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史可法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萌代守城战需要大量的青壮上城墙,扬州为明朝数一数二的大城,人口数十万,大量的盐商拥有护院家丁,需要的是一个有领导能力的征用和集训,史阁老这个时候在干什么?

火药铅弹、滚木、雷石、弓箭、金汤,更需要的是保家卫国的勇气,最高领导人在内院闭门不出,此时史阁老已经被打断了骨头,一心求死了。

一个小插曲,扬州城守城武将报城外应该坚壁清野,史阁老说树林是李家祖坟,不要得罪人吧,还是别搞了。此时史阁老看重的还是面子人情,并没有把扬州保卫战当做一会事,明末的文人大夫并没有民族的概念,投降清朝在当时只是换了一个皇帝坐殿,对老百姓和官僚并没有什么区别

此后在剃发令在全国的实行才掀起江南抗清的意识,此时是汉文化的抵抗,这时候上升到了民族矛盾,抗清才越来越激烈,可惜大好河山已经沦陷大半,江南膏腴之地很多地方已屠杀一空


user avatar   tong-kun-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史可法在扬州组织起了顽强抵抗,对清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很遗憾的是根据顾诚的考证,史可法在清军南下时完全是战守失策,在扬州也没能组织起有效抵抗,清军发起进攻后,当天就攻陷扬州。顾诚在《南明史》中对史可法的评价很低,差不多跟马士英是一个水平,掌权时昏招频出,但却坚守民族气节,都死于抗清。

顾诚: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的渲染。综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①,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②。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③。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陰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顺治十年(1653)谈迁路过扬州,曾经专程到梅花岭寻谒史可法衣冠冡,回首往事,不胜感慨,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④于惋惜之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无能。总之,史可法的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指望弘光朝廷派兵支援扬州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高估了弘光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也对当时的形势缺乏了解,因为就在清军南下的同时,南明重要军阀左良玉,左梦庚父子也起兵叛乱。此时面对外部清军南下,内部军阀叛乱,而且两者进攻方向都是南京的情况下,不管是哪方敌军赢,南京都会面临沦陷,而弘光朝廷根本就无力同时应对内外挑战,此时弘光朝廷根本就是一片混乱,君臣一筹莫展,弘光帝更是发出了“上游急(指左部叛军),则赴上游;敌急(指清军),则御敌”这种完全不知道该集中兵力应对哪方敌军,纯粹等于废话的旨意。

至于马士英等人此时想的是尽快掌握些亲军为跑路做准备,压根就没考虑究竟如何御敌的事。

还有此时对于究竟是集中兵力抵御清军,还是抵御左部叛军的争论,跟党派其实无关。例如马士英的政敌王铎就是主张集中力量抵御左部叛军的,甚至王铎还认为马、阮组织抵御左兵不力,请求让他自己“领兵视师上江以遏左兵重敌”。由于“士英不肯谢此兵柄,迟之又二日矣”,王铎急不可耐,又在十六日上疏说:“臣察得金山一带西至龙潭,兵不满七百,枢臣饰以为数十万,此何时尚以此固宠诳君欤?”接着说:“时不能持久,使左之众兵得乘胜顺流而下,吾无类矣。今皇上以本兵(即兵部尚书)印纛授臣,臣勉竭死力西上,以当其势,以报朝廷。”

另外在高杰死后,安抚拉拢高杰部下的问题上,史可法其实有着重大失误

顾诚: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黄得功等又想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双方剑拔弩张。“时人为之语曰: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在农民军中绰号翻山鹞),闯仔不和谐(黄得功号黄闯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原注:邢夫人也),亏杀老媒婆(原注:史公也),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①史可法出兵配合清军“讨贼”的计划全盘落空了,他伤心备至,亲自赶往高军营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为兴平世子,外甥李本深为提督,胡茂祯为阁标大厅(即中军),李成栋为徐州总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来是史可法增进同高部将士感情的一个机会,然而史可法却因为高部是“流贼”出身,坚决拒绝,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②由此可见史可法政治偏见之深和不通权变。

二月间,史可法从徐州回到白洋口(今江苏省宿迁县境洋河)。当时正是清军主力在阿济格、多铎带领下追击大顺军聚集于陕西,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清军并不多。例如,1645年正月奉命驻守山东的肃亲王豪格在奏疏中报告许定国送儿子为人质后请他派兵渡河“卫其眷属,臣因未奉上命,不敢渡河”。高杰统兵进抵睢州城外,许定国耽心脱不了身,派人请求豪格火速来援;豪格仍以“未经奉旨,不敢擅往”为由,拒不发兵。③清廷和豪格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罕有的持重,证明阿济格、多铎两军西进后,清方在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东部兵力非常单薄。何况,清政府在畿辅、山西、河南、山东的统治尚未稳固,不仅曹州满家洞等地的农民抗清活动如火如荼,士大夫中心向明朝的也大有人在。睢州之变,高杰作为一军主帅遭暗算,他的部下实力并没有多大损失。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清朝的敌忾之心,改弦易辙,作出针对清方的战略部署,至少也应利用许定国逃往黄河以北,清军无力南下的时机,稳定河南局势。可是,他在高杰遇害后却失魂丧魄,仓皇南逃。沛县著名文人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中,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①,“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即所谓:“左右有言使公惧,拔营退走扬州去。两河义士雄心灰,号泣攀辕公不驻。”②这就是被许多人盛誉为“抗清英雄”的史可法的本来面目。

其实南明官方势力抗清战役虽然打得烂,但守城守的比史可法强的也有,江阴那种因为剃发易服而导致的民间自发抵抗就不说了。南京陷落后,东林党的政敌弘光朝兵部尚书朱大典守金华的守城战,打得就比扬州之战漂亮,面对满人权贵征南大将军博洛(博洛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后来获封和硕端重亲王)和满清浙闽总督张存仁的满汉绝对优势兵力,且有红衣大炮攻城的情况下,朱大典死守了二十天。而且朱大典硬气多了,清军攻城前,派人来招抚他,结果朱大典把清军的招抚使杀了祭旗,死守金华二十天,城破后,直接全家一起点火药自杀,压根就不给满清俘虏自己的机会,堪称悲壮。而且确实是清军实打实的攻城二十天,有博洛和张存仁关于此战的奏报为证

不能因为朱大典是东林党的政敌,就选择性无视是吧

“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降。博洛亲自统率满、汉军于六月二十三日从绍兴前往金华,二十六日把该城四面包围。由于明军在朱大典指挥下凭城顽抗,博洛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浙闽总督张存仁也奉命带兵参加攻城②。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了二十天,直到七月十六日金华才被攻破。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火药局,用绳索捆在火药桶上,点燃引线,轰然一声,壮烈成仁。朱大典在明末官场上以贪婪著称,然而当民族危难之时他却破家纾难,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清军进入金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③,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南明史》

————

3.21更新:有人坚持认为弘光朝廷有余力救援扬州,并拿出了当时弘光朝廷有江防军二十万人,南京京营十几万人来佐证。这位莫不是对明末的明朝廷状况缺乏基本了解?真的以为当时弘光朝廷能调动这么多兵力?

首先我们来看下当时南京京营和江防水师的纸面兵力,亲近东林党的弘光朝工部都给事中李清在给弘光帝的奏书中奏言:

“有京营六万,需饷一百二十万,锁上游,控江北,复有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十二万,计饷二百四十万。”

大家看好了根据当时官员的奏报当时南京京营领兵饷的纸面兵力也就六万人,而江防水师的十二万人也是把沿江八镇分属不同军头的纸面领兵饷军力全部算上才凑了十二万人。而且就明末官方朝廷那种极度腐败的状况,账面数字跟实际兵额是两回事,账面兵力一万人,实际兵额只有一千人的现象,在当时很常见。

清军发动渡江之战时,只是让先锋伪军部队张天禄、杨承祖等部来了一个冲锋,就击溃了弘光朝廷郑鸿逵率领的江防水师,可见弘光朝廷江防水师的战力有多低。至于南京京营,参照下李自成攻北京之战时,北京京营毫无战力,不战自溃的表现来看。难道还有人会天真的认为南京京营会比北京京营强?北京京营好歹还是见识过己巳之变的,而南京京营是真的承平数百年。

之后清军入城,官军中奋起反抗的也只有守卫明孝陵的孝陵卫。历史的讽刺在于此,弘光年间手握南京京营兵权但却选择降清的赵之龙两百多年前的先祖是赵彝,赵彝在建文年间被建文帝任命为永平卫指挥佥事跟随官军迎击燕王朱棣。赵彝却变节投降朱棣,协助朱棣攻陷南京,朱棣登基称帝后,赵彝被封为忻城伯。赵家历代都受到朱棣一脉的重用,到了明末世受厚恩的赵之龙和享受高官厚禄自诩为君子的钱谦益变节降清。而先祖梅殷死于反抗朱棣(注:梅殷效忠于建文帝),之后备受朱棣一脉明朝皇帝冷遇,被打发去干守墓这种清苦活的梅家后人梅春却决定为朱棣后人的江山赴死效忠。

根据史书《南明史》和《明季南略》的记载整理过程的话,明孝陵卫在清军入南京的时候,拒绝随同京营投降,末代明孝陵卫指挥使梅春率部起兵于孝陵卫,先是同清军争夺城门,想把清军赶出南京,兵败后仅剩18人退到孝陵卫死守,最终以18人全部阵亡的代价消灭清军三百人。在《南明史》中留下寥寥一句“指挥梅春起兵于孝陵卫,死之。”虽然史书没有提到战斗场所,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靠近今南京明孝陵的前湖段和月牙湖段明城墙还有明孝陵附近。

明末文人计六奇编著的《明季南略》根据当时南京民众的口耳相传记载了孝陵卫保卫战的详细经过:

”南京人述云七月廿九日戊寅,南京孝陵卫,营旧有四十八营,乃神乐观武生所管,至是以清兵入,遂纠众,乘夜每人束柴一把,突烧城门。清帅发兵,出一矢射毙二人。营兵发砲,不伤清兵一人,遂败。止剩营兵十八人,清以五十人而围之,不克而死。再益兵,再败,俱三百人具毙,营兵仅存一人,清兵只存三人。三人围一人搏战,已而,营兵以勾刀破清兵一人腹,肠出外尤未断也,其人忍痛杀清兵一人,始死。清兵只存二人,乃走遁。

营兵十八人杀清兵三百,可谓勇矣。所余一人能战三人,且破其腹,则尤勇也,至肠绝尤能杀兵同死,清兵更不及。安在行伍无将才也,惜乎,其名不传“。

——————

3.23日更新:在这里澄清下,没有谁在为马士英执政时的昏聩和无能辩解。马士英早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马士英生前就已经在唐鲁两政权名声臭大街,如同过街老鼠了,被时人视为奸臣。只不过历史是个有趣的东西,让人跌破眼睛的是,当时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马士英居然没有因此投清,而是散尽家财,组织义兵抗清,同清军血战到底,兵败被俘后被清军以剥皮酷刑处死。

相形之比,东林君子钱谦益以水太凉为由降清,以头皮痒为由剃发。东林黄宗羲、张岱在鲁监国政权处境艰难时,却转入清方统治区遵制剃头,以明朝“遗民”自居,既不能见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样义形于色地痛斥“奸臣”马士英以显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甚至很多最终投清的东林人士不愿意接受马士英死节的结局,而写书造谣马士英是变节降清后被杀,然而很遗憾的是当事人满清浙闽总督张存任,副将张国勋等人的奏报让部分东林人编造的谣言不攻自破。

真可谓是“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而史可法的气节固然值得钦佩,但是弘光朝期间史可法对满清的应对政策同样是是昏招频出。而根据史可法对弘光帝的奏报,及史可法和多尔衮之间的书信内容也证明了,史可法在联虏灭闯这个大方向上跟马士英是高度相同的。两人的政治水平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水平。如同顾诚所说史可法和马士英的差距主要是个人操守。而两人在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

有人指责马士英执政时经营南京京营和江防水师不利,这位莫不是对明末大部分官僚的水平存在误解?马士英当然没这个能力和眼光,指望马士英把早已糜烂的京营和分属八镇不同军头的江防水师整理成团结精锐之师,这莫不是在搞笑?史可法督师经营的江北四镇,都是一地鸡毛,难不成还有谁会认为马士英远胜史可法?

——————

3.25更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南京京营和沿江八镇的江防水师耗费大量粮饷,却毫无作为。但是同时期史可法督师经营的江北四镇也是耗费了大量粮饷,至于经营效果如何。后来清军南下时,四镇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了。因为史可法和四镇不断要求提前预支粮饷,因此弘光朝廷在五个月内给江北四镇拨付了一年半的粮饷。甚至连弘光帝这种糊涂蛋都对江北四镇贪婪无度,不断提前预支粮饷的行为不满。

“上谕:东南饷额不满五百万,江北已给三百六十万,岂能以有限之财供无已之求?田仰与刘泽清不得全事呼吁”

当时的吏科右给事中陈燕翼疏中对此吐槽说:“今奴(指清朝)、贼(指大顺军)相持,胜负未决,中国之利正在此时,行间将、吏,不闻一筹一策,用间用奇,而但知张口向内添官索饷。”

对此顾诚评价说:“史可法出任督师整整一年,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粮饷,一筹莫展,坐看黄河流域大好河山沦入清方之手,说他姑息养奸,喂虎贻患,并不过分。

江南百姓为供应四镇和左良玉的兵马,被压榨得髓干血尽,而这批军阀在清军南下以前鱼肉人民,为非作歹,给驻地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一旦清军南侵,除个别将领如黄得功外,几乎全部领兵投敌,充当清廷征服、镇压各地抗清斗争的帮凶,加速了自身和此后几个南明政权的覆亡。

——————

3.26日更新:关于在金华抗清死节,被时人评价:“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的朱大典在明末的贪婪之名的由来,我觉得有必要考究下。朱大典贪婪之名最早是出自东林党人张岱的记述还有东林党人黄宗羲的学生邵廷采所著的《东南纪事》。而朱大典跟东林党又是长期的政敌关系,东林党人所说的朱大典贪婪的可信度有多少,是否真实客观就很值得怀疑了。

——————

3.27更新:有不少网友对孝陵卫保卫战很感兴趣,我就再补充些资料。根据推测孝陵卫保卫战的发生地大概率是靠近今南京明孝陵的前湖段、中山门段、月牙湖段明城墙还有明孝陵附近。

跟其他三大古都的皇陵大都位于远离主城的远郊不同的是,南京的皇陵大部分位于靠近古代南京城墙内的主城区的东部紫金山周边。尤其是明孝陵紧挨着主城区的城墙,距离明孝陵几百米处就是曾经的南京明故宫旧址。因此当梅春率领孝陵卫将士们和清军战斗于明孝陵附近时,当时南京城东主城居民区的很多居民应该是亲眼目睹了战斗过程,最终留下了关于当时战斗过程的珍贵史料。






前湖段明城墙上六百多年前的明代留下的砖块铭文依然清晰可见



图为今南京前湖段明城墙



月牙湖段明城墙至前湖段明城墙的连接处




月牙湖段明城墙

今南京明孝陵


永乐帝朱棣所立的记述朱元璋一生功绩的石碑








明孝陵城楼砖块上六百多年的明代铭文依然清晰可见。

现在的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只是当年南京明故宫旧址的一小部分,我在图中用红圈圈起来的小区和南航大学明故宫校区都属于当年的南京明故宫旧址的一部分。据我女友所说她家在这里的一套老房子所在小区早年下水道改造,都挖出过明代宫殿的砖石。



明孝陵卫和清兵殊死抵抗是勇气非凡的,因为此时满清八旗大军主力已经进入南京城。梅春和他率领的不足千人的孝陵卫将士,很清楚这是一场根本不可能赢的战役,也根本不可能改变南京沦陷的大局,但他们依然选择对清军发动了赴死式的自杀式袭击。兵败后,孝陵卫仅存18人退守孝陵卫,面对数百名清军的围攻,这18人依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用他们的生命为已经延续数百年的明朝皇家守陵部队南京孝陵卫划上了句号。但却留下了孝陵卫这一南京地名,并存续至今,南京的孝陵卫街和地铁二号线孝陵卫地铁站。

平凡而伟大的孝陵卫军户董某赵某等因老弱无法上战场抗清杀敌,在听到明孝陵失守的消息后,带着妻女上吊自杀。平凡的是这两人连具体的名字都未能留下,两人的事迹大概率也是明孝陵保卫战结束若干年后明末清初文人在探访当年情况时,知情的南京民众述说完战斗经过后,顺口所提。因为两人生前活的平凡,所以周边邻居甚至都不知道两人的名字,只记得他们的姓氏。伟大的是在明末众多权贵变节投降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却能举家殉节。


user avatar   lion-70-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 
  长平之战用廉颇为将赵国有没有战胜的可能?如果战胜战国形式会有什么变化? 
  国家陷入战争状态时是一种什么体验? 
  南海主权争端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3 月24 日韩国军方称「朝鲜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不明飞行物,疑似为洲际弹道导弹」,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解体后的苏联所有国家加起来却比苏联弱了很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怎么做才能赢得冷战? 
  洪武初年,明军纵横捭阖,横扫漠北王庭,崇祯时代的八旗军野战骁勇无敌,明军触之即溃。请问哪一个更强大? 
  如何评价土耳其坦克开入伊拉克? 
  QBZ95相比较其他现役步枪有哪些优点? 

前一个讨论
中国输出高铁和以前列强在中国修铁路有何异同?
下一个讨论
文科班女生居多,政治历史是文科,但是为什么会有“女生不关注历史政治”这种说法?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