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谢邀。
1976年,协和飞机首次商业飞行,距今已经近四十年过去。四十年前可以实现的技术,今天当然更可以实现。所以从技术上肯定具备这个能力。
但除了技术,航空公司更关心的是商业效益,飞机/发动机制造商更关心的是否符合适航规定,产品才能卖得出去。民航发动机要取得适航证要通过重重测试符合标准,其中就有燃油率,噪音,耐久性,排放等等,那我们看看当时协和号有哪些缺点,
第一,高维护和运营成本,低盈利能力。耗油率过高,载客量小,经济性差,单位旅客成本高。日常维护昂贵,没有航空公司愿意赔本赚吆喝,用很贵的成本运很少的乘客。相反,如果你开航空公司,你也会喜欢A380那样的大个头,载很多人,收很多钱,但耗油率并不高。
第二,噪音污染严重,想通过今天的噪音测试是不可能的了。协和式由于音爆水平高,所以被限制不得在大陆上空进行超音速飞行。噪音可以说是协和商业失败的关键性因素。
第三,航程短。也是由于耗油率高,油量一定的前提下,协和号的航程很短。这就意味着超音速飞机会失去很多较长的航线。
第四,安全性。毕竟飞机上有上百个生命,超音速飞机出事故的概率要比普通飞机大。而且超音速客机飞行高度更高,乘客受到的宇宙辐射量可以达到普通飞机的两倍,加重患皮肤癌的危险。
有人会问,那是四十年前的技术,当今的技术肯定可以做到更好吧?
首先,当年协和飞机用的是四台劳斯莱斯Olympus涡喷发动机,即使今天换做最先进的小函道比涡扇发动机,其耗油率虽然比涡喷降低很多,但是和同时代的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就是民航客机普遍应用的大直径发动机)还是要高很多,从这一点上,经济性还是不够好。除非乘客愿意付出非常昂贵的票价。
其次,噪音的问题。只要是超音速,噪音真的很难避免,这个没办法。你如果去看过航展,看过任何一架超音速的战斗机(比如台风)表演,那震耳欲聋的噪音,和当尾喷口远远对着你的方向时,让你胸腔震颤的轰鸣,你一定不希望很多这货在天上飞。我也看过A380飞行表演,距离很近,起飞之后低空的盘旋,我几乎听不到很大声音,移动缓慢(相对的)但是非常安静。
第三,寿命以及成本。从发动机角度讲,由于超音速相对会把材料性能使用到极限(涡轮叶片,涡轮盘,燃烧室等),所以超音速的发动机寿命肯定要比亚音速的低,于是成本上去了,安全性下来了。
在未来几十年,波音和空客的趋势就是这样了,基本不会出现超音速客机。但是事物发展的矛盾总是相辅相成的,我相信在未来,如果能克服超音速飞行带来的音爆(sonic boom)问题,降低噪音到可接受的程度;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化,解决燃油效率和安全、耐久性的问题。如果更短的飞行时间带来的收益能够战胜运营成本,超音速客机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甚至逐渐取代亚音速客机,毕竟,如果有更快更好的方式抵达,谁还愿意选慢的方式呢。
其实,协和飞机虽然进入了博物馆,但它所实现的飞行理念是相当先进的。由于巡航速度比晨昏线(solar terminator)的移动速度更快,也就是能追上地球自转。在西行航线上,以当地时间计算,抵达时间往往比起飞时间还要早!由巴黎或伦敦向西飞往美国方向的飞机能在日落后起飞,中途追赶上太阳,看到太阳升起的情形,换句话说,协和飞机可以让乘客“在伦敦出发之前就已经到达纽约”;英航BA推出的宣传口号既是「出发前就到达」(Arrive before you l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