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就甲午翁李之争来说,要求开战的不止翁同龢一人,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要求李鸿章增兵,牙山叶志超部也要求李鸿章迅速增兵,李鸿章自己的重要幕僚盛宣怀、周馥也主战,以避免日本悍然开战自己寡不敌众,并且光绪、慈禧一力主战,翁同龢作为中枢重臣来说只提出“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以整顿朝鲜附属国内政的名义平息事端,“不为失礼”,意思是照顾到日本与列强情绪,因为日本以平定朝鲜纷乱为名义,那么翁同龢就认为清兵先期入朝平定事端,不得罪日方、也让日本失去发难的理由,并不是一些煽动性文章中说翁同龢是个无脑清流,不顾事实情况一力主战。
直到北洋出兵开战时,翁同龢在日记里写“必当宣战及布告各国”,但他仍然到了庆亲王府上时没有说出开战之语,于是又有人说他实际上虽然没跳,但当时他独对光绪,谁知道说了什么?光绪主战肯定是他施加的影响,但当时慈禧也一力主战、慷慨激昂。
翁同龢有“借此机会整顿北洋”之语,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这是翁同龢挟私构陷李鸿章,实际上北洋在当时确实无法指挥、显得乱象频出,先是黄海海战发生后李鸿章伪造捷报,声称牙山大战日本死亡上千我军仅死伤百余,后来北洋又电报朝廷称牙山军队第二次大捷、杀敌两千余。
在庆亲王与翁同龢等高层的脑海里,此时清日在朝鲜是清兵势如破竹,非但平壤没有丢失,反而杀敌三千余人,两次大捷,卫、左等军抵达义州,牙军抵达汉城,形势一片大好。
因此翁同龢开始主战,并且斗志昂扬起来,很是激愤,到了七月初十刘葆桢找翁同龢谈话时,翁同龢才知道叶军已经全军覆没,天津北洋总部早已知道,却不电奏朝廷。
在此之前,袁世凯认为朝鲜已经纷乱不可控制,要求回国以免被日军逮捕受辱,李鸿章却在当时希望列强调停,因此不愿袁世凯回京告诉朝廷朝鲜已经大乱。在李鸿章的欺瞒下,北京朝廷再次做出误判,导致许多人空争和战却错过了避免战争的最佳机会,坐视李鸿章把朝鲜问题闹大。
可以说整个甲午战争时期,北洋都以各种电报奏折蒙骗帝后,最终自己又满盘皆输,这样的局势下找不到怪罪的人,就去怪罪翁同龢没有给够钱,怪清流主战,继而通过种种文笔渲染,把翁同龢形容为脑子简单、不顾现状空谈气节的腐儒,也算是可笑了。清流若是能挟持中枢、命令北洋,李鸿章后来种种行迹又为何没能被清流影响呢??
只谈翁同龢其人的话,性格正直,没有结党营私,杨乃武案也是他一手捅给同治最终昭雪,得罪了不少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声誉斐然,但没有沽名钓誉,与李鸿章有私怨,但与地摊文所说的正好相反,李鸿章为了这点私怨报复翁同龢损坏国家大事的例子太多,翁同龢以私害公的事情则很少。翁同龢始终实权较少,又心思不活络,只知道埋头办事,被有地方实权的李鸿章多次玩弄于股掌之间。
比如胶州湾事件时,李鸿章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代俄国索求胶澳,声称俄国即将插手,哄骗翁同龢让他等待俄国调停,提供种种假情报,最终使翁对德交涉失败,翁同龢承担误国罪名,中国也因此被俄英等国开始了瓜分的狂潮。
旅大谈判时,李鸿章再次独揽与俄国使节交流之事,排斥翁同龢干预,后来中枢大臣商讨时,李鸿章慷慨激烈称绝不同意租界,但称没有办法应对,计划坐视双方谈判破裂(徐中约《中近代史》语李鸿章与张殷恒此时已经收受俄国贿赂),李表示无奈,则翁同龢认为事情真的无可转圜,便也跟着做收尾的工作,但当时日本就旅大问题表态,派人来总署问明情况,是一个大好的“以夷制夷”机会,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