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医生护士究竟有多辛苦?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一位医疗行业的工作者来回答。本文从多位青年医务人员处取材,为了叙述方便,采取第一人称视角,希望通过本文增进公众对医护工作的了解,关心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以下是正文:


2015年以来,国家全面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立志行医的青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必须在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完成 3 年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才能当医生。3年的培训,吃住在医院,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年的经历包罗了各种酸甜苦辣,自然也包括踯躅前行于医学殿堂阶梯的艰难。

提到医院的辛劳,我首先想到的是夜班。

夜晚往往是病人病情容易急转直下的时刻。值班的医护人员必须团结如一人,手胼足胝的抗击着借着夜色掩护猖狂进击的病魔。医院一个住院病区,往往有 30 到 70 位病人。每到晚上,所有的护理工作都归一两名当班护士负责。ICU 以外的普通病区,护士们要根据病人病情,每半小时至一小时巡视一次病人病情,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医嘱做出处置。发药、打针、换药、雾化吸入、拍背吸痰……白天由一群护士做的工作,晚上由一位护士做,还要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护理。

护士的夜班一般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两班,称为“小夜班”“大夜班”,分界线根据各科室的工作特点设在晚 10点或零点,因为一个通宵的体力劳动谁也吃不消。值夜班的护士们往往要在医院留宿,有的医院人手少,干脆要求“小夜班”的护士第二天别回家了,继续正常值白班。护士的学制往往比医生短,成家也相对早。每当看到同龄的护士姐妹忙于应付家庭与工作的双份压力,我就不由自主的代入自己,心情总有些压抑。

在教学医院,值夜班的低年资医生多数是研究生和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研究生教育改革后,能值班的专业硕士就少了,有的科室一个值班医生要管两三个病区。工作强度大,随时可能遇到超出自己医学技艺的险情,夜班是每个青年医生挥之不去的心结。

夜班医生可以抽空打盹休息,但是儿科、心内科等专业的夜班医生往往被戏称为“仰卧起坐”“起夜家”,因为每个病区平均半小时出一桩状况,夜班医生必须前去处理。被人惊醒的滋味总是不好受,何况一夜数次。半夜第一个病人需要抢救,值班医生搞定;还出现第二个病人需要抢救,年资较高的住院总医师搞定;如果同时出现第三位病人亟待抢救,就需要叫二线听班医生了……医护人员过劳与人手不足不仅在考验病人的运气(大家都不想成为需要抢救的“第三位病人”),还危害着临床安全。

并不只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需要夜班、白班“连轴转”。如果夜里来了值班医生自理不了的大手术,二线、三线听班的高年资专家们就必须到场主刀。急诊手术随到随做,病情相对平稳的住院病人接受的手术虽然叫“择期手术”,可是事先病人和手术室已经完成了准备,人员和器械都缺少机动性,很难选择改期。专家们做了一夜急诊手术,第二天还要按计划继续主刀择期手术。听着主任面带苦笑抱怨自己行医二十几年没睡过一个懒觉,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曾经的高中三年虽然辛苦,但总有金榜题名、功成圆满,可以任性睡到日上三竿的一段时光。医学之路远比高三严酷,不给献身者留一点放松的期盼。

转到白天,医院里最繁忙的岗位恐怕是门诊了。

以 5 到 10 年计,医院里很多科室的接诊人数都涨了一倍。然而很多医院的人事编制和建筑面积来不及调整,数量有限的出诊医生和诊室就要接待更多的病人。医疗资源稀缺带来的问题有许多,甚至还包括女性就业问题。比如有一位科主任曾经开玩笑说:“我一直想招聘小姑娘,毕竟女性心细。可每当面试的时候,我却下意识选择男同胞。今天幸亏带着身高一米九、体重一百九十斤的男研究生出诊,不然有个闹事插队的病人我真搞不了。”

儿科就诊难”历来是社会热点。前阵子的流感高峰,一位儿科专家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同事们人均每次门诊接诊140多位儿童的统计数据。由于患儿太多,大批需要住院的孩子滞留在留观室和抢救室。儿科寄托了人类的未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为之献身的勇气,我们同龄人当中罕有人主动投身这项事业。

和儿科同命相怜的是产科。“全面两孩”以来,尽管各地的妇产科克服了大批医护人员同样需要生育“二孩”的困难,增加了出诊医生数量,但是有的医院每位医生同样要接诊 140 到 160 位孕妇。而且由于大龄和高危产妇增加,医护人员的付出更多了。在病人集中就诊的大医院,一位医生看门诊,跟着研究生(规培学员)和护士若干人。孕妇进了诊室,一群助手(主要是研究生和规培学员)不由分说把孕妇按在检查床上,医生伸两个手指往孕妇肚皮上一抠,孕妇还没来得及报怨“眼泪都要疼出来了”,就被助手们架起来了。然后病历上新添了一篇“狂草”,医生吩咐再做若干检查,孕妇就被助手们硬生生的推出门了。

因为工作量太大,医生倾向“动手不动口”,也导致孕妇的就诊体验极差,医护人员的就职体验也极差。接诊压力面前,一家不拒收无卡产妇的医院,周期性的要求收住院的产妇一概自带行军床自带被褥住院,分娩时躺在产房里的病人推车上。旺季,新来的行军床都摆不进产科病区,孕妇躺在在联接相邻病区的公共走廊上。有的时候行军床都摆不开,新来的危重产妇坐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挂水输硫酸镁。为了尽快腾出床位,医院不得不尽量选择顺产,避免住院天数较长的剖宫产。然而,保证效率、保证收治,意味着医院要承担“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风险。行医是良心活,出了意外,医院首先要承担巨大的道义责任。

比产科还繁忙的是急诊。急诊科超载的时候,乱得像个大杂烩:病人与家属跟医护口角,送新病人的110、120 跟喊着“同志,我们满员了”的医护推推搡搡。但是,与死神的赛跑仍在乱中有序中进行。危重病人进门,10分钟内完成心电监测、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处置,45 分钟内获得全套生化检验结果。危重病人确定手术治疗,半小时内进手术室。导管室 24 小时值班,及时为病情发展迅速的心梗、脑卒中患者安放支架和溶栓。尽管如此,由于医院床位紧张,住不了院的重病号都滞留急诊留观。心梗回不了家的,脑梗下不了床的,肺病喘不动气的,留观室和走廊上都住满了,老人所谓“年关难过”的冬季尤甚……急诊是一份苦差,病人的安危瞬息万变,一个人的生死可能就在一线之间。但是,急诊同样是一个见证奇迹的地方,医学在这里充分展示它的魅力。

医务人员的辛劳不仅充斥在一个个具体的科室里,宏观数据同样让人压力山大。

由于医保制度的完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由于老龄化与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医疗机构的诊疗总量上升了一倍。医护人员的忙碌不仅充斥在一个个具体的医疗现场,在数据上也同样让人压力巨大。2005至 2012 年,我国千人卫生人员从 3.5 人增长到了 4.94 人,增长29%,但仍然落后于医疗机构的扩张。2006 至 2014 年,全国公立医院的床均医生人数反而下降了 11%。技术进步加快了病人的康复速度,医院的人事编制却没有改变,医护人员必须面对更多的病人:我国医务工作者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 1%的比例,为占世界 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 900 多万医务工作者加班加点、辛苦劳动实现的。其中有 300 多万医生,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责任。也因此,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我们常年超负荷工作,约 50%医生“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足 2 小时,仅3%医生有“双休日”。繁重的工作剥夺了许多医护人员正常的家庭与社会生活,青年医护人员“婚配难”,甚至还有的老护士愧疚的说,自己是医院的双职工家庭,孩子直到上学,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不需要值夜班的工作,有可以陪着孩子度周末的父母。

但越说医务人员的辛苦,就越应该明白,“辛苦”不应当是医护人员的唯一的勋章,更不应当是评判医务人员价值的核心标准。能够真正守护人民健康的:

应当是精湛的医术

诺尔曼·白求恩同志 39 岁成为了那个年代屈指可数的能够手术治疗“时代绝症”肺结核的名医,终生发明了数十种手术机械,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几乎改变了胸外科手术。白求恩同志是站在世界级胸外科权威的位置,诠释了崇高的品格与理想。

从容、温暖的人性关怀

作为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院士曾经对医科生说过这样的话:“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责任重大。产妇或者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林巧稚院士每次拿起听诊器,都必是从容、温暖的人性关怀。

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充沛的体力

钟南山院士在青年时代曾是运动员,因此形成了强壮的体魄。2003 年,当“非典”疫情袭来,年近七旬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深入“抗非”一线治疗危重患者,为“抗非”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医学是我选择为之付诸终身的事业,我不希望看到自己后继无人。我希望的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的更多认同和理解,随着医疗行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让我们医务人员不再如此辛苦。愿“医务人员守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关爱医务人员的健康”真切的成为社会共识和主流。我希望通向医学殿堂的阶梯能够少一分令人畏惧,让更多受到救死扶伤天职感召的小伙伴能够加入我们,壮大我们的力量,更好的实现大家共同的梦想——履行天职使命,护佑人类健康。


本文作者: @邓铂鋆


user avatar   lu-miao-6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来答一个。

就在前两天,我(33岁直男)、我们住院总(28岁直男)、我们一个师弟(26岁直男),三人夜里12点左右下了手术在病房吃宵夜,看到休息室饭桌上不知道谁放的一副广告页,就是这样的

我:咦,这小姐姐是谁呀?还挺好看的哎。

住院总:哎我看看我看看。不认识,不过真挺好看。

师弟:哎我看看我看看。不认识,不过好像姓康。

于是三个青春男性(好吧,两个青春男性加一个中年男性)一起研究这个姓康的漂亮小姐姐究竟是谁。

当然我们后面研究出来了原来她就是唐嫣。三个人当然都听说过唐嫣,但实在是都没看过她的什么节目。。。不知道她具体长什么样。

所以你看,这就是医生,真心没什么时间看很多娱乐节目,很多人落后到连唐嫣都不认识。

你不相信有青春男性不认识唐嫣?那我告诉你,我们病区十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男女女住院医师,没有人玩吃鸡,没有人玩王者荣耀,大家最多玩一玩跳一跳。。。

你不相信我们夜里十二点下手术?前两年爱发朋友圈,所以刚好有证据~(重点请关注手术室墙上的时间~

  1. 平安夜


2.新年


3. 女神节


4.医师节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吃宵夜?不健康?晚上六点吃晚饭,手术做到12点,饿呀,另外~

O(∩_∩)O哈哈~


另外,你问我天天搞这么晚,什么感受?

it's beautiful night to save lives~always~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第24届生竞国赛选手,银牌退役。

照这个说法我怕是被一只小龙虾挡在了北大的门外,真是呵呵哒。

媒体为了流量不要节操,寒的是热爱生命科学愿意在课业本就繁重的高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竞赛选手们的心。我们勤勤恳恳看书刷题做实验,秉烛达旦全年无休,却被一句轻飘飘的戏谑抹杀所有努力,这TM怎么能忍?

至于那些所谓权贵二代的阴谋化言论我想说,学竞赛买书做实验集训可能确实需要一点点财力支持,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丰俭由人,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凸显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与家庭背景毫无扯上关系的可能。脑残和喷子们不过是看到了一个爆点,让他们自己高潮去吧。

PS微博用户财经太极猫在此前的南大支教事件中就发表了很多不良言论,这次又出来蹦哒,看到的朋友烦请顺手举报。




  

相关话题

  陈薇院士的康希诺疫苗三期数据单针有效率65.7%,重症有效率90.98%,是好消息吗?带来哪些希望?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医护人员冲向死亡就像士兵冲向子弹」,并认为很美丽? 
  请问图中婴儿所患什么疾病, 其致病因为何? 
  护士开医嘱可以吗?医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所有有心脏生命的平均心跳次数基本一致是真的吗? 
  为什么在钟南山院士说连花清瘟对病毒轻症患者有用之后,大家都开始批判他?并且继续中医批判? 
  夜里急诊打扰医生睡觉,公立医院医生带情绪问诊,怎么投诉? 
  新型肺炎预防导致口罩脱销,还有哪些购买途径或替代方法? 
  如何抑制打鼾?怎么能不打鼾? 
  成为医生后,你还出去旅游过吗? 

前一个讨论
经常看到股票直播室里边的播主带领大家操盘。请问他们为什么免费,给大家做指导。他们是骗子吗如何盈利的?
下一个讨论
汉服成人礼意义何在?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