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锡被怀疑造假,首尔大学成立调查小组调查黄禹锡;
小保方被怀疑造假,日本理化研究所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小保方;
韩春雨被怀疑造假,河北科技大学成立调查小组调查方舟子。
(跟我钻牛角尖说没调查方舟子的亲,看图)
看了下知乎和微博,现在群众舆论已经从“方舟子无理取闹诬陷民族英雄科学家”,转为“方舟子摘桃子,科学界的事自己会解决不需要脱离科研N年的人瞎嚷嚷”了。
附河北科大公众号文章:
河北科大官网奇诗:
诺公招手了。。啧啧
再看今天科学报的评论,说韩科学生涯完了的人散了吧。。
最新消息,韩副主席
我不懂生物,你可以喷我是文科生,但我觉得这种事从概率上根本说不通,也和如今的科学研究趋势相悖。相信河北科技这样全国排名200开外的学校,一个副教授可以做出诺奖级别的研究,和相信其他“高手在民间”现象没什么区别。
首先大部分科研根本不是颠覆,或者重新创立(发现)本学科理论,而是修改之前的重要研究约束条件,或者扩展一下应用范围,增加(减少)理论模型的变量。一个诺奖级的研究者基于对本学科前沿的掌握,只需要稍微对之前的研究做些扩展,发几篇paper评职称太容易了,而且根本不需要发国际顶级刊物。我身边西北大学这样的学校,一个老师在国内顶尖期刊发几篇论文,学校都会破格奖励,院系都会发新闻公告。要知道西北大学全国排名47。即便河北科技的领导再不懂行,再行政主义,也不可能埋没这种级别的天才,让他至今仍是副教授。
何况如今除了极个别做纯理论科研的学科,大部分学科科研和之前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本不是靠一(几)个人就可以做出好的项目的,而是需要的非常专业的团队。诺奖级别的团队不是河北科技大学可以提供的,也许我说的难听,但河北科技这样的学校真的很难给老师提供合格的学生做助手。
最后,至于河北科技学生做的各种辩护,说实话我是不信的。大家看之前的帖子,河北科技学生大多都是从韩教授为人的角度评价这则新闻,反而是其他院校的学生从学术的角度维护韩教授。原因很简单,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大学时代同学有几个人看前沿科学期刊。自己大学图书馆看外文期刊,下载外文文献需要什么样的审核。要知道由于期刊发文审核和排队的关系,期刊登的文章实质上比科研前沿往往要落后1年以上,河北科技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就不错了,根本就没能力,也没途径掌握前沿科研。
肯定有人要喷我文科生,哈哈,我还是要重申一遍:概率上我觉得不可能。
=== 10/11/2016 修改增加
本来是平心静气地等着学术共同体出来自查的,结果过了三个月感觉事件越来越向着闹剧的方向发展了……感觉现在只要 nat biotech 不撤稿,这事就很难进入相关人等的视线呢。所以现在就看 nat biotech 啥时候沉不住气撤稿咯……
===以下 8/1/2016 原文,时间线上的错误已修改
让科学回归科学。在没有确凿调查结果之前,最好不要妄下结论。
对于造假一类问题,学界的处理方式可以参照小保方晴子事件。以下关键时间节点引自wiki (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小保方晴子),篇幅原因有所删节,仅保留重要事件。
小保方晴子於2014年1月30日發表在《自然》的STAP細胞的論文,引來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保羅·諾福勒等美國學者的质疑,他們聲稱論文中有2張照片疑似造假。現階段,小保方論文中的實驗方法,也無法被其他學者成功重現。2月下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為此組成了獨立調查團,早稻田大學也對小保方的博士論文展開調查。
2014年3月10日,若山教授向小保方等人提议撤回论文。
3月14日,RIKEN理事长野依良治等人在东京召开记者会,称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重大错误。RIKEN调查委员会称,弄清该错误是蓄意还是失误需要进一步调查,因此暂不做判断。
2014年4月1日,RIKEN公布了论文的最终调查报告,确认小保方存在不正行为。论文中使用的图片曾出现在其他论文中和被加工过。
2014年4月8日,小保方就RIKEN的调查结论提出申诉,要求撤回结论。2天後,小保方在大阪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她聲稱「STAP現象是經過反復確認的真實現象」,并且表示自己「成功制出了200次以上」。同日RIKEN回应称,他们不认为他们的调查不够充分。
2014年5月8日,RIKEN召开记者会,再次宣布认定小保方論文造假,处罚将在一个月後出炉。小保方对于RIKEN拒绝重新调查表示驚愕。
2014年6月30日,RIKEN宣布将让小保方晴子参与验证STAP细胞是否存在的实验。
2014年7月2日,自然杂志宣布撤销此论文。
2014年11月,經過五次重製實驗,確認STAP細胞實驗結果無法重現。小保方則於同年12月21日辭去研究員職位。
所以,这次事件合理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由韩春雨所在的科研机构(河北科技大学)出面调查。但是看起来河北科大还没有开展调查的打算。目前大家都在向 Nature Biotechnology 施压,希望他们出面来审查。但作为杂志社,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撤稿,对工作的真实性判断恐怕没有太大帮助。相比小保方晴子事件,调查的时间线无疑会因此被拖长很多。
同时,再回过头看小保方晴子事件的时间表。论文发表到被质疑不到一个月,此时 RIKEN 介入调查。一个月后调查认为『存在重大错误』,再过了三个月 Nature 才正式撤稿,又过了四个月 RIKEN 才发表最终声明认为 STAP 无法重现。此时距论文发表已经过了十个月。
梳理这个时间线只是想说,即使存在造假行为,也不是由目前的证据就能说明问题的,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时间。有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实验重复性不好有很多种可能,目前宣称有造假为时尚早。最终的判断标准,还是要看韩能否在自己的实验室重复出这项工作。现在就开始做价值判断的人,还是尽早散了吧。
利益相关:无。本人不做 Ago 或者 CRISPR 的技术改进相关工作。只在细菌里面利用过 CRISPRi 系统。
九月十八日更新:
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上发表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有何突破? - 郭昊天的回答就立了我国科学界会互相坑队友的flag。这篇回答我又立了个“如果哪天发现小保方了,算我白说”的flag,又可能要中。
韩春雨新版实验方法被重复出来了吗? - 渠志倍的回答这个回答中显示,韩春雨的文章中有人工修改的痕迹,虽然不是关键性的Fig4,但是如果确诊韩文章中的图片的确有不合理粘贴修改,那么造假行为是没跑的。
----
八月四日凌晨更新:
我从来没有否定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公众的质疑权。我讲的是非同行评议不能用来打假。
我也不讨论韩春雨个人怎样怎样。他用宋体字乱码ppt引用知乎不写出处,个人膨胀的飞起,Jennifer,Stanley,Feng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人也谦虚谨慎到不行,我和他们各自谈笑风生,那,也和文章好赖真假没半毛钱关系。
我更不挺韩春雨。我在
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上发表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有何突破? - 郭昊天的回答就不看好NgAgo了好吗……冷漠脸.jpg。现在我和发质疑文章的Gaetan讨论结果更是觉得NgAgo就是真的也可能是个战五渣:
https:// medium.com/@GaetanBurgi o/thanks-haotian-for-your-help-and-your-reply-9162e62a7990#.i199r62kq关于韩的责任到底在哪,
@waterboy引了材料,韩有义务立刻马上对所有有质疑的读者来信(科学杂志的读者也包括非同行)提供足够信息和材料。这一点,由这么多人email表示没重复出来就可以推测,韩没负到责任。
评论区的疑问在于公开原始数据,这是两码事。听过名侦探陶哲轩蓝眼睛自杀事件吗?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和公开的事实差距很大。韩的义务仅限于公开详细流程,如果有人要原始数据他必须得给,但是不公开(而且很多作者也会要求收到原始数据的读者不能公开)。
当然不管你说什么总是会引来喷子,科科。
----
新的材料
《自然》发声:将按既定流程调查韩春雨论文指出NBT会按既定流程调查,所以一切按规章来。正如我原文所说的,公开原始数据并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从技术推广的角度,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对于外界要求公开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要我说,如果韩有信心,最好搞个直播,然后把录像整理成稿子,发在
JoVE | Peer Reviewed Scientific Video Journal,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
美东八月二日凌晨更新:
稍微专业点的就没人看,还是吵架的比较有意思,这个答案不到一天赞同数就接近我之前NgAgo介绍的答案了,我真是无言以对……喷子,洗地的,都散了吧, 像
@流觞残月说的,围观群众也不要浪费时间回他们了。
1. 不要来跟我吵舟子是不是内行的事情…降智商。舟子自己twitter上介绍自己写的是科普作家,没有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专职的科普作家那是属于媒体,科学家兼职科普才和科学界算同行。
打假和媒体宣传舟子也许是够格的,但是同行评议要求至少是粗分领域的同行。
2.
@laforet指出仇子龙的结论可信度不高,这我是同意的,仇子龙的重复实验也要经过同行的讨论才能知道做的对不对。目前没图没真相,而且详尽的实验步骤和结果都不清晰,也没准做错了呢。所以我也说“一部分人的评论”都是有偏差的。
3. 不是正规杂志出来的不要信。小道消息太多,真是捕风捉影啊,害我今天白跑Board Institute一趟。
4. 实名反对
@赵小康——媒体不能越俎代庖,没事搞个大新闻;但如果有了确凿证据媒体也得敢上
科学的归科学,媒体的归媒体,官方的归官方,不是你的别伸手。即使是造假,也是科学同行评议,媒体报道,官方制裁。不是自己的能力和职责范围内还瞎管,请看小崔现在啥样。
@赵小康举得两个例子,都是同行举报->媒体曝光->官方介入,居然得出“舆论为什么会关注这个事情,是因为大家对体制内学术不端的自我纠正能力深表怀疑”,要反对科学的归科学这种结论?点赞的你们真的认同?
国内学术界为什么乱,一个主要原因恰恰是外行指导内行,论资排辈不讲实际水平,官僚主义带进学术,现在还要媒体也来指导学术界?添乱!
媒体没有确凿证据别瞎说,有了证据的时候别又怂了,我认为就是好媒体。
没有确凿瞎说的例子,顺风行动听说过没有?至于因为官僚干涉闭嘴的媒体,╮(╯▽╰)╭作为天津人我见得不要太多。
-----原文分割线-----
1. 广泛的同行评议才是评价一个科学研究的目前唯一可信的方法。
一部分人的评论(跳脚的失败者)和外行(以舟子为代表)的评论,都是有偏差的,不具参考价值。
2. 实验重复不出来,往往不是论文作者的锅,而是这帮跳脚的群众的锅——做的不是重复实验,实验技术不过关,实验分析有问题等等。要真是论文作者的锅,你可以投稿comment,甚至Nature旗下有专门的杂志RIO(Research Ideas and Outcomes)去打脸嘛。
3. 韩没有任何责任公开原始数据。出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角度,我支持公开原始数据。不过即使公开了原始数据,照样会有人做不出来。
4. 别指望着NgAgo能干掉Cas9。
利益不相关:2013年就从Cas9前沿大坑里跳出来了,现在偶尔用用Cas9。
----试图理据服的长文分割线----
几个月前我在介绍NgAgo的时候就预测了同行们可能会大面积坑队友的情况(
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上发表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有何突破? - 郭昊天的回答),结果出人意料的是,不仅是国内的同行在坑队友,国外的同行们也不约而同地坑队友,导致了现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情况。既然称之为舆论导向,那么这本身就不能体现完整的事实。
其实大家关注的其实是三个问题:韩春雨文章在纸面上是不是可信;实验是不是可以完全重复;技术能不能够推广。
对于很多看戏的群众来讲,似乎是一码事,但其实不然。
先说可信度。
从Melissa McCartney(Science杂志前编辑,现在的项目主管)听来过的一个例子:
一个特别蠢的循环论证文章(化学和环境科学相关),在同行评审通过了之后发表在Science上,过了不久之后收到大量的同行指出这篇文章实验设计的逻辑有问题,最后被撤稿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1. 一个杂志发文章,打眼还是很有可能的。
2. 即使少数人的同行评议没发现文章有问题,文章发表了之后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呢,总还是能把问题找出来的。
3. 如果文章的确不可信,是会被撤稿的。
所以奉劝年轻科研工作者:
然而韩春雨的文章不属于这个范围。造假的文章肯定是不可信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有严重的逻辑谬误是不可信的。至今为止,这么多人看过韩春雨的文章了,还没有人能够理据服地证明韩春雨的文章有造假的行为或者存在实验设计错误或者数据分析错误;反而大家都开始动手做实验了。韩的文章,到目前为止,经过广泛的同行读者讨论,没有发现明显的造假和错误,所以我们会先认为应该是可信的。光看文章不动手做实验,我们是挑不出大毛病的。如果哪天发现小保方了,算我白说。
再说重复的问题。
现在最大的质疑就是大多数受访科研工作者都没有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
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搞懂什么叫做重复实验——完全一样的实验体系才叫重复实验。首先重复实验本身就不是个小事。限于期刊排版的限制,或者作者本身没有注意到,很多细节不会在文章里记录,有时候换个人就做不出实验了。Emerald Cloud Lab的老板给我介绍他们利用自己的自动化平台抽样实验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文章,60%+都重复不了。
目前很多人报道重复不出来韩春雨的结果。他们做的是重复实验吗,他们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吗?我们以站在风口浪尖上的Gaetan为例。
原文链接:
https:// medium.com/@GaetanBurgi o/my-experience-with-natronobacterium-gregoryi-argonaute-ngago-3ed8909b410c#.huu28owjt赛先生翻译:
多国科学家宣布:迄今未能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结果一开始Gaetan认为他们重复出了结果,但是经过进一步实验分析认为并没有实验基因组编辑。
首先要肯定Gaetan这种即使公开分享实验结果的精神。但是Gaetan的实验不是重复实验。
“首先,因为我的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小鼠受精卵的工作,所以我决定不去重复韩的论文中那些基于人源细胞基因敲除的实验,而是选择我一直以来从事的一个基因(β-spectrin)的敲除”。系统差异太大了。就算是大红大紫的CRISPR-Cas9也不能保证包治百病,Gaetan在小鼠做不出来,至少还有两种可能:1. 小鼠受精卵里面NgAgo不好使;2. Gaetan的学生实验做的不好。
而且Gaetan的实验分析很初步也有很多问题(不详细展开)。Gaetan的文章如果走正规途径,Comment投稿Nature Biotech,是不会被直接接收的。同样的,许多在斑马鱼、果蝇里面失败的例子不能说明实验无法重复。而且文章发表到现在不到三个月,即使有成功的例子,也可能在闷声发大财,Gaetan和仇子龙老师这种愿意分享早期数据的都是凤毛麟角。
如果生物实验经过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大量的人做重复实验,没有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的问题,仍然做不出来或者很难做出来,而且原因清楚,才能说明重复性不好,进一步确认是否有造假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实验者本身的实验技术可能不过关。
Cas9能被广泛利用,和标准化是密不可分的。Cas9刚出的2013年,技术也不够成熟完善,国内也有不少人跟进两三个月之后什么也没做出来,过来跟我讲Cas9怎么这么不好用啊,我说你们还得学习一个啊。张锋实验室据说培训了上千人使用Cas9,不是谁生下来就能做好实验的。2013年十月份iGEM遍地Cas9,大多数都是光有idea没有结果。
至于技术能不能推广,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只有能够推广到各种生物系统的NgAgo才有和Cas9一争之力。然而这个问题不是短短三个月左右就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我个人立场是认为NgAgo不如Cas9的(具体见
韩春雨团队发现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在将来取代 CRISPR 被广泛运用吗? - 郭昊天的回答)。目前的结果来看,唯一重复出来的仇子龙实验室使用的是人细胞,而其他实验室大多换了体系,所以有可能NgAgo需要一些特殊的环境才能作用。
但是确切答案至少要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分晓。首先NgAgo要成为一个能够在人细胞里使用的成熟而完善的系统就要一段时间,然而还要逐步在其他生物中试验优化。张峰申辩专利的时候讲Science 2012的Cas9体外切割DNA试验不能保证Cas9在人细胞内管用,有道理的,不能想当然地换个体系就假定应该也work。Cas9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研究,从体外实验到体内实验,从基本完善到推广到各种系统,最终确定适用范围,和旧技术完成比较,至少是2015年年初的事情。都急个啥?!
至于原始数据公开,双手支持!但是Nature Biotech的发表要求里面没有,韩也完全可以不鸟他。公开是情分,不是本分。就算公开了,不难想象还是会有一群人做不出来,喷你造假,搞个科研没完没了自证清白不得心衰致死?想学怎么做的可以去韩那里接受培训嘛——一切建立在韩自己能重复的基础上。
--目前唯一一个部分重复成功的:
目前总结下我自己实验室对NgAgo的实验结果。
1,NBT Fig3c实验,对共转染的质粒表达的GFP蛋白确实可以看到显著的抑制表达作用,但是DNA水平的切割并未看到,这个实验里面因为被切割的质粒有可能被降解,检测不到突变也不能说明对DNA没作用,当然也不能排除,也许,NgAgo并非作用在DNA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了抑制等可能性。
2, 基因组水平的实验重复,
a. 我们用NBT文章中的一模一样的ssDNA与薛天老师带回来的NLS-NgAgo进行实验,在293细胞中无法重复NBT文章中的dyrk1a等基因的切割与Indel等等。没有在Hela细胞中进行实验。
b. 我们自己设计了针对人源的kras, p53等基因的ssDNA,分别在293细胞中human kras, p53基因上看到过测序水平的indel,且是ssDNA靶点区域的deletion,但是频率不高,低于5%,同批比较的cas9切割效率20%。
c, 我们自己实验室还在重复,优化各种条件,比如筛选等等。
3,这是我们自己实验室的结果,其他的老师的结果我没有发言权,不评论
4,我呼吁一下,目前这些实验结果距离NBT文章中的结果相差甚远。目前急需韩春雨老师提供可重复NBT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Ngago2.0, smart版本等等进行实验。越多实验室的重复与推广,才能越将NgAgo的工具发扬光大。
仇子龙老师的结果接近重复实验,但是重复效果不好。的确需要更多信息和平行重复才能一探究竟。
韩是否造假,我不知道。我就从学生角度谈谈这件事。
韩春雨的NBT刚出来时,我是很佩服的。
之前Ago在37度没有酶活,没有太大应用价值。当时大部分人在做Ago氨基酸优化,希望改编氨基酸序列后,让Ago在37度起效,这符合生化实验室的做事风格。
而韩通过物种同源性找到37度起效的Ago,在大自然中寻找酶,这是生物学做事风格,让我们看到了做实验的另一个角度。
无论韩最后是否造假,这种多角度解决生物问题的思路,是值得尊重的。
然而,韩的工作,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
即使有声称能重复的组,比如神所的仇子龙,也认为整个NgAgo的切割效率低于5%,远不如文章中所说的20%以上。
Crispr-Cas9刚出来的时候,切割效率是多少呢?Surveyor assay表明体内切割效率30%-40%,用RFLP或测序的方法,验证出来的切割效率会更高些。
所以第一点,无论NgAgo是真是假,就重复出来的切割效率和应用前景,从目前来看,比不上Cas9。
第二点,很多人认为韩的实验重复困难,是因为他隐藏了技术细节。
隐藏细节,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Nature Biotech和Nature Protocol这一类的应用型技术方面的文章,就该让别人应用得起来,做得顺手。一篇文章出来,几十个实验室没法重复,怎么应用呢?
同样基因编辑技术,NgAgo出来就是和Cas9比较。Cas9重复性高,应用性好,张锋让这么多人到自己实验室学技术,就是个推广技术非常好的范例。
韩的NgAgo重复不出来,回答是:他们重复不出来是他们的事,我们做得出来。
这不是个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态度。
很多人说,韩在闷声发大财。
闷声发大财,隐瞒技术细节,本不是什么好事,什么时候变成行为妥当,业界公认了?闷声发大财什么时候变成了政治正确?是不是我们还得发个锦旗夸他心机深沉?
真正有本事的大牛,希望你重复他的实验,也不怕你和他竞争。重复多了,技术推广出去,这才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就自己一个人会,有什么用?
目前有七十多个组无法重复韩的工作,六十几个实验室还在验证,涉及100+的学生,做了两个月做不出来。学生毕业也不容易,何必隐藏技术细节让学生浪费时间?
第三点,如果韩造假或韩学生造假,那就是场闹剧,学术生涯到此结束。
无论真假,回到最开始,韩多角度解决生物问题的思路,是值得尊重的。
韩给我们讲了个故事,是真是假,大家当个看客吧。
由时间下定论。
但是,大家都是从学生过来的,抠抠缩缩,坑害学生,何必呢?
---
政府对此的态度特别有意思:
8月2日,NBT介入韩春雨NgAgo重复性差事件,决定按流程进行调查。
8月8日,Nature报道了围绕着韩春雨实验重复性的争议,全球吃瓜看好戏。
就在韩有造假嫌疑的当口,政府又开始欢快拨钱了:
8月9日,河北省计划给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投资2.24亿。
8月31日,财政部给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费1958万。
说真的,有这闲钱去滋润韩春雨,你去提高全国博士狗的平均工资啊。
---
知乎上一些对此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
1.认为科研界就是该藏匿技术细节,闷声发大财。
我都不想说这种心理究竟是否正常。总之天天抠抠缩缩,挺不让人敬佩的。
该评论者从事应用化学,也许应用化学领域藏匿技术细节很常见?
2.有人认为生物重复本来就差。
首先,了解为什么一些生物实验容易重复性差?因为实验材料(细胞 抗体 培养条件)不稳定。
其次,了解NBT这类技术性文章应不应该重复差?科研上升到一项技术,就是尽可能保证重复性。
不要把生物实验重复差认为是天经地义。
3.我们能否就科研问题进行探讨,别去探讨其它?
如果连点开我头像的1秒钟都不愿花,直接下结论说我不做科研,这结论就下得太草率了。
我相信,没有实验数据就下结论的人,看待问题可能会片面。
另外,我对方舟子无感。
4.真不敢相信,有些同行是这么看问题的。
这个问题要相信打假专家方舟子的结论。
韩的行为要么作假(>50%),要么隐藏重大节点(<50%)。
都是科学界难以忍受的腐败行为。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