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不知道,说一个宋代的例子。
宋朝的的时候科举考试一开始流行写一个叫西昆体的,写的相对很华丽,利用大量的典故和暗示,但是特征是写出来的东西和作者的思考以及当时社会情况没有什么关系。从文学上来说,很多人认为西昆体是宋词的启蒙,在当时的文坛也有很多大家和泰斗支持西昆体。但是作为官员考试的时候,这种风格的写法对于议论文就很不利了。当时的很多进步作家就说,我们不能这么搞,不然误国误民。这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的一部分。西昆体的代表人物有
杨亿、
刘筠、
钱惟演。反对者有
石介。可点连接查询。
西昆体之后,应运而生的是太学体。这种行文方式追求文章的晦涩难懂,用字追求常人看不懂,观点上一味以奇对应。这是因为受到了当时著名的怪才
柳开的影响。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柳开的才华,只学到其行文之奇,却没有其丰富的才华,造成了文章一味难懂却没有内涵。而且这种行文受到了科举考试的青睐,很多不会写太学体的优秀人才在考试中无法受到公平的对待。比如唐宋八大家的苏洵就是因为不会和不愿意写太学体,一辈子考试没考中。同时在文学上太学体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官场上如欧阳修,王安石之流对太学体就非常反对。后来趁着有一次欧阳修作为科举主考的机会,毙掉了所有词不达意没有内涵的文章,虽然造成了当时极大的反对,却成功一举干掉了太学体。
至于具体怎么骂的,可以大概看一下宋史的欧阳修传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