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天赋和努力,一直都是很有争议的话题,在任何学校,人和人差距一直都是有的,但是不要轻言“智商碾压”。这个分两种情况:
1. 很多时候你看到对方云淡风轻的把自己冥思苦想的题目做出来了,是因为对方在以有打无,以多打少。
大部分人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对自己喜欢什么,将来做什么是依然是迷茫的,还处在一个试错的阶段;但是对于少数一些人来说,由于机缘或者自身的努力,早早的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从高中乃至初中就开始积累,这是知识量,学习方法和学习深度的全面碾压。这种积累在工作的时候很显著,比如一个刚入职的新手面对高级工程师,前者可能会佩服后者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指出bug的关键,但是自己并不会感觉自己“被智商碾压”,因为你们的职位差距就标明了积累的差距;但是这个积累在大家被录取到同一个学校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可能内心觉得大家都差不多,一出手就知道了深浅,然后产生“被智商碾压”了的感觉。
经济学金童格伦威尔,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大概是85年生人,他只用了一年就普林斯顿博士毕业,然后在哈佛做了三年博士后,现在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一年普林斯顿经济学博士毕业?!只看这个是不是觉得自己要被碾压了?
事实上他不到十岁就自发的给经济学巨头弗里德曼写信谈自己读其著作的感想并请教,从小就对经济学自发的非常热爱,可以说在上大学之前,他专业论文的阅读量已经比很多博士都要多了,本科四年中,他已经能够和普林斯顿经济系的教授们谈笑风生,写出了后来发表在《政治经济学学报》这种Top 5水平的工作论文。所以他读博士的那一年,只是修改了一下自己的几篇已经存在的工作论文就顺利通过答辩了。
人家从幼年开始积累,等到上普林斯顿的时候,已经超过同学十来年了,这样看,他的碾压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不否认格伦的智商,就其本人而言,他的智商当然也是很顶尖很出类拔萃的,但是让他从普通学霸进化到传奇式的1年毕业的,不是智商,是积累。积累的作用,层次越高,作用越小。是会向中值回归的,看格伦在芝加哥大学的发展,虽然依然很不错,但是远没有到达超出其他的同事的地步了。大部分学霸也好,学神也罢,在他们最终落脚的那个圈子的视角来看,其实还好。只是在大学这个环境里面,大家是同学校友,吃住一起,有的还上下铺,让本来水平和积累差别很大的人产生了“我们似乎开始没什么区别”这个错觉,然后感觉被智商碾压了。
2. 那如果大家都真的就是一个起跑线,自己还是远远不如怎么办?控制掉学习方法,努力有效程度之类的变量,那么这个可以称之为真的“智商碾压”了。那么我就谈谈我理解的智商是什么,正好顺带批判一下「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的的表现 ,其中 是天赋,也可以说是智商, 是努力,但是事实是这样的么?我们从小到大应该都看到过那种特别特别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一般在中流甚至中流偏下的人,难道这种人就是特别特别笨的人?
我曾经的理解是 ,也就是天赋对努力有一个放大的作用,很高的天赋意味着努力更加的有效,其实可以理解为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可以一边玩一边学,有人则怎么学都考不太好了。
但是这个模型无法解释逆袭的故事,有人可以一直持续不断的努力,突然“开窍”了,然后就变得很强,有人也可以开始很强,后来泯然众人。所以我就仔细的思考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智商的作用:
也就是说,智商必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用统计学的观点看,智商高代表学习能力可能是满足一阶随机占优,也就是假如有两个人: ,我们说1比2“聪明”意味着下面这个图:
在同样的情况下,智商高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在相同努力程度下能够比不如他的人做得好。
每次我们切换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的时候,也就是当之前的工作学习方法不管用的时候,相当于我们都会扔一次骰子,确定自己在当前环境的效率;而“智商高”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掷出更高的努力有效度。这样一来,所谓“学渣”和“学霸”的互相转换虽然概率小,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发生了。
要想不被这种碾压,就只有一个办法:强行多掷骰子。多反思——真正的反思,自己的努力到底花在什么地方了,为什么没有其他人有效,应该怎么改进。每次自己试图在方法上作出真正的调整,都相当于扔了一次骰子,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纠结,但是多扔骰子,总好过沿袭着自己较低的效率,心安理得的说“反正我努力了”要好。
所以总结一下,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智商碾压是积累的碾压;少部分才是真正的智商碾压,但是这个“真正的”碾压也只是概率意义上的,勤掷骰子,多反思,不要沿着“我努力了我有理”这条路一直走到黑,你也可以碾压别人。
谢邀。
智商碾压这件事儿,也有,也没有。说它有,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随后举个实际例子。说它没有,是因为,“智商”是个无比荒唐的概念,不知道蒙蔽了多少人。“智商”这个词儿,就是TM的一黑洞。多少人被卷进去了。有些人甚至难以自拔。如果“智商”是个烂词儿,那么“碾压”何来?查一查维基百科就知道,智商这个概念多么的不靠谱。(本文答非所问,重点讨论智商的故事,慎入)
令人发指的智商碾压
有个单亲妈妈在知乎上咨询教育子女的问题(觉得女儿不够优秀,有点失望,应该怎么办?),包括孩子的教育,和自己的情绪问题。
看了支持率最高的几个回答,我震惊了。我开始怀疑了,这究竟是怎样的时代?
有位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的回答得到了高达2677次赞同,开篇是这段话。
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思考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每个人都在教育,家长在教育,老师在教育,社会在教育——但是绝大多数人,包括题主在内,所犯的一个最重要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期望强行附加于受教育者身上,而不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换个说法,就是要把玫瑰种成好玫瑰,不是要把玫瑰种成好西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孩子。在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以前,你要先想想你自己小时候是否是神童。
这是一段极其狠毒的逻辑。且容我娓娓道来。以下文字里的“你”,指的是这位哈佛的兄台。
第一,扮演审判官。
你说,“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教育的真正意义。”言下之意,是说,兄台你思考了。你口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教育,不巧兄台你思考过。然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成为他自己”,就从您口里横空出世了。前前后后,不需要任何解释,不需要任何逻辑,不需要任何论证。
兄台你有这样的话语权,就因为你是哈佛的博士后?
第二,蓄意曲解。
你第一句话就居高临下的批评这个单亲母亲错了,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你到底有没有看文章。这位母亲担心大家对问题误解,提问伊始就明确表示,要把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受不会影响我对女儿的疼爱...),这tm是母爱啊,连鸡鸭鹅都有的母爱,何况我们是人!在兄台你的嘴里成了什么“道德制高点”(......做这样的孩子,很苦的,而且有苦说不出,因为父母永远打着爱的旗号,永远占领者道德的制高点......)。小狮子如果不被母狮子故意挨饿,就永远不会捕食。小孩子心智未坚,这位母亲在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希望小孩以后不受自己现在受的苦,怎么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了。
兄台高就,哈佛医学博士后,或许在未名湖畔小弟曾与你擦肩,兄台可能名门之后,但北大多少学子出于寒门?
小弟想让你明白的是,这位母亲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她女儿的女儿,跟你现在的儿子一样啊!
对于这位有些忐忑的母亲,窃以为善意的回答是针对以下两个问题:
要么能解决这位母亲内心的失望;要么能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显然你更想解决第一个问题,因为这样更容易以菩萨的口吻,告诉这位母亲“不要妄想,不要执着,作为西瓜妈妈,你孩子是西瓜子,要做最好的西瓜,不要想着长成玫瑰......”
而事实上,你对第一个问题所给出的,看似智慧善意,实则粗鲁凶狠的答案,干掉了第二个问题。
兄台,你的回答适合学医,但不适合救人。
第三,忽悠大众。
您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成为他自己”。请问什么是成为他自己?
在个人成长上,这世界有任何人能说得清自己是谁吗?如果说不清,你凭什么认为,一个母亲应该拿这样糊里糊涂的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作为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您不会不知道早期教育,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了吧。那么你究竟拿如此模糊的概念,想要干什么?因为别人不懂自己是谁,就你懂,然后你就是权威了?那么,你究竟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自己”到底是谁呢?
答案是清晰的。
你说,“换个说法,就是要把玫瑰种成好玫瑰,不是要把玫瑰种成好西瓜。”
请问,你认为这位母亲的孩子是玫瑰还是西瓜?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看到你后面的话,我终于弄明白了。
第四,画地为牢。
你说,
在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以前,你要先想想你自己小时候是否是神童。
在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班级第一以前,你要先想想你自己当初是否是班级第一。
在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以前,你要先想想你自己的待人接物是否得当。
这句话在逻辑上的匪夷所思,只要反过来看,就能看到你逻辑的真相。
不是神童的父母就没有资格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没有当过班级第一的父母就没有资格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班级第一。
待人接物不当的父母,就没有资格期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
如此说来,就像你这样的“哈佛大学博士后”的人,才有资格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才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才配让自己的孩子有礼貌了。
也许你不好意思说,但实际上,你的逻辑再往前推一步,就是这样的结论:
只有精英的孩子才应该是精英,贵族的孩子才应该是贵族,富豪的孩子才应该是富豪!
而农民的孩子就仍然要当农民,草根的孩子只能草根,屌丝的孩子必须是屌丝,小市民的孩子当然得是小市民,罪犯的孩子必须是罪犯!
也许,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玫瑰的孩子必然是玫瑰,西瓜的孩子只能是西瓜,别折腾了!
然后你又列举了一番如何自己给孩子请一流的老师,自己建学校。对于这位妈妈,你的意思是说,你们既不是精英,也没能力像我们这样给孩子请老师、建学校;你就拉倒吧,省省心吧;不要对孩子抱有那么高的期望了,别纠结了,认命吧。
你在这一回答中,没有提供任何知识,却将知识踩在脚下。按照你的逻辑,《发展心理学》、《儿童早期教育》、《学习科学》这些科学研究都可以作废了。
请问,是谁赋予你的逻辑以合理性?
兄台,好在目前作为哈佛博士后的你,现在只按你的想法,搞了个小型教育,如果不幸你有本领创建了当年的哈佛大学,那么现在的哈佛很有可能就是土豆生产基地了。
请允许我用同为哈佛毕业,你的师兄,美国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段话作为对你观点的总结: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
The world can be changed by man's endeavor, and that this endeavor can lead to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
说三个故事,从另外的角度,看看智商这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1.物理学家费曼。
理查德.费曼因为量子电动力学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天,费曼儿子的老师给费曼打电话。电话中老师很着急,“费曼先生,学校最近做了一次智商测试,您儿子的测试成绩才125分...”.费曼回答说,“哇,很高的分数了,我的智商才115。请您不必担心”。
费曼是公认的物理学界的天才。才华横溢的天才。他认为他最大的贡献不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工作,而是《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影响了许多人走上了物理学的道路,其中不乏杰到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些人认为,在费曼物理学讲义中,费曼“重新发明”了物理学。由此可见,费曼的创造力和思想的原创性有多强。
但你如果你看过他的传记,看过他走过的历程。你可能就不会觉得,是他的智商决定了他的成就。
就拿专业书籍的阅读来说。你先想想你是怎么读的。再看看费曼是怎么读的。如下摘自费曼传:
然而使琼成为科学家的真正转变是在她14岁的时候,理查德(理查德.费蔓,Rechard. Feynman)当时是普林斯顿的研究生。琼很早就对天文学感兴趣,可是实际上母亲曾告诉过她女子的大脑达不到科学工作的程度。而当她14岁生日时,理查德送给她一本有关天文学的大学教科书,当她认为这本书对她来讲太难没法看懂时,理查德让她坚持看下去。“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用这种方法坚持读下去,她取得了稳步的进展。后来,她读到第407页,其中有一张图,显示了一颗星的部分光谱。图注认为获得这些信息的天文学家是有成就的,这位物理学家是赛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她是位女士。“秘密找到了:这是可能的!从那一天起,我可以把自己的兴趣认真地放到科学上了。”(《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约翰.格里宾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p16)
注意这句话,“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有多少人肯用这么笨的方法读书呢?
如果我们没有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那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太聪明了。我们阅读都比费曼、比费曼的妹妹聪明。我们想一目十行,我们太想几天搞定一门课了。
天道忌巧。许多人太想走捷径,太不愿意付出努力(各种形式的努力)。学业、事业不如意,在智商上找托词,掩盖不愿努力的猥琐心理。最终又怪到出身、家庭、祖宗的头上。
2.股神的秘密
巴菲特称之为股神,称之为奥马哈的圣人(奥马哈是巴菲特的故乡)。然而在巴菲特的眼里,他自己一点儿都不神。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和巴菲特的朋友,比尔盖茨曾经和巴菲特一起,在华盛顿大学礼堂里,回答学生们的提问。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是,“你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你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巴菲特深吸了一口气,回答道:
“在我的例子中,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实际上非常简单。这与IQ无关,我肯定你们听了会很高兴。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将IQ或天赋视为电机的马力,但是动力的输出——也就是马达的效率——却依赖于理性。很多人拥有400马力的电机,但是只有100马力的输出功率,这还不如只有200马力的电机全数输出的效率。”
“那么,为什么聪明人没有发挥出上天赋予的能力?这与一个人的习惯、特质、性格以及如何行为的理性方式有关,不是你任性的行为方式。正如我曾经说过的那样,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做过的事情,并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败了。那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意孤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给你机会。”
巴菲特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我感觉我做投资和我做管理没有什么两样,根本不必为得到超凡的结果去刻意做什么超凡的事情。”
有人不信。而有的人信了,他们并非盲从,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行动做出检验。例如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美盛集团的比尔•米勒,等等。像这样的人,如果不限篇幅,把他们的名字完整的列下来,至少能列一页纸。
那么巴菲特究竟做了什么,以至于被人称之为股神呢?
归根结蒂,巴菲特严格按照他所认知到投资法则进行投资。按照《巴菲特之道》的概括,只要两个字:理性。
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投资。投入时间,获得各种可能的回报,学历、收入、健康、待遇、地位,等等。只要是涉及投入产出,本质上都是投资。学习这件事情上,学霸和学渣的典型差别就是投入产出比上的巨大差异。
但究竟什么是投资?直到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著作出版,才有了精确的认识。格雷厄姆说,“投资是经过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就是投机”。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开山鼻祖,晚年经不住一帮人的忽悠、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结果亏得血本无归,如果不是当着皇家造币局的局长,他的晚年会过的很惨。这就是投机。
什么是“经过分析”?格莱厄姆说,经过分析就是“基于已有的原则和正常的逻辑,仔细研究可以获得的事实,得出的结论”。他将分析分为三步。第一步,描述,搜集多方信息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第二步,批判,检验这些信息可以代表什么事实;第三步,作出判断,事情值不值得做。
人生中绝大多数悲剧都源于,投机,拍脑袋,然后悔之晚矣。格雷厄姆终生持有两项投资原则,后来被巴菲特发扬光大为: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
你看这个过程有多复杂吗?没有。关键是理性!每个决策都这么去做。不要贪小便宜,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这并非是什么超能力,有多高的IQ才能做到。他最需要的能力是,按照做事的法则做事情!
这正好应了电视剧《天道》中的那句话,“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当然,如果如此分析、行动的次数越多,经验越丰富,成功的次数越多,投资效果才越好。因此,它更需要的是勤奋、努力,而不是IQ。
巴菲特说,“高强度的工作是卓越的代价,要变富,要成为行业里面的第一名,必须持续专注才能完成。”
3.从怀疑智商到逆袭
我高中时代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压抑、焦虑、直到发展为抑郁。长时间的种种努力不见成效,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在这个过程中掉入了一个认知黑洞:
对自己的高期望——>落差——>各种努力——>不见成效——>自己是个失败者——>看到了行为上的更多失败——>觉得自己无能、智商有问题——>犹疑,彷徨,焦虑——>不甘心,纠结——>身心疲惫——>更容易做不好事情——>进一步的消极暗示。
这个消极认知起初是轻微的,不知不觉的,但是一轮又一轮的不断加剧,最终达到了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的程度。以我那时候的见识水平,接受了智商不行,就等于接受了命运。这让我几乎陷入绝望。
正是在那个时候。我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一天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冥思苦想之后,我得到了确定的答案。一天学习目的就是是为了进步,其它的一切都是假的。否则学习不如玩耍。而衡量进步的途径,只能通过记录进步来量化。否则连自己一天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都不知道,那就是糊涂。于是,我每天把所有学到的东西,无论是新知识、新技巧,还是错题、新搞懂的题目,都记录在本子上。天天复习,保证记住、理解,巩固住。就这样,成绩一路指数上升。完成了一次逆袭。
至于在北大清华智商到底存在不存在被碾压。由于概念无效,所以问题无效。无论有人觉得被碾压,还是碾压,那么,主体都不是智商,而是其它更重要的东西。
4.拿到你的人生地图尽快打怪升级
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的差别是存在的。在大学里,这种差别,主要在于如何认知人生这场游戏,以及各自的起点和团队状况如何。
我上北大没多久有一天,曾经住一栋楼的物理系的一哥们儿说,他们那一届一定有人能拿诺奖。我当时还怀疑,有没有这事儿。后来知道,他说的那哥们儿,高中时期已经把大学全部的物理都学完了。不但如此,他读大学的时候,水平已经比一般的老师猛太多。像什么奥赛金牌啦,这些东西,对于这种人来说根本不上档次。
我当时就好奇了,有这么厉害。如果这么牛,那我已经得想办法认识。然后,我就想办法认识了。我叫他英哥,因为他确实年龄比我大。我在下了晚自习的大操场上,跟他请教。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家庭熏陶下,很早就对物理学着迷,而且已经有了非凡的造诣。
那天,在北京乌里巴涂的夜空下,他一边抽着烟,一边跟我缓缓道来。抽烟这事儿,我理解,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巨匠,都是大烟囱。他谈他对物理学的理解,我就似懂非懂了。有段时间,我跟他一起上自习课。我发现了差别,我看的是哲学史、探索的思想、爱因斯坦传,他看到是《高等量子力学》,研究生的内容。我还在找地图,他早已进入了打怪升级的状态。于是,我决定,有一天,至少能跟他在物理学上交流。
我不认为这是智商差距造成的。而是他们很早锁定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他们很早就进入了人生打怪升级的进程,并且已经拿到了游戏地图。
我写了几篇相关文章,如下:
人生是怎样一场游戏,
知乎专栏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最后,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靠谱,无论有些言论听起来多么有道理(例如智商)。你都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行动检验。不要崇拜、更不要迷信任何人、任何权威。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雄辩的论证道:崇拜者死。无论柏拉图多么伟大。作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扔下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知乎专栏:核聚
微信订阅号: 核聚(hejupai)
看到好几个回答都是先列举学霸们在大学甚至高中的光辉事迹,然后说自己的心理落差如何大,料想以后会被他们继续碾压,于是决定毕业就转行,不再继续深造去做科研了。
说实话,看到这种选择,我很替他们感到惋惜,也猛然意识到了我的智商没被碾压过是何其的幸运 。我不是清北的毕业生,我只是毕业于中国前十的大学,正如有个回答里说到的,清北的录取分数只有下限没有上限,而其他大学的录取分数在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里,因此在非清北这样的大学里我只要努努力就能和前几名学的一样好,我的同学们大概感觉也和我差不多,正是这样的求学经历保护了我们那一点宝贵的自信心 。
虽然世面见的少了,林子没有清北那么大,里面没有我认为的老虎,但正是这样,反而个个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森林之王,每个人都满怀自信的学习着,像一棵树苗一样自然而努力的生长,也许这正是在打基础、立志向的阶段所需要的极其宝贵的学习环境。即使后来有的同学没有继续做科研,也不是因为智商被碾压的缘故,而是如自身兴趣和父母愿望之类的原因 。
后来,同学们之中有保送和考上清北复交中科院研究生的,也有去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读博读硕的,他们去那以后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反而在科研领域都做的风生水起,我想原因就是这时候他们已经长高了长壮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心态上也早已过了容易慌张的年纪,再看到那些木秀于林的参天大树的时候不至于轻易就气馁了。更何况科研之路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是谁一开始跑在前面就一定能笑到后面的,在很多科研领域里,智力并不是能否获得成果和获得多大成果的决定因素,真正的感兴趣、毅力、耐力和机遇才是,况且只要你是真心感兴趣,那么一直跑在这条路上就是开心的,即使始终落后于人又何妨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商在本科阶段就被碾压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太早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只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反而过分贬低了自身的潜力与价值,过早放弃了原本想走的路 。
———————— 多说的几句话 ————————
我从不认为“兴趣”可以拿来做能够坚持做某件事情的灵丹妙药和遇到任何挫折时的万能解药,自信同样不可或缺,有再大的兴趣也容易因受到挫败而退缩的,所以在早期打基础立志向的阶段,保护一下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这是我写这个回答的初衷 。
另外,我反对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图虚荣,名声好听,探索宇宙万物的本质才是目的,好名声只不过是在追求这个目的的过程中附带出现的一个结果 。因为智不如人觉得图不到想要的虚荣,那这样的人放弃科研也就放弃了吧 。
还有人说我对自己还是有点自信的,也是真心热爱科研,但就是因为智不如人,以后始终落后于人怎么办,我可是会很难受的啊 。我觉得吧,做科研不像搞艺术创作百花齐放,有时稍微比别人晚了那么一点,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就不属于自己的了,所以做科研的人肯定是有上进心的,落后于人的滋味不好受,但扪心自问,只要你是真心感兴趣,那么一直跑在这条路上就是开心的啊,更何况科研之路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是谁一开始跑在前面就一定能笑到后面的,在很多科研领域里,智力并不是能否获得成果和获得多大成果的决定因素,真正的感兴趣、毅力、耐力和机遇才是 。所以不要想太多,努力吧,骚年!
心血来潮,写这么一篇回复。
初中升高中,我考上了当地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心里特骄傲,觉得自己就是天才。中考之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除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觉得其他的弱爆了。
后来上了高中,整个那宿舍里面六个哥们,我是倒数第一。当时下铺的兄弟,倒数第二,人家家里不富裕,连暖壶都买不起,但我后来一打听,中考分超过我二十多分。大家应该知道,考试分数越高,想增长一分都是很困难的。我当时暗下决心,让自己一定是全宿舍最好的,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梦想不过如此,但在当时就如同我现在想申请MIT一样困难。
高中在班上我都不敢张扬,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还很弱小,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见到大牛问个问题都大气不敢出,后来问别人问得烦了,就自己一个人买参考书去看,一遍遍看。因为我知道此刻不借助其他人的大脑我很难思考。高一结束的时候,我从进校的百名开外进入前二十,全班第二。那个时候,我认识了T神。
其实大家认为会不会被碾压,完全是相对于环境而论的。我在刚进入高中时,自己的梦想不过是成为全宿舍的第一,高一结束当我实现这个目标,我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原来年级里有好多大神啊!
升入高二,我进了所谓的实验班。名不虚传,因为我进去的时候,综合成绩是全班中流。看客可要看清楚,我是中流,因为我们班就是全年级前五十。当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可以妄想一下成为清华北大的骄子了,脑洞大开。
高二第一场考试,妈蛋,全班倒数第一,年级五百名开外。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班主任坑爹地把我和T神放在一起,我那个时候才细致地了解了自己的同桌,高中时期时间最长的同桌。
说说他的情况,最差成绩年级第五,平时稳稳第一。在后面的两年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部省一等奖。(但是却没有进入报送名单,因为必须是全省前几名才保送)T神一气之下选择高考。
如果前面的回复都是说被碾压地很惨,我已经体无完肤。不说成绩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妄想过能在任何一门科目上达到他的水准。高考前我们两个比赛做数学卷子,每次都是他快我半小时做完全部试卷,数学最差一次145(满分150),我做得好才140.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学神就傲视我们。他请教别人时,比我还谦卑,至今难忘。
高考前的一个夜晚,我俩一起自习,他突然问我去北大好还是清华好,我当时差点就把手中的教科书砸到他头上,愤怒地瞪了他一眼,继续滚去看书。
高考,两天。我相信这是大陆的大神全面碾压我等渣渣的绝佳时机,战况激烈,渣渣们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粉身碎骨痛不欲生,和T神一般的神坛指点风云,运筹帷幄。
那个年代是估分填报志愿,胆小,我就小心翼翼地把志愿表格上所有的空都填满,心想一本不行有二本,二本不行有三本。他的志愿表上只有北大,还就只有一个系,数学。
数学是我高中最喜欢的学科,但是因为在高中被他碾压惯了,无奈转投其他。怎敢想象,他将前往大陆最好的数学研究机构,我连自己有没有学上都不知道。
高考后,我俩最后一次在操场慢跑。
“也许你应该去北大”
“别讽刺我!有学上就谢天谢地了!”
“我知道你喜欢数学,可是为什么不继续学了?”
“你想知道原因吗?就是你,就是你!两年同桌,你欺负我够狠了吧。”
“说句实话,我常常想找到对手,找到一个打不垮拖不烂的对手,虽然你每次都比不过我,但是却激励我,让我学得比之前更努力。”
“你直说我是炮灰不就行了。。。。。。”
9月,我上了大学,不是北大,但是我很喜欢的一所。他上了北大,数学系。
我身边的大神多了许多,J神,H神等等,同学中还是一个山东数学竞赛保送的。但我似乎没有了被碾压的感觉,事实上反而解脱了不少。毕竟大学自由很多,不像高中,一个大神在你身边,隔三差五拉着你做一次试卷。
上高数课,老师出了五道题目,说可以全部解答者,这门课不用上了,答出两三道正常,四道说明很有潜力。我当时做了一下,心中狠骂一句,竟然有四道不会。
当晚,我把五道题目发给T神。过了一会,他用qq传给我答案,五道题目悉数解出。
风云突变。
两天后,同学在宿舍发现他失去知觉——自杀。
一个月后,我得到了关于他最后一条消息——下葬。
他的离开成为了一个迷,一个我渴望解开但却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解开的迷。
那个月,我在宿舍哭得昏天暗地,哭到眼睛流不出泪水为止。
我想自己把大学四年的眼泪都流干了,不,也许是一辈子的。
“T神,你没完成的愿望老子帮你实现!”
这是我当时对自己说的话。
我用了一年成为院系前三,当时没分专业。分流后我当了三次的系第一。每次我没有考好,我就对自己说,“你他妈也配叫自己是T神的同桌,滚!”
我不是数学系的,但是选了三门数学系的必修课,一门物理系的必修。
最后一次上数学系的课时,我半本书的题目不会,一边哭一边刷题一边骂自己,骂自己无能,骂自己怎么配称是T神的同桌。
我依旧不是大神,我们学校称不上什么很厉害的学校,知道我是谁的人也请别说出来。
我见到的大神很多,见到过省状元,见到过竞赛冠军,见到过比我小几岁的学妹在GRE上狂碾压我,见到过日本的数学天才在我面前给出图论问题的算法,见到过科研大神本科期间发表5篇sci一作。但我再也难得体会一种催我奋起的碾压,除了来自T神的鞭策。
如果T神活着,不知道他怎么看我这篇文章。但每次被他超过,不,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接近过他的水平,都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小兵,打不垮拖不烂,被各路大神无数次碾压鄙视之后依然笑着让自己爬起来。
因为我知道T神不愿意看到我一蹶不振。
几个要点:
1.年轻记者没经验总喜欢搞猛稿,搏一把大的,也容易被一些消息提供者利用,很常见,但是澎湃这样的“主流媒体”连个帮忙审核的老司机都没有,或者说老司机别有用心,这就是内部新闻管理制度的问题了。
2.这些年都在吹嘘网媒、自媒,搞算法抓取新闻,很多机构已经不生产新闻了,也不培养自己的调查记者和编审团队,结果就是假新闻、错误消息乱飞,智能算法目前在消息识别上可没有啥作用,这涉及到逻辑、经验和敏感性,还得靠专业团队和老司机。
3.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就容易激动,实在是太不了解官僚系统的行动逻辑了,官僚系统一般不愿意主动搞事,宁可压事,尤其是这种不涉及人命案、没有上面压力的地方性强奸案。所以,受众也需要加强学习,了解各种系统的运转逻辑,避免被人带节奏。
4.对于背后这律师,律协该出手了,诚然,这年头很多记者都会抓住媒体上帮自己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我机会,但这哥们一直以来大力带节奏的做法,已经跨越了边界了,会砸了大家律师圈吃饭的锅的,不自己治理,等到哪天权力部门出身,那就是误伤无数,就像一个pgone,砸了嘻哈圈的锅。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
凤凰社:
比尔转述邓不利多的话, 只要不把他从巧克力蛙的卡片中撤下来,他们做什么他都不在乎。
邓不利多卡片:
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巫师
邓布利多广为人知的贡献包括:
一九四五年击败黑巫师格林德沃,
发现龙血的十二种用途,
与合作伙伴尼克·勒梅在炼金术方面
卓有成效,邓布利多教授爱好室内乐
及十柱滚木球戏。
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