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觉得老板愚蠢时,到底是老板真的蠢,还是我不懂? 第1页

  

user avatar   hu-yang-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牛逼的公司,老板觉得员工很牛逼,员工觉得老板很牛逼。

在傻逼的公司,老板觉得员工是傻逼,员工觉得老板是傻逼。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么说一句吧

出来创业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老板傻逼到难以忍受的人。但凡觉得老板还能忍受,没几个人会放着舒服,顺手的工作不做跑去创业。

当然,有的人真的证明他曾经的老板就是个傻逼。但有的人折腾半天则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所以谁傻逼这事儿是没标准答案的,重点是当你觉得老板是真傻逼的时候,你要怎么办。跳槽,创业,或者跟上级反应,然后用事实证明他就是个傻逼!还是吐槽,抱怨,让老板知道你骂他傻逼。怎么做比老板是不是傻逼其实更重要。

所以你不妨跳过枝节问题,直奔主题,那就是当我觉得老板傻逼,我该怎么办?谁对,谁错的判断标准其实是以你“怎么办”的行动结果觉定。如果你能发动“政变”取而代之,或者自立山头创立万世不拔之基业,或者另觅明主,展示经天纬地之才。那么不用你骂,大家排着队骂你那个老板傻逼。反过来你要是政变失败被炒鱿鱼,创业失败陪了大半家产,跳槽失败被放了鸽子。那么骂你傻逼的同事,亲戚,朋友正在路上。

因此吧,送问主一句偈语: 不是你傻逼,也不是老板傻逼,仁者心里有傻逼。


user avatar   huang-chao-23-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奇葩说》曾经有个辩题:老板傻逼,要不要告诉他?


职场上有一些问题,千古不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有些老板明明很傻逼,但却能当上老板?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些往事。


刚来广州任职,隔壁是一家写电影的新媒体公司,经常有十万加的爆文,还有数次的百万加。惹得我司人员,个个羡慕得流口水。


每次开会的时候,该公号的推文,也经常被我们副主编当成经典案例,拉出来五马分尸式地讲解。从标题到创意乃至配图,洋洋洒洒,天花乱坠。


虽然有时候觉得这厮就是胡扯,说法牵强,但大部分分析,还是让人忍不住对隔壁感到敬佩。


在职场上,隔壁家的孩子有多好,是得好好学学的。


该公司的推文有一个特点,是讲解电影时,总会在不带重大剧透的前提下,提炼出电影中的故事。


我公司有的小伙伴偷师,本子上写满了分析,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过度与转折.......完了还发朋友圈感叹:何时能把故事写得这么好啊!


总的来说,那时候对隔壁公司,人人都是交口称赞的。


在我离开之后不久,那家公司的阅读量也达到了篇篇十万加——反倒是老东家,依旧起起伏伏,上下摆动。


在离开之后,我混迹在许多电影群聊中,有时候会突然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佩服那些文章的,看到有人发出评论:


“那些流量大号,整天写的是什么东西嘛!内容就是说一下电影的故事,插几张图,再发表一下感想,算什么电影公号?”


恍惚间,我也会被吸引过去,觉得说得没问题。


后来仔细想想,说得也确实没问题,就是没意义。


是的,说得难听点,有些人写文章就是扒情节。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扒好情节。


打个比方,一部电影如果是美女的话,重点和高潮就是她的敏感部位,当你要描摹一个美女,却又不能把三点画出来的时候,是需要能力的。


在有些人的笔下,再好的美女都会变成萝卜腿、干涩眼、排骨背,失去美感。


人家能吸引人,是因为能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提炼出可以让我们领略电影风采的情节,而且能在不露重点部位的情况下,把提炼出来的情节梳理得顺畅可读,甚至让人欲罢不能。


同样是的,有些人写文章就是说感想,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分析。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影,也许他们不懂得故事的原理,不理解镜头的运用,说起剪辑、拍摄手法等也只会用一些陈腐的词汇如“剪辑凌厉”、“摄影高超”。


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并能把这些感受传递出来,引起无数共鸣,让人觉得说到自己心坎上了,或者让人家觉得这些感想新奇有趣。


同样去梳理情节,有些人就是把故事写得乏味无聊,同样是说感想,有些人就没办法让别人对自己的感悟产生共情。


所以,同样的扒情节和谈感想,有些人一辈子都写不成大号。


因为重点并不在是不是扒情节和谈感想上。


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类似的,人们在赞美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形。


最近看老版《三国演义》,脑子一抽,忍不住去看了新《三国》的豆瓣评论。(不要问我这脑回路是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


在一篇为新《三国》叫好的文章里,作者说:


新《三国》比之老三国胜在何处,首先就是紧紧抓住了当时三国的主要矛盾——庶族和士族的矛盾,从历史观就比之老版三国就胜了一筹......曹操赤壁兵败,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对曹操大谈天命,然后一语道破天机——丞相之所以兵败实际应归于天命,天下士族之心并不在曹操这里,精彩之极。来源豆瓣


我一直在想,一部通篇都在讲述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斗争的文艺作品,为它叫好居然不是因为它的人物塑造得好、故事精彩甚至不是因为战争画面恢弘,而是因为它让一个人物嘴巴上说了一个“历史观”,也是脑回路相当清奇。


类似的,我也听到有人为吴宇森的《赤壁》叫好,是因为他发现里面的张飞画画,周瑜懂曲,都符合历史——历史上的张飞不但会画画,而且擅画美女,而周郎则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名。


问题是,张飞会画画跟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情节,除了展现一下主创人员的历史知识以外,对电影来说有任何意义吗?


一部文艺作品,对历史的改编或还原都应该有自己的目的。


你看《三国演义》里,把被孙坚杀了的华雄,说成是关羽温酒斩的,既体现了曹操的识人,又表现出了关羽的勇猛。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改编。


而张飞画画这种无聊的历史还原,既不能促进情节,也不能真正丰富人物的个性,顶多就是给人物贴个会画画的标签,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还原。


再来说周郎识曲。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同样展示了周郎的曲艺水平。诸葛亮来拜访时,他正在跟小乔抚琴作乐,整个场面浪漫温馨,一下子就展现了周氏夫妻伉俪情深,为接下来诸葛亮说曹操贪图小乔以智激周瑜做了铺垫。


反观《赤壁》开始不久,周瑜跟牧童那场吹笛子的戏,美则美矣,只是有点无谓。


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很多英文不好的同学,考试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看得懂的单词做阅读理解,所以他们每次一看到有自己懂的单词,就激动万分。


很多时候,我们在评论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容易陷入到这种激动中,只根据自己看得懂的东西来推断和评论。


一个知道三国是庶族和士族的矛盾这个知识点的人,很容易一看到新《三国》的历史观就很激动,觉得这题好,自己能答对,而忽略了电视剧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学术作品;


一个知道张飞画画、周瑜懂曲的同学,也很容易因为《赤壁》刚好点到了他知道的知识点,而觉得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忽略掉电影本身内容空洞、情节苍白。


同样,当一个人看到原来某公号是个扒情节谈感想的公众号的时候,也容易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觉得自己真正窥见了流量号大流量的秘密。而忘了,文章好不好,跟是不是扒情节谈感想没关系。


王朔有个词,叫“知道分子”,用来形容此类人,相当合适。


当一个人问:为什么这么傻逼的人就能当老板呢?


你就看得出来,他用的是“知道分子”式的思维。知道老板是傻逼没错,但问题在于,老板能当上老板,也许跟傻不傻逼没有关系,靠的是另外一些你没有想到的能力。


人的眼界是有限的,面对着一些超出我们理解范畴的人或事,有人就知道,要先承认,自己所知的并不足以解释真相,然后去学习和探究。


而有人就会把事情拉回到自己的理解范围里,强行解释,结果就是,说的可能都对,但没有任何意义。既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容易给自己找很多无谓的困惑和烦扰。




  

相关话题

  我刚工作没多久,身边同事老是跟我说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对不对? 
  律所如何赢得客户?有哪些注意事项才能在RFP中获得优势? 
  职场真的很恐怖吗? 
  老板每天早上让读稻盛和夫的《活法》还要分享读后感,然后再给讲一章《道德经》,对于这样的老板你怎么看? 
  怎么看一个人有没有领导力? 
  有人说《爆裂舞台》就是职场的一个缩影,大家怎么看? ? 
  打工人的终极梦想是什么? 
  如果修炼一颗在职场中看淡一切的内心? 
  如何把团队带散? 
  人到中年,领导有赶你走的意思,你会怎么做? 

前一个讨论
六公主昨晚临时改播《英雄儿女》,今晚播放《上甘岭》,对于这波操作大家有什么看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不重拍上甘岭电影?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