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在做这个,说下初步的理解吧,以后再逐步完善。其中若有错误,烦请指正,毕竟我也是初涉这个领域,还有很多一头雾水的地方。
赛博理论需要从西方后人类主义入手,(推荐冉聃《赛博与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又被译为后人文主义,承接了福柯以及其他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对启蒙理性的质疑,解构了传统西方文化中人类主体的中心地位,而且将人类主体、社会文化等放置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中,于是“科技/技术”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中心议题。一方面许多专攻新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科学人员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认为技术的发展、更新可以改革人类的社会结构、将人类的有机身体逐渐抹去,而用技术的手段彻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文化悲观主义者则认为技术的高度发展终将导致人类主体与传统书面文化的消亡、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反攻,始终坚持人的有机身体的根本性地位。而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我觉得是介于二者之间,是要通过新技术来重新构建一个赛博格的身体,进而促进她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政治变革。
初读哈拉维,因为其中涉及太多动物学、生物工程学等等理工科知识,觉得十分艰涩枯燥,后来逐渐明白其行文逻辑:类似于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和萨义德东方学中的“他者”,哈拉维通过对灵长类动物学研究历史、科学研究成果的考察,梳理“自然-文化”“男性-女性”“西方白人-非洲黑人(他者)”等等二元结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这些二元结构在新技术(通信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后是如何逐渐受到改变、质疑和动摇的。最后还对新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社会之后的世界可能性进行了构想和讨论,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也就成了哈拉维重要的文本分析对象。
在《赛博格宣言》中哈拉维呼吁,运用技术将人类建构成赛博格,打破西方传统中“自然-文化”“男性-女性”的固有区分,进而打破传统的西方白人资本主义父权制制度,建立一种新的性别、阶级、种族的政治生态。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点:一是对“边界”的重视,二是对“女性身份”的重视,三是多次提到了福柯“生物政治学”。赛博格是一个非常混杂而模糊的领域,充满了边界的混乱和破裂,(比如人与动物的边界、有机体与机器的边界、身体与非身体的边界等),也与医学、信息技术、军事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紧密相连,所以哈拉维将赛博格称为“一个关于政治身份的神话”,希望这个新的主体能超越目前的各种身份认同困境(种族、性别等),创造新的、平等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人类生活方式。
我觉得哈拉维的赛博格概念实际上继承了像福柯、德里达这些人对启蒙理性、固有文化观念的拆解,不过不是借用语言、话语,而是借用了“技术”对人类的介入(人机结合体)来打破对于“人”的传统理解,打破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人类的存在、后人类存在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