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一些人会有“中华正统在台湾”的错觉,是因为60年代内地文革开始之后老蒋搞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其“正统”地位。问题你们是了解老蒋这个人的,我说他有文化吧,你们肯定不信……
所以台湾对“中华文化”的概念界定就很有问题:
中华文化所指的是符合三民主义,负有战斗任务,“讨毛反共”的文化[1]
然后台湾群众按照蒋总裁指示开始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主要举措包括并不限于:
A.拼命往中小学课本里加文言文内容,并顺便骂TG。
B.出版大量白话文古籍,并顺便骂TG。
C.举行各种大型文化典礼,比如祭孔活动,并顺便骂TG。
D.大力向外宣传台北故宫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并顺便骂TG。
E.制作各种教育警示片,直接骂TG。
所以你就知道这事完全是一场闹剧,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动力还是骂TG。因为60年代开始TG强势崛起,64年中法建交,然后连续试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也上了天,全世界都开始认真考虑中国问题,日本跟美国正在加紧商讨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同时搞“两个中国”的事儿,老蒋面临的压力简直前所未有(但再过几年,他就会发现这其实都不是事,糟心的日子还在后头呐!)。所以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主要是想用这个法子对抗文革,顺便向全世界证明“传统文化在台湾”。
然而帮着老蒋搞这个运动的人都有谁呢?有孙科、王云五、陈立夫等等(……),其中陈立夫必须要好好说一说,陈氏兄弟在大陆的时候一直替老蒋打理党内事务,跟陈诚关系不算很好。等到了台湾之后老蒋重用陈诚,陈立夫兄弟于是顺利背锅,为国民党丢掉大陆负了责,滚去美国养鸡了。然后在养鸡期间,他完成了“近代儒学的旷世巨作:四书道贯”,等到65年陈诚蹬了腿,陈立夫马上返台重新参与党国文化建设,然后出手编纂了一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其特色,就是教材内容大量源自四书。
还是他陈立夫注的四书,别人你甭管是什么朱子还是什么这个那个的,都不好使。
那么陈立夫这水平怎么样呢?咱们看一个例子就成:
(X性=(A求食+B求偶)+C求仁求义)为了大我之生存,而牺牲小我以求之,是即将A+B降至0%,而使C升至100%,此乃完成“求仁”的任务,故曰“成仁”,亦称“取义”
我愿称之为绝活。
此外陈立夫大量引用近现代名人名言来作为注释……好吧,其实就是用了一大堆老蒋语录,所以这教材简直没法看,完全是“四书注蒋”(老蒋:谢谢,有被爽到)。最后由于实在是过于生草,坚持到了1988年之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你要说学这玩意能学到“中华文化正统”,我……
不过有一说一,由于文言文在国文课中的比例实在太高(65%),导致台湾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古文灌输能力远超内地;而各种典籍的白话今译工作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成效,使得许多“国学大师”横空出世;而岛内不遗余力地对内地进行各种攻讦(比如说,文革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90年代港台文化强势时期形成了合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0年代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呢……
民进党开始对国民党发起冲击了。
中华民国89年,公元2000年,阿扁赢得大选,民进党上台执政,然后一个转身,调整课纲,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就给砍了,代之以“论孟选读”。百万槽工表示:草(中国语)。
这TM的怎么办?老子搞了这么多年的“中华文化”,你现在把课纲调整了,我们干啥去啊?
好办,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啊!
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台湾“国学大师”在内地就跟雨后的蘑菇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带来了台湾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将“中华传统在台湾”这一理念灌输了进来。与此同时,台湾领导人敏锐地发现了台湾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全面落伍,所以他们也开始决定打文化牌了:
马英九曾经说过中华文化在大陆“断绝”了而且“断绝”这个词用过三次[2]
大陆的主流思想逐渐回归中华文化,让人感到庆幸。台湾多年来一直是捍卫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希望透过民国百年的活动把这些展现出来”[3]
所以这文化正统不正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个名义反攻大陆并获取文化胜利。这要真说起来了,台湾1945年光复,到50年代初还在搞国语普及运动,然后又搞了反共战斗文学,忽然从6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了,说自己“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用岩里政男保存的啊?
所以你说台湾人是否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正统——这重要么?好歹也宣传了几十年,能没人信么?不过台湾有人信这个也就算了,内地自己也有人信这玩意就离谱……
PS.鉴于有人表示对陈立夫的四书水平感兴趣,所以……
请上眼:
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瞎。
去世的那个西方御用文人余英时,此人在研究陈寅恪先生时说:“陈先生怀念过去的文化中国”
文化中国,就是民国
民国什么样子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知乎上有人说
民国时期80%——90%的老百姓都没法读书
网络上津津乐道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社会名流的所谓“自由风范”“独立精神”“风骨”,称为“民国范儿”。其实就是一群文人顾影自怜、自命不凡罢了。
舒新城先生1924年曾就内地湖南所见闻的教育行政的混乱情形做过批判:内乱对于教育显明的影响列下:(一)省教育经费积欠至十个月;(二)指定为省教育经费的盐税附加税为军人提去四十余万;(三)地方教育经费随时被军人提取,致各地欠费自数月至十余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机关,随时被军人占据,学校常不能如期开学;(五)内地交通权完全为军人占据,学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于被危险;(六)教会学校特别发达。
教育社会学家卢绍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在论及当时的各级教育成效时曾说:我国教育,因承数千余年“偏重个人”积习之故,所以近年以来,虽尝闻有“适应社会”之呼声,而学校毕业生尚未能皆为社会上实际有用之人物。试观我国现今学子,除少数外国留学生与国内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讲求实学外,大都徒冒虚名,以“文凭”为目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无所裨益于社会。小学毕业生,知识幼稚,姑置勿论。中学毕业生,往往学农不农,学工不工,学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赋闲,成为社会上之寄生虫。至大学与专科学校毕业生,对于学问虽算有一点门径,但尝见有毕业于纺织专科,而为普通中学图画教员者;有以毕业于农业专科,而为普通行政机关助理员者,甚至有以留学欧美各国大学与专门学校毕业,归而应考试于书业机关,充普通编译员者。所用非所学,滔滔皆是。
叶圣陶先生在1946年发表的短文中所揭露中小学中具体问题的情形:很有几个县城里,学生看不到铅字排印的书本,除了教科书,校长、教师、以及家里的父兄,一致认为铅字排印的书本不是好东西,即使也有几本不妨看看,然而挑选挺麻烦,还是一律不准看方便。学生看课外书是冒险的事,要随时慎防监察的眼睛,如果被发觉了,至少受一顿责骂。……某一个教育行政机关对视察人员作如下的指示。一个教师,如果对于待遇不大计较,教功课认真,得到学生的好感,他就有些可疑,应加注意。一个学生,如果埋头用功,功课不错,又喜欢看课外书籍,他就有些可疑,应加注意。
1931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感叹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
比如胡适,天天喊别人宽容,自己却是在台湾被一名抬杠的学生气死的
傅斯年赴台后首先受命担任台湾大学校长,然而在他履新后仅三个月,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六事件”——国民党军警攻入台大,抓捕了100多名爱国学生,并先后处决7人——曾经的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校长,最终也只是选择了明哲保身。次年,傅斯年便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质询”时突患脑溢血逝世。
罗家伦也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但是比起好友傅斯年等更加醉心政治,政客的成分远强于学者。罗家伦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投靠蒋介石,支持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吹捧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逃台后的1952年,罗家伦奉蒋介石旨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谁知碰巧对岸大陆已经开始简化字运动,反而因此被一百多位“议员”攻击为“通共匪谍”,只好就此作罢。
据统计,1948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中,有近60人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大陆。还有一点则是,大量留学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先后响应新中国号召,排除万难回归大陆。
1949年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据统计,自1949年8月至1956年10月,先后有约2290名海外学者选择了归国。这其中有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程开甲、谢希德、朱光亚、黄昆、梁思礼等,有地质学家李四光,有数学家华罗庚、郭永怀,有化学家傅鹰,有生化学家钮经义,有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有材料学家师昌绪,有建筑学家吴良镛……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文盲,文盲率高达80%;而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文盲率更是超过95%;同时,全国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仅20%,初中入学率更是只有6%。
新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四次扫盲运动,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196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几年间,1亿多成年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而到200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至6.72%。这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请问,那些民国大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说什么现在没有大师,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老百姓人人都有文化都接受过教育不满;打破了这些所谓“大师”垄断知识的利益。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士族南迁,自以为正统。
然而最后隋唐的风骨与格局,终究是在胡汉混居文明不昌的北方铸就的。
而南朝呢,只剩下苟延残喘的虚浮与无可奈何的朽烂。
所谓华夏的正统,不是一块玉玺,一种字体,几本旧书,不是衍圣公和张天师,更加不是家谱血脉,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秉持至今的坚韧,勤劳,智慧和自信。
我要舔几句。
凡文明皆有其路径与演进,道统自有内含的昭昭天命。放弃天命则将被历史报复然后抛弃,或者脱胎换骨。
药丸讷。
你好! 我是台灣人
台灣從明、清時期,大量的閩南人、客家人來台,不過閩南人的數量壓倒性的優勢,當時台灣受到這2大族群的影響,但是台灣大多還是以閩南文化為主。
之後日本侵略台灣,把日本的文化輸出台灣,造成:台灣的生活習慣、閩南語參雜很多日語名詞、房屋構造、食物....等等,都有些微的相似日本。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來光復台灣,不僅帶來很多的大陸文物、還有很多詩人、老師、作家、民俗學家....等等,但是國民黨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心態,蔣中正決心要整頓台灣一番,不論是從教育、節日、宣傳上......等等。
所以說台灣很多正統的中華文化,是蔣公、國民黨帶來台灣的,如果國民黨沒有來台灣,台灣現在可能還是閩南文化參雜日本文化。
後來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奪得政權,和那些日治時期得到日本好處的漢奸台獨地主、商人,一起開創民進黨,除了報復國民黨之外,就是搞去中國化+搞台獨化。
所以蔣時期那時候,帶來大量的中華文化,台灣也沒受到大陸文革的影響,所以那時候才有資格說【中華文化正統】 ,現在台灣 經由民進黨的 【文化大革命】我覺的已經慢慢地喪失掉 中華文化了,只能說多數的年輕人被【綠媒體帶風向(電視節目、FB政治文章、PTT)+部分政治傾向的學生】當成綠衛兵。
我國中時期(2003年~2006年),那時候我們的國文課本,課本中的文言文就佔了 60~70%,白話文只占30~40%,而且班導又是國文老師,而且這個女老師才27歲,新官上任3把火,只要是班會、自習課,都拿來上國文,我還記得星期四 早上升旗聽完主任廢話後,原本的第1、2節的班會課跟3、4節的國文課合併,變成早上要上四節國文課,下午第1節的自習課,班導還是拿來上國文課。
班導不僅僅會發國文課本上沒有的難字條,還準備了 國文 A、B、C 黃卷,來給我們小考,最變態的是考卷裡很多選擇題的文言文課本上都沒有。 詞性、詞義、映襯、對仗、倒裝、排比...等等,這些都是不想被打就要背熟的而且考不及格60分的就要去領考卷,順便給熱熔膠棒打N下。
而且班導幾乎把白話文的課文跳掉,只上文言文的課文,而且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老師還會"微笑的" 發給學生 【生字條(大多都是難字)+老師製作的補充資料】。
部分舉例:
一、「之」
1.用作助詞
(一)用來舒緩語氣,可以不譯出
(二)相當於「的」。
2.用作代詞,相當於「這」、「這個」、「這樣」及「他(它)們」。
3.用作動詞,相當於「到」、「去」
二、「而」
1.用作連詞,相當於「又」、「而且」、「卻」、「如果」、「接着」或可以不譯出。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的」。
三、「也」
1.用作語氣助詞
(一) (i)表示肯定語氣 「。」
(ii)表示疑問語氣「(問號)」
(iii)表示感嘆語氣 「!」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四、「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 經常用於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i) 表示肯定語氣,常見於反問句
(ii)表示疑問語氣時,相當於「嗎」、「呢」。
(iii)表示感嘆語氣時,相當於「啊」。
(iv)表示測度語度時,相當於「吧」。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2.用作仲詞,相當於「於」。
五、「矣」
1.用作語氣助詞
(一)經常用於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i) 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了」或可以不譯出
(ii)表示疑問語氣時,相當於「嗎」
(iii)表示感嘆語氣時,相當於「啊」。
(iv)表示測度語度時,相當於「吧」。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2.用作仲詞,相當於「於」。
六、「其」
1.用作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我(的)」
2.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那裡」及「其中」。
3.用作副詞,相當於「難道」、「怎麼樣」。
4.用作連詞,相當於「還是」。
七、「者」
1.用作助詞
(一)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二)放在主語之後,表示稍微停頓或判斷。
八、「乃」
1.用作副詞,相當於「就」、「都」、「竟然」、「反而」。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的」。
九、「焉」
1.用作語氣助詞
(一)用在句末,可以不譯出。
(二)用於句中,表示停頓。
2.用作疑問代詞,相當於「哪裡」、「怎麼」。
十、「以」
1.用作仲詞,相當於「用」、「拿」、「憑借」、「按照」、「由於」
2.用作連詞,相當於「而」、「因為」或不譯出來。
十一、「爾」
1.用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對於「罷了」。
2.用作代詞,相當於「你」、「你們」、「你(們)的」、「這樣」
國中國文課本課綱對比:
高中國文課本:
學校廁所貼唐詩(小學、國中):
過年
清明節
壁畫
-
题目改了?
原题:为什么台湾地区的人会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正统?
下面是对应的原答。
--------------------------------------------------------------------------------
你最好巴不得他们认为是正统。
若不认为是正统,「海洋新兴民族」就出来了。
那些高喊「文化正统论」的,哪个不是忧国忧民的「统派」?
现今世道,太多愚蠢无知,非要民族内战流血才得爽快的五 X ,永远想不通这个道理。
连文化二字,也舍不得让台湾同胞自豪一下,整天还想要统一?
你们这些人,适足以为分裂民族的罪人。
我也学各位,骂诸位是汉奸,你接受不?
不接受?
请把「中华文化正统」六字送新加坡人,看他们要也不要?
是不是新加坡人,把英文当成母语的,全是汉奸了?
知不知道各位的逻辑论述,有多破败吗?
泱泱大中华文化,世人皆争正统,这不是好事,还是错了?
我巴不得日本人,韩国人都来争哩。
有本事,就让自己作出自豪的文化成绩来,
不比跟人争嘴皮子功绩来的有意义?
什么汉唐,什么明宋,哪个是你的作为?
汉唐明宋多少古迹,倒是真叫你给打烂了,成渣渣了。
多少败家子,转眼一变,我的妈,还成了国士了?
呕。
-
现在真要是这么认为就好了。
有一说一,在蒋介石父子统治的时期以及蒋经国去世后一段时间,确实还自认正统,大家有空可以去搜一下当时台湾的播音腔调,电视台主播们以及电视剧都尽可能的把口音向大陆口音看齐。
至于这种变化,大家可以从台湾的影视剧发展看出端倪来。
打个比方:台湾曾拍摄过非常具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台版《包青天》《天师钟馗》,河南电视台重播过,我看过很多次,不得不说确实是标准的中国色彩。
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台湾可还曾有类似的传统中国色彩影视剧?
一堆不知所云的偶像剧,仿佛台湾的过去都不存在一样。
要么就是去年出了一个大雷:《斯卡罗》。
这个剧牛就牛在,它用团劫对团劫,构建弯弯共同体,以至于一贯喜欢团劫的小将们都受不了了。
因此,从此来看,台湾和香港出港灿一样,出现大量台蛙,不是偶然的。
文化的割裂,事实上造就了新的族群。
说起来更可笑的是,大陆的小将们整天热衷于说皇汉都是对岸出钱供起来的,这种话语在《斯卡罗》出来以后也消失了(基本上见不到了,估计是打脸太厉害),因为小将们没想到原来对岸之所以毒立倾向那么厉害,居然也是搞团劫的结果……于是小将们哑巴了。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省劲儿。
只要进化好一半的基因,另一半无脑复制就行了。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