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个人感受,比较拙劣浅显,不成系统,仅为抛砖引玉:
一定要在早期几次访谈中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让来访者自己介绍自己的背景,澄清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一致,例如亲密关系/非亲密关系分别可以接受的距离、所在文化背景中对人生价值的理解等等。尽量根据来访者的背景设计方案和提问、回答的方式,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也要尽量转化为对方文化背景的内容。
例如我习惯在做CBT的同时,也导入一些超越性的宗教概念,来帮助来访者给自己所承受的经历作出一个客观化的描述。作为犹太教徒,我第一反应自然是想到的是塔纳赫和卡巴拉文献的内容。遇到过的来访者有佛教徒、基督徒、穆斯林,所以我会在对来访者引入概念之前做功课,把我想说的内容在佛经、基督徒能够接受的信经、苏菲派诗集中找到相近的内容,实在找不到时就把关键词替换为来访者宗教背景中习惯用的词汇,然后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防止咨询师自己的背景过多参与进来,要接受来访者根据其自身的背景反馈出一个个人的理解和符合其文化背景操作方案,通过来访者把概念用来访者自身背景习惯的用词复述出来。在我个人的几个案例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以上只是一个举例,宗教还不是最需要谨慎的部分,有些文化群体对道德取向的判断、家族内关系的传统,探讨这些问题时候更需要谨慎,一定要在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按照来访者文化背景考虑,并且还要考虑到来访者亲密关系中人物的文化背景,帮助来访者设计场景应对的方案。
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对焦”在心理治疗中非常重要,决不能过度自恋,自以为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建立稳定的关系后,对于重点的、尤其是自己在体验上突然感到困惑的社会文化概念、家族文化概念、宗教概念,一定要与来访者确认来访者的理解,不要为了显得自己“很可靠”而略过。
如果来访者的文化背景让咨询师自身感觉到不适、有自身阻抗,或者熟悉的技巧在来访者身上使用困难、而阻抗有可能来自文化背景因素,这时候一定不要想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来访者,但是很难突破系统性的文化概念。这时候最好停止咨询,把来访者介绍给相关背景的咨询师。
此外,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只是去理解,去适应性的调整方案。有些文化是可以个人自主选择的,例如一个人小时候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与父母接触并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其仍然信奉父母的文化背景(包括广义的社会文化、也包括对亲密关系的处理方式中文化性的部分等),或者叛逆于父母的文化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来访者自身的特征;来访者近期皈依了另与一个之前信仰不同的宗教,通常也表达了来访者自身的信息。从这种点切入,用来访者所倾向于的语言来交流,有时候可以较顺畅的挖掘到情绪状态、亲密关系、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邀请 @Circle Y 大神来补充更棒的回答。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