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游戏的边界在哪里?”。
在讨论主要问题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人提到的观点:“因为大量观众懒得玩游戏,所以游戏不会取代电影”。未来的游戏非要操作么?不一定。也许将来的游戏是这样的(为了减少想象成本,我特意不用 VR 游戏举例):
进入游戏时,如同播放一部普通电影。但你可以随时按下 Option 键,自己来控制主人公。
如果你喜欢爱恨情仇,可以在对话时进入游戏模式,做出重大抉择。
如果你喜欢刀光剑影,可以在战斗时进入游戏模式,感受肾上腺素。
当然在游戏模式中,你也有可能体会到挫败。(提示:无法通关时请切换至电影模式)
如果你喜欢男女情爱,可以在缠绵时进入游戏模式,体会生命的大和谐。
你可以全程都处于游戏模式,就像在玩一部普通的游戏。你也可以全程都处于电影模式,就像在看一部普通的电影。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接手控制权,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把控制权交给电脑。你甚至可以按下 Share 键,将控制权交给你线上的好友,看对方如何演绎整场故事。
这样的游戏当然是采用了一种成本高昂、当前技术也无法呈现的方法。但从这个假设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游戏同样可以给“懒得玩”的观众带来自然的愉悦。
这样的游戏可以取代电影么?诸君不妨自问。
接下来我们说说游戏的边界。许多人提到“互动”是游戏和其他媒介的最大区别,从理论上来说这不算错。但这并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方法。
电影《罗拉快跑》的 DVD 提供了一种互动观看模式,观众可以通过遥控板选择主人公接下来去哪里。这是电影还是游戏?
在 1984 年出版的奇幻小说《孤狼》(Lone Wolf)系列中,读者可以通过翻到制定页数的方式,决定故事的走向和主人公的命运。这是小说还是游戏?
在游戏《山》当中,玩家只能看着山脉的四季交替,什么都不能做。这是游戏么?
在游戏《墓园》里,玩家只能控制老奶奶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归宿。这是游戏么?
在游戏《人生》里,玩家要么停下来,要么往前走。这种交互似乎还不及电影的播放、暂停、快进、回放、拖曳进度条来得丰富。这是游戏么?
其实许多事物并没有明确的分野,我们也习惯了得过且过的分类方式。说穿了就是制作者说是这么,我们姑且就认为是什么。
你们说某款游戏是 MOBA 游戏而不是 Dota Like,那就算是吧。你们说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是电影,那我也没什么好质疑的。毕竟世上原本就没有这么多纯粹和本源。
我们如今概念里的游戏,可以说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怪物媒介。你能在书籍里获得听音乐的体验么?恐怕不能。你能在电影里获得阅读的体验么?恐怕也不能(至少和读书的体验差别很大)。但你能在游戏里体验其他艺术门类么?似乎是可以的。
我们可以在《环游地球80天》里获得阅读的体验,在《龙之纪元》里读 Codex 和读书没有什么两样,在《刺客信条》里我们可以观赏建筑和雕塑,我们可以在《生化奇兵》里倾听录音,连《魔兽世界》里都有了可以播放音乐的留声机……我们甚至可以在《GTA 5》中跑去电影院中看一场电影。
时间空间、静态动态、视觉听觉、再现表现……游戏似乎可以覆盖所有艺术和娱乐门类,可是当一门媒介无边无际,可以涵盖其他所有媒介时,它本身意义又在哪里呢?
游戏内部的区别甚至已经大于和其他媒介的区别。左列都是游戏,右列分别是电影、照片和玩具,是左列之间更相像呢,还是左右之间更相像呢?
游戏会取代电影么?我认为不会。因为游戏已经是一个急需进一步细化的类别了,也许未来对游戏的定义会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或许某一天我开头设想的游戏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但我们不会叫它游戏,而是叫它互动电影。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逐渐意识到游戏这个名称已经容纳不下实际的产品。《超凡双生》之类的游戏将成为电影的子类别。《我的世界》之类的游戏将成为虚拟社区和沙盘……游戏会像庞大的帝国一样四分五裂,而其血脉则将融入每一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