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已经有很多新的方言产生了。并且,新方言还在不断产生,不会随着推普深入而停止。
台湾腔、川普、南普等各地「蓝青官话」(带口音、词汇混杂、语法结构杂糅的普通话)已经是方言(dialect)。只不过,这些方言并不稳定,「蓝青」(杂糅)的程度、与标准语的距离因人而异,而没有固定地和地域或社会等级联系在一起,一般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只被看作是普通话没学好、不标准,但事实是不止于口音(accent)有异,更像是pidgin(皮钦语、洋泾浜)。但是,随着新一代人把这种蓝青官话当成母语甚至唯一的语言来用,这种蓝青色彩越发固化,它们就越发像传统意义上的方言了,就像creolize(克里奥耳语化)了一样。新方言随推普而产生,这是第一种情况。
大都市摊大饼一样扩张,不断把郊区卷进来,同时又不断接受新移民,不同城区之间因为居民来源构成不同、社会等级分布不同等因素也会产生口音差异和其他差异。新方言随城市化而产生,这是第二种情况。
社会里面的小团体自然会利用口音、词汇等各种差异标注自己、区别他人,形成社会方言。汉语从上世纪20年代就有「女国音」(或称劈柴派读音),近十几二十年又有不限于台湾人、福建人的「台湾腔」,外企员工说话会常夹带洋话,受香港文化影响的会用港式词汇。新方言因社会分化而分化,这是第三种情况。
需说明一下,汉语「方言」这个词是多义的:一开始是方国之言(即地方话),可以是地域方言也可以是另一种语言;后来用来对译英文的dialect,除了地域方言还包括社会方言、时间方言、职业方言等,这样一来「方」字的意义就弱化了,不太妥帖,让人不习惯;另外,中国的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异一般都比欧美所谓的dialect甚至language大很多,但又都认同为同一种语言,也用同一种文字,于是有学者建议另创一词topolect来直译中国的古词「方言」。(参见:
http:// sino-platonic.org/compl ete/spp029_chinese_dialect.pdf)
我想,提问者的意思是指地域方言。上面第一、二种情况说了,新地域方言是有条件产生的。虽然说,现代地球都变村了,多少山洞都能打通,翻山越岭、跨河过海快变成意识不到的寻常事了,但是地理阻隔的因素不等于不存在了,——两小时生活圈也总有个边界,通勤通学距离不同成本还是不同的,在哪里居住、在哪里上学或者工作对生活影响还是很大,——买房子的时候就知道了。国际上也有例证,英语世界近百多年来就产生够多方言的了,以至于英语要被称为英语们(English languages);纽约这种大都市不同城区之间也确有方言差异。
至于说要达到语言层面的分化,参考拉丁语演变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的例子,那需要标准语权威迅速衰落、地域间交流长期隔绝这种大一统大崩溃的历史时机。从结果来看,这种分化未必是坏事。但从过程来看,按照中国的历史经验,那意味着生灵涂炭,绝对是悲剧。
或许会产生几种不同口音的“官话”。比如北派官话,以北京,东北口音为基础;南派官话,以普通话为基础,夹杂沿江内陆各省方言口音;台湾官话,以台湾流行国语口音为基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