“死磕”,他们在本行业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这些都成为了他们能发展更好的必要条件。
因为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在职场当中,天赋、智商等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如何能比别人发展得更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个领域深挖,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
而根据一般的规律来说,在一个公司至少要“死磕”两年以上,才能对这个行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而要对这个公司内部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进而展现自己的影响力、积累行业人脉,没有四到五年是不可能的。再进一步,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成为顶尖专家,超过99%的人,没有近十年的深耕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近几年特别火的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比传统行业频繁的多,而且有很多人越跳槽薪资越高,但我们理性地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他们的商业底层逻辑和岗位职责基本都差不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产品、技术、运营三架马车,本质上它们的工作内容很类似,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积累的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虽然跳槽到了另一个公司,但是自身经验、人脉和能力等的积累并没有丢掉,而是可以很好地得到复用。所以互联网行业跳槽很正常,反正圈子就这么大。
所以,如果当前的公司真的不适合自己,真的要跳槽的话,也建议最好不要换行业,可以在这个行业里换一个公司,这样起码在行业内积累的知识和人脉还可以用得到,不至于推倒重来。
综合以上所有内容,我的建议是:
以上,祝好!
看到很多同学质疑top3毕业工作九年月薪才五千,有点扯,做几点说明:
以上。
刚回国时平均一两个月换一家公司。现在都没后悔过,都啥王八公司,不细讲了。后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做了近十年,然后,公司上市了.......吗?没有!而是资金周转困难了。当然大家放心,我现在很好。我想告诉大家:老板靠得住,树上皆母猪。
我是一名老程序员,在这家公司(100强外企),到今天已经服务了13年,目前的职称是“技术专家”。
好多人,尤其是在软件圈,一听闻我在这家公司已经服务了13年,无不大吃一惊。觉得我要么是技术烂,要么是没有追求。
其实,都不是。
我之所以愿意呆在这家公司,实在是因为她确实很棒,满足我的一切需求。
我大概回忆了下,在这家公司的13年,加班的时间真的可以数过来。
22天年假,病假另算。领导也非常nice,只要提出来,我还从来没听说过那个领导刻意为难,不批年假的。
这样温和的工作,且不说在“996”成风的 IT圈,就是在任何传统行业,哪怕是公务员,也是难能可贵的。
对年轻人来说,高强度加班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人过了35,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愈发觉得能拥有这样一份工作,是人生之幸。
我所在业务部,基础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某些细分领域,10年以来,公司的算法一直保持业界领先。虽然我只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耳濡目染,却也一直接触着业界最前沿技术。
公司鼓励员工大胆尝试新技术,也不限制工程师的发展方向。10年以来,无论是桌面开发(C#/C++)、还是Java后端开发,还是前端开发,还是移动开发,我都较深入的参与过。
所以相对于有些公司,专岗专人,我在技术的广度上,则没有受到明显的限制。
除了技术“硬实力”,公司还特别注重发展员工的“软实力”,例如演讲能力,文案能力等等。而这种软实力,越是职业生涯往后发展,就越有价值。
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当前的工作,也许就再没有人愿意雇用我去写代码。到那时候,也许我可以凭着我这些年的积累,可以去应聘一些其他岗位,例如售前、售后、培训师等。
好歹有口饭吃。
我的职业发展,总体走了一条“技术->管理->技术”的路线。
从技术走向管理是因为典型的“学而优则仕”。
从管理再回到技术,则是追随本心。
整个过程,公司都保持开放,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不设置任何障碍。
今年我44岁,每天依旧奋斗在编程第一线。在这家公司,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没有一丝的尴尬。
我去过很多互联网公司,很多办公环境都是大厅,大长桌。连个最基本的隔断都没有。工位之间,人挤人,恨不得伸个懒腰会碰到别人。
而我们公司办公面积宽敞,每个人都有独立隔断,标配3台显示器,一个工作站,一个笔记本,工作的时候安静、专注、隐私。工作之余,或伸腿躺下,或站起来做几个俯卧撑,那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
当然,任何一家公司,再好的技术、再舒服的工作环境,如果给太少的钱,无疑都是耍流氓。
在过去的10年中,早些年,我的薪水在同资历的朋友中,一直保有竞争力的。也就这两年,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发展,朋友中才慢慢超了我,但多的并不夸张。
例如朋友在互联网公司挣1万,那我可能就挣8500。
但是,朋友为了这多出15%,却多付出了将近一倍的时间,而且还是最珍贵的休息时间。这个投入产出比,在我看来,实在太低。
当然,我不是说对所有的人,这个公司都是完美的。但具体到我,在每个时间点上,却可能是最适合我的。
早10年的时候,我年轻,也缺钱,也能承受高强度的加班。但那时我的薪水很有竞争力,所以自没有离开的理由。
现在,虽然我的薪水优势已不在,但我却已经40岁了,需要照顾家庭和健康。而现在我如果为了追求不多的加薪,而跳槽到996成风的互联网企业,无疑是准备向死而生。
当然,这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东西。即使有,也不会在所有的时候,让一个人全占了。
当然,外企也有外企的问题。首先是这两年,在国内,外企的竞争压力加大,业务增长越来越难。说不定哪天,我就会被裁员。
所以,今天,虽然我每天认真工作,真心的希望这家公司好。但我也有心理准备,如果哪天真裁员到我头上,我也没啥可说的。
我准备领了补偿金,回家好好调整一段时间,然后再开始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但无论如何,在心里,我和这家公司都有无比深的感情。她影响了我,改造了我,是我人生最重要,最愉快的的一段时光。我相信,到死的那天,在我临终回忆的时候,我的心里一定有她抹不去的影子。
阿里巴巴的人才盘点矩阵中,就明确将员工划分了成了明星、瘦狗、野狗、牛和小白兔五大类。
笔者在这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这五大类:
明星:个人能力强,业绩突出,对公司目标和价值观认同度高的员工。
瘦狗:对于个人能力弱,对目标和价值观认同度低的员工。
野狗:个人能力强,但对公司目标和价值观认同度极低的员工,容易恃才傲物,长期给团队带来负能量,削弱管理和制度的威望,形成不可估量的后患。
小白兔:个人能力弱,业绩长期萎靡,但对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认同度极高,工作态度极好的员工。
牛:业绩平平,其最大特点是“随风倒”,当一个团队中由明星员工成为主导势力时,明星就会成为其成长方向,反之,当一个团队中的野狗成风时,他们就会将野狗作为自己的工作榜样。
一般来说,“牛”型员工是大多数团队中最普遍的存在。企业的包容度比较高,而瘦狗类的员工最容易被淘汰,小白兔类员工要看领导的包容度,一般野狗由于容易触碰底线、危害极大,也待不久,但是对于明星员工,如果企业不能对他们在工作上倾斜资源,提供支持,在物质上慷慨分享,提供待遇,在精神上予以表彰,及时晋升等,一般有好的机会也就跳槽出去了。
综上来看,能在企业服务5-10年以上的(关系户除外),一般是:
①真正得到重用的明星:公司的发展前景好,个人的内部发展也好;
②曾经的明星:在公司拥有一定地位,可能能力退化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勇气离开公司,最后选择安稳度日;
③被公司包容度极高的小白兔:或者TA处于非关键地位(位低言轻)或者公司属于国企央企类不愁后路的;
④非常有自知之明且拎得清人际关系的牛:他们一般工龄长、看事情透彻、业绩不太突出但也不会垫底,偶尔还能帮帮带教新人,这样的人存在于公司也有价值,也是团队稳定的主要贡献者。
以上4种人,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①要的是长期的发展,所以他们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造纪录,②、③、④均要的是稳定,不求凤毛菱角,但求不被淘汰,所以有的人会努力维持好的态度,有的人会看清形势、见机行事。①的出发点是让自己成为可以选择公司的人,而后三者的出发点是希望公司不要将自己淘汰。
所以活得久,要么功劳、要么苦劳,看看你是哪种呢?
没有工作是完全顺心意的,大部分人的境遇都只能先理性思考,再决定要不要感性离职。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其实摇滚精神是人的精神,不用太强调摇滚这两个字。
前两天我看到了臧鸿飞对摇滚的解释,我觉得挺好,他说摇滚是面对着生活的不服,而流行音乐是面对生活服了。我觉得这种解释挺好,我们始终在质问自己还是不是自己。摇滚不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是不是你自己。
摇滚是小众这个话题已经不用再说了,因为摇滚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过了,摇滚是大众音乐,在中国可能是小众音乐,所以说中国文化和经济的现状造成了摇滚乐在现在社会的定位不能说明它是大众还是小众,这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每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现实的妥协的自我的时候,是否会持续的去发问,这种东西不一定偏要体现在摇滚乐,而流行音乐也有,古典音乐也有,现在一些hip hop音乐、嘻哈音乐里都有大量的质疑的声音。
当然,这些都是大的流行音乐的范畴里的,但都不是以人们所理解的摇滚音乐的形式所存在的,所以没必要偏要强调摇滚两个字。
我自己写过两首歌去比较中国的摇滚乐和西方的摇滚乐,近三十年前我写过一首《像是一把刀子》,我觉得当时的中国摇滚就像一把刀子;在十年前我写过另外一首歌叫做《滚动的蛋》,实际上也是针对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做一次呼应,我们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对西方的摇滚乐做的呼应,我觉得我们更像一颗滚动的蛋,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摇滚乐现状的一种描述。中国摇滚是一颗滚动的蛋,但它没有破碎,雨后的大地路途好像有些松软,滚动的时候受到了保护,但的确是危险的状态。我更愿意说中国摇滚乐是从下而上的,蛋破碎了之后变成了生命。
从三十年前到十年前再到现在,中国摇滚没有走向世界,我觉得走不走真的不重要,类似的比较本身是功利心态的,把摇滚乐当做了一种商品。摇滚乐存在的形式也不是为了要走向世界,或者要流向中国,它们存在是为了身心的娱乐,这种娱乐自然会带来与市场的互动,这种互动造成了传播,所以在中国有大量的人受到了影响,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而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这些唱片,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根基带来的良性的反应。所以我们就应该去听这种良性的音乐,我觉得每个时代都要有一种形式去表达自己,摇滚乐就是西方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们需要用新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时候适时出现的,那个时候已有的音乐形式不能表达人们的想法了。像现在一样,很多的年轻人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也没办法。这个就是自然的一种规律,人们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就会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最想选择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觉得中国的摇滚乐,或者说中国自由表达性音乐受到了很多限制,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流行音乐更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结果,它的成功方式是一种结果,包括摇滚乐也希望能够像流行音乐一样成功,但不一定像流行音乐那样去表达。
遗憾的是,这个社会的环境和传统文化环境没有鼓励批判,或者说是坚持自我、怀疑现实这种审美,在别的人完全趟出一条路之后,我们亚洲人沿着他们的脚步往前走的时候可能会受益,因为大家会说这种东西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是可控的。但真正达到了不可控制的时候,所谓的不可控制就是真正自由状,他们一定会出面干涉或强加限制。这个时候才需要人站出来,人的自由创造需要调整,针对这种状态的时候,才能产生出接地气的作品,这个时候我认为才是所谓最自由的状态,他自己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人的自由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状态,当然这种不可控的状态是由内心强大的信仰牵引着的,不会造成危险。这种东西只有自己能知道,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所以我们的文化环境、我们的宗教信仰完全不信任人的自由状态,一定会有人干预你,不光是家长,即使是比你年轻的人都会来说小心点小心点别出圈、别超越底线。这些东西都有可能造成自己对自己说,那好吧,回头。
就像臧鸿飞说的那样,我们服了,我们对困难做出了妥协做出让步,我们的理想稍微静音一段时间,完了之后,我们可以获取到的东西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挑战。
你持续的用你的理想去对抗你对现实的认知,你会发现你对现实的认知没有那么强大,你甚至可以说你自己征服现实就是你的现实观,现实怎么可能不被征服呢?他怎么可能会养成这种习惯呢?如果现实都是不可征服的,人就永远是在倒退。
摇滚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的概念,而是一种态度和人生观的概念。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