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深切哀悼:
伟大的中央集权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大唐玄宗孝皇帝李隆基同志,于762年崩于长安甘露殿,享国七十八岁。
李隆基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失败的一生。
李隆基同志诞生于动荡的武周后期,幼年便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他曾当众呵斥武懿宗“吾家朝堂,干汝何事!”而得到祖母则天大圣皇后的喜爱;他信仰坚定,始终不移地捍卫着我唐正朔;他慧眼独具,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参与平定了韦后内乱。先天时期,乾纲未振,太平公主势盛,时称“宰相七人,五出门下”。在紧要关头,李隆基同志果断地扼杀了太平公主阴谋集团的叛乱,开启了开元时代。这是继玄武门政变,武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等后第XX次路线斗争的总胜利,它标志着我唐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动荡,开启了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开元初期,正值我唐人心不稳。数十年来遗留下的大量政治案件严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亟待审理和批复。李隆基同志以极大的政治魄力拨乱反正,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许多同志恢复了应有的待遇和荣誉;他对于我唐开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有的问题还进行了重新甄别或定性;他通过骊山阅兵,果断地处置了一小撮不与中央路线保持一致的将领,安定了军心、民心。至此,我唐的政治氛围日趋稳定,为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李隆基同志最大的政治贡献在于组织建设。他扭转了自武周后期以来的不良政治生态,破除了“斜封官”等流弊;他重建了严格的官吏选拔体制,恢复了正常的组织手续,以法律的形式使人事安排制度化、规范化,如“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所斥的政治乱象,都回到了制度的轨道上;特别在顶层设计,李隆基同志优化了“三省制”,他设立了由他主导,包括一位“当然宰相”和一位“特任宰相”的三人决策班子,如姚崇与卢怀慎,宋璟与苏珽等。这种组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当然宰相的权威,使政令旗帜鲜明,又一以贯之。正得益于政府决策层的英明领导,我唐在短短十年间便呈现出蓬勃的治世局面。
李隆基同志在开元年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以素有务实之风的姚崇为相,并以堪称道德模范的宋璟继之。他们改革吏治,重塑中央,打击亲贵,调整地方财务、军务,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继而任用兼有军队履历的张说、财政专家宇文融、进士出身的张九龄等人为相,在基本因袭“姚宋”的治国方略外,体现出他对军队体系,赋税制度,官吏选拔体制、文化建设等多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他的勤奋工作下,我唐国土安定,文化昌明,经济繁荣。万邦来朝,越裳重译!盛唐之风,蔚然大观!
李隆基同志的功绩是肯定的,伟大的。他顺应了中唐以来大的历史潮流,以武周时期各项成绩为基础,站在后门阀政治时代的新起点,拨乱反正,重树秩序,崇尚节俭,锐利改革。玄宗皇帝之于盛唐,亦如乾隆皇帝之于初清。祖辈的从宽,父辈的过严,使他逐渐摸索出一条宽严相济的施政之路,使国家得以在宽和的氛围中快速发展。旧唐书之云“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珍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高度总结了李隆基同志取得功绩的原因。“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堪称这个伟大时代的温情写照。仅就开元时期而言,李隆基同志无愧为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不可否认,自开元末期特别是天宝时期以来,由于担任最高领导人过久,李隆基同志渐生怠政之心,竟使李林甫独掌朝政十九年之久。彼时正值盛唐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系列社会性、制度性问题集中出现。李氏独大,牛仙客、陈希烈之流只会随声附和,无疑令国家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承认李林甫杰出的行政能力,与对政局的把控手段,但他目光短浅,党同伐异,不可能给国家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他重用高仙芝等胡将的做法,更为“安史之乱”以致危害甚远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此外,决策班子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也犯有严重错误,竟令其身兼三镇节度使,这不仅加剧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更直接诱发了“安史之乱”。“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我们认为,李隆基同志,以及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等政府高级官吏,对天宝时期国家的动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客观而言,天宝年间国家的整体性衰落存在着深远的社会原因。中唐以降,人口激增,阶级日趋固化。加之国家常年征战,“逃户”现象愈演愈烈,这无疑加剧了本就存在的土地兼并,最终导致了“均田制”的瓦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开元后期,边疆不稳,突厥、土蕃等蛮夷时常犯我边防,而府兵的待遇却远不及前,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这促使李隆基同志开始关注新设的募兵制度,并着意提高节度使的待遇。此举虽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从长远看却催生了大批军阀,加速了“府兵制"的崩溃。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国家体系坍塌,”租庸调制“亦无法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号称“仰给天下”的江南诸地也时常无法按时缴纳赋税。此后,政府虽进行有“两税法”的经济制度改革,然而土地政策的变通则导致土地兼并更加泛滥。内有党争与宦寺,外有藩镇与起义,中晚唐的困局陷入死循环!
必须指出,李隆基同志在长期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中央,他破例提拔了一大批在专业领域有特殊才能,但阅历或手续不足的干部来充任宰相职务。他还在事实上削弱了中书、门下拥有的草诏权,并将这项工作渐移于学士院,致使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二省之正长官亦不为当然宰相。事实上,自玄宗朝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者入阁者日少,而更以正四品及以下职事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宰相任免制度的变动、宰相本职品阶的下调与宰相权力的分散虽加强了皇权,但组织手续的松散与变通则意味“三省制”的现有格局被打破。大量官员的非程序化提拔,加速了国家机关的混乱和腐败,以致贻害甚远的党争。在地方上,为了督促专项政务的实施,他经常抛开现有职官体系,另临时选派一些携有特殊任务的同志对诸如军务、盐铁、税收、监察等具体问题进行空降指导,如节度使、转运使、盐铁使、花鸟使等。据不完全统计,玄宗朝先后设立了多达四百个不同名目的使职,他们品阶虽小,权力却大,常干扰地方权力正常运行。“使职派遣制”的盛行严重地打乱了国家职官体系,破坏了政治规矩。从此,人事安排愈发随意。天宝时期国家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此无不存在着深刻的因果关系。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李隆基同志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国家发展大局的统筹考量,这在他执政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较多关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而非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思考。在军队体制方面,他放弃对现有府兵体系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而简单地引入大量招募兵;对于决策班子,他囿于“一主一副”的固定搭配,全然不顾天宝时期国家所处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所面对国家体制需与时俱进的新挑战;当触及政府行政体系改革时,他刻意回避优化精简现存职官系统的建设性问题,粗暴地增设大量“使职”以寻求替代。李隆基同志显然没有从制度建设出发,谋划合理且长远的执政方案。由此而言,李隆基同志并非优秀的政治建设者,其执政后期可谓“懒政”的典型注脚。
最后,“安史“叛军攻陷洛阳的呐喊震破了盛唐最后一个梦幻的泡沫。八年动乱,山河震裂,宗庙播迁。我唐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国历史进程也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后退,国民死亡近四分之三,享国四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子玄宗皇帝李隆基不得不入蜀避祸。不久,随着新皇在灵武称帝,他黯然退场,永远地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李隆基同志曾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引以为傲的盛唐,他中年后风华绝代的解语花,他曾经都拥有,却又都失去了。他曾经座下无尽繁华的长安城,最终不过化作了甘露殿幽禁的窗花,连守护一辈子的老奴亦被贬往他乡。“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诉说的不正是玄宗皇帝的悲哀吗?
总体而言,李隆基同志的一生,是极其复杂的一生。千年以来,李隆基同志的历史定位仍趋向肯定,并且是极大的肯定。“唐明皇”以“明”而称,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李隆基同志曾经的成功,是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无以伦比;他的失败,更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衰落的开始,却万劫不复。三分功,七分过?功过相抵?七分功,三分过?恐怕任何一种简单的定性都无法准确地描述李隆基,曾经带给中华民族的辉煌,也无法说清他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
论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玄宗本纪》 刘昫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剑桥中国隋唐史》 崔瑞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阎步克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