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評價賈充? 第1页

  

user avatar   xia-ye-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特别期待看到有跟荀勖、羊祜有关的问题……

谈到贾充,一般人都会把他定性为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尤其是《晋书》中,贾充被描写为一个心思恶毒,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的罪人。

但我们看历史人物的时候,需要有全方位的认知。真实的贾充到底如何呢?

答,真实的贾充,人性就是很不咋样。

身为人臣而弑君(高贵乡公),背个千古骂名一点都不冤枉。在朝堂之上的权谋斗争里,他也没少翻云覆雨,陷害、排挤无所不用。

但是呢,作为政治家的贾充,不能说是毫无作为。实际上,贾充、贾南风父女也没法为八王之乱买单。而我们评价政治家呢,也不能只关注私德。

贾充他爹贾逵,早年是钟繇部下的参军,曹操征讨马超的时候把贾逵留在弘农当太守,足见对贾逵的看重。贾逵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还在石亭之战里立过功,也算是当时曹魏官吏之中卓尔不群的人物。

魏晋之际,功臣之间的人际网络错综复杂。贾逵和王凌要好,王凌和诸葛诞、郭淮姻亲,郭淮是司马懿的老部下,诸葛诞又和司马懿姻亲。因为这样的人际网络,贾充的仕途起步得十分顺利,入仕之后先任尚书郎,然后迁黄门侍郎,都是皇帝的近臣。

司马师接了司马懿的班之后,贾充就是他的亲信。贾充比司马师小九岁,我怀疑他年幼的时候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一起玩过。司马师讨伐叛变的毌丘俭,战事结束后病情加重,他自己先一步往许昌赶路,然后把贾充留下来督军。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接任,史书上记载了一段贾充去扬州试探诸葛诞的故事。

帝新执朝权,恐方镇有异议,使充诣诸葛诞,图欲伐吴,阴察其变。充既论说时事,因谓诞曰:「天下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历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及还,白帝曰:「诞在再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帝乃征诞为司空,而诞果叛。

我为什么要把这段贴出来呢?不是因为这段深入反映了贾充的心理之类的,而是我觉得这段是假的。诸葛诞又不是什么大魏忠臣,他指责贾充不忠于曹魏未免太荒诞无稽了。不过综合史书上的相关记载来看,司马昭收拾诸葛诞的过程里,贾充出力不少,应该就是主谋之一。

这之后不久,就是高贵乡公之死。贾充的性格特点也展现出来:眼毒,心狠。公然弑君这种事儿,他做的毫不犹豫,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而且最后还让成济背了锅。这事儿做的太狠,跟司马家关系一直好得不行的陈氏都受不了,陈泰当着司马昭的面要求诛杀贾充以谢天下,得亏司马昭舍不得贾充,把他保下来了。

我们一般的印象里,贾充应该是个文臣。但魏晋时代,很多带兵的将领都是出身于名门的士人。钟会叛变时候,贾充以中护军假节镇守汉中防备钟会,说明他是识得军阵的。

司马昭死了之后,司马炎继续重用贾充,厚加恩宠。司马炎代魏之后,他重用的重臣,主要有五个人,裴秀,王沈,贾充,荀勖,羊祜。西晋开国时代,朝内也算能臣辈出,其中贾充尤以精通律令而闻名,他制订的《泰始律》据说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我不是学法律的就不细说了。但是真说贾充人生的最高峰,还是在咸宁元年之后。

为什么呢?因为裴秀和王沈都死了。

司马炎继位之初,根基不深。该干的事儿,他爷爷,他大伯和他爹干的都差不多了。之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已经留下很多干练之才了,但司马炎没有大功,没法如臂指使的使用那些老臣,所以他执政初期,用的就是以上面五个人为代表的班底,这帮人的共同点是年纪相对小,辈分低,和司马炎关系比较好。

到了咸宁年间,裴秀和王沈已经去世,羊祜一直在外防御东吴,能大用特用的也就只剩下贾充和荀勖了,他们合作基本愉快,而且荣辱与共,多次互相作为助力面对政治上的危难。《晋书》里认为贾充“谄谀陋质”,而荀勖刻意讨好贾充,这一说法是从著书者的立场出发的。贾充和荀勖,代表了当时朝廷里功臣们组成的政治势力,当时整个晋国就是在他们和宗室两股势力的平衡之间运作的——皇帝司马炎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和协调这两股势力。

贾充两位妻子,一位是李丰的女儿,另一位是郭淮的侄女。郭淮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李丰曾经密谋废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败,被司马师所杀。贾充四个女儿,长女贾褒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三女贾南风嫁给了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

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他这两门姻亲呢,因为司马攸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同父同母的弟弟,他母亲就是王元姬,年少时候他被过继给司马师。如果司马师多活十年,那么司马攸继位的可能性是非常之高的。司马攸本人素有名望,以孝道闻名,又爱结交士人,在宗室的年轻一辈之中名望之高,无人能及。但他和司马炎的关系不好,王元姬死前说司马炎“为兄不慈”,司马炎很不待见这个年少时候就被盛誉、到处刷存在感的亲弟弟。

碰巧司马衷小时候又很笨,乃至于被人认为是痴呆儿,所以朝内支持司马攸继承司马炎帝位的人还蛮多的。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承的前例,在名义上司马攸实际上是有这个资格的。而贾充把长女嫁给司马攸,司马炎是很不痛快的,他很担心司马攸和贾充俩人走到一条船上去。

@苏沉船

君提到了任恺和庾纯这俩人的事儿。这件事儿从头到尾都很黑,绝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忠臣弹劾奸臣最后反被污蔑的故事,重点不在于任恺和贾充双方都说了什么,而在于司马炎的态度。因为任恺和庾纯的进言,司马炎把贾充驱逐出中央,让他去镇守长安,这实际上是要把他排挤出政治决策的中心,这事儿很不正常。虽然任恺和庾纯俩人在史书上留下了好名声,但并没留下什么光辉事迹。至于说贾充专权,更是彻头彻尾的胡扯,司马炎一句话他就要往长安滚,想不走都不行,这也能叫专权?

而且贾充根本没走成,荀勖找到他劝他让贾南风和司马衷成婚,贾充答应了之后,司马炎就像从来没有过这回事一样又把贾充拉回来继续处理政事了。任恺从此就被冷落,再也没入过司马炎的眼——晋书上说这是贾充的党羽们进谗言的关系,这话不一定是错的,但很不负责任,贾充的人背后说任恺坏话应该是有的,但也得司马炎听才行。全过程里,司马炎先把贾充踢走,再让荀勖把贾充拉回来,先给大棒再扔胡萝卜,贾充只能看着司马衷成为自己的女婿,从此之后吊在司马攸和司马衷两个继承帝位的候选人之间,几乎一点招儿都使不出来。

伐吴这个事儿,就更黑了。

首先,不是只有贾充一个人不待见伐吴计划。实际上,司马炎统治早期,全国上下,除了羊祜为首的几个人对伐吴早有策划之外,包括司马炎自己在内,大家都没想过这么早收拾东吴。为什么司马炎在咸宁二年之后突然发愤图强,开始大肆调动人手准备战船了呢?因为朝内局势他镇不住了。

司马攸名望越来越高,司马衷看起来还是不堪大任,而司马炎自己在咸宁二年染了瘟疫差点死掉,而他重病的时候,朝内主事的人就是司马攸、贾充、荀勖这仨人。就在这时候,河南尹夏侯和找贾充,希望他支持司马攸继位,理由是司马攸和司马衷都是他女婿,司马攸更贤能。贾充没答应也没反对,似乎还在犹豫之中。司马炎病愈之后听说这事儿,立刻把夏侯和调走,然后夺了贾充手里的兵权。

司马炎在执政晚年一直致力于引入杨氏外戚形成朝堂上的新平衡,其中要点之一就是他的功劳不够,没有足够的威望来办这件事儿。所以他才会对伐吴感兴趣,这个事儿羊祜说的都很清楚了。

帝以其病,不宜常入,遣中书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华深赞成其计。

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你的皇位是合法的,但你之前没有足够的功德,吴国现在内部分裂,收拾了他们,统一天下,你的功德就能和尧舜比肩了。

贾充当然不会支持伐吴,因为司马炎的用心太昭然若揭,但司马炎非要让他挂名当这个统帅,逼着他站在自己这条船上,反正伐吴胜了司马炎得利,伐吴不利,贾充身为统帅首先就要承担责任,也不可能再公开反对自己的政治意图。换句话说,当时贾充确实没有统一天下的眼光,但司马炎自己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明君,伐吴这事儿和伐蜀一样,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战略意图。而且当时贾充担任统帅,他的副手是什么人?答,是杨济,三杨中的杨济,司马炎指望着靠这一战给三杨加功授勋呢。

贾充死在太康三年,他死了没几个月,司马炎就把齐王司马攸驱逐出朝廷,强行命令他回到自己的封国,结果司马攸很快就死了。这之后三杨就开始占据高位,各种作死,最后成为八王之乱的导火索之一——贾南风也有很大责任,但这个烂摊子可真不是贾充留下来的。分封宗室诸王是贾充干的?三杨在朝堂上胡作非为是贾南风授意的?

当然了,我对贾充这人的品行真是毫无好感。以臣弑君这个事儿,在当时肯定是道德败坏到了极点,可能仅次于弑父弑母了。

但晋书里对他政治作为的大肆批判也很站不住脚,贾充根本承担不了那么大的责任——与之相反,他有生之年一直勉力维持着朝内的秩序,他死之后朝廷立即乱得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司马攸之事司马炎大肆惩罚与他持反对意见的朝臣,乃至于廷尉一次性给八名大臣判了死罪,这在贾充在世的时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儿。

想了想,就这些吧,贾南风作死基本都是贾充死后的事儿了,跟主题联系不大,就不啰嗦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部分网民赞同楚云飞「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设计台词? 
  一个普通青年在三国时期如何走上人生巅峰? 
  如何评价杨笠成为舍得酒业的舍得智慧人物? 
  中国历史的分裂战乱很多,为何只有三国会涌现海量人才? 
  如何评价南齐萧道成? 
  如何评价《狼与香辛料》的小说和动画? 
  三国影视如何在创作和历史之间寻找平衡? 
  如何评价 DC 电影《雷霆沙赞!》(Shazam!)? 
  如何评价司马懿?我们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 
  如果让大家公认的名将诸如韩信、李靖、吴起等人代替诸葛亮去北伐,他们各自能取得多大的成果? 

前一个讨论
手持Mate20 Pro,有必要换Mate40 Pro吗?
下一个讨论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