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的人「偷偷学习,不愿让他人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这类问题,最“暴力”的解法,就是直接到学校里去做实验:一千个个体有一千种特殊情况,整体却常常有统计规律可循。Bursztyn等学者即将刊出的实验研究表明:和题主的观察一致,无论是成绩稍微靠后的中学还是成绩较好的中学,学生都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学习意愿。然而,前一类中学中,这一现象的根源,很可能是大家不想被看成书呆子(smart to be cool);后一类中学中,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很可能是大家不想被看成笨小孩(cool to be smart)



实验在加州的两类中学中进行。第一类学校,平均成绩居当地中游;第二类,平均成绩在当地的前三分之一。研究者将学生随机分成四组: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选择是否接受一个抽彩的机会——以一定几率,获赠上图所示的高校入学考试复习礼包。其中,第一组的中奖概率是25%学生的决定与后续的诊断测试成绩会向同学公开;第二组的中奖概率是75%,决定和成绩也会向同学公开;第三组获赠的概率是25%,但决定和成绩都会保密;第四组的概率是75%,信息也会保密



四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在“向同学公开”与“保密”之间,两类学校的表现惊人地一致:如果决定和测试成绩都完全保密,两类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参加抽彩(第一类和第二类,数字分别是79%80%)。尽管两类学校的平均分差距颇大,在接受礼包方面,两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如果决定和测试成绩都会向同学公开,两类学校中,接受抽彩机会的学生比例都会下降到只有一半(实际上,两类学校的准确数字都是53%)!这印证了题主的观察。



这一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两类学校间的进一步比较。先看图1中第一类学校的结果:首先,在保密条件下,获赠概率对学生的选择几乎没有影响。在公开条件下,中奖概率提高,学生选择抽彩的的比例相应提高;然而,在成绩相对较好的第二类中学,结果却并非如此:和第一类学校一致,在保密条件下,无论获赠概率是25%还是75%,学生的选择几乎不会因此变化。在公开条件下,中奖概率提高,反而导致学生参加抽奖的比例降低!容易中奖的选项,在这里反而更不受欢迎。



怎么解释两类中学的差异呢?可能的回答如下:在第一类中学,学习是件不够“酷”的事情。接受抽彩前,要考虑之后不受同学欢迎的可能。然而,一旦学生决定接受,反正都是不受欢迎,中奖概率更高,选项自然显得更加划算。因此,中奖概率高,接受比例也会相应更高;在第二类学校,社交重心偏向学习好的学生。让同学知道自己不聪明,可不是什么风光的事。因此,作出乐意学习的姿态,但暗自选择难以中奖的选项,便成了不少参与者的最优选项。相反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下证据印证了这一分析。首先,作者在两类学校做了调查,询问学生:“想要在校园里受欢迎,显得聪明重要吗?”。第一类中学,学生的回答倾向于“不重要”[1];第二类中学,学生的回答倾向于“重要”。其次,在第一类学校问:“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学习努力而不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最频繁的回答是:“这个人不好玩,不适合做朋友”;在第二类学校问:“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努力学习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最多见的答案是:“因为别的同学觉得他/她聪明”[2]。



另一佐证来自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选择。如上图所示:在第二类中学,“不想中奖”的现象,在成绩居于后一半的学生中尤其明显;成绩靠前的学生中,概率高低对选择影响的显著性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成绩有待提升的学生,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选择和诊断结果[3]。总之,从大规模实验的角度看:题主观察到的现象,在不同成绩水平的学校都存在。不过,两类校园里,学生推崇的因素不同,相应导致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差异[4]。造就同一现象的,更多是两类不同的心态[5]。


[1] 以1代表“很不重要”,5代表“很重要”,第一类学校的回答平均值是2.39,第二类是2.9。两校学生回答的差异,在1%水平上显著。

[2] 问题原文及选项设置请见原文23-24页。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选择了“其它”,并写下了社交相关的原因。

[3] 有趣的是,在第一类中学,将中彩概率从25%提升到75%,成绩靠后的学生接受比例会因此提高18%,靠前的学生则只会提高8%。

[4] 原文有更加严谨的理论分析。此外,原文已经考虑并排除了“学生担忧隐私”“接受抽彩可能意味着家里穷”等解释。建议阅读原文。

[5] 当然,这不排斥对于个例的个别解释。毕竟,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是个人遇到相应问题,仍应从个体层面出发解决。


参考文献:Bursztyn, L., Egorov, G., & Jensen, R. Cool to be smart or smart to be cool? Understanding peer pressure in education. Forthcom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相关话题

  有哪些你听过的话很多年后才真正明白? 
  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效率很低,有的人一天好像有 48 小时? 
  是不是对任何人都要有边界感,都不能依赖,都不能无话不说? 
  有哪些高情商的聊天技巧? 
  从中长期看,对中国经济应该保持乐观还是悲观? 
  星座的准确性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为什么还有人以科学为名质疑和反对星座? 
  为什么国家不禁止香烟? 
  为什么赌博的人一开始明明赢钱了,最后还是会输个倾家荡产? 
  丰巢快递的新业务是不是违背商业道德? 
  资本家和资本的结局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洗脑的定义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人有方言,其他动物有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