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汉制,孔明为执政丞相,武乡侯,称孤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托孤白帝:被托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是赵高对李斯的话。
东汉高诱注《淮南子》:“贵者公王侯伯,称孤寡不谷。”
东汉赵岐注《孟子》:“王侯自称孤寡”,
杜预注《左传》:“孤寡不谷,诸侯谦称。”
大将军邺侯袁绍、丞相武平侯时期的曹操、吴侯(自封)时期的孙权、隆中对时只有一县之地、为刘表附庸的的宜城亭侯刘备,在史书上都留下了各种他们称孤的记载。
孔明当时是蜀汉政权如同周公、霍光一样摄天子权的摄政,法理地位更高于一般诸侯。
此外,孔明性情秉承秦汉风骨,作风爽朗大气,从来不是后世那种忧谗畏讥之臣,
“十命可受”这种话他敢写在和政敌的书信里,不止和东吴君臣各种通好,涉及两国重要人事安排等话题亦不避嫌和顾忌;即使和敌对曹魏诸重臣也常有书信往来。
蜀吴两国盟约只字不提刘禅,反而吹捧“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虽是吴人所拟,也必然经过孔明本人认可。
孔明在书信里用谦称“吾”、“臣”、“臣亮”,包括给盟国君臣的书信还自称“仆”,
但亦不能排除他口头语使用“孤”,以当时论很正常,没有任何程度的悖逆,绝不能用后世眼光来看。
清朝君主臣奴之势已为大成,孔明又被《演义》丑化成会对刘禅唯唯诺诺、大好时机听其乱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被后世君主塑造成符合他们政治需要的臣仆典型,以这种大众形象深入民心。
而为了解释孔明既是忠臣却为何不放权归政,又不得不在民间形象中将史书中智力表现正常的刘禅丑化成一个白痴和智障。
【所以不读史者才会有诸如「孔明是否愚忠?」「孔明为何不废弱智而自立?」之类的疑问。】
后主“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满清君臣如何能懂?
秦汉丞相三公长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样要长跪还礼。重臣们朝见完毕离开,君主同样要起身送到门口。 这是后世那些三跪九叩、诚惶诚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么?
因此清人赵翼之论,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