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下贩卖焦虑的成因吧。
1,媒体需要自负盈亏,赚钱多的媒体在市场发展上有竞争力,赚不到钱的媒体会消亡,因此多数情况下,是利润(而不是道德)在驱动媒体的行为。
2,新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没有增长了,头部文字媒体的主要收入增长依赖转载费,比如某京报,每年转载费收入是大几千万;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依赖按照点击量(流量)的广告展现,也就是点击量越大,收入越高。
3,具备转载价值的深度新闻数量有限,很难找,而且竞争激烈,需要投入大量的记者和采编人员,成本较高。
4,由于2,头部文字媒体往往会给地方站、外派站的记者和编辑下发KPI,这个KPI要求了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被转载的次数(收入),完不成KPI的记者编辑,收入非常低;网络媒体则会给编辑要求总点击量的KPI,这会驱动编辑将最有可能被点击的新闻放到显著位置,或推荐权重高的信息流。
5,由于3,为了完成KPI,性价比最高的新闻内容就是“人咬狗”类型的负面新闻,或者带有“性”标签的可以激发人“窥私癖”的新闻,或者挑动对立情绪的新闻。成本低,采访容易,频次高,且分析门槛很低稿子好写,也不得罪重要人物。
6,在完成KPI的压力下,这种“焦虑”新闻成功的完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把好新闻淹没了。
7,在推荐信息流机制下,用户点过“焦虑”新闻之后,后台会更加频繁的推送“焦虑”,然后用户继续点,到最后会强化为,“焦虑”新闻都被高权重的推荐给该用户。
8,结果就是有很多用户被训练成了巴浦洛夫之犬,见到“焦虑”新闻一定点,且一定传播。而新闻记者和编辑的KPI完成也依赖于此。
这是资本异化媒体的过程,同时,用户的本性在其中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堆人都在卖奥利给,本源是有人深爱奥利给。
所以对个人而言,隔离焦虑新闻,训练自己常用平台的信息流,其实很关键。
如果每个人都对焦虑新闻嗤之以鼻,KPI会倒逼媒体改变的。
但目前看很难。
知乎不就成天干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