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的:
设置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张是自己、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Jean Piaget发现儿童只能完成自己视角的任务,无法完成他视角的,基于此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
这个实验叫做“Three-mountain experiment”,但此实验也因不贴近儿童认知水平而受到批评和质疑。
这种只考虑自身,无法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观点的现象被称为“自我中心”。一般来说,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为将学会分清你我。
那么为什么青年、成年依然会“自我中心”呢?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很多人都会过度地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别人也会和他一样关注他自己。
有的人本没有观众,但是他想得多了,也就有了观众。
他们在想象里创造出观众,再顺便用一束的聚光灯在他头顶闪亮,吸引了所有的关注和目光,他就是这条gai最受关注的仔!
虽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人会过度在意他,但就是这种心态下,匆匆一瞥也将被认为是“惊鸿一瞥”。
所以,有些人在街上因为没看路被绊了一下,但他们却突然脸颊通红,在此刻看来也不是那么莫名其妙了。
自我中心的人常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拥有特殊能力和影响力。
这种信念代入到社会生活中,便是表现为自欺和欺人。他们为了维持自己对自身的认知稳定,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个人形象,而做出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也是常有之事。
当过分沉浸于个人神话时,容易出现心目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完全割裂,乃至出现不被社会所理解、与社会脱离等感受。
对他们而言,“但是那又如何呢?”
参考:
1、https://baike.sogou.com/m/v8420477.htm
2、Elkind, D. (1967).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38(4),1025–1034, doi: 10.2307/112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