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阶段B1B的定位十分尴尬。
在战略轰炸机问题上当年的苏联和美国都在不同的科技树上进行尝试。
苏联因为发动机制造工艺高,而且集中起来办大事能力强,砖头加高压锅都能给你整上天,所以诞生了一大批高速轰炸机。
简单来说就是争取在你看不到我的情况下一个五连鞭,等鞭子打到你身上你都没看清楚我的招式。
这思路美国曾经也在效仿,但很快问题就来了:玩不过苏联啊。
且不说米格25和米格31这种大力飞砖,R33这玩意出来之后谁受得了,你就算能跑得过砖头米格你还能跑得过它?
所以美国转变了思路,从单纯的速度突防开始走向低空高速和隐身高速两个方向进行尝试。
所谓低空高速就是指借助地球的曲率来掩盖自己的行踪,方法跟航母面对沿海路基雷达隐藏自己行踪类似,比如下图:
因为雷达探测波是支线传播,而地球是圆的,雷达会因此出现探测盲区。
这也就是为啥美国双航母战斗群策略对很多小国是降维打击。因为双航母面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够轻松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如果没有卫星也没有预警机悄咪咪飞出去定位航母的话,单靠路基雷达是找不到航母在哪的。
好比你知道我要打你,但根本不知道我在哪,也不知道我何时出手。
但是后来单纯的低空高速也行不通了,因为出来了这样一个大杀器:低空补盲雷达。
具体原理我贴出来了,看得懂的你们自己看。
低空补盲雷达的原理:
由于电磁波是直线传播的,受地球曲率的限制以及山地的影响,使雷达探测产生盲区,看不到低空与超低空飞行的目标,所以低空目标给雷达探测带来困难与威胁。为了及早地发现和探测中、低空,特别是超低空高速入侵的掠海反舰导弹及其载体,就要解决远程探测目标的问题,所以必须提高雷达对空、对海警戒
的作用距离。
其基本问题是要建立合理的探测覆盖,一般二维探测在方位上为窄波束,仰角上为余割平方波束。近年来新研制的低空补盲雷达(如Pluto和Tiger雷达)则采用了超余割平方波束,这种波束形状下沿陡削平直,能进一步减少地物杂波的影响,提高低空探测性能。
低空策略行不通之后,目前战略轰炸机要么依靠高速加做到极致的隐身性能,比如比同机身重量黄金还贵,美国只本来想造160架最后因为成本太高被砍到21架的B2。
但是这货真的烧钱,现存服役19架的更新费用高达200亿美金。
要么依靠高空高速使得战斗机和导弹拦截能力极大下降,然后结合战略轰炸机超长时间续航,早早起飞绕一大圈然后在对方防控区域外发射导弹。
比如我们想起乌克兰就心痛,能够从远东起飞直接冲到华盛顿,当年差点搞到手现在想起依旧心心念念的大白鹅。
比起这两位B1B的定位就非常尴尬了,虽然也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和突防能力,但面对大国的时候在低空补盲雷达和飞机导弹的共同拦截下不管是隐身能力还是突防能力都不太够看。
但可能有人会说战略轰炸机的震慑力又不止对大国,有时候也得吓唬吓唬到处蹦跶的小国家甚至是自己不听话的小兄弟。
但吓唬小国家和小兄弟也要考虑成本啊,这个保养维护更加便宜、航程和作战半径更大,还能发射巡航导弹的老大哥不香嘛?
因为轰炸机战术变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B-1B和B-2几乎是同时开始研制的(1981/1982年),因此在任务搭配上不存在B-2取代B-1B的问题。
B-1B是传统的起飞/返航式一次突击使用,无法像B-52那样在空中长期执行战略巡航任务,这种战略巡航任务是由B-2来执行的。而B-2的战略巡航与B-52又有不同:B-52是在苏联国境外保持战备巡航,B-2则是进入苏联境内巡航,猎杀机动导弹载具和未发现的导弹阵地,正是因为这种高危险性的任务需求,使得B-2只能采用最完备的全向隐身设计。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战略空军的FB-111也是执行类似的任务,但主要针对苏联的欧洲部分,现在装备B-2的第509大队在换装前就是装备FB-111,该大队也是唯一投入过核实战的飞行队。实际上,如果不是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美国空军打算采购180架B-2,多于100架采购量的B-1B,这也说明B-2这种深入敌方纵深内陆巡航的作战方式,才是美国空军更钟爱的战术。
B-1B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低空超音速突防主要是用于接近目标的1000千米左右航段,在此之外仍然是高空巡航飞机,这在苏联大航程截击机越来越多的当时,仍是具有较大风险的。相比之下全向隐身的B-2无疑在任何航段上都具有极高的生存力。
第三个原因在于,B-1B本来就是个政治项目,在B-1A被卡特政府取消后(此时已经确定发展B-2),里根政府为了表现重整军备的决心而重新上马。因此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未来的轰炸机以及使用方式早在70年代中末期就已经确定为B-2,B-1B只是完成政治需要的产物,当军备竞赛结束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再热心了,而B-1B所采用的低空突防战术在美军看来,在80年代就会过时,不然不会发展完全不同的B-2。
战机突防的方式分为几种:
1、增强自卫能力以增加突防效能,道理很简单,把敌机打下来,我就存活了
如美国B-17轰炸机
看到机头、机尾、上部和下部的机炮了吗?
这可不是乱打的啊,正蹬鞭腿左刺拳训练有素,这是有备而来啊~
把德国一通乱炸
把敌机打下来,我就存活了
但是很快,战斗机的战斗水平就更高了,面对更快更强的战斗机,再用机炮就不合适了
因此,升级武备就变得更为重要,上更强的自卫能力,比如用空空导弹进行自卫
如Jh7A
但很显然,轰炸机增强自卫能力的效率比不上战斗机,战斗机小巧、灵活,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实现更强的机动性等性能。
所以,单纯的增强自卫能力,是一条死路,需要开辟别的思路。
2、飞得更高更快,以减少被击中的概率,飞得更高可以降低被地面高炮击中的概率,飞得更快可以降低被敌机拦截的概率。
如美国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
喷气式发动机+后掠翼设计,相对于之前的螺旋桨+平直机翼设计,飞得更高,速度更快,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更不容易被击中
我一说,他啪就飞过来了,很快啊!然后上来就是一个左正蹬,一个右鞭腿,一个左刺拳!
把越南一通乱炸。
但很显然,战斗机+导弹的速度很快就赶上来了
因此,军方自然就提出了让轰炸机飞得再高一点,飞得再快一点的要求
这方面的代表是TU160
其实美国当年也走过高空高速突防的道路,也就是B1B的前身B1A
但很快美国人就发现一个问题:飞的再高能有导弹高?飞得再快能有导弹快?
轰炸机和导弹比拼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轰炸机和战斗机比拼空战性能一样,效费比太低。
所以很快美国就暂停了B1A的研制。
3、低空高速突防,低空可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高速可以降低敌方防空系统的响应时间
美国放弃高空高速路线之后,没多久就启动了低空高速的突防路线。
通过低空飞行+地球曲率遮挡,增加生存性,也就是B1B
这就是化劲儿,轰炸机突防是讲化劲的,四两拨千斤,用低空飞行降低被发现概率。
当年阿根廷也就是通过低空高速突防,突破英国航母舰队的防控网,把英国佬一顿乱炸。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B1B代表的路线应当是隐身低空高速突防,而非题主所说的 纯 低空高速突防
从U2开始,美国已经走上了隐身突防的道路。
U2只是单纯的涂料隐身,到了B1B后,已经运用了涂料+外形隐身设计的综合隐身手段了。
但低空高速突防在面对地方建立补盲雷达时,低空突防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4、隐身突防。尽量让敌人看不见自己
美国研究隐身研究了很久,从最初U2的隐身涂料,到B1B的隐身涂料+发动机舱隐身设计,到B2飞翼造型+进气道上置的极致隐身设计,甚至运用了等离子隐身的设计。
美国对于隐身飞机的运用,从当初F117自以为隐身就招摇过市的狂妄,也转变成了就算隐身,也要规划尽量不会被地方雷达侦测到的飞行轨迹。
就是要靠突然袭击,让对方来不及闪。
5、防区外打击
这是近年来发展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不是突防,因为飞机压根没进去
核心想法就是让战机在敌人的防空火力覆盖范围之外就发射导弹,让导弹去突防,载机打了就跑。
比如H6K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几种手段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互相结合的。
而且,以上突防手段,没有谁替代谁的关系,本质上来说每一项都可以提高生存性。
然而,战机的设计是一个权衡且妥协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性能,也要考虑成本。
B1B近年来也在发展防区外打击的手段。
那么,为什么B-1B的低空高速突防不火了呢?
很简单:
1、低空高速突防在面对敌人有低空补盲雷达时,低空的意义就不大了。
2、所谓高速突防,相对于防空导弹而言,速度也不高。
3、虽然有隐身设计,但并不极致,对大国而言目标还是比较明显
4、低空高速的日常飞行成本很高,对机体维护保养的要求也高,反而是B52这种平时慢慢悠悠飞的轰炸机,集体寿命时间长,平时成本相对低。
5、对于防区外打击而言,B52也能干,为何要用飞行成本更高的B1B呢?
对比老迈的B52,B1B的飞行成本太高,大家都执行防区外攻击任务的情况下,主要看中的是导弹性能,而不是平台性能。
对比隐身的B2, B1B引以为傲的隐身低空高速突防,已经略显过时。