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贵族真的如电视剧中所说流落世界各地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Hypothetic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表明一下个人的意见。

俄罗斯皇族的权力与财富建立在对本国以及他国民众奴役与压迫的基础上,相比1905年向沙皇和平请愿而惨死的上千的民众,在一战无辜送命的前线士兵以及原中国外东北地区被屠杀的居民等不可计数的受害者们,十月革命前后送命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皇族们已经很幸运了,他们仅凭自己的血统享受了无尽的荣耀与权势,仅在余生吃了枪子。当然,像迪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这样早已预见罗曼诺夫王朝的崩塌,并对政治不感冒的政治冷感者不应被处死,沙皇的子女也不应送命,但在混乱的时代他们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至于尼古拉二世为什么只判处多数革命者监禁或流放,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却几乎杀光皇族和贵族们?对皇权在握的尼古拉二世而言,国家的颠覆只是个遥不可及的笑话,革命者们只是不起眼的虫虱,留他们一条命在可预见的未来既不会产生多大的威胁还能体现自己的宽宏大量;对掌权的布尔什维克来说,国内保皇势力风起云涌,白军与国外干涉势力时刻威胁新政府,除掉沙皇以及皇族成员,避免流亡政府的成立关系到新生政权的安危。

尼古拉二世执政后期不是没有意识到阶级对立带来的恶果,也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然而卷入一战和国内经济的崩盘以及粮食短缺、民众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彻底绝望最终将帝国和皇族推入深渊。

沙皇一家和其他被处决的皇族和贵族们多数罪不致死,但因此断言新生政府生于罪恶以致为皇族们扼腕叹息就是个笑话。

较有名的皇族及贵族成员下落(出生于1917年后者不计入):

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罗曼诺娃

尼古拉二世的小女儿,虽然有许多人宣称自己是幸免于难的阿纳斯塔西娅本人,但经过DNA检测的人选中没有与皇室DNA相近者。2007年在叶卡捷琳堡沙皇一家被处决处附近发现的年轻女性遗骸经DNA检验基本确定为阿纳斯塔西娅本人。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尼古拉二世的弟弟,1918年被处决。

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

尼古拉二世的堂兄,流亡法国,1938年去世。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

尼古拉二世的叔父,俄军最高统帅,十月革命后先隐居在克里米亚,后经由意大利流亡法国,1929年去世。

弗拉基米尔·基里洛维奇

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之子,长年居住在美国,1992年去世。

格奥尔格·米哈伊洛维奇(布拉索夫伯爵)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与母亲流亡法国,1931年去世。

娜塔莉娅·布拉索娃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的妻子,格奥尔格·米哈伊洛维奇(布拉索夫伯爵)的母亲,与儿子流亡法国,1952年去世。

费利克斯·尤苏波夫

妻子是尼古拉二世的外甥女伊琳娜公主,参与暗杀宠臣拉斯普京,十月革命后移居法国,1967年去世。

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尼古拉二世的堂弟,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与费利克斯·尤苏波夫合作暗杀拉斯普京,后旅居西欧各国,1941年病逝于瑞士。

弗拉基米尔·普利希克维奇

参与暗杀拉斯普京,十月革命后参加白军,1920年去世。

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

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保罗大公,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之父。革命爆发后被逮捕,1918年入狱后健康严重恶化,第二年在担架上与他的堂兄弟们被处决于圣彼得堡。

弗拉基米尔·帕雷

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1917年被逮捕,1918年被流放至阿拉帕耶夫斯克,不久后在一口竖井里被处决。一同遇害的有约翰·康斯坦丁诺维奇、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伊戈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几位皇族。他们的遗体后来被白军找到,辗转运到北京后以东正教仪式安葬,遗憾的是墓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原址现在是一座公园。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大公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之子,1918年被处决于阿拉帕耶夫斯克。

格奥尔格·米哈伊洛维奇大公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之子,1919年被处决于被处决于圣彼得堡。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之子,1919年被处决于被处决于圣彼得堡。

迪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

康斯坦丁诺维奇·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之子,1919年与兄弟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格奥尔格·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和堂兄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被处决于圣彼得堡。临刑前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把随身带着的猫交给士兵,请求他代为自己抚养;迪米特里和格奥尔格轻声祷告;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当时已重病在身,在担架上被枪决。其他三人在扫射中尸体倒入预先挖好的坑中。


user avatar   liu-gang-10-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尔滨的地标索菲亚教堂,注意看文字,十月革命是1917年。教堂1923年重建,1932年完工。

中国人不会建这玩意,外国屌丝建不起这玩意。谁建的?

1920年代,哈尔滨30万人口,其中中国人不超过10万,其余基本都是白俄。一直到1980年代,街上还能看到白俄老太太。

附几张老照片,看一下流亡的俄罗斯人在哈尔滨是怎样生活的吧

刚搜集到几张上色的老照片,如果不说这是哈尔滨,你能猜到这是上个世纪中国的城市么?


再来一张说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历的照片:

哈尔滨原本是一个渔村,清政府引进外资修建东清铁路,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时间比深圳早100年。



7月22日更新:

上世纪20-30年代,哈尔滨不仅是沙俄贵族的流亡地,也是欧洲受迫害犹太人的避难所。

奥尔奥特的祖父就葬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墓地,当地中国人搞不清这些外侨间的区别,就把犹太人墓地叫做:毛子坟。

以下是国内的公开报导:

中国哈尔滨犹太人后裔,当上了以色列国家总理!

2016-03-12 05:58

作者:头条号 / 每日汉字

链接:

中国哈尔滨犹太人后裔,当上了以色列国家总理!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屠杀,迁徙到俄罗斯,进而来到中国哈尔滨。曾经的中国哈尔滨聚集数十万犹太人,很多人在那里经商,当地曾经发生过洪灾,这些犹太人还曾在那里组织救援。在这些犹太人中,就曾有以色列前国家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

前以色列总理祖父生活在哈尔滨

犹太人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约瑟佛维奇.奥尔默特和他的妻子于1917年迁到哈尔滨,成为茶叶商人。 约瑟夫老人认准了这个第二故乡可以作为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当一些犹太人在哈尔滨攒下一笔钱后陆续离去,寻找心目中的乐土时,老约瑟夫却哪里也不去,甚至也不许自己的儿子离去。现今,老人和他的妻子、妻妹还安息在远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哈尔滨犹太人公墓。 奥尔默特的父亲莫德卡就出生在哈尔滨,在这里长大,并结识了有着相同命运的犹太姑娘,相爱结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他,中文极好,曾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双城的学校里教授中文,并在一些学校教授俄文。 1929年5月,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青年成立了志在恢复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贝塔。奥尔默特的父亲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最早加入了“贝塔”组织,同当时在哈的俄国法西斯党徒展开了英勇斗争,以色列建国后回到了他的祖国。但他们仍然十分怀念哈尔滨,经常给幼年的孩子们讲那里的故事,在家也时常用哈尔滨腔的汉语交谈。直到88岁高龄去世前夕,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还是用汉语说的。

哥哥以权谋“私情” 带富黑龙江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哥哥欧慕然是以色列驻华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他安排以色列农业专家来到黑龙江,免费对绿色食品研究人员进行培训,还积极推动建立哈尔滨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奶牛良种繁育中心、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等合作项目。同时帮助黑龙江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农业博览会,使黑龙江的绿色食品展大获成功。 正是三代情缘,让埃胡德·奥尔默特对哈尔滨有特殊的感情。他虽不会说汉语,却不用翻译,就听得懂中国话。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仍于2003年欣然接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人研究中心的邀请,担任《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的顾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说,“每次到以色列访问,奥尔默特都尽量安排与我们见面,不是出于外交礼节,而是因为我们都是哈尔滨人。”今天,他多次来华访问,并到哈尔滨祭奠先人,更为力推黑龙江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user avatar   zui-duo-si-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死一千万P民,叫历史的进程。死一千贵族,叫人性的悲剧。此乃当前网络的政治正确,不可不察。

为啥呢?因为上网混论坛的多半是有点闲有点钱的所谓“中产”,虽然绝大多数其实没一毛钱的“产”也并不知道什么才能叫“产”。

在这些自封的中产潜意识里,贵族是或许可触及的未来,P民是绝不会堕入的深渊。这是人性,绝大多数人会幻想十年二十年后自己事业有成妻娇子孝,几乎不会有人展望肌肉松驰功能下降,虽然前者是概率,后者是必然。

-------------------------------------------

为啥乌克兰饥荒,三年饥荒叫饥荒,而同样甚至更高死亡率的沙俄时代和黄金十年不叫饥荒呢?因为前者就那几年,后者年年如此。

还是那句老话-习惯了就好了。


user avatar   john-qu-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制一段wiki,通过上海大致就可以了解各地白俄的命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远东地区,白俄军队得到日本的帮助,坚持抵抗布尔什维克,直到1922年秋天失败,俄国内战结束。斯塔尔克将军(Оскар Викторович Старк)率领一支拥有30艘军舰的庞大舰队,将近2000难民逃离海参崴,经过朝鲜元山,于12月5日驶进吴淞口。虽然到1923年1月舰队撤往菲律宾,但是有1200名难民获准登岸,此后又有大批白俄难民逃入中国境内,大部分经过陆路进入已经俄国侨民聚居的哈尔滨,但是也有总数达7000名的俄国难民经过海路陆续逃亡抵沪,其中不乏贵族、将军。他们大多数来自俄国的远东地区。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大批哈尔滨白俄日益陷入窘境,由于距离和经济原因,他们无法前往巴黎柏林的俄国社区,而上海的经济发展远远优于哈尔滨,作为自由港又无需签证或工作许可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犹太人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前往上海避难),于是纷纷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到19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

[2]
。使上海成为除哈尔滨以外一个重要的俄国人聚居地,同时也构成了上海人数最多的白种人群体。

虽然上海租界是一个相对自由与安全的地方,但是那里的生存条件还是与白俄难民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首先,由于苏俄政府在1921年废除了所有政治流亡者的公民身份,他们全都是无国籍者,他们中大部分人所持有的唯一旅行证件,只有国际联盟签发的南森护照。与在华的其他外国人不同,他们不享有中外条约赋予的治外法权的特权。而且,由于他们不具备在上海这个国际城市谋生的最基本的技能——掌握英语,无法在外资企业中得到像样的职位;由于不通汉语,又不善于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同中国苦力竞争。有许多俄国难民就依靠妻子或女儿当舞女来维持全家的生计。1935年,国际联盟还发现在上海,16岁到45岁之间的俄国妇女中,有22%从事卖淫业。其他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则从事犯罪活动。1929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估计有多达85%的上海外国罪犯都是俄国人。

正是因为俄国妇女投身于娱乐业、舞蹈等,当时的城市指南中经常强调上海这座城市的异国情调。许多人寻求成为军阀、富商、其他外侨的妻子或情妇,詹姆斯·艾佛瑞(James Ivory)导演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 ,2005年)就描绘了这种处境。

但是还是有一些白俄终于找到了正当职业,例如教授音乐或法语。其它人找到了鞋匠、售货员或理发师的工作。虽然地位较低,经历了许多困难,上海的俄国社区不仅维持了强大的凝聚力,而且确实开始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走向繁荣。到1930年代中叶,他们在上海创办了2所俄国学校,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体育俱乐部。上海还拥有《上海柴拉报》(1936年发行量达6000份,在外文报纸中仅次于《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和《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与《上海泰晤士报》(Shanghai Times)并列第三)、《斯罗沃报》(1936年发行量达5000份)等俄语报纸和俄语广播电台。当然,俄国东正教也构成上海俄侨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1930年代,他们在法租界还修建了2座美丽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圣尼古拉斯堂,建筑物都保留至今。前者还是东正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亨利路(新乐路)和劳而东路(襄阳北路)路口西南转角,紧邻今日的襄阳公园。后者位于高乃依路(皋兰路),现在是一个饭店。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中段,所谓的小俄罗斯区域,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都是俄国人。1934年,工部局交响乐队的45名队员中,有24名为俄国侨民。还有不少俄侨音乐家任教于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如著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1888-1943/毕业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普罗科菲耶夫涅高兹(Генрих Густавович Нейгауз)熟识)旅居上海,于1929年经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富华(后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老师)推荐由校长萧友梅聘请担任钢琴科主任,月薪400元(普通教授约为200元)。其他如大提琴科主任舍夫佐夫,声乐科教授苏石林等。他们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

上海白俄渡过了日本占领的艰难时期,但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白俄不得不陆续迁出,经由菲律宾前往美国或澳大利亚等地。

至于俄国皇室成员,我举一个列子,奥尔加 亚历山德洛夫娜女大公,她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女儿,尼古拉二世的妹妹。你说地位高不高

这是她出生的地方

这是她在多伦多客死的地方

这位女大公已经是流亡的俄国皇室成员里面地位最高的了,可是混的如此惨,那么其他人混成什么样,也是可想而知了。

再举一个例子,革命前的俄国首富尤苏波夫公爵

他在彼得堡的宫殿像皇宫一样豪华

他流亡后在巴黎起初还做一些生意,后来经济危机破产了,还好后来因为一部关于他刺杀拉斯普廷赢了一笔诉讼,获得了赔偿。

至于那些留在俄国国内的

米哈伊尔大公,尼古拉二世的弟弟。因为拒绝从尼古拉二世那里继承俄国皇位,才导致沙俄灭亡,否则俄罗斯共和国怎么能这么容易建立起来。他应该对俄国革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吧,都把皇位主动让出来了你还能要他怎样。可是布尔什维克也照杀不误。人家根本就不是那种很传统的贵族,还娶了个平民老婆,这种事情在当时欧洲想都不敢想。

还有伊丽莎白女大公,她本来是个很美的德国公主,威廉二世对她特别青睐,可是她看不上人家嫁到俄国。丈夫被刺杀后一直从事慈善事业,专心宗教(后来被封为圣人),这种人招谁惹谁了,结果还是被布尔什维克杀了(还不如留德国和威廉结婚呢)

他后来和马丁路德金等人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并列为“20世纪殉道者”

(这里面也有一个文、革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中国基督徒)

俄国革命真的俄国最惨痛的历史,对于俄国贵族犯下的罪行只是布尔什维克犯下的众多罪行的一部分。

至于你说的安娜斯塔西娅女大公,dna结果已经出来,就是被枪杀了

DNA testing by multiple international laboratories such as the Armed Forces DNA Identification Laboratory and Innsbruck Medical University confirmed that the remains belong to the Tsarevich Alexei and to one of his sisters, proving conclusively that all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Anastasia, died in 1918.——wikipedia

.............................................

顺便扯一些有意思的,这些白俄在中国(准确而言是满洲国)还鼓捣出了一个“俄罗斯法西斯党”

第一张图是当时的满洲里,是不是很毁三观。。。

......................................................

鉴于评论区,我还是把那句有立场倾向性的表述删了吧,毕竟和题主的问题关系也不大。。。

.....................................................

突然发现为什么很多贵族逃出来了沙皇本人没有逃出来忘记回答了。

这个理由嘛。。。革命是逐渐扩散的,如果爆发革命时你不在彼得格勒,你就有反应的时间。

比如为什么尼古拉二世的妹妹的奥尔加可以逃出来,因为爆发革命的时候,她和她的母亲在局势相对稳定的乌克兰(当时叫小俄罗斯),后来乌克兰不稳了,她们又到了克里米亚,等克里米亚可快被占领了,一艘英国战列舰就把他们接走了。

英国愿意花那么多心力,因为她的母亲玛利亚皇太后可是英国王太后亚历山德拉的亲妹妹,两人关系甚密。

这是两国太后的合影,是时候展示一下我的女神了

左边的是俄国的玛利亚太后,美不美!(虽然一般人认为英国太后更美。。。)

而尼古拉二世显然不如自己的母亲和妹妹那么幸运,不过他本人其实本来是可以幸运的。最初爆发革命的时候,他本人在前线指挥军队。但他的儿女与他的皇后在彼得格勒。

等革命爆发了,你出逃也好,或者调集军队镇压也好不是都可以吗。

可是。。。他竟然回到彼得格勒了

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并决定乘火车到彼德格勒维持大局,以期改善情况。然而,他返国的真正原因不只于此,主要是因为他的子女们染上麻疹,包括他的唯一儿子阿列克谢皇太子,故此沙皇返回该城市附近的沙皇别墅(Tsarskoe Selo)陪伴太子公主们。——维基百科

于是他一回到彼得格勒,就被软禁,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被团灭

放在现在尼古拉二世绝对是顾家好男人,看到尼古拉二世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当俄国海军在日本全军覆没之后,尼古拉二世阅读完这条消息,把文件放包里,然后去打网球去了。。。

人家根本就不想当皇帝,但是也没有办法,这是尼古拉二世听说自己要继位时候的样子

也许对沙皇而言,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快乐吧


user avatar   fu-you-de-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

@墨舞

的答案。

斯考切波的著作带有1970年代西方某些泛左的特点,把自己对苏联官僚资本主义的失望投射到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去,同时又把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革命作为理想国加以无限地美化。这一趋势的代表是夏尔.贝特兰。很显然《国家与社会革命》(这本书本身或许不那么明显地笼罩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的上述引文本身也没有脱离这一范畴。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不是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可以扭曲的。毛泽东主义的伟大革命实践,同列宁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是摆明了不可分割的。如果说前者有超越后者的地方,那么也是由于前者站在后者这一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下面仅举几个例子证明引文中对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果的攻击纯属荒谬可笑。

一、占原帝俄统治下绝大多数的农民是革命的受益者。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路径不同(中国提出了缩小三大差别的口号),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农业的伟大成就。

然而苏维埃工业化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促进还不止于此而已:

斯大林时期农业的辉煌成就_l_z_hua吧

所谓的“强制集体化”到战前,也就是1929—1940年,苏联的食产量(谷物加马铃薯)增长了46%、谷物产量增长了33%、小麦产量增长了68%,远远超过普遍停滞和倒退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德国——这是由于其20年代经济衰退导致1929年产量处于一个深刻的低谷——也不过增长了不到三分之一)。到1933—1937年,苏联(当时领土内)的粮食年均总产量已经超过了1909—1913年(同疆域内)粮食年均产量的平均水平;到了1940年,苏联(扩大后的领土内)的粮食产量超过了1913年这一极丰年时的(同疆域内)粮食产量。

而另一方面,苏联由于强调自力更生(虽然不像中国那样强调),同时又实现了工业化,减少了外汇的使用和外国产品的进口,粮食出口比沙俄时期大为减少。这样一来,苏联人均的粮食消费比沙俄时期是大幅提高的。

那么谁消费了这些粮食呢?显然,技术官僚们不可能一天吃五顿,最终还是工人农民消费了这些粮食。所谓“忍饥挨饿”,根本就是污蔑。

跟着资产阶级抹黑苏联农业的伟大成就,这是根本办不到的。

PS:关于所谓大饥荒,这里有lzhua同志的另一篇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一些事宜_l_z_hua吧

2、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区别。

2.1、在农村的主要阶级敌人。

墨舞提出【我觉得TG再怎么样也没有闹到内战期间出现大规模的农民抗税】,然而墨舞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布尔什维克党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革命前在农村缺乏社会基础,农民的领导权很大程度上被掌握在强有力的富农阶级手里。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一时同左派社会革命党、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其他一些党派结成联盟,甚至组织联合政府(1917—1918年),正是为了补强自己在农运上的短板。然而当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尝试在农村强化自己的组织、尝试将贫雇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时,它就不可避免地同富农和他领导下的中农甚至部分贫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内战期间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抗税?原因就在这里。事实上在内战中“抗税”农民绿军同时袭击征集余粮的红军和白军,但更厌恶妄图复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白军(自然农民武装到了其他地区农民那里也照旧征集余粮,比如马赫诺之于门诺派社区;更重要的是,马赫诺等农民武装对铁路、电报和城市大工业采取了“剩余工业品/服务征集制”,大搞坐车不给钱、穿衣不给钱、鼓励小生产或小工业的发展,这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战胜掌握了现代大工业的红白两军,职能成为关键少数)。在1919年邓尼金将军逼近莫斯科的危急时刻,中央黑土的绿军和乌克兰的黑军毅然站到了红军一方,成为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少数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左右战局“不等于决定战局,对战胜邓尼金起决定作用的,仍是斯大林指挥下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仅从这一点而言,所谓【窃国】就是胡说八道。

内战后为什么会发生绿军暴动(包括马赫诺的黑军和安东诺夫的社会革命党势力,甚至包括喀朗施塔特水兵暴动)?原因也在于这里。

【新经济政策】的休战期结束后为何会在农业集体化斗争中发生大规模的暴动和饥荒?原因更在于这是布尔什维克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贫雇农同富农阶级的一场阶级决战。

而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下的关系,在农村并没有这样强大的富农阶级(在中国,富农依附于地主而展开其政治活动);更由于革命路径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很早就组织起了坚固的贫雇农阶级阵线。因此,富农阶级组织的暴动不能够影响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但是,在革命的幼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与自己的富农同路人进行过殊死的搏斗——在赣南,李文林分子与中央路线在苏维埃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最终演变为富田事变;在闽西,傅柏翠分子率领相当一部分农民脱离了苏维埃政权。可见,这一关无论如何都是要过的,无非是何时用什么办法过罢了。

2.2、中国实施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墨舞认为【即使同样实施工农剪刀差也至少为农民提供了较好地社会保障和政治参与权】,这是错误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实施剪刀差政策,相反她实施的是逆向剪刀差:与苏联相反,中国在集体化时期是不断提高农产品售价,而降低工业品价格。

通过这种做法,社会主义中国确实实现了墨舞后半句所谓【为农民提供了较好的社会保障和政治参与权】。但是,中国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由于吸取苏联的教训,认识到三大差别是资产阶级法权,而致力于缩小城乡、工农差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情存在根本不同:中国在革命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通过种种特权对中国农村进行了不等价的交换,因此工农业剪刀差本来就非常之巨大,抗战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中国才能逐渐在社会主义时期将其缩小到正常水平(在工业化时期,甚至在当代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必然是高于农业的,因此工业品相对同等凝结同等必要劳动时间的农业品来说更贵是必然的——而鼓吹中国存在工农业剪刀差的那些自由派大湿则无视这一点,对当代资本主义中国的现状更是避而不谈);相反,战前的沙俄毕竟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有利条件在沙俄并不存在。

2.3、泛左学者的想象是错误的。

泛左学者大谈【中国农村领导责任的分散化】、【生产队、生产公社大队和公社的领导人都可以提留本地工业和农业的结余,并用于扩大再生产】云云。然而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恰恰是要求这些【扩大再生产】服从于统一计划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无视统一计划而为了【自身家庭和村庄福利】进行【扩大再生产】被视为列宁在著作里提到的【小生产每时每刻都在自发产生资本主义】和【集体的资本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法权和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基础,受到严厉的批判。当时,社会主义中国以赫鲁晓夫时期利润挂帅的苏联集体农庄和铁托南斯拉夫实施所谓“劳动者自治”的集体农庄作为公社的反面教材,电影《欢腾的小凉河》、《锁龙湖》等就突出反映了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很不幸,泛左学者和墨舞等人恰恰站在社会主义时期被批判的那一方(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见下文)。

【领导责任的分散化】决不是取消统一领导、统一计划,而是要在统一计划之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更好地完成计划。如果大搞无政府式的【扩大再生产】,追逐本集体利润的最大化,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同今天剥削几万外来打工者养肥几千“社员”的华西村、南街村之类有何区别呢?假如这也叫社会主义,那么律师事务所、合伙式投资基金全都是社会主义的东西了。

二、红军中的民主化成分。

首先,排斥一切军事专家,固守游击习气,这本身就是无政府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然而无政府主义的结果,就是其“领袖”成为更加说一不二的独裁者。动辄火并王伦的马赫诺,就是这类无政府主义军事领袖的典型。

其次,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政治委员,正是为了代表无产阶级监督军事专家而存在的。

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内资产阶级滥用军事专家的倾向,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抵制,甚至形成了所谓“军事反对派”。

第三,苏联的真正问题是借口“有了无产阶级军事专家”而大搞军队一长制。

从1920年代中期起,经过一长制和政委制的反复拉锯,军队一长制终于在1942年以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红军(苏军)内部的军官团势力随之逐渐复辟,红军(苏军)也逐步地资产阶级化,最终在斯大林逝世后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军队。

第四、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尽管不如解放军的党委制民主,但人家还有高级的军人委员会。

赣南闽西时期推行政治委员制,废除了军人委员会。抗战时期借一元化领导体系的东风,恢复了军内的党委制。解放战争时期,又恢复了军人委员会。但是,解放军的军人委员会仅限于连级。

而1930年代的红军军人委员会,至少在师级是存在的。而师以上,则又有军事委员会。从形式民主来看,也不怎么落后于解放军。

第五、军队当然要有必要的等级制度,否则就无法指挥。

1935年/1940年建立军衔制,固然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军队的等级制度无必要存在。解放军在废除军衔制时,如“正军职干部”之类的职务等级也同样存在(当然苏军在1935年/1940年建立军衔制之前也有类似的东西)。

三、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受益者。

这个不多说,直接上数据表打脸——

苏联国家零售物价指数(1)

1940=100

1950=186

1951=170

1952=161

1953=146

1954=138

1955=138

苏联零售物价指数(2)

1940年=100

1947年第四季度=297

1948年=246

1949年3月1日=211

1950年3月1日=169

1951年3月1日=157

1952年4月1日=148

1953年4月1日=133.5(其中食品为132。而非酒类食品为117)

(1954年4月1日=128)

【按】表1和表2中的物价篮子不同,表2的物价篮子里统计的可能是相对便宜的商品。

但两个表的趋势是雷同的,即1947年货币改革前后的(议价商品)物价大概是1940年的3倍,1953年降到1940的1.3—1.4倍。

资料来源:

istmat.info/files/uploa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ая таблица ЦСУ СССР «Индексы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розничных цен за 1948-1954 гг. (по этапам снижения цен)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ая таблица ЦСУ СССР «Индексы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розничных цен за 1950-1955 гг. (в процентах к 1940 г., 1950 г. и 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ему году)

国家零售物价指数(3)

1940=100

1950=174

1951=159

1952=150

1953=136

1954=129

istmat.info/files/uploa

(140页,按页头数字。按PDF则是161页)

农产品集市价格:

1940=100

1948=145

1952=113

来源:

istmat.info/files/uploa

与1913年的比较

食品平均涨了20倍。

非食品增长幅度较小,平均5倍左右。

来源:

istmat.info/files/uploa

1940—1952年间,食品占总消费的60%左右,其他占40%。

1913年食品(包括酒类,占总消费的10%以上……囧,嗜酒如命啊,当然也有苏联高价专卖酒类以控制酗酒的因素)占总消费的比例不详,应该更高,暂按此比例计算(也有人说当时工人花在食品上的费用更低,但若是更低则实际消费指数反而更低——因为非食品涨得少而食品涨得多)。

1913=100

1953=2000x0.6+500x0.4=1400=Y

苏联劳动者收入指数(似乎应该是实际工资水平?因为纸面上的工资上涨幅度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见下表)

1940=100

1948=110

1952=168

资料来源:

istmat.info/files/uploa

1940=100

1950=137

1954=189

其中,工人:

1940=100

1950=139

1954=191

此外,农民:

1940=100

1950=148

1960=214

istmat.info/files/uploa

(24页,PDF26页)

【按】这个”收入“是包括了国家福利折实以后的数值,如按货币收入计算则增长幅度要小得多。

如按下表平均月工资增长幅度除以表(2)的物价指数,则1950年实际工资是1940年的110%左右,1954年则是170%左右。

如按表(1)推则1950年实际工资水平与1940年相当,1954年则是150%左右。

战后取消配给制是在1947年货币改革之后不久,当时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应该比1940年下降些。

苏联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卢布/月)

1940年339

1950年646

1954年699

istmat.info/files/uploa

(125页,PDF145页)

按照此前的数据,

1913年职工37.5,工人23

1928年工业部门工人平均收入为67(按苏联的实际情况工人平均收入大于职员)

不考虑福利折实(显然是苏联多),也不考虑1928年职员收入不如工人,则:

1913=100

1928=179

1940=904

1950=1723

1954=1864

零售物价指数

1913=100

1928=203

1940=X

1950=1.74X

1953=1.36X=Y

1954=1.29X

若Y=1360(即1400,为方便计算暂处理为1360),则零售物价指数为:

1913=100

1928=200

1940=1000

1950=1740

1953=1360

1954=1290

则职工实际收入指数为:

1913=100(包括沙俄官吏)

1928=88

1940=90

1950=101

1953=127

1954=144

但以1913年工人实际收入作底,则工人收入指数为:

1913=100

1928=143(工人)

1940>146

1950>164

1953>206

1954>234

参考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职工实际工资水平:

1952=100

1956=126

1966=112

1976=112

结论:

甲、1940年工人的实际收入应高于1928年,更远远高于1913年(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数目翻了好几番)。因此,【普通工人活得还不如1914年(本年由于战争开始,工人的实际收入较1913年大幅度下降了)】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乙、1940年的职工实际收入高于1928年,但比1913年略低。由于工人部分是高于1913年,因此收入降低的只能是【职员】。可见虽然有领上万卢布高薪的资产阶级大工程师,但总体来看职员的收入还是下降了,比较工人工资的上升就更刺眼。因此,【玄处这样的技术流估计活得不错】也是胡说八道,事实上这些【技术流】在30年代是托洛茨基-布哈林恐怖组织的主要社会基础(当然由于自身的时代局限性,斯大林到最后还是没能收拾掉他们)。

丙、到斯大林去世时,工人的实际收入(含福利)是1940年将近2倍。

即便1940年实际工资=1928年的实际工资=1913年实际工资的1.4倍,工人的实际收入(含福利)也是1913年的近3倍。

因此,【普通工人阶层同样收益不多,革命的果实被厂长等技术官僚攫取】与史实南辕北辙。

四、社会主义苏联的劳动人民同样洋溢着主人翁精神。

1928—1929年在反对布哈林反对派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首创了开门整风式的自我批评运动,并成功将后来成为布哈林派地下反革命组织头头之一的留京从莫斯科某区委书记的宝座上罢官。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斯达汉诺夫运动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竞赛,一方面也是两参一改三结合运动的滥觞。同资产阶级学者描绘的从上而下推行的泰罗制竞争图景相反,斯达汉诺夫运动本身恰恰是无数普通劳动者冲破资产阶级砖家藩篱发扬主人翁精神的结果。

参见水来火去同志的这一文章:

关于斯达汉诺夫运动_wagela吧

至于种种等级化、官僚化的东西,在文革之前的中国,见得还少吗?即便是文革中的中国,每时每刻仍在滋生这一类东西。由于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也就必然长期存在。这一类资产阶级性质的上层建筑就必然会每时每刻地发生,根本不是一两场运动或者某种制度可以根除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能逐渐将其消除。斯大林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战胜党内反对派的斗争就是成功的继续革命,而大清洗则是继续革命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总体来说,斯大林在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方面是失败了,但这不等于说苏联就没有过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五、我们同墨舞先生的根本分歧。

当然,上述这些东西讲了那么多,墨舞先生也未必听得进去。或许某些地方可以听进去,但大部分听不进去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分歧。

墨舞先生本质上是不讲阶级斗争的。你看他鼓吹的是什么东西呢?

毫无疑问,中国的革命事业才配称的上真正的全民革命,社会广泛参与,并以革命理想完成了民族觉醒和最广泛阶层的社会动员,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一个现代国家,并完成了对普通人公民意识的塑造。革命成功后的新体制在借鉴俄式体制的现代化组织模式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俄式体制的等级制,官僚化,保留了不少朴素的公平和民主思想。

一句话就是以【民族觉醒】为标志、以【建立现代国家】、【塑造公民意识】为目标的所谓【全民革命】。然而,事实上【全民革命】是比【全民党】更可笑的东西。一个阶级社会总是有阶级,有阶级斗争,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怎么可能存在什么【全民革命】呢?如果真的【全民】了,革命对象又是谁呢?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他从斯考切波的逻辑出发,把革命当做是一种利用国家机器塑造社会的运动云云。但在我们看来,他对中国革命的描述,不过是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罢了。然而须知,1949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了。

反过来,墨舞先生对苏联的咒骂也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

而与之对应的是,俄国革命从一开始就不是全民参与而是少数精英用暴力、欺骗手段,以牺牲广大平民利益为代价,强行推进了某些程度的社会改革,而革命成功后的新体制从一开始就高度等级化,官僚化

按照他下面的表格,俄国革命的主体是工业无产阶级(显然在表中:布尔什维克党=中共,工业无产阶级=农民,墨舞先生总不会认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只是中共而已吧),俄国工业无产阶级怎么就【少数精英】了呢?

如上所述,俄国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联合最广大贫雇农在1917—1921年打倒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在1926—1934年(当然主要是1929—1932年)打倒一般资产阶级和富农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中,工人阶级和贫雇农无疑是受益者;而看起来自居屁民的墨舞先生还没有像陈丹青先生那样无耻到把地主说成是【平民】、草根的地步。那么墨舞先生口中的【广大平民】究竟是什么人呢?

看来,主要是占全俄(全苏)人口5—10%的富农、耐普曼之流了。然而很对不起,这些人在民主革命中可能是一时的团结对象,但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就是必须打倒的对象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然而既然如此,就拜托民主派(民主派总是比自由派看起来要顺眼一点——正如自由派无论在现实斗争中有多么坏,总是比保守派要看起来顺眼一些)的先生们不要再拿普通工人农民做幌子了,堂堂正正地说出自己的诉求不好吗?我看修改一下墨舞先生答案的主题思想,比较切合实际:

俄国革命不是库拉克、耐普曼参与,实现这两个阶级充分动员的产物(其实第一阶段也还是搞了统战,不然怎么有新经济政策和红黑、红绿结盟呢?),而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精英领导工人农民攫取国家机器后,通过继续革命逐渐取消资产阶级法权,广泛推行社会改革的产物,而社会改革的最大利益则被普通工人、农民获得,广大新生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社会福利和自由在二战结束前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而革命后新体制的等级性、不平等性尚未背弃了当初革命对公平性的追求这一点令他们尤其不满。

六、对墨舞先生的最后一言。

我本来也预计到墨舞先生不会接受我的看法,但还没想到会冒出一大堆资产阶级历史发明的货色出来。对此,我只能说,即便是资产阶级甚至小资产阶级的民主派,要改变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偏见也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到此为止,大家都忙着谋生,就不要在知乎上多扯淡了。

当然,在结束以前,我还是要澄清两个问题。

1、总体来看,苏联的粮食出口远远少于沙俄。

自从1870年代以来,粮食出口始终是沙俄出口中的最大宗,占出口总额的40%以上,接近50%(同时占到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左右)。由于沙俄时期统治阶级和饥饿出口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工农群众长期处于饥荒之中。

За вторую половину XIX столетия особой жестокостью отличались голодные годы, порождённые неурожаями 1873, 1880, 1883, 1891, 1892, 1897 и 1898 гг.В XX веке особенно выделялись массовый голод 1901, 1905, 1906, 1907, 1908, 1911 и 1913 гг.

短短四十年时间,就发生了14次大饥荒。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1913年这个前无古人后二十多年无来者的超级大丰年竟然也发生了特大饥荒。

1920年到1933年之间(1934年农业集体化完成),特别是1930年以前,苏联的农业生产方式与1913年以前没有太大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消灭了封建剥削。但是,大量小农的粗放生产方式,和富农为主导的农村结构,这两者都没有本质的变化。因此,问我【1932年之前的历史难道不存在】就非常可笑了。在此之前的农村经济,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甚至连联共布的党组织都没有全覆盖,这锅联共布不背啊,得找富农背。当然富农也该叫苦:尼玛帝国主义战争和国内战争打死了一千多万人,摧毁了大量生产资料,这锅我们也背不起啊,还得找沙皇;何况,1928—1932年集体化前夕的年均粮食产量还是超过1909—1913年啊

由于农村经济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工业化也就难以启动,苏联的出口结构此时同沙俄基本上没有区别,主要的出口大宗还是粮食。托洛茨基、布哈林这两个反对派集团虽然在对待富农的态度上不尽相同(托洛茨基主张通过高额税收对他们进行大逃杀,迫使他们加强互相兼并且通过他们消灭贫农;而布哈林则主张对他们采取休养生息的态度,让他们自由地、随性地展开兼并),也始终认为苏联应该继续沙俄的经济模式,出口粮食换机器,始终依附于帝国主义经济体系。

但是苏联在192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从1934年起形势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粮食出口已经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试看整个1930年代的苏联粮食出口:

Всего за 1930-е годы из СССР было экспортировано 19,5 млн тонн зерна:[3]

1930 год — 4,76 млн тонн[4]

1931 год — 5,06 млн тонн[5]

1932 год — 1,73 млн тонн[6]

1933 год — 1,68 млн тонн[7]

1934 год — 769 тыс. тонн[8]

1935 год — 1,52 млн тонн[9]

1936 год — 321 тыс. тонн[10]

1937 год — 1,28 млн тонн[11]

1938 год — 2,05 млн тонн[12]

1939 год — 277 тыс. тонн

————————————————————————

1930年出口476万吨

1931年出口506万吨

1932年出口173万吨

1933年出口168万吨

1934年出口76.9万吨

1935年出口152万吨

1936年出口32.1万吨

1937年出口128万吨

1938年出口205万吨

1939年出口27.7万吨

对照组:沙俄时期,1909—1913年平均每年出口谷物为119万吨(

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России

)。

数据出处:

Экспорт зерна из СССР в 1930-х годах

—————————————————————————

墨舞等人指责的高征购发生在1930和1931年(当时提出了征集400—500万吨粮食出口的计划)。而在所谓大饥荒发生的1932—1933年,粮食出口恰恰只有1930—1931年的三分之一。

1934年农业集体化实现后,在6个年份里有3个年份实行了低于100万吨粮食的低出口,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同现在新沙俄的资源出口还不一样)则大幅上升。1934—1939年这二战前的六年,苏联在谷物产量高于沙俄的情况下,年均只出口谷物104万吨,远远低于沙俄在一战前1909—1913年的119万吨。这些粮食进了谁的肚子呢?当然是劳动人民的肚子。苏联在1934年取消了票证制度,敞开供应农产品,这恰恰说了集体化的胜利和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伟大成功。而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在1970年代中期尚未夺取的:当时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总产量是在1960年代就超过了,但同早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沙俄不同,中国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解放后还经历了人口膨胀的时期;因此与苏联不同的是,中国农业的任务更重,苏联只要保证增产即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在工业化程度上更落后的中国则还必须为多出来的人口提供必要的食品和教育——当然,人口本身作为劳动者是未来进一步工业化的保障,苏联中后期的人口停滞恰恰是其经济危机的表现,但那是另一个问题)刚刚超过了集体化之前的1956年,开始告诉的上升;取消票证敞开供应之举,只是在某些城市的某些农产品(如上海市的猪肉)方面刚刚试点而已。

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也就罢了,何必发明出【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的谣言呢?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出口数的小数点点错了,整整扩大了一个数量级: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只有47.6亿千克而1931年只有50.6亿千克。为什么生产数大体对(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出入),而出口数几乎恰好扩大十倍呢?只能解释为无耻的造谣。

跟造谣者争论下去,看来是徒劳的。

2、马尔乌斯和玄处之类【技术流】究竟是什么人?

造谣说玄处和马尔乌斯等工程师、车间主任、厂长在苏维埃政权下属于【工人】,只能欺骗一下对俄文一无所知的中国人。可是现在有了网络和机器翻译,这就连我也欺骗不了了,岂不可悲?

上一下俄文词典对上文所给图片中【职】(Служащие,职员)、【工】(Рабо́чий ,工人)的说法:

Служащие — социальная группа, включающая всех занятых по найму нефизическим трудом в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инженеры, бухгалтеры, секретари и т. д.), а также наёмных работников в торговле и сфере услуг.

职员:社会集团,包括工业企业内一切不做体力劳动的受薪雇员(工程师、财务人员、行政人员,等等),也包括商业和服务业的雇员。

现代俄文里的这个概念是在苏维埃时期引入的,之前类似的概念被称为Служитель。因此,在苏维埃时期,工程师、车间主任以至于厂长都是被算成职员的。

Рабо́чий (рабо́чая, рабо́чие) —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Толковым словарём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 тот, кто работает по найму; работник первичного уровня сотрудников (персонала)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в форме индустриального (завод, фабрика, др.), агр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совхоз, птицефабрика, свинокомплекс, МТС, др.),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аэродромная служба, др.),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котельна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 ресурсодобывающего (шахта, карьер, нефте- и газо-промысел) или строительного (в том числе промстройиндустрия) предприятия.

工人:这个词语在俄文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泛指被雇佣的人,此时是包括职员在内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在工业、农业、运输业以及能源、采矿、建筑等行业工作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雇员。

同Служащие并列时显然是取后一个意思。

在苏维埃时期,他有明确的定义,不但不包括所谓【玄处等技术流】,而且只包括到生产线工长为止。这是因为,过去工人运动时期,超过工长的管理人员被视为资方走狗,是打入另册的。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不再这样看待管理人员了,但仍将其归入职员类。

因此,很清楚了,【技术流】里确实有人拿高薪(比如月收入上万而五十倍于普通工人的资产阶级大专家),但那是少数,总体来看其收入是不如产业工人的。就是那些大专家,收入比起沙俄时期来也是大大地下降了。


user avatar   ivan-j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群人平时骂别人黄俄十分顺口,等看到在中国肆无忌惮的老毛子贵族被集体清算的时候一个个又悲天悯人起来。不是精分就是——他们恨的永远是一般百姓,爱的永远是少数权贵。做着王子公主的布尔乔亚式千秋大梦,妄想着自己也会成为那样的一员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些人啊,一方面说斯大林欺压少数民族,罪该万死,一方面说俄国贵族扫射工人,把千千万万人当做奴隶驱使,饿死几千万奴隶,在中国的土地上和日本人战争,屠杀华人,是大仁大义,倒台后就都是些可怜人。

友善!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管理一个部落,专制酋长可以只依靠身边亲信和少数职业武士组成统治集团,其它人都是牲口。

管理一个封建国家,国王和皇帝需要与贵族、士绅集团达成妥协,划分利益,除此之外才是牲口。

管理一个初步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除了贵族、资本家外还要不问出身地吸纳一批受过教育,懂得专业知识的官僚和学术权威,除此之外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和无产阶级依然是牲口。

只有当社会进一步发展,文化进一步普及,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是人,不是牲口的时候。社会才会向着民主的方向前进。

一战前后俄国就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无法容纳把更多的人当作人对待,而越来越多的人则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人而不是牲口。这种情况下等待旧制度及其依附其上的食利阶级的只有灭亡一途。

欢乐的是站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成为了人的牲口的后代们,觉得自己生来理所当然就是人了,是那些历史上把自己祖先当牲口使唤的人的同类,反而埋怨起当初那些牲口为什么要推翻主人来。


user avatar   ying-li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俄罗斯贵族”,这个范围可有点大喽。

毕竟沙俄崩溃之后,其原本的疆域分割成苏俄(联)、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罗马尼亚(摩尔达维亚被罗马尼亚吞并)。

抛开苏俄是革命国家,立国之本为无产阶级之外,其他在原来沙俄尸骸上成立的新国家都有着大量本土民族贵族、地主和旧帝俄流亡贵族。并拥有丰厚的财产和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些人甚至当上了一国的政治(军队)领袖。

(还应当考虑到苏俄的高加索、中亚有着大量的哥萨克头目、部落酋长、伊斯兰教士,这些地头蛇、土皇帝按理说也应当列入“贵族”行列。)

大量旧俄贵族组成的“白俄”地下组织、恐怖组织以苏联周边邻国为基地,为各帝国主义列强的情报机关服务,频繁对俄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电视剧《伊萨耶夫》截图)


举个例子,芬兰的军头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他本人生于一个瑞典裔的贵族家庭——这导致在1918年,完全不会芬兰语的曼纳海姆在指挥芬兰军队作战时需要翻译随行。其后来自学的芬兰语也十分不标准,带着浓厚的瑞典语与俄语口音,旁人难以听懂。

不过他的俄语倒是说的和瑞典母语同样流利——此公先是被芬兰军官团开除,然而后来随即被沙俄的尼古拉骑兵学校录取,后来担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后的贴身侍卫,并以中校衔在骑兵团团长的任上参加了日俄战争。

曼纳海姆青年时长得高大英俊,壮年时懂得审时度势,也算得上一表人才与枭雄。


当然,此公后来的发迹还是在1918年,在德国军队及武装组织的直接帮助下,曼纳海姆指挥白卫军推翻了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及其政府机关人民全权委员会。

哦,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客气了点。芬兰白军在德国军队没有登陆之前,只有龟缩在芬兰西北的瓦沙港接受外国援助。后来本着“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精神弄来了德军,就欢快的承担起了伪军角色。

在共和国尸骨未寒的躯体上,还是由德国扶持了一个傀儡“芬兰王国”,这个此前还在与全权委员会争夺政权合法性,依靠德国刺刀推翻了《独立宣言》中明明白白写着的”共和国“的芬兰王国政府,有一个德国国王——黑森王子腓特烈·卡尔。连芬兰版溥仪都懒得找了。

(你看,个别人士一听到国名政府名里有“人民”、“工人”、“社会主义”就像看见了仇人一样。为此连一个”民族“的遮羞布都没有的傀儡都成捧成香饽饽了。)

和一位瑞典裔的摄政王——说的就是曼纳海姆。

不过当德国战败后,此公再度改换门庭,由德国利益的马前卒,变成芬兰人民的“大救星”——这个德国人的摄政王,满脑子都是沙皇荣光的弼马温,一天都没有在芬兰军队待过的俄罗斯将军。其芬兰语是当了芬兰军队司令之后才临时补课的。

以及“自由世界的好朋友”——虽然在其治下的自由芬兰到处拿”共产党嫌疑“的名头抓人,一个400万人口不到的小国毙了数万“共产党”,消灭了自己将近1%的人口。昭和青年,爱国小将们还把一个芬兰总统当成“通苏特务”、“国贼”扔进了苏芬界河。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1944年,芬兰在1944年夏季的斯大林攻势中全面战败,并与苏联媾和,新的芬兰政府成立。

而曼纳海姆名为养病度假,实被驱逐出境。先到南非,再到瑞士,并在那里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作为将芬兰武装成“反共桥头堡”的重要步骤,在马奇诺防线设计者之一巴杜将军的指导下,浩荡的“曼纳海姆防线”在英法的慷慨资助中巍然屹立于苏芬边境,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列宁格勒城区。

————————-鉴于在本答案下出现了一些争论,发一张图——————————




当然了,在风雨漂泊的革命当中——

“只有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个人要么站在这一边,要么站在那一边。”

昔日的贵族们也在暴风雨的前夜和动荡的局势中抉择着自己的未来。

例如说,有位同志的老爹,在俄国名牌学校喀山大学毕业,是有贵族头衔的省国民教育总监。

按理说他本人也是一表青年才俊,若为大清.....啊不,沙皇陛下效力,仍不失封官晋爵,权财两得,岂不美哉?

然而这厮不仅不老老实实当着自己的官二代,大少爷,反倒搞什么马克思主义的邪路,还跑到外国去侮辱沙皇,妄议朝政。

你说这样也就算了,毕竟德国密使帕尔乌斯给他了个机会,白送他一个德皇陛下的铁饭碗,只需要他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当一个俄罗斯摄政王。即可得良田千顷,珠宝无数,三亿五千万金马克即刻到账。

毕竟“资产没有祖国”嘛。

然而这舰人,把特使大人一脚踢出门口,还羞辱其为“德帝国主义走狗”。

帕尔乌斯在回忆录中记叙说,他对(哔——)解释:
德国革命不可能发生,唯一能够发生革命的是俄国,而且是作为德国胜利的后果。

(哔——)却梦想着欧洲的无产阶级从战壕中走向革命。

在此会面之后,(哔——)告诉一位布尔什维克朋友,他甚至没让帕尔乌斯把话说完,就直接告诉他,他认为帕尔乌斯是德国的奸细,德国的社会主义者们很多已经变成了沙文主义者,他不想与帕尔乌斯有任何合作。
(哔——)把他赶走,并且警告他再也不要来了!
无论会面如何,结果很清楚:
(哔——)与帕尔乌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或共识。

要我说,和金马克过不去的人绝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看看他那大秃脑门,你看看他那打扮,你看看......

......

作 死 先 锋

先 跑 为 敬

列宁是在英、法等其他路线都被拒的情况下,才决定取道德国返俄。当时对七月事变的官方调查表明,约有500名俄国流亡者从瑞士经过德国回国,其中400名是反布尔什维克者和“社会护国主义”分子。
......
列宁经过德国回来,此事供给爱国派煽惑以永不竭尽的藉口。
但是资产阶级报纸,好像证明:爱国主义无疑是它们政策之中一个柔顺的工具,当列宁初来时候,它们用虚伪的善意欢迎他,直至明白了他的社会政纲之后,才肆无忌惮地骂列宁“亲德”。
它们认为,“土地,面包与和平,”这类口号,列宁只能从德国带来。

这时,俄国恰好在一战前线溃败,为了把失败归罪于布尔什维克,克伦茨基临时政府下达了对列宁的逮捕令,右翼报纸为配合这一政治行为而发布系列“文件”,指控列宁和托洛茨基接受了德国总参谋部的津贴。

“那末,我的朋友,你知道不知道?
列宁是由德国用一辆密封着的火车送回来的?
你知道不知道?
列宁从德国人那边领取金钱?


那士兵倔强地答道:“那些我不太清楚。但就我看来,列宁所说的就是我所要听的,而所有的普通人民也都和我一样。



当然,除了我们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志之外,沙俄的贵族军官乃至将军投奔红军也是常常见到——至于他们投奔红军的原因,苏俄内战中一个版本的《小苹果》倒是点出了一些:

......
“阔太太都夸赞”
“西伯利亚的傀儡好”
“爱国将军”高尔察克
“当上了卖国贼”
“爱国将军”高尔察克
“引来了侵略军”
......


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白军们天天骂列宁是德国特务,天天骂布尔什维克卖国。这也倒不算空穴来风,毕竟布尔什维克嘴上就挂着“无产阶级没有祖国”,还顺手签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塔尔图条约》《里加条约》。割了自古以来的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波罗的海地区、芬兰。

然而工农红军毕竟是反抗侵俄干涉军的主力。

那英法美日德各路“干涉军”哪儿来的?

口口声声“为了俄罗斯祖国”的爱国将军恭请进来的。是忠良的贵族们拿着科拉半岛的出海口,乌克兰的良田,高加索的石油,西伯利亚的森林,太平洋上的渔场换来的。

这样一来,各种贵族军官也以“军事专家”乃至红军指挥员的身份出现在了镰刀锤子红旗下。

例如俄罗斯帝国的传奇英雄,骑兵上将布鲁西诺夫就投了共,当了苏俄工农红军的骑兵总监——这在后来可是个苏联元帅才能干的活儿。(布琼尼)

布鲁西诺夫将军,1916年。

他的儿子也参加了红军,并且壮烈牺牲。

而在苏联1935年晋升为元帅的五人中

中间葛优瘫者:伏罗希诺夫——铁路工人家庭出身,24K纯屌丝

左边的大胡子:布琼尼——哥萨克耕农出身,24K纯屌丝

右边的小胡子:布吕歇尔——贫农家庭出身,24K纯屌丝

——画 风 突 变——

左下:图哈切夫斯基——世袭贵族家庭出身

右下:叶戈罗夫——旧帝俄上校军官,拥有贵族头衔。

而1940年晋升的3位元帅中,沙伯诗尼科夫也是拥有贵族头衔的旧帝俄上校军官。


——未完待续——

2016.7.23 20:05:

我的朋友们,有些玩笑不能开,有些作死不能搞。

......

亲爱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志,我拿你开玩笑绝非出自恶意,说你是大秃瓢也没有嘲笑您的意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根本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傅满洲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所有问题里面最小的那个问题!!!华人在好莱坞做反派梁朝伟也不是第一个,傅满洲的形象代表的只是清朝和民国初期的那个时代,其实我们中国人严格来说根本不介意!!我们是新中国!!清朝和民国关我们屁事!!!

大家抵制这部戏最核心的原因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刻版印象!!你看他们选的男女主角,那双眯眯眼,在中国的电影拿来做男二女二都会影响票房!!你再看他们自己的超级英雄,哪个不是男帅女靓?为啥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超级英雄就是眯眯眼?这不是笨,这根本就是坏!!!

还有那个男主角自己不是说了吗,这部片是拍给他们这些华裔看得吗,大概意思是这个,原文不记得,那就留给他们这些活在国外的华裔看吧,我们中国人不看!




     

相关话题

  1949年的时候,我们明明能够收回香港,为什么那时没有收回呢? 
  什么叫做学阀,怎么感觉有点像过去士族? 
  没有船之前 人是怎么跨过长江黄河的? 
  为什么乌克兰挨了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被大家讨厌? 
  俄罗斯人真的各种打趴熊吗? 
  怎样才能做一个不偏激的历史粉? 
  如何理清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高老头》中男公爵们都允许自己的妻子成为他人的情妇?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现在考古研究进展得如何了?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人能画出来大雄的家的户型图?
下一个讨论
本次南海仲裁的常设仲裁法院(PCA)在国际上属于什么地位?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