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普通话中「他、她」的发音不分,在叙述长篇、多角色事件时很不方便,为何当初不采用「伊」来指代女性? 第1页

  

user avatar   ChauGien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很不错,题主有心了。

中国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引进了西方人称分性别的思想,在用字上使用「他」「她」「它」来对应英语中的he、she、it。

有些人还嫌不够,又用了牛旁的「牠」来表示动物tā,而「它」专用来表无生命的tā。

有一些基督教徒更将这种分化传统发扬光大,觉得仍然不够,觉得万能的上帝应该用专门的字来称呼,于是又造了一个示旁的「祂」(「示」旁字多与「祭祀」、「神祇」有关 。)

于是乎,同一个汉语词「ㄊㄚ/tā」,经过这些分化控的不断努力,分成了五个字:

他:男性或者不强调性别

她:女性

牠:除人类外的其他动物

祂:上帝等神祇

它:除人类之外的事物;无生命物体

接着呢,这帮分化控还嫌不够,觉得用字上虽然区分了,但是读音还是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些字的读音进行了不同的规定,并且倡议大家都这么使用。(这个倡议最后没有达成)

他们的规定是:

「他」读「ㄊㄚ/tā」
「她」读「ㄧ/yī」
「牠」读「ㄊㄨㄛ/tuō」或「ㄊㄜ/tē」
「它」读「ㄊㄨㄛ/tuō」

我有图有真相:

(书影摘自《國語辭典》(民國三十六年))

注意看我箭头所标注的几个「又讀」,就是这帮分化控留下的证据。(竟然还上民国官修辞典了。。。)

「她」的又读「ㄧ/yī」,其实借用的就是「伊」字的读音,算是训读。

国府迁台以后,继续对《國語辭典》进行编纂,也就成了如今的《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今天的《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部分读音仍然沿用《國語辭典》的读音。

比如这个「它們」,《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是这么注音的:

算是我找到的一点痕迹。

综上,民国时期有采用的「她」(读作「伊」)来指代女性的用法,不过没有形成气候,以至于没有保留下来。

——————————————

在最下面来个小补充

「也」和「它」在古代作偏旁也通用(因为「也」和「它」都是蛇的象形字,所以经常写混淆而通用)。「他」实际上在古代是「佗」的异体字,而「蛇」也有另一种俗写作「虵」。

这样来看,近现代用的「他」、「她」、「牠」、「祂」、「它」其实偏旁都是相同的。

这一部分的字源可以参考

@波斯基

的部落格的文章

虛與「委蛇」(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些上海人在上海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 
  各地方言用普通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同一句话用哪种语言表达感觉更给力)?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有熊国”,现代汉语里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其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很多人跟欧美人说话的时候明明可以字正腔圆地念好自己中国的地名或者自己的名字,却要拗成外国口音? 
  怎么看待粤西粤语区人保卫广东话「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 
  「熊」字为什么是「能」+「灬」? 
  如果中国以上海话作为普通话会怎样? 
  回到家乡说普通话这很矫情吗? 
  大陆普通话有字音与台湾国语字音数目不同,各有哪些差异? 
  为什么 Roma 叫罗马,而不是柔马? 

前一个讨论
真实一点 高三真的能逆袭嘛?
下一个讨论
哈工大现在到底还能不能留学到美国?





© 2025-04-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