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感觉北宋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四代一脉相承,但是北宋官方仍然承认后梁为正统合法政权?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其实也很简单,你这么想,如果把后梁踢出正统政权序列,那么就等于给后唐升了半级,从五代割据政权之一,变成了继承大一统政权李唐合法性的、占有绝对道义优势的绝对正统政权了。

那么好,把“伪梁”视为贼寇踢出去没问题,那么“伪晋”凭什么还能放在正统序列里呢?同样都是“反唐”,石敬瑭比朱温强在哪里?卖了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合法性恐怕还没人家好歹走了禅让流程的朱温高呢。

你要再把后晋也踢出去,那么好了,后汉的合法性从哪来?

你说后梁是伪政权,后唐是拨乱反正,可以,好歹李存勖一家确实占着李唐宗室的名,而且也确实算是勤过王、(在朱温自立之后)没有反唐,说是为李唐复仇、延续正统,勉强可以。可你要把后晋也打成伪政权了,要说后汉拨乱反正,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李梁政权是谁灭的?李从益是谁杀的?他刘知远有什么脸面去“继承”李唐或者后唐吗?

如果“后梁没有合法性”,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后晋、后汉也一样是没有合法性的,那后面后周、赵宋的合法性打哪来?你玩禅让的把戏,前朝之君都没有正统性了,后朝还谈什么正统?

五十步笑百步的事,后梁要是伪朝,五代加上赵宋谁也别谈什么正统。

顺便一说,五代史确实是有一种把后梁踢出正统的绝统论,但不是由后唐“继承”李唐正统的,而是由后汉“重立正统”的,其正统性来源是“契丹入寇,天下无君”,后汉逐契丹而称帝是为正统。虽然这个观点支持者不多,但好歹是逻辑自洽的。单独把后梁踢出去而保留后唐后晋的正统性,这逻辑是无法自洽的。

题主也提到了,宋初很多宿将打从后唐那会儿就入仕了,因此不少都有追随后晋的“黑历史”,把后晋打成伪朝绝对是要犯众怒、要不得的,而既然要保留后晋的正统性,那么半斤八两的后梁,又凭什么把人家踢出去呢?(古人观念里“正统”这个东西是需要传承的,梁承唐禅,后唐灭梁,这个正统才能顺利交接到后唐,否则他直接自立称帝了是没有正统来源的,后梁是绕不过去的,只能选择要么承认它是正统,要么声称它是伪朝,装看不见那是不行的)。

最后,补充说明两件事:

  1. 所谓“汉贼不两立”,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李存勖自己也在这个事上犹犹豫豫的,还曾经遣人拜祭朱温陵墓,惹得物议纷然,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明白要到底怎么处理后梁的名分问题(按理说后唐比赵宋好处理多了,但李存勖底气不足也在犹豫)。且朱温的养子朱友谦他也没杀,还一度赐予丹书铁券宠幸非常(后来得罪伶人被杀了),说到底这就不是个“汉贼不两立”的态度。李存勖虽然旗号打得好,但他自己心里也明白梁晋之间说穿了就是节度使私怨而已,后梁抢先灭唐给了他“讨贼”的口实,但说到底他称帝的合法性也并不比后梁高出太多。
  2. 其实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欧阳修专门写了回答的。题主可以看一下《正统论》,我把相关段落贴在这里:
五代之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而独伪梁而黜之者,因恶梁者之私论也。唐自僖、昭以来,不能制命于四海,而方镇之兵作。已而小者并于大,弱者服于强。其尤强者,朱氏以梁,李氏以晋,共起而窥唐,而梁先得之。李氏因之借名讨贼,以与梁争中国,而卒得之,其势不得不以梁为伪也。而继其后者,遂因之,使梁独被此名也。夫梁固不得为正统,而唐、晋、汉、周何以得之?今皆黜之。

说明一下,在欧阳修晚年的观点里(尽管他的《新五代史》以梁唐晋汉周为主线,其他十国为支线),他是完全否认了五代所有朝廷的正统性的。欧阳修支持的是“李唐亡而绝统”,五代根本没有正统,赵宋的正统性来自于“统一天下”本身,因为“统一”二重建正统的观点。当然,欧阳修这个说法只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宋廷官方的态度,但这里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

五代的正统性,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要么可以都是正统,要么可以都不是正统,或者以“驱逐契丹”为由的汉、周、宋正统论也有一点道理,但是要保留唐晋汉周四朝的正统单独把梁踢出去,是很难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的。


user avatar   zhu-tui-qun-xing-yu-can-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这个回答zhihu.com/question/4257

北宋前中期官方对后梁的承认其实是有过很大反复的

首先回溯到后周时期,显德元年,郭威签发了一道诏令

梁室受命,奄有中原,当历数之有归,亦神器之所在。潞王践阼,承绍唐基,累年司牧于生灵,诸夏奉承于正朔。庄宗克复,以朱氏为伪朝:晋祖统临,以清泰为伪号。所宜追正,庶协通规。今后不得名梁朝为伪朝,潞王为伪主。——《册府元龟》卷九六
显德元年(954)正月丙子,“今后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为伪朝、伪主。”——《旧五代史·周太祖纪四》

后周太祖在位初期,当时后周朝廷承认的正统君主只有后唐庄宗、明宗、闵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且不说后梁二帝,连清泰帝李从珂都不被当时的官方承认。究其原因,也是继承前代政治遗产所带来的遗留。后唐一朝不承认后梁二帝、石敬瑭不承认李从珂,郭威刚即位的时候因循旧例、也全部照单全收。但显德元年后,郭威就改变了态度,承认后梁以及后唐李从珂的正统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后唐之事的年代相对久远,当时梁唐、唐(李从珂)晋之间不死不休的对峙局面已经不存在,而且经历过这段战事的高级将领也大多故去或者远离了政治中心,正闰之争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周太祖和周世宗有意淡化这个问题,二是当时北汉尚在,北汉和后周对峙的局面与当年梁晋争雄、石敬瑭李从珂对立的局面还是颇为类似的,此时抬高后梁的地位也是一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映射。当然,郭威作为后唐一系河东集团出身的将领,毕竟郭威的父亲为李克用所擢用的刺史,后死于对刘仁恭的战事,郭威本人又追随李存勖参与了夹河战阵(郭威:夹河战阵,朕预其间,语出自册府元龟),虽然郭威承认了后梁的正统,但同样仍然照旧承认后唐为唐朝延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威以李嗣源之孙李重玉作为唐朝后人祭祀唐高祖、太宗宗庙。

丁亥,诏:“唐朝五庙(唐高祖、唐太宗、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旧在至德宫安置,应属徽陵庄田园舍,宜令新除右监门将军李重玉为主。其缘陵缘庙法物,除合留外,所有金银器物,充迁葬故淑妃王氏及许王从益外,其馀并给与重玉及尼惠英、惠灯、惠能、惠严等。令重玉以时祀陵庙,务在丰洁。”重玉,故皇城使李从璨之子,明宗之孙,惠英等亦明宗亲属也,故帝授重玉官秩,令主先祀,恤王者之后也。——《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二·周太祖本纪三》

简而言之,郭威同时以后梁为正统,又依然承认后唐为唐朝的一部分,二者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而做出的妥协,承认后梁正统系针对当时后周面临的外部形势,以承认后梁来映射当时时势、进而否定北汉作为后汉延续的正统;而承认后唐和唐朝的同一性则是针对内部维稳,通过认可后唐灭梁系“中兴唐朝”的正当性,以承认宿将们在灭梁战争中的功业,团结安抚那些后唐以来依然健在、且名望崇高的元勋(比如符彦卿、安审琦这些后唐以来的军方元老,虽然逐渐淡出了权力中心,但影响力依然存在)。但郭威以后梁为正统的举措确实在无意间动摇了以前以后梁为伪朝的旧正统体系,“五代”称谓的雏形此时已经成形。

到了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北宋刚立国之时,面临的情况和后周区别不大,北边的北汉一直没灭,北汉这个自称承继后汉正统的太原小朝廷不管是地利上还是名分上,一直都是中原朝廷的一根心头刺,所以当时赵宋君臣也大致上沿袭了后周以来的观念:即既客观上承认后梁的正统,又继续承认后唐是唐朝的中兴和复国,在后梁后唐正闰的问题上赵匡胤继续郭威郭荣的策略去当老好人,这摊稀泥就这么继续搅和下去了,因而在宋初首次出现了“五代”的称谓

(建隆年间)“范质以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为繁,遂总为一部,命曰通录”,
乾德元年(963),“监修国史王溥又上新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会要》三十卷”

有《五代通录》和《五代会要》蓝本,最终在开宝七年(977年),作为北宋官修正史的《旧五代史》正式问世,后梁被列入帝纪,后梁的正统地位在宋初暂时是被北宋官方确立起来了。

不过很快以后梁为正统的官方论调就发生了重大反转,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北汉,并拆毁了太原城,彻底结束了后周以来河东抗衡中原的时代,天下初定,宋太宗确定了五德体系中赵宋的“德运”,以后唐“中兴唐祚”,将后唐与唐看作一代,为土德,而以后梁为“羿浞王莽”不列入正朔,从而确认了赵宋的“火德”

右散骑常侍徐铉等奏议曰,五运相承,国家大事。著于前载,具有明文。顷以唐季丧乱,朱梁篡代。庄宗早编,属籍继立。亲雪国雠,天下称庆。即以梁比羿浞王莽之徒,不可以为正统也。庄宗中兴唐祚,重新土运。自后数姓相传。晋以金,汉以水,周以木,天造皇宋,运膺火德。……从之。
朱梁篡代,同夫羿浞王莽,非可当于运序。庄宗早编属籍,亲雪国雠,中兴唐祚,遂承其运。土生金,晋承唐为金德。金生水,汉承晋为水德。水生木,周承汉为木德。木生火,皇朝承周遂为火德……徐铉等议,以为皇宋运膺火德,祀赤帝为感生,于今积年,不可轻议改易。诏从铉议。

可见后梁虽然在宋太祖朝短暂的通过《旧五代史》正名了,但在宋太宗朝,随着宋灭北汉、汴晋二地的归一,后梁就此失去影射时事的利用价值而再次被赵宋朝廷打回原形,成为非常吊诡的“无德无统”,此外,真宗朝宰相王钦若主持编撰的官方类书《册府元龟》以“帝王部”的形式确定正统王朝,直接以后唐武皇李克用承继唐哀帝而后梁则被打入了非正统的“闰位部”,王钦若在总序里也解释了这样处理的缘由

朱梁建国,如秦之暴,虽宅中夏,不当正位。同光缵服,再承绝绪。晋承唐後,是为金德
其後唐氏衰微,朱梁凌夺,虽则称金行、宅天邑,然而庄宗以长安之属籍,总大卤之兵威,自是中兴,殄兹仇敌,首藏於大社,家靡於遗统,斯亦不得为正矣。

此外,还有其他事例证明了宋初关于后梁正统论的惊天翻转,据欧阳修所言:“李昉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篇,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为伪。……今又司天所用《崇天历》承后唐书天佑至十九年而尽,黜梁所建号”,《崇天历》不取朱梁年号,而代以后唐所用天佑之号,反映了司历者的五代史观。而且,宋仁宗时期录五代后裔一事可以看出后梁地位如何,其中一开始计划优待朱温一族后裔引起了北宋朝野上下很大反弹,石介公然激烈的反对,坚持“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而“(梁适)上疏论朱全忠乃唐之贼臣,今录其后,不可以为劝”,最终“上是其言”,在梁适的坚持下优待后梁后裔的事情不了了之了。

可见北宋前期对于以后梁为正统一事,北宋朝廷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宋太祖朝和太宗朝前期,出于对抗自诩继承后汉的北汉正统名分的实际政治需要,北宋朝廷暂且承认了后梁正统,而以宋太宗灭北汉为分界点,从宋太宗至仁宗朝前期,后梁在北宋君臣眼中,依然被当成非正统的闰朝对待。总的来说,北宋前中期的大多数时期,在官方层面,以后梁为伪朝的一派一直掌握着话语权(代表王钦若、李昉、徐铉、梁适);而在私人史学领域,人们显然更倾向于淡化这个问题,乃至基本认同后周太祖的主张,客观上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代表有司马光以及早年的欧阳修等)。

但随着时间推移,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五代这个“最不像样的时代”让宋人渐生鄙视之心,甚至被贬称为“五季”,彻底颠覆了五代正统论,五代这个一度享有崇高的正统地位的时代,在史学家的笔下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里推荐王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和陈晓莹《两宋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两本资料,对五代的正统问题有过详细的论述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李存勖荡平天下,成立大一统王朝并延续一百年以上,那么朱梁毫无意义会被打到袁术的仲家帝国、黄巢的齐帝国一个档次,是传统史书上的“伪政权”。然而李存勖很快失败了,后唐不久也被推翻,滑落到和后梁一个水平,这给人的直接感官便是这俩半斤八两。

至于朱梁成为正统,除了上述这点,还有便是神权(五德终始)理念兜着。此外还有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朱温为什么急切的消灭李唐?

连“赐九锡”这种传统禅(篡)让(位)套路都懒得走,直接废帝自立,是他没文化吗?他没文化难道敬翔也没文化?是他吃相难看,急于权利欲吗?有,但不是关键。是他怕夜长梦多,担心唐室又赢得人心吗?这个因素很大,但也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唐朝的废立涉及了全天下武将文臣的权力:黄巢起义席卷天下、秦宗权祸乱中原、孙儒搅扰江南,这三件事儿是连着发生的,唐朝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去平叛,疯狂发放“空白告身”,一张纸写着官位、职位、爵位、勋位等等高官,然后遍地撒,使得“紫衣多如狗,四品满地走”,对于唐朝来说自己只是“费纸”,而对于得到“告身”的人来说,都眼巴巴、攥着这些纸等着朝廷兑现呐!

如果朱温继续拥立唐朝,哪怕是个傀儡皇帝,只要还是唐朝,那么这些“空白告身”就有合法性,作为唐帝国执政人的朱温必须兑现,否则朱温将伤害一大批手握空白告身的人,树敌之多与篡位无异,可是!如果朱温去兑现了这些告身,势必导致自己嫡系文武的官职不够分,引起众叛亲离,那自己还是药丸,所以朱温选择快刀斩乱麻,迅速终结唐朝,否认这些空白告身的合法性,并且大力提拔自己嫡系文武身居高位,追认旧唐时的、与自己亲善的节度使为朱梁的节度使,废掉了唐廷的官僚系统,换上自己的官僚系统。

那么后唐李存勖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李存勖有自己的基本盘,即乃祖李国昌、乃父李克用的晋系。

其次,李存勖为了统战,抗衡后梁,笼络旧唐文武归降,一直奉唐正朔,自己后来又称唐帝,你既然是唐帝,代表旧唐王朝,那么旧唐发布的那些“告身”你就要认吧?旧唐遗老遗少,奔走呼号,“晋王来了,大唐复辟了,青天就有了!”,纷纷拿着压箱底的唐朝告身找李存勖兑现,李存勖全部照收。

最后,李存勖击败后梁是通过闪击战的方式,他的晋王系文武官员本身不具备彻底征服后梁的实力,这使得他意外取胜,逼死梁帝朱友贞,但是,后梁的文武系统仍然存在,为了尽快安定,避免后梁复辟,李存勖同样承认后梁的官僚系统合法性,国号改个名字,你该是啥官儿还是啥官儿,只惩了敬翔少数“首恶”而已。

李存勖的这种作为,说好听点是“协和晋唐梁三系官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为后唐快速取得中原奠定了基础。但后遗症便是“官僚系统爆炸了!”,你李存勖的财政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官僚,财政都给官僚们发工资了,给将士的钱就不够了,况且晋、唐、梁三系官僚本就互相看不起,在矛盾重重中,后唐在取得对前蜀的军事胜利后,轰然崩塌。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当权,虽然国号还是唐,但是再有人拿着唐朝时的告身要求兑现官位时,李嗣源只一个字:“滚!”,所以以后王朝更迭走马灯,但万变不离其宗,官僚系统上层是河东集团,但基层还是后梁的底色,如果后梁是“伪朝”,那么这些后梁留下的官僚基层又是什么?


user avatar   ming-feng-2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只承认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那宋朝自己就变成跟四代一个水平了:

后唐70分、后晋50分、后汉45分、后周55分、赵宋85分。

这就体现出了后唐的伟岸——直接继承唐朝正统、四方震服纷纷入朝、天下十分已取七八,前唐封的吴王、岐王、楚王、越王、闽王、定难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归义节度使仍然都是后唐的臣子,即便自治也可当「河朔故事」处理,天下只有偏居岭南一隅的南汉在称帝自娱自乐。

后唐:东到大海,西达瓜沙,南抵五岭,北据幽云

但把一个35分的后梁加一起就不一样了,跟一群35~55分的小朝代放一起,给人的感观就直接把后唐也拉低成了50分水平

然后又不断加料:吴王、楚王、吴越王、闽王早就自立一国了,后唐虽灭了前蜀,但派去的人又形成割据(实际是后唐的三个节度使制衡且无称王者),荆南节度使高赖子多么蛮横,虽没自称为王但也等于自立一国啦。这样,后唐就被不断宣传成了50分,再与其他四个不及格的小朝代一起被称为“五代”顺理成章,固化印象。

至于正朔的传承脉络: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赵宋,即使造反也是作为前朝臣子带前朝兵马造的反,跟安禄山、史思明、朱温有何异?赵宋要摆脱“传承问题”,体现出与四代不一样,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即是麻烦也是混淆视听的机会——加入伪梁,强化四代与安史、朱温的共性,制造历史盲点,减弱赵宋源自河东集团的印象。

于是,85分的赵宋就立马高大上起来,如何混一天下,一条枪棒打下二百余州,如何重建文明体系,结束安史以来二百余年的武夫乱世,啊,多么的伟大!

但,历史的真相是:

黄巢之乱与盐池之役,地方藩镇重新崛起,中央军又遇溃败,无力维持秩序;

天下四分五裂,后梁、前晋、杨吴、前蜀、岐、燕、楚、吴越、闽、南汉、金山11国并立;

后唐继承前晋,灭燕、后梁、前蜀3国,降服岐、楚、吴越、闽,几近于统一(杨吴以兄弟国存在,南汉自娱自乐);

石敬瑭之乱造成再次四分五裂,后晋、南唐、后蜀、楚、吴越、南汉、闽7国并立;

取代后晋的后汉分裂为后周、北汉,南汉分裂出安南,同时期南唐灭楚、闽,剩下后周、南唐、后蜀、南汉、吴越、安南、北汉7国并立;

北宋继承后周,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4国,降服吴越,几近于统一(定难节度使鲸吞为西夏、安南反复无常)。

这几十年里就是三个朝代:唐朝、后唐、宋朝,其余为列国。

后梁伪不伪,都不能否认他只够列国的量级,承认后梁正统的楚王、越王等诸侯本身是前唐给的名分,更甚至晋王、吴王、蜀王、岐王才是前唐最强大的封臣,全都反梁。

比后晋后汉强许多的后周,尚且如此

首先给后唐降级的就是后晋:石敬瑭之乱,使天下再次分崩离析,正在愈合的秩序迅速失控。这样,后晋就急需降低后唐,拔高自己,后汉、后周延续这种利己做法,于是才有了四代之说。

后晋自契丹始又以契丹终,不正,后汉虽可以光复中原自居,但太短暂可当玄汉处理。唯一可说道的是后周,但河东集团大本营在北汉手里,正好配合“历史盲点”。灭掉(自称继承唐朝的)南唐后,赵宋的合法性就不源自后周了而是如渡江南下的秦汉晋隋唐

所以,赵宋对待五代正统问题就具有波粒二象性:五代可以是正统,也可以非正统。只要把四代说成是五代,把六国说成十国,把他们捆绑就可以了,反正他们都死了。





  

相关话题

  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达到了什么水平? 
  如果中国与印度交战,中国人民该怎么办? 
  哪些地方的古代地名比现代地名更好?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亚历山大会不会被秦人打败? 
  《明朝那些事儿》是不是有作者的个人情感夹杂? 
  在哪些瞬间,你觉得中国很「可爱」? 
  如何评价李斯? 
  古代几十万大军行军,每个人每天一堆排泄物,沿路环境会不会很糟糕? 
  历史圈大v们有没有在各自回答评论区或者很小众的历史类文章作者里发现历史水平非常高但还不是很出名的ID? 
  为什么1850-1910年匈牙利西部会有大规模人口流入? 

前一个讨论
王者荣耀「长安赛年」的哪些细节能感受到当年的盛唐风貌?
下一个讨论
毛晓彤在与陈翔录音中,语气坚定字正腔圆台词功底圈粉,这是否会将「绊脚石」变为「垫脚石」?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