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能否写出个符合汉语语法却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或表达方式别扭的汉语句子? 第1页

  

user avatar   kaid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类是某些意思比较微妙的词的阔用和非要在口语中用书面语。比如在毕业告别的时候说【这次的分别就是永别了】——哪怕真的是很难有再见机会的离别,一般汉语母语者也不会随便用“永别”这个词。

再比如你念一下【我思乡了】这句话,正常来讲一般人都会觉得有点别扭,因为“想家”才是口语中的自然表达,但是用“思乡”也没语法错误。


第二类主要是各种后置和过多的平行修饰,在英翻中,文言文翻白话文的过程中尤其常见。

感觉汉语(常用)语法还是以“主谓宾”格式短句为主,当出现对一个主语的多重修饰时一般都会拆句。

比如【迎面吹来的是宛如四年没下过雨的夏季沙漠午后最热的时候的让人窒息的干风】——我就很经常写出这种绕口的句子,在英语中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可以有超长从句再带超长从句,但是现代汉语里面基本不会这么写,肯定要拆句(有谁能帮我把这个句子拆一下么?




  

相关话题

  类似“火辣辣地疼”“酸痛”一类能正确认识这些感觉本质的词语是如何形成的? 
  汉语为什么不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之」和「的」意思相近,为什么「影分身之术」很顺耳,「影分身的术」就很怪,而「影分身术」还好一点? 
  现在有没有区分「的」「地」「得」的必要? 
  「陈」(陳)的部首是什么? 
  护照为什么要叫「护照」? 
  既然汉语汉字的源头是甲骨文,也就是以物化形出的,那为什么会有很多虚词? 
  「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妇女」是否太过容易被误解,以致传播不力? 
  「好棒」这个词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会用「棒」这个字? 
  「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妇女」是否太过容易被误解,以致传播不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给人第一印象很乐观正能量,但和ta接触时间久以后却会感到很痛苦?
下一个讨论
和人相处初期,对方的什么行为会立刻获得/丧失你的好感?





© 2025-05-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