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比尔·盖茨认为自己最大的误判是给了谷歌推 Android 的机会?怎么理解软件世界的赢者通吃? 第1页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尔盖子最大的失误难道不是不到五十岁就急急忙忙想退休吗?

在2000年代初刚刚49岁就急急忙忙确立了擅长营销但是不懂技术的鲍尔默做接班人,然后逐步交棒了。

大家似乎没有意识到,任正非比比尔盖子大11岁,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子同岁。

当任正非领导华为吹响进军发达国家4G市场的号角,当史蒂夫乔布斯领导苹果用IP4手机攻城略地,比尔盖子正忙着退休,微软忙着克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内部动荡。

在这场微软的内部动荡中,许多沙雕操作,版本不兼容,其实都是背后持续不断的倾轧争位的外相。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理论上说,比尔主政期间最大的错误是互联网领域毫无建树,而丢失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神操作已经是光头主政时候的事情了。


事实上与很多人所说的微软输在不向下兼容上恰恰相反,微软的问题就在于以为向下兼容一定能解决问题,所以才在iPhone发售接近四年后才搞出来WindowsPhone。而谷歌则是在iPhone发售之前就已经开始调转船头全力抄袭iPhone……



微软一开始过高的估计了兼容现有软件带来的好处,完全没有考虑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智能手机不可能沿用现有桌面的交互逻辑。而在发现错误后又过分冒进,推出了Windows Phone 7这个短命的产品。最后因为收费模式被android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体现了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傲慢,不难想象移动操作系统团队有多少莫名其妙的KPI才会搞出这种闻所未闻的神操作。



当然,你要说目前市场上iOS和android双足鼎立的局面还有没有其他操作系统的机会,我认为机会还是有的。说白了,微软犯了很多错,而谷歌又何尝不是……

android说到底不过是两个优势:1、凑合能用,2、免费开源。

然而谷歌这种互联网内容商却热衷于输出价值观,怎么看怎么是一件饮鸩止渴的事情……


说白了,价值观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没有对错,谷歌却整天想着自己能定义evil……


user avatar   wang-zhi-5-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微软在手机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网络上讨论很多,但绝大多数只接触到表象,却没能戳中实质。


2006年主流意见是移动平台微软胜券在握,虽然此时掌上智能设备市场总体份额里微软只有12%,而塞班高达54.4%。

在iPhone引发手机革命前,微软主要对手是塞班。两家公司有相同的商业模式,都是靠卖操作系统赚钱。而其他软硬件一体的公司,如黑莓、Palm,反而不构成直接竞争。一开始塞班占了上风。塞班手机授权费更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塞班类似桌面端Linux,需要加上各家定制的界面,才算完整的系统,如诺基亚的S60,爱立信主导的UIQ,日本的MOAP。其中S60,随着诺基亚手机畅销,最为人熟知,几乎成了塞班的代名词。到2006年,从全球市场看,S60是无可争议的冠军。然而在美国市场,塞班缺乏存在感。诺基亚和爱立信都是GSM阵营大将,因此塞班与高通关系非常微妙。直到2005年才有第一款搭载S60系统的CDMA手机Nokia 6638问市。美国CDMA制式占大头,塞班自然打不进这块市场。当然美国也有一些采用GSM制式的运营商,可诺基亚自持身份,不愿把自家利润丰厚的音乐业务出让,那段时期诺基亚在美国仅与一家小运营商Cingular合作过,共推出过两款手机。因此,美国人没把塞班放眼里。

另一方面,诺基亚的S60一家独大,再加上塞班本身问题(这个得另外开一篇长文解释,此次从略),塞班阵营的厂商开始与微软眉来眼去。除了诺基亚紧抓S60,黑莓守着自家三分地,其他各大OEM都开始尝试做Windows Mobile产品,连浓眉大眼的Palm都叛变了。这段时期,智能掌上设备分为智能手机和PDA两大类。

PDA屏幕更大,一般配有触摸屏和触控笔,多采用qwert键盘,功能比手机更多,价格也更高。 PDA更接近现代手机,即使在当时人们也认为PDA是未来,也是微软、黑莓、Palm几家开发的重点。2006年第一季度,Windows Mobile虽然在手机市场份额仅有4%排名第三,但是在PDA市场有绝对优势,占据53%份额。2006年市场分析主流意见认为,大势在微软这一边。

Windows Mobile处于领跑位置,暂时的成功使得微软高层忽视了许多深层次问题。

商业模式

人性原本如此,进入新领域总情不自禁地套用以前经验,试图复制成功。微软在商业上试图重现PC商业模式,靠出售操作系统赚钱。这一阶段,从盈利模式看,黑莓最健康。黑莓不光从硬件赚钱,还有电邮加密等各项服务收入。一台设备10美刀价格对BOM还是有冲击力的,微软内部也有对系统授权费这个商业模式提出忧虑。但是因为事情似乎一切顺利,高层没放心上,直到Android横空出世。

Android不是第一个基于Linux的移动操作系统。之前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都做过。结果嘛,跟桌面版的Linux系统一样,山头林立各自为战,碎片化严重。Android不同。谷歌当时不做手机,与OEM们没有竞争关系,系统由谷歌主导开发,形成了向心力。Android的开源对微软不致命,因为Windows Mobile是个开放的操作系统,OEM可以自行更改代码。而免费这一条,微软就没招了。谷歌作为一家广告公司,可以先给货后收钱,等用户用上Android手机后,凭搜索等各种业务把钱给挣回来。能够这么做,基于谷歌多年来在广告业深耕,打造了一整套基础设施。微软无法照搬,Bing刚刚起步,基础设施不是一时半会能建立起来的。一直要到2014年,微软才宣布Windows Phone系统免除授权费。

2011年,诺基亚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拉拢诺基亚这个当时最大的手机公司,微软给出了一系列非常优惠条件,使得原本与微软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OEM们纷纷出走,全心投入安卓阵营。前面有朋友说:“微软收购诺基亚之后,所有厂商都停止了做微软手机的计划”。这个不对。事实上WP手机最丰富是在诺基亚手机部门被微软收购后,2014~2015年WP 8.1时期。微软拉拢了一大批厂商,包括TCL(阿尔卡特)、联想、华为、中兴、金立、海信等国内手机生产商,以及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厂商,发力了一把。参见Wiki WP7WP8WP8.1W10M设备统计表。

随着其他厂商出走,Windows Phone生态实际上变成微软与诺基亚的共有资产,商业模式从原来的横向整合变成变相的垂直整合。如此一来,WP失去了横向整合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优点,对安卓的成本劣势进一步扩大了。更糟糕的是,诺基亚位于高福利国家芬兰,早年好日子过久了,它恐怕是当时所有手机商里成本问题最严重的一家。

这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下面谈技术。

UI与内核

在Windows Mobile时代微软对系统UI策略是照搬PC设计,把台式机上的下拉菜单一套搬到手机上面,通过熟悉的界面和操作逻辑,减少用户学习成本。这个策略还是有成效的,与PC交互便利是WM一大卖点,正如现今与iPhone互动方便是推荐购买Mac的理由一样。缺点是,菜单选项紧凑,而人手指太粗,用户需要尖头的触控笔或手指甲在电阻屏上进行操作,十分不便。因此Jobs会吐槽Who wants a stylus?

iPhone出现后,微软第一步应对是对WM进行改进,修改系统UI设计使之更适合手指操作。我们可以明显看到Windows Mobile 6.5与前代相比,系统元素变大了,对手指更友好。

左WM6.0,右WM6.5

但是这依然无法应对电容屏。WM 6.5本身只支持电阻屏,HTC自己动手修改底层代码,做了两款电容屏手机:HD 2和HD Mini。我们不妨以HD2为样本,看看WM为什么在电容屏上水土不服。下图左侧是自带的电话簿,右侧是第三方软件“注册表编辑器”。

可以看到左侧应用专门为手指操作优化过,而右边应用没有,行列排列过于紧密。 操作系统本身微软可以修改,第三方应用则鞭长莫及。微软当然清楚问题所在,于是抛弃Windows Mobile及其软件生态,从头设计的全新系统Windows Phone 7。WM第三方应用既然不合时宜,强行留之只会成为新应用引入推广的阻碍,舍弃是正确的决定。

人们谈论到iPhone带来得手机革命时,常集中于系统UI改进操作简便人性化,很少提及更深层次的操作系统变革。2007年随着硬件性能不断提高,量变引起质变,计算范式引来了变革机遇。这个机遇,微软、塞班、黑莓等公司忙于竞争没注意到,反而被冷眼旁观的苹果捕捉到了。

iOS内核是Darwin,Android是Linux,两个都是现代的操作系统内核。Windows Mobile用的是Windows CE内核。从技术上看CE是个“落后”的内核,九十年代中期刚推出时,NT有严格的内存保护,CE基本没有;NT里单个程序最大能用2GB内存,CE里只有32MB;NT支持完整的Win32 API,CE只有残缺版的。随着时间推移,微软添添补补,CE有了与Windows 95一样的内存管理,但骨子里依然不足。CE专门为低配置嵌入式设备设计,而手机硬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弱点逐渐显露。CE一个重大缺陷是不支持多核处理器,这导致Windows Phone 7手机,包括旗舰机Lumia 900,搭载的都是单核处理器,而此时多核处理器时代已经来临。虽然2011年推出的CE 7.0版加入双核处理器支持,但显然,对一个先天不足的系统缝缝补补,无法跟使用现代的操作系统内核的iOS和Android竞争。内核必须得换!然而微软在执行上犯了巨大错误。

Windows Phone 7改变了UI,却依然使用CE内核。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是重大失策。然而在开发WP7时,人们对NT固有印象是吃资源,以当时的硬件水平NT跑不动。微软不是不知道切换成NT的好处,但是Longhorn开发失败殷鉴在前,微软保守了一把。直到微软研究院的项目Experiment 19在2009年成功证明NT不光能跑,而且跑得比CE更好,才着手考虑更换内核。

Windows Phone更换内核带来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开发团队主要精力在建筑底层代码,Windows Phone 8相比Android缺少许多常用功能。用户要到Windows Phone 8.1时代,才用上诸如通知中心之类的实用功能。
  2. WP7手机无法升级到WP8。据知乎某知名微软员工解释,原因是高通不愿写新驱动。考虑到高通一贯尿性,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个说法。xda大神曾把WP8移植到HD2上,但是这仅是a proof of concept,没有WiFi驱动、没有蓝牙驱动、没有蜂窝网modem驱动。让系统跑起来不难,困难的是各种驱动,装过黑苹果的都知道。

但是不管责任是不是高通,这些问题是可以提前预料的,微软的应对简直算是教科书级的负面典型。微软高层说,WP8新增功能在支持各种新硬件,多核处理器、更高分辨率、NFC等,老手机本来就没有这些硬件,用不上WP8。这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情商为负值,丝毫不懂用户心理。大量WP早期用户,发现手机无法升级系统,弃之而去。原本能发展成铁粉的用户就这样流失了。Windows Phone整个发展势头严重受挫。

方向错误

2000年Bill Gates宣布卸任微软CEO,把公司日常事务(在名义上)交给Ballmer,一边自封Chief Software Architect,主持代号Longhorn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开发。Gates给Longhorn定下三个野心勃勃的目标,用托管代码C#写操作系统,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文件系统WinFS,一个新的图形子系统Avalon。但是微软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就强行上马,在把大量人力投入Longhorn三四年后,微软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整个开发计划推倒重来,重新开发Windows Vista。然而,Vista开发周期太长,又不巧碰上Dennard Scaling失效,微软严重误判了硬件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导致Vista是按照根本不存在的硬件设备为目标来设计,被用户一致厌弃。Vista的失败,使得微软不得不全力救火,拼老命做出Windows 7,总算保住了基本盘。

2000s这十年,微软绝大部分人力被Longhorn/Vista/Win7吸走,mobile团队得不到重视,连零头都算不上。再看看同一时期苹果和谷歌在做什么。Vista上市同年,iPhone横空出世;着手重新设计WP时,第一款安卓手机问世;好不容易做出Windows Phone,苹果已经站稳脚跟,顺势推出iPad。

两千年伊始,微软在科技巨头里处于领跑位置。但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错判,使得微软跑进了一条死胡同,等发现后再赶回来,已经从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微软在Windows 8时期,统一了PC、手机、Xbox三个平台的内核,Windows 10时期又进一步统一了核心组件功能OneCore和API,每一步举措都是对的,错就错在太迟,开发者和用户早就被其他平台抢走了。假如能早两三年推出Windows 10和UWP,假如能早两三年统一内核,假如能早两三年推出Surface,情况会大大不同。回过头看,初始原因在Longhorn上面。

此外,Windows开发模式也有问题,延续了九十年代三年一个大版本的开发速度。三年间隔太久,这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对三年后的硬件水平和用户需求进行精确的评估。这种做法在如今变化激烈的时代行不通。而微软在Windows 10后,才改成一年两版本的新的开发模式。


最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读一读我对为什么微软赢得了三十多年前图形界面革命的回答。

ps,可能会写一篇塞班失败原因,感兴趣请留言,没人看就算了。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参加风投公司Village Global举办的交流活动时,盖茨再次表达了自己对Android的“耿耿于怀”。

盖茨表示,自己在管理公司时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让微软成为那个“非苹果”的操作系统平台,而让Android崛起了,这是价值4000亿美元的生意。盖茨称,在软件圈,一个微小的错误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他至今都会在夜里辗转反侧地想这些事情。

如今,IOS和安卓的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在2008年,一切尚处于变数之中,为何微软没有在PC桌面时代胜利,而输掉了移动战场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 群雄并起的时代

智能手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IBM,但是真正在市场上热起来,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微软很早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的潜力,并且开发出来了Windows Mobile,而且在2003年就与PC制造商一起,推出了很多智能手机产品。

可以说,微软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入场甚至是早于苹果的。

当年,在智能手机市场,主流是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微软的Windows Mobile占有相当的市场比例,甚至垄断高端,同时Palm和黑莓也有一定的份额。摩托罗拉自己搞的Linux在自家品牌使用,甚至中国厂商也搞过自己的Linux系统。

苹果的iOS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当时的软硬件达到了这一步。

苹果也是从iPod开始一步步,MP3,MP4,然后智能手机包容一切。

在2008年,安卓刚刚推出,微软的形势还是非常好的。当年,微软Windows Mobile的生态系统是最丰富的,体验好于塞班,弱于iOS,安卓下还没有什么软件能用。在iPhone之后,紧跟苹果的厂商都不得不用微软的系统,魅族M8,HTC S1都是如此,当年微软有非常好的机会。

二、 与消费者为敌

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微软做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决定。

第一步,微软废掉了以前的Windows Mobile,用Zune和Kin两个失败团队的人员,闭门造车,造出来WP7,这个格子界面的东西,消费者并不喜欢。

而微软几乎把所有用户不喜欢的东西,都集成到了WP7之上。早期的WP音量无法单独调解,重力感应无法关系,各种权限都不放开,界面丑陋且无法更改。

本来,图标、墙纸这些UI交互,是从80年代图形界面流行后就被业界普遍接受的,微软偏偏独出心裁搞Metro。

微软,还很弱智的废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以前Windows Mobile是兼容的,有大量的软件可用,而WP一上,以前的都不能用了,要另外开发。

直接废掉了微软的多年先发的积累,和对手一起从零开始。而你的新系统体验极差。

结果,微软就落后了。

三、 阴谋没有好下场

面对危机,微软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其实微软还有救,那就是兼容安卓生态,然后自己慢慢补课。

利用微软在桌面的影响力,要求软件厂商在做安卓版本的同时,给自己做一个移动版本。

而微软此时,通过阴谋收购了诺基亚,废掉了诺基亚自己的塞班和Meego系统。强推WP。试图把诺基亚的市场份额转化为WP系统的市场份额。

奈何,你的系统差,生态差,强行让诺基亚用WP系统,结果只会是让用户连WP带着诺基亚一起抛弃。

于是,诺基亚完了,WP跟着也完蛋了。

在Pc时代,微软的Windows能崛起,是因为微软比苹果更贴近用户,而到了移动时代,微软忘记了用户,它自然就失败了。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盖茨最大的失误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退休搞所谓慈善。反而老对手乔布斯干到死,深刻改变了世界了,推动了社会进步。与乔布斯比,盖茨的慈善事业对人类社会改善影响非常有限。

wm手机给没用过的人用,会一脸懵逼。为什么屏幕上显示那些个日程、消息是什么意思?应用在哪里?应用退出之后哪里去了?如何关闭?如何打电话?当iPhone横空出世的时候,大家才缓过劲来,这才是最朴素、易用的UI界面。傻瓜都知道什么意思,对着图标点就对了。当初android还傻乎乎的模仿wm,iPhone一出来立即全面抄袭iPhone。微软呢?牛逼习惯了,不好意思抄袭iPhone,自己搞出什么磁贴界面,抽象到丑陋,反人类。不过微软还是想像过去那样强行教用户如何适应自己的新系统。结果被用户抛弃。活该!

微软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windows太成功了,躺着赚钱。他们已经失去了和市场再次接轨的能力了。你想用wp系统?我告诉你,一般公司你连微软wp部门的电话都问不到,他们吊的很,根本就懒得理你,这样的公司文化,能再次成功,除了靠大力堆钱堆人,也没有其他途径了。但是堆钱堆人并不总是有效。


user avatar   leon-86-3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夜里打桩基的滋味,没试过的大概都不知道。那些劝本来准备离开土木的人不要走的,都应该在零下二十度的晚上打一晚上桩基试一下。

拍的一组落日,说实话,城市里还真见不到这种场景,平原的农村也见不到。



晚上也要施工。

我同事,在我们新建成的工区办公室。

小县城的篮球场,因为是高原的缘故,打几分钟肺里跟着火一样。不过当地人习以为常。

冬天的青海湖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见过,冰面上可以跑车。

今年5月初辞职,现在坐在学习java的培训班的教室。

又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和原来在工地时候完全不一样,原来在工地看到这种“土木劝退”类的回答,我心里想的是我一定要走。现在看到想的是,幸好我走了。

结合我自己情况谈谈土木转行的看法。

我原来的中铁隧道局的一个子公司,具体是哪个就不说了,项目到现在还欠我两个月工资加上部分报销,怕惹了麻烦钱不好拿回来。

17年毕业,刚到公司去了**,在那儿度过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住在星级酒店,公司安排职能部门介绍各个部门的职责,还有类似军训的团建活动以及一个职场老师讲解行为仪表等。这七天可以说是最开心最无忧的七天,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内心充实身体轻松。

我运气还是比较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市政,在西宁,是公司为数不多的能挣钱的项目之一,对,现在的建筑行业就是这个行情。因为项目盈利,人员充足,加上第一年是见习,我第一年的生活是比较闲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舒服的。项目前期已经结束,来到了大干时期,工地上的所有都已经运转正常,加上我又在隧道那边,隧道就是循环工艺,所以我是比较轻松的。一般就是施工队长打电话报检,然后我过去看一下质量,没有问题通知一下混凝土,有问题就盯着整改好再通知混凝土。可能一天的工作时间累计不会超过4个小时。

第一年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去,也是在这一年,我遇到了我女朋友。得益于一个软件吧,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是在工地,基本不可能在生活中找对象。有了对象就开始思考一下原来不会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以后如果在工地一辈子了,那女朋友怎么办,孩子怎么办,那不是必须得要分居两地。而且中间发生了一件事,那时候隧道那边马上要完工了,我们几个同事都在传要把我们隧道这边的部分员工放回家待岗,我就想的更多了,如果是年轻的时候被待岗了也就待岗了,反正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如果以后结婚了,有了房贷车贷,公司突然通知你待岗,一个月不到2000的收入,又该怎么办?而且公司有很多骚操作,项目部不多,招不到标的情况下,很多老人没项目去就要回家待岗,于此同时,每年招大批的大学生进公司,导致很多员工待岗时间长达一年两年。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18年8月份左右),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该走了。辞职的种子一旦在心里发芽,早晚要长成参天大树,我开始在贴吧/知乎查找关于土木工程转行的相关内容,无一不是劝退的。甚至知乎有个专门的话题就是土木转行。

或多或少自己下定决心走还是受了点这些劝退的影响,不过我也一直在想这件事儿。当你决心要走的时候,工作就不可能上心了,我开始抱着混一天工资是一天的想法,因为当时手里没钱,我的计划就是辞职了报个班学习计算机,没钱不敢辞,这么大个人了也不能找家里要,就又坚持了一段时间。

18年9月底接到我们部长一电话,通知我被调走了,调到了海拔还要比西宁高1000米的**县,本以为真要去深山老林了,当时还想象了一下没有网吧,没有火锅店的生活,没想到过去了以后感觉还不错,虽然海拔高,但是项目部在一个县城里,基础设施都还可以。然后到了高原项目,工资还挺可以,加上高原补助,一个月能达到10k吧。领导也都不错,尤其是我们的总工,挺照顾我们技术口的兄弟的。

在**县我也犹豫过是不是再挣一年高原补助再辞职,毕竟我知道以我的水平,出来不管干什么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拿到上万的工资。后来我想明白了。既然要走,还不如早点走,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工地上,我宁愿出来以后多吃点苦,少花点钱。然后果断辞职,在**保了个培训java的机构,如今已经上课一个月了。


说些我对工地以及现在这一行的一个看法吧,以一个工作一年的小技术员的角度看,大佬看到勿喷。

现在的土木早已经过了那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了,以我原来的公司为例,18年一整年基本上没有新的项目,然后既有项目也大部分在亏损,很少有我第一个项目那么赚钱,不像是十几年前,随便一个项目都是在盈利的。我们总工说他前两个项目,那时候他还是个技术员,每个分红都在20万以上,十几年前的20万。那个时候的土木就像前两年的计算机,是个所有人都抢着往里挤的行业。现在工程越来越少,人还是那么多甚至更多,利润自然会下降,分红什么的只存在别人嘴里。原来项目多的时候,升职也快,开一个项目可能一个技术员就变成了工程部长,现在人这么多,工程部长都没地方安置,技术员想往上升,最少要三两年。

而且变成工程部长甚至总工了又能怎么样。说白了还是在工地待着,活也没少干,骂也不少挨,除了工资高点,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个小监理员。我们总工老婆生孩子的时候,他回家待了7天,我在想要是我女朋友生孩子,我只能陪她七天,我们肯定会离婚。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从施工单位离开,那我劝你趁着年轻早点走,不要老想着眼前的平稳和待遇,多想想以后,你开始犹豫的时候就代表你已经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这只会导致你也没走,也干不好工作。如果你喜欢工地,喜欢施工单位(真有这样的人,我原来一个同事,水平挺高,学历也不低,公司的招标处把他往重庆招,年薪20万还比较安稳,他不愿意去,就喜欢留在工地),那就请努力好好干,土木这一行并不是没有出路。

最后有一句话,不吐不快,监理是真的让人恶心,施工单位恶心,业主也恶心,施工队伍也恶心。就是一群整天想着吃拿卡要的蛀虫。我不是一个冲动的人,有好几次都想拿着钢筋对着监理的帽子来那么两下。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摇滚精神是人的精神,不用太强调摇滚这两个字。

前两天我看到了臧鸿飞对摇滚的解释,我觉得挺好,他说摇滚是面对着生活的不服,而流行音乐是面对生活服了。我觉得这种解释挺好,我们始终在质问自己还是不是自己。摇滚不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是不是你自己。

摇滚是小众这个话题已经不用再说了,因为摇滚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过了,摇滚是大众音乐,在中国可能是小众音乐,所以说中国文化和经济的现状造成了摇滚乐在现在社会的定位不能说明它是大众还是小众,这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每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现实的妥协的自我的时候,是否会持续的去发问,这种东西不一定偏要体现在摇滚乐,而流行音乐也有,古典音乐也有,现在一些hip hop音乐、嘻哈音乐里都有大量的质疑的声音。

当然,这些都是大的流行音乐的范畴里的,但都不是以人们所理解的摇滚音乐的形式所存在的,所以没必要偏要强调摇滚两个字。

我自己写过两首歌去比较中国的摇滚乐和西方的摇滚乐,近三十年前我写过一首《像是一把刀子》,我觉得当时的中国摇滚就像一把刀子;在十年前我写过另外一首歌叫做《滚动的蛋》,实际上也是针对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做一次呼应,我们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对西方的摇滚乐做的呼应,我觉得我们更像一颗滚动的蛋,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摇滚乐现状的一种描述。中国摇滚是一颗滚动的蛋,但它没有破碎,雨后的大地路途好像有些松软,滚动的时候受到了保护,但的确是危险的状态。我更愿意说中国摇滚乐是从下而上的,蛋破碎了之后变成了生命。

从三十年前到十年前再到现在,中国摇滚没有走向世界,我觉得走不走真的不重要,类似的比较本身是功利心态的,把摇滚乐当做了一种商品。摇滚乐存在的形式也不是为了要走向世界,或者要流向中国,它们存在是为了身心的娱乐,这种娱乐自然会带来与市场的互动,这种互动造成了传播,所以在中国有大量的人受到了影响,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而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这些唱片,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根基带来的良性的反应。所以我们就应该去听这种良性的音乐,我觉得每个时代都要有一种形式去表达自己,摇滚乐就是西方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们需要用新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时候适时出现的,那个时候已有的音乐形式不能表达人们的想法了。像现在一样,很多的年轻人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也没办法。这个就是自然的一种规律,人们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就会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最想选择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觉得中国的摇滚乐,或者说中国自由表达性音乐受到了很多限制,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流行音乐更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结果,它的成功方式是一种结果,包括摇滚乐也希望能够像流行音乐一样成功,但不一定像流行音乐那样去表达。

遗憾的是,这个社会的环境和传统文化环境没有鼓励批判,或者说是坚持自我、怀疑现实这种审美,在别的人完全趟出一条路之后,我们亚洲人沿着他们的脚步往前走的时候可能会受益,因为大家会说这种东西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是可控的。但真正达到了不可控制的时候,所谓的不可控制就是真正自由状,他们一定会出面干涉或强加限制。这个时候才需要人站出来,人的自由创造需要调整,针对这种状态的时候,才能产生出接地气的作品,这个时候我认为才是所谓最自由的状态,他自己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人的自由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状态,当然这种不可控的状态是由内心强大的信仰牵引着的,不会造成危险。这种东西只有自己能知道,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所以我们的文化环境、我们的宗教信仰完全不信任人的自由状态,一定会有人干预你,不光是家长,即使是比你年轻的人都会来说小心点小心点别出圈、别超越底线。这些东西都有可能造成自己对自己说,那好吧,回头。

就像臧鸿飞说的那样,我们服了,我们对困难做出了妥协做出让步,我们的理想稍微静音一段时间,完了之后,我们可以获取到的东西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挑战。

你持续的用你的理想去对抗你对现实的认知,你会发现你对现实的认知没有那么强大,你甚至可以说你自己征服现实就是你的现实观,现实怎么可能不被征服呢?他怎么可能会养成这种习惯呢?如果现实都是不可征服的,人就永远是在倒退。

摇滚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的概念,而是一种态度和人生观的概念。


user avatar   natsuk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见多怪


中国从人均经济指标来看,还处于一个正在脱离第三世界的阶段,从社会的开放程度来看,还处在一个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阶段,加之中国人过去四十年被灌输了太多关于“外国”的幻想,现在的中国人,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在国际社会的现实和对国际社会的认知之间都难免有一些脱节,因此急需也正在补一节客观认识世界的课


所谓“黑人问题”本质上并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问题,是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问题,有一些人补上了课,有一些人没补上课,还有一些人补课的时候不好好学矫枉过正了,然后就有了很多争论


这种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也说不上多有害,这是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




  

相关话题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禁止华为参与学术编辑和审稿,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在Android11中,/Android/data文件夹无法读写? 
  Fintech(金融科技) 最近很火,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符合哪些标准? 
  如何制作一个定时开关床帘的装置? 
  为什么任天堂一直不将自己的游戏放到 iOS 和 Android 上? 
  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那太湖之光是怎么造出来的? 
  战斗机能和防空导弹协同作战吗? 
  如何评价柔宇科技? 
  科技股为什么都选择去美国上市? 
  如何评价《最强大脑》第四季第一期中人机对战? 

前一个讨论
地域黑的人什么心理?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下一个讨论
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尊为英雄?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