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知乎算法有点问题,推荐的一些答案专业性很差。不过个人觉得,知乎的问题是次要的。
知乎近乎于社交网站,而社交网站的特点,就是每个人查询、交流信息泾渭分明。你根本就不会关注与自己价值观相左的人,也就不会看与自己意见想法不同答案,看了也只是想反驳,心里默念傻逼。对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的答案,要么自己本身就对其充满敌意,要么自己的姿势水平根本就消化不了这些知识,而自己赞同的答案往往是自己价值观演伸罢了。
当然,知乎上会有很多谣言,但这些往往不是系统性的。比如对房地产的看法,对婚姻的看法,对如何成功的看法,很多文章会加深你对社会的理解,但在看这些文章以前,你其实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的态度。
如今各类社交、新闻、搜索网站的各种信息推送算法,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反而越来越狭隘,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多批判。但问题核心还是消费者就喜欢这个,不然这类网站根本无法生存。
就说我自己,虽然是个学渣,民科,在知乎经济话题基本就不看非985、211学生写的文章。回答下的回复也基本默认相同的门槛。对其他人写的经济学东西,我基本就不看。我筛选信息本身就充满了歧视,难道各位不都是这样么?
人极大的受基因、家庭、学校、朋友的影响,一个网站很难系统性影响一个人的观点。如果真的影响了,你需要反思的就太多了。不过,这种情况下,更大的概率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省。
鸡汤(或毒鸡汤),可能会误导,但毒不死。是不是干货,喝了才有分辨力。比起看纯粹娱乐八卦,看看知乎起码让思维迈出了步子。久而久之,思维习惯了奔跑,慢慢就会找到方向。
我之前有个错觉,就是高速传播加上信息源选择,会带来观念极端化。
支持这个错觉的证据很多,比如人们对女孩审美都集中到锥子脸,对男人要求都集中到小鲜肉,保护主义盛行,食品非常不安全,骗子防不胜防,政治正确与反政治正确的冲突越来越强烈。
后来看到有一篇@见弟 的知乎文章,提到有人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极端化实际上更多出现在年纪大、不怎么接触网络的人群里。
这是个很令人惊讶的发现。
实际上“开民智”应该鼓励百家争鸣,真知在辩论中越来越明,害怕误导的结果就是迷信“权威”的愚昧。
长久以来我意识到知乎有几个问题,挑几个重要的说。
一、把不同阶层的不同屁股凑在一起肯定是聊不到一起的,你以为不同眼界的人带来不同见解,事实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违背自己利益的观点。
夫妻共住房装修的审美是两人中品位差的那个决定的,而知乎的讨论下限在知乎数量最大的那群用户。
所以热门题目的讨论质量最终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用脚投票决定了最后脱颖而出的答案。高票答案在使用媒体手法(带情绪、带节奏等),受过训练的写手手中非常容易实现,而用脚投票决定了最后脱颖而出的答案可能只是,比较好看的那个。别小看滚雪球和羊群效应。
三、续二,这样的筛选结果是会写的比真正懂的更容易脱颖而出,做媒体的比做行业的更容易脱颖而出。
四、编辑选择对问题导流,问题下具体回答导流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大多数时候,个人认为知乎的编辑没有专业的辨别能力。媒体平台属性又决定了编辑最后的选择倾向于推荐带更多流量的回答,造出更受人关注的流量明星。
五、很多人意识不到,观点不存在唯一真理性,狂热的追捧一些“醍醐灌顶”的观点。哪那么多醍醐灌顶,真有岂不是满世界活菩萨了。面对信息时,缺乏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
所以,如果有观点误导人,最大的责任其实是用户自身,毕竟是用户用脚投出来的,毕竟是用户狂热追捧出来的。
然后才是站方。
话说回来,能轻易被他人观点带跑的,本身也是脑子空空,等着被洗脑。
大v会胡说,甚至犯“常识性错误”。某个大v@魔王的回答:
数学系的人不要笑哦,对于我们来说,这言论就和“地球是平的一样”傻逼。
哎,不懂的事情何必乱说,而且阁下的关注者还那么多,这题目下面正确答案您都看不上吗?觉得这个大v是对的人不要说自己学过高数(这其实是高中毕业就该懂的事情)。我觉得有个1w关注者的大v在回答题目的时候不要太随意,我个人答题的时候也是比较小心的。当然了,不排除某些关注者和我关注的理由是一样的(滑稽脸)。
抱怨知乎误导了人的,你这叫“鸡不下蛋怪窝歪”。
知乎作为一个网络平台,就是个鸡窝的作用。固然有高端鸡窝,乃是用泰国香米的稻草铺成,24小时热水供应,空调WIFI一应俱全,但是你也不敢保证这种鸡窝里下出来的蛋就一定好吃对不对?
身为知乎这个鸡窝里的一只下蛋的母鸡,龙牙也有脾气暴躁恨知乎的稻草不舒服的时候。更多还是反躬自省:脸都憋红了也憋不出一个好蛋,一天到晚尽是坏蛋,怪谁?
一个蛋都憋不出来的,怪谁?
朋友你这样很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啊我的老铁!
知乎给我推荐的擅长话题是:农业、生物、军事。这个推荐机制我不大懂,事实上生物技术我不怎么在行,三脚猫水平而已。
但是另外两个话题,写之前以及写的时候,难免就会想我写的东西会不会误导人?
比方说农业话题,会不会让人觉得农业过于轻松?会不会经不起推敲?会不会让人看了一时冲动投资进去血本无归?
比方说军事话题,我的主张是,不懂步坦协同,不会识图用图,搞不清楚向心突击和围点打援的区别,就不要动不动谈国际战略。
事实上知乎里尽是走极端的回答和评论:拿着20万资金问我说租下来30个大棚怎么经营最赚钱的;做农业苦死人打死别想盈利的;任何新技术都是骗钱的;一个散兵坑半个掩体没挖过就想让中国暴揍印度一顿的;正步都不会走就想当大国师的……
居然还有问我他自己要不要退伍的。
我真不是你家保姆……
所以我最近的态度是just fuck it. 我写的是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你怎么想我管不着,也并不关心。你倾家荡产跑去投资农业然后血本无归,关我屁事。你一时热血上头代表正义吊民伐罪去了,挂在什么地方,也跟我有个球毛关系。
母鸡只管下蛋,鸡窝只管让母鸡下蛋,你拿了鸡蛋去炒个菜好吃固然皆大欢喜,拿去放了二十年再拿出来炒,臭死了一家人,你说管母鸡屁事?关知乎屁事?
这种月经题,真是每个月都来一遍,但回答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变成了纯粹的宣泄情绪。
类似的老题目「知乎的局限性有哪些?」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51821
「有没有被知乎上的回答忽悠得前程尽毁的例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00933
首先,我要反对几个高票答案都提到的「985学生不如狗,藤校博士遍地走。」 ,认为知乎上高学历用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但事实胜于雄辩,知乎用户学历是高于平均水平。
这是之前和知乎官方交流得到的一个数据(已获相关人员授权可用于此答案),数据告诉我们:知乎的87%的用户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远高于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的平均水平。当然,这个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因为有些人可能存在乱写或者不写。
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觉得主要有3点:
1、初期的邀请注册,优质的种子用户,邀请的都是一样优质的用户,早期知乎的用户大概分成产品经理、程序员、媒体人和大学生,这些人基本都是高学历用户,这也导致早期知乎非常小众。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进入这个社区的老古董用户,对这点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2、知乎资料页鼓励填写并显示学历,而且会对学历进行官方认证。
➭ 哪些个人帐号可以得到认证? 目前我们对以下几类个人帐号进行认证: 公众人物,包括知名作家、导演、演员、歌手、运动员等 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中科院、社科院、国家各部委直属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 中央部属、省部共建制高等院校的教研人员 博士学历、博士在读
可以看到,在个人资料页,和平时时间线上的露出,@李雷 的学历认证信息非常显著,这会给人一个感知,知乎的高学历用户很多。
3、专业背书,高学历用户更容易成长成头部用户。
在知乎写答案,很讲究一点就是拥有相应的背书,专业人士回答专业问题。
不论是学术身份还是工作经历,很多人开篇都会通过「我是XX专业的学生」或者「我是某行业的多年从业者」,以此来提高自己答案的可信度,这样的答案一般会获得较多的赞同,成为「头部答案」,一般一个热门问题,都会有几个高赞答案是高学历用户贡献的,这就让人更加感知到——知乎有很多高学历答主。
随着赞同的增多,这些有料会写的高学历用户,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大量关注,他们就会成长成知乎的「头部用户」,也就是你们常说的大V,这就会让人进一步感觉到,知乎有很多高学历大V。这是合理的,高学历用户成为头部用户,代表这个社区的内容筛选机制是较为健康的。
为什么要让平台强行背锅, 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才对啊!老实说,作为一个将近20网龄的互联网活化石,我觉得,不论在什么社交平台都是,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
知乎上有很多,什么年入百万的故事啊经历啊,但是这些往往只能当故事看, 别人的成功,别人的捷径,或者是机缘巧合,或祖辈余荫,成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而故事的描述里,往往会夸大主观因素但忽略了客观因素,显得好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通过努力,你也可以跟我一样强!」。
而且,大部分成功的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并没有教你方法步骤。
问题是,谁会把自己的赚钱绝活免费分享呢,想得美呢你!
关于幸存者偏差的概念,这里写的很清楚,我不再赘述。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985 1821/answer/46517401
实际上,这不是知乎的问题,任何行业都存在幸存者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直播很火,我有个朋友,长得还不错,问我说她开直播能不能火,对话如下,你们感受下。
「现在直播这么火,你看那些主播都月入百万,感觉是个人都在赚钱!」
「嗯,以前股市火的时候,感觉市场卖菜的大妈都在赚钱,后来结果你知道了…因为亏钱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亏得光屁股啊,你看到主播们都在赚钱,因为那么连温饱都搞不定的主播,你看不到也不会去看,他们也在很认真很努力地播呢,可是就是没人气没礼物没收入,嗯,还有更多人播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不要把这些幸存者,特别是头部用户的状态当成全部用户。」
类似的道理,为什么广州、成都、重庆这些地方的饭馆都挺好吃的?因为不好吃的都倒闭了。
其实,我也挺想分享下我的大学到毕业工作这段经历的,特别是毕业后游荡两年后一个华丽转身进入世界top的游戏公司,但又觉得容易误人子弟,毕竟,这届知乎用户不行啊。
当然误导了:
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少数;
二、毕业就能拿30万年薪的没几个;
三、真没几个人热爱健身、有马甲线,有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
四、直男癌、田园女权真不多,现在拿出来的例子更像靶子;
五、没有可信来源,没有足量细节,没有第三方佐证的故事,只当故事听就可以了;
六、免费分享把自己做SEO的挣钱经验的,十之八九都是收智商税;
七、能租个好房子的话,就别总想着改造破房子;
更多细节,请查看 知乎劲爆假故事 - 2017.7,我的微信公众号「任易」分享的都是真实经验和见解。
今天我逛知乎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很讽刺也很引人深思。
因为本文旨在探讨「现象」,涉及的答主属于NPC性质,不是反对和挂人,所以我把ID码掉了。
今天中午我在吃饭的时候,刷「一个人的哪种行为让你觉得不可交」这个题目下的故事来看,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颇深。
就因为农民工在地铁上挤到了他,他就说出这样的言论:
“别为他担心,这种孩子长大了之后就是个败类。”
我吃着饭,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愤怒到饭菜难以下咽。
我觉得这个人真是极尽恶毒、冷漠和凉薄;而且这种人当法官,国家药丸啊!
这何止是不可交?我简直想冲到他面前去打他一耳光。
而且,这个回答有三千多赞同,在问题下也属于名列前茅的高票回答,想必很多知乎网友看了都非常愤怒。
当然,我的怒火大概就持续了几分钟。我感谢了作者,收藏了回答,就继续翻看其他的故事了。
然后下午我就忙的忘记了这件事。
晚上我吃饭的时候又刷起了知乎。
昨天我关注了一个近期的热点话题,「大连女大学生在餐厅踢女童事件」,还给一个回答点了赞,我想看看有没有新的进展和反转。
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简单介绍,就是一个“熊孩子在餐厅喊闹,然后女大学生冲过去踢了熊孩子,最后孩子的妈妈在餐厅凶猛撒泼“的事件。
一边吃饭,我阅读了当时排名第一的高票回答,是这样写的:
当时看完,我立刻对答主看待问题的独特视点感到十分赞叹。
而且,从这个角度一梳理,这个“很凌乱”的事件瞬间清晰明了起来。
这个回答仅一天就获得了四千多赞同,排名第一,说明这个言论获得了大量知乎网友的认可。
有一瞬间,我想点下赞同;但我稍稍犹豫了一下,因为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所以我点开评论区看了看,看到这样一个对话。
我愣了大概五秒,然后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我一瞬间就意识到了我的那一点异样感来自何处。想必大家看到这里也明白了吧?
第一个答主所批判和唾弃的那种言论,跟第二个答主的核心观点,本质非常相似。
“以父母的出身和行为当作依据,去全盘否定一个小孩未来的人生。“
而我,我在一瞬间发自内心的赞同了我四个小时之前同样发自内心厌恶的这种言论。
这两个回答都是排名在前的高赞,且同为近期热门问题,“知乎主流”票选出来了两个非常对立的观点。
(不过我不知道这3k和4k中有没有重叠的网友……不知道有没有程序员叔叔帮我查看一下?)
我相信类似的事情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但因为对比没有这么强烈、间隔没有这么短,所以这个现象就被忽视了。
所以……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对于“观点”的赞同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的吗?
知乎的言论和观点存在误导性吗?
----------分界线-------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我认为也许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
除了纯科普向的干货类回答之外,知乎的形式很像是“命题作文征集大赛”,有些是记叙文,有些是议论文。
这类回答中的观点和言论,是存活于一个特定的场景、情节和语境之下的。而这些会放大读者的情绪,甚至让“情绪“取代理性做出判断。
就我上文中提到的例子来看,
在“不可交”问题之下,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愤怒,所以会夸大某种行为和言论中包含的罪恶。
在“熊孩子”问题之下,我有一种残留在体内的对不文明现象(比如熊孩子)的厌恶,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程度过重的批判。
所以,在这类回答下面的言论和观点,不管是其本身,还是我们解读出来的深意,都不是绝对客观的。
高赞回答并不代表这个回答是一个理性的真相,也不代表这个回答更接近现实。
高赞答案的形成,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情节和语境下,答案里说出了大家更想听到的一种言论罢了。
带着这番思考,我重新阅读了一下这两个回答。
「不可交」的那个男生,他确实带有很过分的阶级优越感,倒也不至于“罪大恶极”,不至于让人悲哀中国司法的未来。
「熊孩子」下很新颖的回答,虽然读着很爽很明朗,但有些因为”要强行看出某种现象和规律“而造成的逻辑牵强。
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感悟。
我稍微做了一个实验,强迫我自己在尽可能冷静的情绪下,重新审阅我自己写过的某些时事议论文答案,其实有些也有偏颇。
所以要怎么做呢?我个人的打算是这样。
1 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情节和语境下,我们照常去赞同我们所赞同的「言论」,这样做本身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哪怕有时会自相矛盾。
2 如果要在某个言论里总结归纳出一种「哲理和观点」,这时尽可能保持冷静。
3 如果要把这种「哲理和观点」转化成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一定要慎之又慎。
反例就是第二个事件里的女大学生……她也许深受“熊孩子鸡汤“毒害,把一种特定场景中热血状态下的「言论」当成了生活中的「应用」,才会一言不合就踢人,给自己惹来无尽麻烦……
(PS:这个观点不是我原创,是我昨晚点赞的那个答主说的
@李橙子)
4 无论如何,不要给任何答主打钱;不要向任何答主购物。
-----------
当然,分界线中间部分,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假想,一种可能性。
我把现象提出来,如果大家有“备择假设”,也可以提出来探讨。
我记得哪里看见过一种说法:类似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一个杯子,杯子各个地方都有花纹,可以俯瞰,可以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看,因为这个杯子很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见一个角落,而且因为花纹很复杂,所以我们表达的也比较困难。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只需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就可以了。在别人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时,听的过就听几句,听不过就互相辩几句,这都无所谓。
但是偏偏知乎上许多人总不认为自己是普通人,总觉得他们有特权要让其他普通人为自己的生活和智慧的负责,必须说出符合他们的道德观,又能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并且是宇宙里唯一真理的话。否则,他们就会以控诉整个平台群体无能或者无情无义的不作为——我特么就奇了怪了,你们既然要让人民为你们服务到这种地步,你们好歹不要屈尊混在人民里做一份子,展示一下你们的特权,比如说出你们要听的话的人解决北上广户口,再不济给个凭高级职称能加分的权力,好吗。
是的,而且相当普遍。
知乎是个问答社区,不是学术网站,甚至内容审核标准连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都达不到,在这种现实下,出现误导人的内容简直是家常便饭,不出现才是见了鬼。
即使知乎在中国现存的网络社区属于相对较为理性的一类,也不要随便拔高知乎,它真没那么高级。
首先你得清楚,知乎上的东西不是论文,没有必要遵从固定的格式和结构,不一定要有清晰的论点,环环相扣的论据,有据可查的资料来源。这就给了识别查证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制造了困难。其次很多人写的东西未必是奔着提问者的问题去的,只是找个机会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这就是为什么会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答案,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想帮你解决问题,他们只是觉得你搭的这个戏台很好,可以唱一出杀四门。我也不是每个答案都很认真回答的,遇到不爽的事情,三句两句跟人怼起来也是常有的事儿。
至于答主会不会夹带私活倒不是最大问题,不带自己主观倾向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维基,Quora,知乎无一不是如此。重要的是提问者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无保留的相信答题的人,哪怕这个人的赞同数再多。三观奇歪,赞同极高的答案我们见得还少了?所以抱着找答案的心态来知乎的朋友,你得有最起码的可能被误导的觉悟,知乎只能给你参考,教不了你什么。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提倡,能在自己查百科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不要动不动就来提问。首先大多数情况下答案不会比百科更靠谱,其次是这种“一分钟带你看懂xxx”式的懒人包思维对一个人独立思考和辩证逻辑的形成是有害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