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一个人因父兄被统治者冤杀了就给外国侵略者带路,那么妥妥的汉奸。世人可以理解他,但绝不会原谅他。
但伍子胥从来没有陷入过“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中,他自己至始至终认为自己是忠孝两全的。
因为伍子胥并不是一个人逃亡的,他是保护着楚平王的太子熊建和“太孙”熊胜一起逃亡的。而熊健、熊胜是当时楚国的合法继承人。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平王)乃令司马奋扬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
楚平王的打算可能是先把太子叫回来,再找个理由杀掉他,然后就能立新的太子了。
换言之,在太子建逃亡的时候,楚平王并没有废除他的太子身份。恐怕一直要到秦女生下了熊珍,才正式改立了太子。
即便如此,楚国核心领导层对于熊珍的继位是存在分歧的。
《楚世家》记载了当时楚国将军子常曾试图拥立楚平王的弟弟子西,但子西坚持拥立年少的熊珍。
十三年,平王卒。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义。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
如果楚国领导层对于继承人人选尚存在分歧,那么当时的伍子胥会怎么想呢?
他本来想直接逃去吴国的,但因为听说太子熊建在宋国,于是就改去宋国了。“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
他保护太子建先后在宋国、郑国、晋国流亡。
熊建死后,他又保护着熊建的儿子熊胜流亡吴国。“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
著名的《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看似是伍子胥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他和熊胜两个人的故事。如果伍子胥一个人逃亡未必会那么难。
熊建在伍子胥心目中一直都是太子,熊建、熊胜在伍子胥心中一直是楚国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伍子胥的忠就体现在这里。
从楚平王六年(前523年)伍子胥父兄被杀算起,到吴王僚五年(前522年)带着熊胜抵达吴国,中间隔了一年多。如果伍子胥一心报家仇,就应该直接去吴国或晋国。之所以要先去宋国,只是因为太子建在那里。
所以,对伍子胥来说,从不存在忠孝难以两全。
引吴军攻楚,既是为父报仇尽孝,也是为太子尽忠。
甚至可以说是先尽忠,再尽孝。
要不是申包胥从秦国求来救兵,真的让伍子胥把楚国的局面稳定下来了,他接下来绝对会拥立“太孙”熊胜继位楚王。
后来楚昭王也死了,吴国的战略重心转到了越国这边。当楚国子西请熊胜回国的时候,伍子胥也没有拦着。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
因此伍子胥并没有背叛“祖国”,他报复的对象只是楚平王。
愿上帝保佑追击者,也保佑被追击者。
正因为伍子胥和申包胥做的都是符合当时价值观的,这段历史才会被传颂至今吧?
要是只有吴国一方占“理”,哪还有戏剧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