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句:下文没有任何一句话有表达「香港比上海更好」的意思,这么多人在评论区如此敏感地为内地辩护是为哪般?)
利益相关: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人。
说一个刚刚发生的事情。
一个前同事(香港人,加拿大籍,在美国受高等教育)前几个月离职去了上海工作。今天放五一假回香港,顺便路过老东家停留了一下,和我们聊了半天。
几乎全程他都在说他对上海的无限喜爱:便利的生活,消费比香港低不少,高速度、高质量的外卖服务,发达的移动支付,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服务,无敌快速的盒马鲜生,甚至还有逆天的「代为餐厅排号」服务……等等。整个过程听得在座的其他香港人和外国人一愣一愣的。
看得出来他真的喜欢上海。然而作为一个内地人的我却并无法升起太多的自豪感。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他眼中上海比香港便利的地方无外乎基于两个香港没有的条件:
说实话,这两个条件香港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了,然而我没有任何底气认为这是两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内地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西部四五线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超发的货币支撑了便宜的人力和互联网服务,这真的是「科技、创新」吗?
而且,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一胎化造成的劳动人口断层,这两个独有的优势,到底还能维持多久呢?
上海胜出。
香港的核心问题是只能享受部分中国崛起的红利,而且不能全民普惠,有点发展的红利都被豪门资本拿走了,普通人没有发展。
同时:
1,人才红利。
北京、上海、深圳对周围几个省的人才吸引度很高,虽然随着高房价这部分吸引力在下降,但也不是香港可以比较的。
2,政策灵活度
上海的施政相对更实用主义,且既得利益者很难长期影响政策,香港的话,医疗港、技术岗啥的都搞成纯房地产了,后续如果无法有效深港一体化的话,其金融地位也会逐步弱化。
3,优势来源与持续性
香港的初期优势来源于封闭的中国需要一个窗口,仅独家垄断的转口贸易就足够了,其他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不可替代性。
上海优势是纯地缘造就的,这种跟新加坡和伊斯坦布尔一样,只要地缘政治不发生巨变,核心竞争力就在那。
以上,如果香港的政策不能摆脱既得利益者的纠葛,不能放下先发优势去谦逊的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上海会把香港甩的很远。
类似上世纪20年代。
港漂7年,现已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尝试回答一下。
如果以打工的角度来看,香港更适合。
职业发展方面,社会分工很明确,工种很多,职场跟国际接轨,晋升路径明确,管理非常规范。
社会福利方面,住宿有公屋、居屋兜底,医疗有100块港币一天的公立医院,教育有各种学券和政府资助基金。
生活方面,郊野公园是周末的必去之处,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也非常多。
除此之外,各种演唱会、展览、论坛也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任何一天,只要你愿意,总有你可以参加的活动。
老老实实拧好自己的螺丝钉,升职加薪是按部就班的事。
但如果以创业的角度来看,不要说上海,绝大多数国内的二线城市都比香港机会更多。
香港是一个高度developed的城市。
如果以Yevon_ou欧神的商业升级理论来看,香港毫无疑问已经升到满级了,上海虽然小资,对比香港应该还是差了好几个身段。
这里估计有上海的小伙伴表示不服。不信的话,看看TVB的“明珠生活”节目,可以慢慢感受一下。
高度发展意味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运转规则已经定型,留给创新的空间只有美食?服装?
所以你在香港,看不到Uber的大规模普及,看不到微信支付的流行,甚至看不到基建的大规模更新……
王维基先生的HKTVMall半死不活,汇丰的Payme(类似WeChat pay)半死不活……
除了FB、WhatsApp,几乎所有世界上风头正劲的创新科技也好、商业模式也好,跟香港几乎是绝缘的。
以30万的创业启动资金为例,在国内二线城市,可以租一个100平米的民宅做办公室+宿舍,再请几个员工,然后还有一部分可以拿出来做市场推广。
而在香港,创始人一年的衣食住行30万都不够,在这个租金和人力成本高到离谱的城市,300万也只是勉强把公司成立起来。
过去20年是是香港失落的20年,被国内的城市各种赶超,曾经的老大沦为被嘲笑的对象,这个滋味肯定不好受。
不过,当一线城市的房价跟香港看齐时,当行业的巨头们也开始逐渐垄断时,谁能说香港的今天,就不是北京、上海、深圳的明天呢?
1分钟了解芯片制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