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是那些被高考筛选出来的清北学生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把最聪明的一批人定义为各行各业成就最高的人才的话,这个命题不成立。但是反过来说,最聪明的人都在清北吗?这个成立。

天赋这个东西无法量化,你没有展现你的才能,我也不知道你是聪明还是不聪明。

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批最聪明的人,是怎样被筛选出来的。

有一类人,天生就具备着极强的品质,在古代称作人中龙凤,是注定会被清北筛出来的。

我的家长附近有个县,极其贫困落后。

落后到什么程度?就算是我们本市人,也有很多人叫不出这个县的名字。

我说的故事主角就是这个县里,某个山村普通农民的儿子。

这个人因为高中同学跟我是忘年交,所以他的故事全是略知一二。

落后地区的教育会落后到知乎上诸位完全失去想象力的程度。

旁边有个比它略富的县,我有个朋友从那个县出来,一生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他是初中几百号人中的第六名,然而他竟然考!不!上!高!中!

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这个农民的儿子,放假给家里做农活,晚上自己琢磨功课,上了省重点高中。

然而,这个省重点在教育大省湖北,也是个末流。

毕竟,学校招收了太多少数民族山区的考生,生源不太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说的这位神人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里的汉族,生下来就比身边同学少几十分。

高中时,他不仅成绩好,而且人品,组织力无一不让人信服。

当时很多同学都觉得未来他会主导一方大局。

接着,他考上了北大。

北大毕业后,他又二话不说去支援西藏,一扎就是十几年。

后面的经历就不具体说了,我也不具体说他是谁了,总之,大家在新闻联播上可以经常看到他。

当大家哀叹父母家庭没有给自己什么支持时,要想到,总有真正的天命之子,能够超越自己的种族,家庭,乃至时代实现很多事情。

进清北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是最聪明的人,肯定会进清北。

这种人太少了。。。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如果翻译成英文, 应该是 smart 或者 intelligent.

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是那些被高考筛选出来的清北学生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应该是 “对/错”, “真/伪”这样二元的。但实际上谁也不会对“对/错”, “真/伪”这样二元的答案满意。

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在拷问祖国教育的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否正确、以及对“中国”的理解等等。 当然, 还可能在拷问城乡差别、高考的正当性合理性、清北学生对祖国的贡献与其他高校学生的贡献孰大孰小等等。

统计学上来看应该是中国最聪明的一部分人被清北录取了, 而且这部分人获得的资源相比在祖国的同辈是显著不同的。简单地看钱的流向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俺没法分析, 因为可能涉及【省略两个汉字】机密。 但是,从清华大学的音乐图书馆的耳机用的是上万人民币一套的奢侈品就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因为祖国的木亥潜艇上用的耳机也才几百人民币而已。而航天人用的耳机就更寒酸了,100 ~200人民币而已。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

咱说回教育。



聪明如果翻译成英文, 应该是 smart 或者 intelligent.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尽管加德纳将智能禀赋划分得如此之细,但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应被用于限定人们为某一项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一套智力组合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复合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快速冒起。

传统IQ智力测验也仅涵盖逻辑数学、语文、和空间智能。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踏员的肢体能力(肢体动觉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列举这些可以用 “smart”来描述的 “聪明”

--------------------------------------------------------------------------------------

语文(Verbal/Linguistic)

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空间(Visual/Spatial)

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

音乐(Musical/Rhythmic)

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自然(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9年补充)

--------------------------------------------------------------------------------------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是那些被高考筛选出来的清北学生吗?


俺的猜测是, 语文、数理逻辑、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这些方面最“聪明”的人应该都能在清北找到,但反之不亦然。 因为中国很大, 广义的中国人不但包括两岸三地的中国人,台湾还有台大, 香港还有 HKU 和 香港 "中大" (双鸭山的别紧张), 还包括海外的华人和华侨。

从教育的角度看,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教育系统可以把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送进清北,只要资源的分配允许。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清北特招了多少文体明星, 俺不清楚, 但是新闻报道中大概可以统计出来。 有心人可以去统计。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大还行,清华不咋地

漏网的人总是有,但大体上好学校肯定聪明人密度大,但顶尖不顶尖根本不重要,人大很多人都比清北有灵气,复旦经常碾压人大,浙大也不比复旦差,就这种混乱关系。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从两校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后,就不是了。现在的清华、北大,是缓解贫富矛盾的工具,而不是培养天才的摇篮。现在越来越多的两校毕业生,拿者不尴不尬的工资,做着不尴不尬的工种。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话,并不是。

当然也看你如何定义 “最聪明” 了。假设你认为好比说130-140以上才算是 “聪明” 的话,那确实并不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清北比例,往多了说,能有20%-30%了不得了。扩大到好比 “华五人” 或C9,或者直接是985,比例能有5%-10%就不错了。

顶尖学校里面确实有统计上更多的聪明人,但 “最聪明” 并非上好学校的必要条件。这不仅仅是高考制度决定的,而且是高考考纲决定的。也就是说,哪怕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了,清北里面称得上 “最聪明” 的比例,依然不会比20%-30%高太多。

原因也很简单直接,即高考考纲并不太侧重于考智商。想得高分,你智商只有100,可能确实困难点儿。但如果你有好比110-120,又足够努力,又天然细心,或者师资很好,足够让你拥有比相当大比例天然130-140更高的得高分可能。更何况,高考里语文+英语的分数比重接近一半,而这部分分数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几乎是零相关的。

目前的录取框架下,更能体现智商的,也就是数理竞赛了(只有数学物理,没有其他学科。但信息学现在考什么,我不太清楚,于是信息学是否包括进去,待定)。其考试形式好就好在,并不纯粹是高等数学或大学物理的内容下放。而是,哪怕确实会有一部分下放,相比更简单的高考,以及其实更简单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也更侧重考生狭义智商得多。

当然,一个人想要通过此机制被筛选出来,只靠自己裸奔基本上是没戏的,师资资源是关键。于是竞赛机制并无法保证可以更全面搜罗全国中学生中的智商优异者。太多的人,纯因为后天教育资源缺乏,也就埋没掉了。

而在另一个衍生话题上,单说一个社会的顶尖人才培养,“不笨” 或许是个必要条件,但 “最聪明” 依然不是必要条件。特别是现在,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教育资源优秀的地区,很多孩子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远远超越高考那点儿考纲的世界知识和认知。这种获取,并不需要 “最聪明”,仅需要 “不笨” + “海量教育资源”。而这种教育的最终产物,不论是对985,还是对清北,都是极佳的原材料。若不是有高考这层起码还算公平的机制在,而是名校可以以更大规模进行自主招生的话,估计恨不得这类学生能占招生规模的一大半。但这会赤裸裸地把阶级矛盾摆在表面,于是肯定不会这么做。结果就是,现行高考制度,哪怕并不完美,但还是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阶级的公平性。而那些确实有更多教育资源去砸在子女身上的人,走留学的路子就是了。


user avatar   ma-ma-jia-lao-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话我就不爱听

什么叫妥协?你跟谁妥协?总不可能是跟高富帅妥协吧?八成是跟不懂怎么谈恋爱的木讷老实人妥协吧?

老实人又招谁惹谁了?诚心诚意娶个老婆,爱情还要靠对方妥协来施舍?你的爱情就那么高贵?

找不到对象就TM单着,别去霍霍人家真心要结婚的。




  

相关话题

  教育部再发通知:「一对一」家教也不行,各地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评价据传太原五中将暂时取消2018年春季运动会的消息?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读研到底值不值? 
  高考300分能考宁波工程学院吗? 
  家长大量囤积教辅教材,教育部回应「没必要」,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果你是李云龙,会如何安慰高考失利的考生? 
  如何看待父亲同意儿子穿裙子上学?性别教育重要吗?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教授被骗 1760 万元? 
  如何评价我国的性教育? 
  如何看待国科大硕士季子越发表涉南京大屠杀不当言论,被校方开除学籍?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小猪佩奇过大年》与移动合作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胡适是二流学者」的观点?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